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528|回复: 0

酸苹果:这件事,太过不同寻常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7-6 09:34: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这两天,某金融机构女员工不幸离世的事,刷屏了。

  同为一个打工人,每天996到头昏脑涨的打工人,我下意识就产生了同情,结果我去了解了一下事情全貌后,发现同情不起来了。

  离世的员工郑女士(化名),履历非常优秀,1994年生,中学就读于天津外国语大学附属中学,大学在浙大,硕士研究生也是在浙大。

  走出校园后,她先进入保险行业,后跳槽到某金融机构,这是国内绝对的头部金融公司。

  很多报道说,在某金融机构的三四年,她“攒”下了三四百万,然后从家人手里凑钱,合计首付1100万,再贷款一千万左右,在上海买了房子。

  上车的时间,大约是2022年中旬。

  后面房价下跌,导致她的房子价值严重缩水,损失惨重,而且工作压力也大,公司要降薪,收入缩水,再加上和老公时不时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事情吵架,患上了抑郁症,最后轻生了,跳楼了。

  随后,她所在的金融机构否认了跳楼的传言,但承认了离世的事实。

  我对郑女士的离去感到惋惜,好歹是一条鲜活的生命,冷嘲热讽没有必要,咱也没激进到那个地步,然而不得不说的是,事情没有那么简单。

  某些媒体在报道这件事的时候,我不知道是处于什么居心,居然用了“攒”这个字。

  工作三四年“攒”三四百万,平均一年“攒”一百多万,这是何等惊人的数字,这是“攒”吗?这能叫“攒”吗?

  什么叫“攒”,月薪三千,省吃俭用,最后存款一千,这叫“攒”;月薪五千,省吃俭用,最后存款两千,这也叫“攒”;月薪一万,省吃俭用,最后存款三千,依然能叫“攒”。

  就算月薪两万,省吃俭用,最后存款八千,也算是“攒”。

  但是一年一百多万,平均一个月能存款接近10万,你告诉我这是“攒”?

  没错,她工作很努力,的确是辛辛苦苦,这一点要承认,可是努力工作的人多得去了,又有几个一年能存一百多万呢,连一年存十万,对大多数人而言都是奢望的情况下,我觉得,某些媒体用“攒”这种字眼,是极其不合适的。

  这件事暴露的真正问题,并不是降薪,也不是女员工的家庭问题,而是金融行业的收入畸高。

  同样是某些金融机构,2022年就有个女子在小红书上发帖,炫耀自己老公一个月收入超8万,一年下来差不多96万,四舍五入就是一百万。

  她老公什么职务呢?只是普通的交易员,属于很基层的,任何别的行业,基层都不可能有8万月薪。

  别说基层,连中层都很难,哪怕是这些年风光无限的互联网,哪怕是大厂,绝大部分人能达到60万以上,已经是祖坟冒青烟了。

  要是小厂或者自媒体类的互联网公司,20万顶天,这还是在大一点的城市,换了小城市,还得继续砍。

  对于正常人来说,年入百万难如登天,属于想都不敢想的,做梦都梦不到。

  当然,可能有人说,金融行业本来就高薪,别人还优秀,怎么就不能了?

  他是否优秀我不知道,但外界都知道,某些金融机构这类公司本质上是靠牌照吃饭的,根本不是秘密。

  它有牌照,别人没有牌照,它能干的事就很多,甚至很多业务只有它一家能开展,利润能不高?利润高了,自然给员工的待遇就高了。

  2021年,某金融机构薪酬合计133.265亿元,按照13557名员工计算,人均年薪高达98.3万元。也就是说,前面这个月薪8万的哥们,居然还达不到平均薪酬数字,拉低了公司的平均薪酬。

  多少有些幽默了。

  一定有人会说,别人金融公司有专业的能力,帮大家赚钱,才有资格享受高薪。

  对此我想说,如果到今天,还相信金融公司,尤其是那些基金公司有专业能力的,那就活该你被割韭菜,这一年多来,大A跌跌不休的。

  但是基金经理们旱涝保收,你赚他就赚,你亏他也赚,因为他不按业绩赚钱,而是赚管理费,你赚了还是亏了,根本与他无关。

  哪怕你亏到姥姥家了,管理费也得交。

  但是我必须告诉你,基金经理们的赚钱方式,其实是纯金融行业的缩影。

  基金、证券这一类纯金融行业的本质,就是赚管理费,旱涝保收,技术含量不高。

  也正因技术含量不高,才要把门槛立得高高的,墙垒得厚厚的,谁也不希望进来太多外人,分走了蛋糕。

  这种状态注定是不可持续的,所以从2022年开始,开始了整个金融行业降薪。

  说实话,阻力是极大的。

  郑女士出事后,直接冲上了。看看报道里的关键词,降薪、房贷、房价下滑、怀孕、跳楼,简直Buff叠满,也能反应一些问题。

  我没有嘲讽郑女士的意思,这的确是一个悲剧,希望以后不要再有类似的事件发生。

  但我们也必须看到,这种不寻常的热度背后,也可能是在借机宣泄对改革的情绪。

  早在2017年时,施一公就曾经感叹,“清华大学70%-80%的状元,毕业后都选择了从事金融业,连我最好的学生,我最想培养的学生都告诉我说,老师我想去金融公司”。

  施一公这个数据是否准确不好说,70%-80%可能略夸张了,但可以确定的是,顶尖大学的精英从事金融业的比例,确实很高,且越来越高。

  这种现状,已经违背了清华大学设立的初衷。试想,如果顶尖精英纷纷扎堆进入金融业,我们拿什么去攻坚前沿技术?其实技术还是小事。

  一个国家的顶级精英如果都去从事金融,最后大概率是会诞生华尔街这种怪胎,不仅形成“深层政府”,还会把实体经济的血吸干。

  已经有美帝的前车之鉴了,我们没理由看到坑还跳下去。

  不过你想直接阻止是很难的,人往高处走是一个定律,金融业的高薪吸引着他们,也不可能出台规定,说清华北大的就不能从事金融,这不现实。

  比较可行的办法,是调整行业的畸高收益,从而逐步降低行业吸引力,愿意进入的精英就会减少。

  但阻力嘛,大家也看到了,是非常大的。毕竟吃到嘴里的蛋糕,没有人愿意吐出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GMT+8, 2025-8-16 05:34 , Processed in 0.171885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