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943|回复: 0

杨国英:东方大国对外的三环突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12-26 07:26: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左有发达经济体的脱钩脱链,右有印度墨西哥越南等对制造业的蚕食和追赶,东方大国到底向何处去?

  结合一带一路的战略布局,以及最近两年东方大国的外交经贸和货币链接的节奏,一个影响深远的对外三环突破实景图,其实已经跃然于当下的全球地图。

  东方大国对外的第一环突破:

  第一环,核心是经贸链,能够短期链接且相互能赚到钱的,这一环聚焦东南亚和西亚。

  东南亚和西亚,合计总人口近10亿,GDP总量近7万亿美元,超过中国GDP总量的一半,约占全球GDP总量的10%——这个相当重要,这个深度链接到位了,中国经济的基本盘,就可以相对稳住,至少不会严重失控。

  现在,我们与东南亚的贸易总量,占比已经是我国进出口的第一,当然,贸易顺差整体还是有限的,部分还是中间品贸易、以及我国内资的转口贸易。

  对西亚的贸易出口,未来几年应该会持续放量,这个重点在于收窄原来原油进口占比过大的逆差,收窄了,这对我们的外汇是有好处的,这个也相当重要。

  西亚的中东,在东方大国成功斡旋沙伊千年矛盾之后,中东国家开始明确向东转,不仅彼此经贸融合加速,东方大国需要中东的能源,中东需要东方大国的制造业和大基建,而且,中东多国已经开始与东方大国展开本币结算,这对石油美元形成挑战。

  东方大国对外的第二环突破:

  第二环,核心是安全链,俄罗斯、白俄罗斯、中亚五国、东北亚的朝鲜和蒙古、南亚的巴勒斯坦等,这个整体不太能挣到钱。

  俄罗斯,在俄乌战争陷入持久战且美欧日持续加大对俄制裁和对乌支援之后,俄罗斯今年已经明确向东的战略,开始全面拥抱东方大国,不仅明确东北-远东锁定合作(俄罗斯输出能源和食品,东方大国输出商品和大基建),对东方大国完全开放海参崴和库页岛,而且,现在俄罗斯采用人民币作为其与全球多个国家贸易的中间货币,这一迹象已经比较明显。

  中亚,今年5月份,中国-中亚峰会在西安成功举办,在中国与中亚五国的宣言中,明确“决心携手构建更加紧密的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而且,在峰会期间,中国与中亚五国还签署了100多份具体领域的合作协议。

  注意,中国-中亚的经贸连接深化,这是中国经济基本盘进一步扩大的证明,当然,这也是俄罗斯陷入战争无奈选择其传统基本盘让渡的明智选择,与其让渡给西方国家,还不如让渡给东方大国。

  东方大国对外的第三环突破:

  第三环,经贸链和政治链兼有,地缘相对远一些,主要涉及南美洲、非洲和中东欧的局部等。

  其中,南美洲总人口约4亿(其中巴西就超过2亿人),总GDP为3.8万亿美元左右,今年中国与巴西加速推进本币结算,这个是很有想象力的,当然,间接也给了美国较大压力。

  东方大国对南美洲的突破,整体侧重于经贸,但预期竞争会比较激烈,毕竟是南美洲是美国的后花园。

  非洲人口虽然多,超14亿人,总是GDP才2.5万亿左右,实在太穷了,除了舌塞尔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注意,舌塞尔人口才10万人),加蓬人均GDP有8000美元(人口才220万),真正人口稍微多一点的,3000万人以上的,只有南非人均GDP有6000多美元、摩洛哥人均GDP约4000美元,非洲其他国家人均GDP都在2000美元以下,人口多一点的埃塞俄比亚(1.2亿)、坦塞尼亚人口超过6000万人均GDP都只有1200美元左右。

  小结一下,非洲人口虽然多,但整个非洲的人均GDP才1000美元多一点,实在太穷了,所以,东方大国对非洲的突破,整体只能算政治账。

  当然,中欧的的匈牙利、东欧的塞尔维亚等,这个总体上,也这只能算政治帐,比如匈塞铁路,连接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和塞尔维亚首都贝尔格莱德的高速铁路,这是中国与匈牙利和塞尔维亚共建的,援建特征是比较明显的。

  东方大国对外的三环突破,这是全球事实进入新冷战阶段的无奈选择,有其阶段性合理性。

  当然,之于全球大国博弈的阶段性,其时间跨度至少10年左右,与一般性的金融市场阶段性,肯定是不能相提并论的。

  但是,东方大国对外的三环突破,全面聚焦于新兴经济体的三环突破,存在一个结构性的BUG——到底怎么获取真正的贸易顺差?到底怎么真正赚到钱?到底怎么真正稳定东方大国的国内经济?

  毕竟,除了个别区域和部分国家,全球新兴经济体的购买力整体还是偏弱的。

  关于这个结构性的难题,改天再详细交流。

  再说说今天的市场。

  1,储能行业“杀红眼”,竞标价格不断创出新低。

  根据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Data Link全球储能数据库的不完全统计,截至2023年9月,中国已投运电力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达75.2GW,同比增长50%。

  尽管中国储能市场在今年加速增长,展现出广阔的市场前景,但新型储能纯中标价格却一降再降,CNESA数据显示,11月储能系统中标均价中,2小时磷酸铁锂电池储能系统为800.46元/kwh,与年初相比下降47%;4小时储能系统中标价736.31元/kwh,创历史新低。

  从投标价格来看,更加显示出储能企业之间竞争激烈,近期青海省海南州贡玛储能电站工程储能系统采购B包80MW/320Wh开标,价格再次创下历史新低,最低报价仅为0.58元/Wh,距离本月初中核汇能5GWh磷酸铁锂储能系统标段最低报价0.638元/Wh,仅一月不到。

  而储能市场出现这一局面的根本原因是市场竞争加剧,随着市场对储能需求急剧增长,产业链的扩张也进入了一种近乎狂热的竞赛状态,根据GGII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8月,国内涉及储能业务的相关企业已超过12.2万家,与此同时,国内储能电池及系统规划建设产能目前已超1.5TWh,计划投资金额超过5700亿元。

  当前储能行业各方正陷入恶意竞争,整个行业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我们认为,明年储能行业可能会进入更加残酷的“淘汰赛”,尤其有两类企业将面临更大挑战,一类是前期融资较多、以高投入争夺项目的企业;另一类是储能供应链环节中的电芯企业,这主要是因为电芯市场供应过剩情况十分普遍。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当前储能行业产能过剩严重,但资本市场仍在加码投资,比如,近期科力远公告,拟增资1亿元加强子公司储能系统集成业务建设。

  2,芯片设计软件制造商新思科技(Synopsys)已提交收购工程软件供应商安世(Ansys)的要约。

  外媒报道,近日芯片设计巨头新思科技已向工程软件供应商安世提出收购要约,且报价远高于每股400美元,如果谈判顺利,该交易可能会在未来几周内宣布,受此影响,上周五安世股价大涨18%,市值达到310亿美元。

  值得注意的是,此前新思科技和安世是两家“井水不犯河水”的巨头企业,为何安世突然间就决定要出售给新思?

  据悉,安世是最早的机械仿真CAE软件开发商之一,在仿真领域,一直稳坐行业龙头,占据42%的市场份额,尽管西门子、达索系统等也建立了仿真模块,但还无法与安世相抗衡。

  过去三年,安世开始向电子设计自动化软件EDA领域进军,现在安世已经成为台积电的四大黄金标准软件之一,也是除了EDA三巨头Synopsys、Cadence和Mentor之外唯一非EDA软件商,这使其成为第四大EDA公司及最大的EDA仿真软件公司。

  由于芯片设计的尺寸越来越小,加上芯粒Chiplet的层叠技术出现,对多物理场的仿真计算,已经是避不开的事情,这也是三大EDA软件都向机械传热仿真靠拢的原因。

  此前,微观尺寸的EDA软件和宏观尺寸的CAE一直分道扬镳,而现在,随着摩尔定律逐渐走向尽头,这两者似乎正走向融合,此次两大巨头的并购预示着EDA行业可能将迎来重大变局。

  3,A股上市公司再现奇葩大案,公司13.3亿巨款被离奇划走。

  近日,威创股份突然公告,公司账面上13.3亿资金被离奇划走,一时间震惊市场,引发市场热议。

  据悉,威创股份近期突然对公司资金、财务、信披、人事变动等事项进行全面自查,发现公司拟收购方西岭能源实控人刘钧于2023年9月28日至10月27日期间,通过共管银行账户将公司13.3亿元资金划拨到其控制的银行账户,于10月31日全额归还公司,但自11月1日起又分批划出公司,截至目前资金尚未归还公司。

  至于西岭能源以及刘钧的来路以及巨额资金为何被划走,威创股份却遮遮掩掩,并未在公告中详细提及。

  对于13.3亿元巨额资金不翼而飞和信披违规,22日当晚,深交所火速对威创下发了《关注函》,同日,证监会也对公司及拟收购方刘钧立案调查。

  值得注意的是,威创在公告中所提及的西岭能源和实控人刘钧疑似并不存在;在此次事发之前,公司核心高管频繁辞职;此外,公司还存在巨额资金疑似被占用。

  我们认为,威创现在的当务之急是采取一切必要手段尽快追回相关资金,并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违法违规行为。

  而A股市场一直发生类似事件,主要原因是中小投资者拥有的公司治理权极为有限,个别主体把上市公司财产视为无主之物,随意掠夺,这严重损害了投资者对A股市场的信心,因此为提振投资者信心,必须树立“上市公司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的信念,同时证监会、公检法等执法部门需要将“长牙带刺”落到实处。

  4,年内上市公司可转债发行家数和募资规模同比均出现下滑。

  今年以来,上市公司发行可转债规模有所减少,截至12月22日,年内共有134只可转债发行,总募资额为1345.88亿元,相较之下,去年全年共发行了147只可转债,募资总额高达2190亿元。

  尽管今年可转债发行家数与去年相比出现了下滑,但募资规模下降幅度更为显著,主要原因是今年缺乏规模较大的可转债募资。

  从发行规模的角度来看,年内有三家公司可转债募资超过50亿元,均来自光伏行业,分别是晶科能源、晶澳科技和天合光能,募资规模分别为100亿元、89.6亿元以及88.65亿元,此外,山东路桥、恒邦股份、深圳燃气、柳工、神马股份等公司募资规模也超过了30亿元,相比之下,去年有9家公司募资规模超50亿元,其中两家募资超百亿元。

  而今年大规模发行可转债数量大幅减少的主要原因在于,下半年以来,监管层不断优化再融资安排,持续提升对上市公司可转债项目审核精准度,年内已有近20家公司发行审核被终止,部分大型可转债募资也告吹,其中最典型的是,8月中旬民生银行拟发行不超过500亿元的可转债计划被终止。

  在二级市场表现方面,由于今年A股走势疲弱,中证转债指数年内至今下跌了1.89%。

  我们认为,倘若明年A股市场依旧保持弱势,2024年可转债新券发行数量和规模有望进一步走低,另外,由于当前纯债市场利率处于低位,而可转债市场也处于底部阶段,因此可转债的抗跌性可能会明显强于大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GMT+8, 2025-6-29 05:05 , Processed in 0.203190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