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902|回复: 0

智先生:中国要想真正站起来,还得靠自己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10-19 05:05: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直以来,对于苏联援华这件事,在简中互联网众说纷纭,讨论得很热烈。

  有说苏联对新中国无偿援助,无愧老大哥之名;

  有说苏联在我国关键时期单方面毁约和催债,导致三年困难时期雪上加霜;

  还有说苏联对中国的援助有浓厚的利益诉求,是苏式勒索援助。

  各有各的道理吧,其实有一句话很现实,国家之间的情谊很短暂,只有利益才是永远的。

  那为什么苏联在1949年后大规模援华,而且支援力度如此惊人?要理清这里面的逻辑,要从二战结束后讲起。

  当时斯大林的对华战略主要考虑两点,一个是把蒙古从中国版图里独立出来,形成广阔的缓冲地带;另一个是恢复沙俄时期在中国东北的势力范围。

  于是在对华政策上,苏联主动与美国合作,一起打默契球,对国民政府两面夹击,软硬兼施。

  为了得到斯大林的支持,国民政府付出的最大代价是,在1945年和苏联签订城下之盟——《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协定有效期30年。

  条约只要内容有两点:

  (1)国民政府同意外蒙古根据公投独立。

  (2)中苏共管长春铁路三十年,旅顺为共享海军基地三十年,大连为自由港。

  说是共管,实际上负责人都由苏方人员担任。就这样,促使外蒙独立,控制中国长春铁路和旅顺、大连港,斯大林在远东的战略目标基本都实现了。

  也是因为国民政府的阿谀奉承,因此苏联在对国共两方的态度上,更多时候倾向于国民政府这边,斯大林甚至劝说中共服从国民党政府的统一领导。

  态度转变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1947年6月,美国对欧洲实行马歇尔计划,将可援助的对象归为自由国家,开始划分阵营。

  也是这事,让斯大林意识到团结各国共产党的重要性,得让社会主义阵营强大起来,才能对抗即将来临的冷战铁幕。

  于是,苏联和中共因此拉近了关系。

  1947年12月,毛主席给斯大林发了一封电报,强调革命战争转入反攻阶段,并且还善意提醒他,蒋光头奉行亲美反苏的外交政策,要把中国变成反苏的军事基地。

  斯大林再如何老谋深算,听到这也坐不住了。

  1948年3月14日,斯大林在政治局特别会议上做出决定:

  「经过磨难和斗争,中国人民正在建造一个新的反帝、民主的中国。我们的工作就是利用一切可能的手段帮助我们的中国同志,直到他们能彻底打败所有的敌人,与苏联友好相处,并开始一种新的幸福生活。」

  为了帮助中共巩固东北的根据地,苏联不仅积极贸易往来,提供专家和技术人员修复铁路和桥梁,还将缴获的大量日本武器弹药转交给中共。

  截至1948年12月5日,在苏联专家组的帮助指导下,中共东北铁路总局成功接收最重要的东北铁路线1.5万公里、大中型桥梁120座,修复机车885台。

  尽管这时期苏联加大了对中共的支援力度,但斯大林的顾虑是,一旦全面放开支援,很可能招来美国的干涉,这将严重威胁到苏联在远东的利益。

  所以在中国形势没有明朗化之前,对中共进一步要求全面提供经济援助的请求,斯大林表示要慎重考虑一下。

  当然,教员本来没有过多把希望放在苏联上,他强调中共应「全靠自力更生,不要向苏方提出过高与过多的要求」,在没有取得胜利前,一切只能靠自己。

  1949年,在历经三大战役后,国内大局已定,教员说可以和斯大林谈一谈了。

  1949年6月26日,中共中央代表团秘密到达莫斯科,第二天夜里刘少奇和斯大林在克里姆林宫会晤。

  斯大林特别满意中共的亲苏意向,在第一次会谈时,就几乎答应了中共提出的所有军事和经济援助的需求。

  最后,苏俄双方签定《关于苏联专家在中国工作条件的协定》,不过在苏联全面支援中国之前,还有一个问题急需解决——1945年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明显违反了「友好原则」,这是一个不平等条约。

  撇开外蒙古的问题,光是苏联把卖给伪满洲的铁路拿来与中国合营,还强行租用旅顺港和强占大连,就已经侵害到我国的主权利益。

  最初,斯大林希望维持原有条约,不愿意松口,后来担心中国会往美国阵营靠拢,只好做出让步,基本采纳了中国提出的新方案。毕竟冷战关键时期,没有什么比团结己方阵营更重要了。

  尽管中苏签订了一系列援助协定,但在建国初期,我国和苏联关系说不上有多好,属于各取所需。

  另外在斯大林眼里,中共取得解放战争的胜利,只是另一种铁托式胜利,说白了,他还是看不上我国的实力。

  当中国决定出兵抗美援朝时,原本按照教员的意思,新中国才刚成立,正是百废待兴,国库空虚,因此向苏联租借武器装备就好了,能省一点是一点。

  但苏联不借武器装备,只同意让中国半价付款,最初兜售的还是战场淘汰下来的旧事装备。

  后来我国在抗美援朝中的表现赢得了斯大林重视,最后斯大林决定无偿赠送372架米格-15,和中国二十个陆军师的武器。

  苏联还向我方战场派遣了一支航空兵部队,换上志愿兵的制服秘密参战,并多次击落美军来袭的轰炸机,守护了地面部队安全,因此也被美军称为「米格走廊」。

  抗美援朝战争期间,苏联向我国提供64个陆军师、23个空军师装备,大部分装备是半价提供,军事贷款总计32亿旧卢布,中苏两国的关系有了进一步发展。

  在恢复时期,新中国现代工业基本建设的核心,就是大家熟知的「156工程」。

  从1952年到1954年,「苏联工业援助」计划的数量不断增加,从开始的40多项,最后确定为156项,核心内容是重工业和军事国防产业,这些都是苏联的特长项目。

  尽管「156工程」有很多项目的技术水平不高,而且由于贪大求全,后期还出现了不少烂尾情况,但毫无疑问,这是当时我国所能得到的最好的工业建设援助了。

  1950—1953年,中苏签订技术成套设备进口合同总值6.8亿卢布,三年累计进口4.69亿卢布,完成合同68.7%。

  国内的煤炭、钢铁、电力和石油等主要工业产能已达到建国时两倍,苏联援建对中国经济发展起到很大作用。

  另外在新中国初期,面临的严重问题之一是缺乏科技人才。

  中国有6万高级知识分子,不过大多数集中在教育、卫生、文学艺术等领域,真正懂得科技建设的人才凤毛麟角。

  在这种情况下,苏联政府派遣大批专家来华援助,其中有1210名高级专家,他们帮助中国建立起一整套现代工业管理的规章制度,还为中国培养了大批科技人才。

  更重要的是,在苏联专家指导下,中国的经济建设少走了很多弯路。

  1953年3月,斯大林去世。

  同年7月,朝鲜战争结束,大大提高了中国在社会主义阵营中的地位和影响。

  赫鲁晓夫深知自己资历尚浅,缺乏统筹全局的工作经验,为了稳固自己在苏联党内的领导地位,他必须要得到中共支持。

  因此在上任后,赫鲁晓夫排除万难,加快通过了援建中国项目的草案,从1954年开始大量派遣技术顾问和专家来华工作。

  到1960年8月苏联撤退全部专家前,在中国工作的顾问和专家总计1.8万人。

  在此期间,中国的社会总产值以每年11.3%的速度递增,第一批大型现代化企业成型,像是齐齐哈尔第一重型机械集团,还有著名的鞍山钢铁、抚顺铝厂、长春第一汽车厂等等。

  可惜这段中苏蜜月期没有持续很长时间。

  156项重点工程除了设计工业化以外,还有十分重要的军事领域合作,那就是核武器研究。

  在这个问题上,中苏开始有了分歧。

  1954年赫鲁晓夫访华,毛主席提出对原子能、核武器感兴趣,希望苏联在这方面给予帮助。

  面对这个突如其来的问题,赫鲁晓夫稍做迟疑后,劝说教员应集中力量抓经济建设,不要搞如此耗费巨资的东西。

  当然他还有一个不方便说出来的理由,苏联刚向美国递交了备忘录,着手谈判防止核扩散的问题。

  苏联这边刚做出承诺,中国这边就要造原子弹,而且是向苏联伸手,赫鲁晓夫当然不想答应。

  为了不给盟友浇冷水, 赫鲁晓夫只能承诺,由苏联帮助中国建立一个小型实验性核反应堆,以进行原子物理的科学研究。

  50年代中期,苏联对援助中国核武器研究的态度,其实一直处于摇摆之间,既没有拒绝,也没有答应。

  由于苏联的犹豫拖延,中方在第二个五年计划中紧缩投资,减少国防建设项目。

  1957年1月14日 ,苏联又在联合国大会上提出了一份禁止核试验的提案,认为拥有原子弹的国家数量增长,会使国际局势复杂化。

  苏联的这番态度,让中苏谈判陷入了僵局。

  破局很快开始。

  1957年6月18日 ,苏联内部的斗争激化。

  赫鲁晓夫采取手段打压政治对手后,急需要得到各国共产党,特别是中共的认可和支持。

  中共中央连夜开会,讨论了苏联党内斗争问题,确定的基本方针是:从承认事实,分清两派是非观点出发,支持新的苏共领导机构。

  第二天,《人民日报》刊登苏共中央全会的消息和决议。

  赫鲁晓夫很高兴,决定投桃报李,立即援助中国发展核武器和导弹事业。

  谈判从9月9日开始,分成军事、原子、导弹、飞机、无线电五组同时进行。

  1957年10月15日,中苏正式签署《国防新技术协定》,在苏联专家的帮助下,实验性反应堆和回旋加速器相继建成,还培养了一批中国科技人才。

  然而,苏联援助是有条件的。

  1958年4月18日,苏联国防部长致函彭德怀:为了指挥苏联在太平洋地区活动的潜艇,希望在中国境内,共同建设一座大功率的长波无线电中心,资金可主要由苏方承担。

  这个要求让中方很为难。

  但核武器的研究是绝不能落下的。

  经过慎重研究,彭德怀于6月10日复函:中国政府同意建设长波电台,欢迎苏联在技术方面给予帮助,但一切费用由中国承担,建成后,所有权归中国,使用权归两国共有。

  长波电台的事还没谈妥,苏联驻华大使尤金向毛主席转达了赫鲁晓夫的新要求:建立一支共同潜艇舰队。

  当时教员有点生气,中国的潜艇实力很弱,所谓的建立共同潜艇舰队,说白了就是苏联独家的潜艇舰队。

  电台架在我们岸上,潜艇驻在我们港口,天天在我们的海底转悠,这叫什么事?

  毛主席洞若观火,苏联真实目的是以对付美国为名,行控制中国为实,他严厉地对尤金说:「要讲政治条件,连半个指头都不行。」

  后来,赫鲁晓夫亲自到北京做说服工作,毛泽东仍然没有答应。

  他说,「在我们最困难的时候,苏联人民给了我们宝贵的援助。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我毛泽东和中国人民都不会忘记的。但友谊和主权不能混为一谈。其他问题都好说,主权不行。」

  由于没有满足苏联的要求,双方的裂痕已经难以弥补,蒙上重重阴影,苏联援助中国核武器研究的工作一度停滞

  苏联高层明白,同中国的关系已经恶化到了不可挽回的地步,却又不想撕毁合约,只能推迟送样品的时间。

  1958年7月31日,赫鲁晓夫来到中国。

  他再次谈起「联合舰队和长波电台」的事情,算是给中方下了最后通牒,没有任何意外,被我国严正拒绝。

  也因此,中苏关系急剧恶化,双方的政策分歧日益扩大。

  1959年6月20日,这是一个需要划重点的日子。

  苏联给中共中央写了一封信,大致意思是:

  我们和西方国家达成协议,都想禁止核试验,并且快成功了,如果这时候被他们知道,这些核武器样品和资料交给中国,那会严重破坏社会主义国家的和平环境,让国际局势紧张,所以……你懂的。

  信的最后,苏联强调:「放心,一旦发生战争,苏联拥有的核武器将用来回击任何侵略者的侵犯,保卫整个社会主义阵营的各个国家。」

  简单来讲,苏联将为中国提供核保护伞,但如果中国不听话,也有能力提供核打击。

  一切回到1954年的起点。

  赫鲁晓夫违反协定的做法,让中方领导人很愤怒,大家知耻后勇,将首枚原子弹研制工作定为「596」工程,也就是1959年6月,时刻铭记在心。

  1959年9月30日,赫鲁晓夫再一次来到北京,当晚进行了中苏两党会谈。

  这次会谈充满了火药味。

  赫鲁晓夫谈到了中印边界争端问题,指责中国「是一个好斗的公鸡」,让苏联很难办。

  陈毅立即拍桌子,愤怒站了起来:「不让我们说,不让我们争,你是什么意思?12万多平方公里的领土,你让我们屁都不放一个,拱手相让吗?不是我们让你们难办,是你们太霸道,欺人太甚了!」

  会谈不欢而散。

  第二天,赫鲁晓夫见到毛主席时,语气冰冷:「关于生产原子弹的事,我们是不是要把专家撤回去?」

  教员不卑不亢:「我们可以自己试试,这对我们也是个锻炼。」

  赫鲁晓夫离开中国后,大家已经不对苏联的援助抱有任何希望了。

  果不其然,在1960年7月16日,苏联政府正式照会中国政府,要求召回全部在中国工作的专家和顾问,理由是:中国不肯听取苏联专家的意见,粗暴对待,我们无法再忍耐下去了。

  同时,苏联还单方面撕毁12个协定,终止了343项专项合同和257个科学技术合作项目,并要中国归还在朝鲜战争期间,购买苏联武器装备欠下的350亿元债务。

  就这样,中苏持续了十年的蜜月期正式结束。

  回看斯大林和赫鲁晓夫两人的做法,可以说各有特色,前者挺理性,后者太激情。

  斯大林循序渐进的援助,更有利于中国长期发展,最起码保留尺度的做法让我们心里有底气,对中苏关系的巩固也有利。

  赫鲁晓夫是由着自己性子来,高兴时大包大揽,但凡不乐意就翻脸不认人,这种把个人情感凌驾在国家利益之上的做法,无愧于穗宗名号。

  无论怎么说,在新中国一穷二白的时期,苏联能给予大力援助都是不可否认的事实,哪怕里面包含了许多私心。

  借用教员那一句:「在我们最困难的时候,苏联人民给了我们宝贵的援助,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中国人民不会忘记的。」

  也是因为中国始终守住了自己的底线和原则,才不至于沦为大国傀儡,毕竟一个国家要想真正站起来,最终还是得靠自己才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

GMT+8, 2024-6-13 16:52 , Processed in 0.078125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