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703|回复: 0

星社:从光伏到新能源车,为什么欧盟总是反思错方向?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9-20 23:42: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善于反思和复盘也是一种能力,是一个人、一个集体、一个文明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

  我们应该算是世界上最乐于反思、复盘的民族。

  这主要得感谢孔夫子,两千五百年前,老人家就谆谆教诲我们:

  “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而且一次还不够,还要“日三省吾身”,每天都要复盘反思,化为行动。

  于是这么多年下来,我们也就养成了凡事先检查自身不足、看怎样才能改进提升自己的思维模式。

  老实说,这种思维模式让我们如今在面对一些霸道无理的人时,确实比较吃亏。

  因为别人崇尚的是进攻,没事就指责我们这也不行那也不行,一有事就又甩锅给我们,搞得我们十分无语。

  当然,这样做损失的并不是我们,而是那些习惯指责和甩锅的人。

  因为这种内病外治的习惯,也意味着他们并没有真正反思自己的错误或者不足,这样实际上就失去了改正和提高的机会。

  这样做,注定会不断掉进同一条河流。

  01 欧盟的光伏教训

  欧盟委员会这次对我们的新能源车发起反补贴调查,就是第二次掉到河里,上一次是因为光伏产业,最后输得一塌糊涂。

  前几天宣布发起调查时,欧委会主席冯德莱恩也提到光伏,不过她把责任全推给我们,说:

  “我们没有忘记中国的不公平贸易行为如何影响我们的太阳能产业”。

  好吧,既然如此,我们就先来对当年的光伏争端进行复盘,看看欧盟的光伏企业究竟是被中国的“不公平贸易”影响了,还是被欧盟自己的“不理性政策”影响了。

  这种复盘也有助于我们准确分析和预判如今新能源车这场潜在摩擦的走向。

  中欧光伏争端始于2012年,最终结果是:

  2018年8月31日,欧盟委员会主动发布公告,宣布在对华太阳能板双反措施于9月3日到期后不再延长,为这场史上规模最大之一的国际贸易争端画上句号。

  为什么它要主动结束呢?

  就因为它发现这样打下去不仅欧洲的光伏产业要全面崩塌,欧洲应对气候变化的绿色转型进程分分钟也要陷入瘫痪,所以不得不停止这场闹剧。

  光伏争端刚开始的2012年,欧盟27国当年的新增光伏安装发电量约为17.7吉瓦,全球第一,而到结束的2018年,这个数字下降到8吉瓦,已经被中、美、日远远甩在身后,永久性丢掉了全球太阳能产业领导者的宝座。

  中间摩擦最激烈的2016年,这个数字更是跌到约4吉瓦,倒退回2007年的水平。

  在市场急剧萎缩的同时,欧洲的主要国家开始发现,欧盟的这个决定不但从未达到保护欧洲产业的目的,反而实实在在地扼杀着自己的企业,再打下去最后会输得一塌糊涂,这才合力叫停了这场贸易灾难。

  最后这个阶段有一个标志性事件,就是2018年3月28日,欧洲最大的太阳能全产业链巨头、当年对华双反调查的主要推动者SolarWorld自救失败,向德国波恩地方法院提交破产请求,数十年辉煌历史一朝化为乌有,震动了全球业界。

  那么,为什么欧盟的双反措施没能起到保护欧洲企业的作用,反而还加速了这些生产企业的衰落呢?

  根本原因就是这种行为违反了市场规律,因此动摇了企业生存的根基。

  市场青睐物美价廉的产品,这是永恒不变的需求,尤其是对于光伏这种新兴产业,要对旧产业完成替代,就更需要降低用户的替换成本,尽快培育市场认知和刺激用户需求。

  而欧盟对中国光伏组件征收47.7-64.9%的离谱关税和强制执行最低价格协议,属于人为提高光伏产品的成本和价格,这势必导致消费者和投资者削减甚至取消购买计划,进而造成欧洲光伏市场需求剧降。

  这种急剧动荡的市场环境,对需要高投入的行业来说,无疑是一场难以适应的噩梦。

  欧洲光伏制造企业的资金链大规模断裂也正是由此引发。

  其次,新兴产业需要政府持续投入补贴,这种扶持不可能长期持续,主要是为了让产业尽快走过初创阶段,在市场上站稳脚跟。

  但要站稳脚跟,企业就必须全力在技术、成本、服务上下功夫,这样才能在补贴期结束后投入激烈的市场竞争。

  而欧盟的保护措施,恰恰就营造了一个屏蔽竞争的温室,使欧洲光伏企业失去下苦功夫的动力,反而阻碍了产业的创新和发展。

  于是,在中国企业浴火重生、携更先进的产品和更优质的服务卷土重来之后,这些企业再也无法承受全面升级的竞争压力,只能接受被市场淘汰的命运。

  这是欧盟委员会最需要复盘的第一点,市场教训。

  第二点,组织教训。

  欧盟委员会在光伏争端中扮演的角色是极不光彩的。

  2013年5月24日,欧盟就是否对中国光伏产品征收高额关税进行投票,27个欧盟成员国中,包括德国、英国和荷兰在内的18个成员国投出反对票,只有四国支持,另外五国弃权。

  按道理,这个结果出来后,欧委会就应该停止继续推动这种不得人心的反市场计划。

  然而,由于欧盟的组织程序赋予了欧委会巨大的权力,所以多国的反对并未能阻止该机构继续暴走。

  投票结束后数日,欧委会决定开征临时反倾销税,时任欧盟贸易委员的德·古赫特强硬表示,中国必须拿出妥善解决方案,否则无论如何也要强推长期关税。

  这当然让投反对票的国家一片哗然,但是没办法,程序上欧委会就是可以这么做。

  从道理上讲,当时我们对欧盟这个决定是可以强硬对抗的,毕竟事情是它先挑起,是非曲直也很清楚,但从中欧关系的长远和大局考虑,我们还是选择谈判协商。

  选择协商的另一个因素,就是我们和欧委会这班官僚不同,他们不用对具体国家负责,而我们要考虑当时国内上千家企业和30万直接从业者的利益,所以不能和他们赌气。

  最终,经过艰辛谈判,双方同意采用价格承诺和出口限额的方案和解,欧盟对134家受调查中国企业中参加和解方案的94家取消征收双反税,但对未参加方案的企业仍继续征收。

  然后,结果正如当初那些坚决反对欧委会征税的欧洲国家所预料,这些保护措施事实上害惨了欧洲企业。

  这个沉重的教训,难道不值得欧盟进行反思吗?

  为什么它还要继续自欺欺人,把欧洲光伏制造企业的衰落归咎到中国所谓“不公平贸易”上呢?

  欧盟不应忘记,它是一个政治经济联盟,欧洲老一辈政治家成立它的目的是促进欧洲的一体化和长远发展,它的组织原则应该是通过协商和妥协来寻求和扩大欧洲的共同利益,而不是牺牲多数成员国的利益来满足少数成员国或利益集团的诉求,更不是脱离欧洲的市场和人民,整天搞一些两败俱伤的幺蛾子出来。

  如果欧盟长期犯这种错误,最终是会加强欧洲的团结和进步,还是会让自己走向分裂,答案恐怕不言而喻。

  这是欧盟应该深刻反思的第二个教训。

  第三个教训,政治教训。

  在2017-2018年欧洲企业已经被市场衰退折磨得死去活来的时候,是谁在背后捅了欧洲一刀,给欧洲企业放上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是美国政府。

  2018年1月,特朗普政府宣布根据《1974年贸易法》第201条款,对非美国产的太阳能组件和电池无差别征收高达30%的关税,彻底熄灭了欧洲光伏制造企业的最后一丝希望。

  讽刺的是,特朗普高喊的口号,和欧盟当初如出一辙,“要保护本土产业不受外来产品不公平竞争的影响”。

  更讽刺的是,在2018年2月美欧双方进行的磋商中,欧盟请求以其当初迫使中国接受的价格承诺和出口限额方式换取关税豁免时,被美国政府当场拒绝,谈判直接破裂。

  消息传回欧洲,强撑着最后一口气的SolarWorld等制造企业彻底绝望,只能走上破产清算的结局。

  什么叫一将无能、害死三军,欧盟在欧洲光伏产业发展史上的表现就是绝佳诠释。

  如果欧盟当初没有和中国搞光伏摩擦,那么当美国举起屠刀时,欧盟的产品或许还有一战之力,实在不行也可以选择和中国联手对美国政府进行市场反制,然而这些可能性早已随着当年的短视决策而化为泡影。

  以上这三个教训,哪一个是中国“不公平贸易”造成的?

  一个都没有,然而这仍然无法阻止冯德莱恩之流揣着明白装糊涂,强行把锅扣在中国头上。

  这样的行为,对欧洲有任何正面意义吗?

  一点都没有。

  这种完全不反思也不负责的心态,恰恰就是欧盟这次故态复萌,不顾德国等汽车大国的反对,坚持要在新能源车上再来一次摩擦的思想根源。

  权力和责任应该是相适应的,如果欧盟长期拥有决策权力而不用负具体责任,那这样的错误过去有,现在有,将来还是会有。

  因此,对于欧洲国家而言,欧盟总部的这群官僚们为什么可以信口开河、甚至为所欲为,而代价却要各国自己来承担,也是应当深刻思考的地方。

  02 新能源车的问题

  这次调查之后,中欧新能源车产业会不会像当年的光伏一样,打得血流成河?

  估计不会。

  第一个原因是,我们有了光伏摩擦的经验,知道怎样更好地打这场仗。

  事实上,在经历了早年间光伏补贴乱象之后,我们也做了深刻反思,所以在新能源汽车上的补贴严格防患于未然。

  2019年,我们对新能源汽车产业进行了一系列调整和改革,包括逐步降低购置补贴和使用补贴、鼓励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和市场竞争来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益、加强新能源车产品质量监管和安全管理、规范新能源车产品认证、检测、标准、回收等环节细则、支持新能源车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加快充电桩、换电站、5G、智能化等设施或技术布局等,这些都符合国际贸易的基本准则和产业惯例,无可挑剔。

  在这种政策引导之下,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进入了健康和可持续发展轨道,产品的安全性、科技含量、设计水平、服务标准不断提高,最终赢得市场的认可。

  正如欧盟中国商会在冯德莱恩宣布启动调查当天声明所言:

  “中国电动车及上下游产业链企业在竞争激烈的中国市场累积了整体产业优势。这种优势不是凭借所谓巨额补贴而形成的”。

  我们既然有底气说这个话,就不怕欧盟搞的这个调查,反正查到最后它如果没有发现任何把柄,相当于帮我们再做一波推广,何乐而不为?

  这是判断本次摩擦烈度不会上升到当年光伏那种程度的基本原因。

  第二个原因,我们可以借助欧洲汽车产业中下游,即销售、保养、维修环节的数百万从业人员的力量,来迫使欧盟放弃这种行为。

  事实上,在光伏争端中我们有一个盟友,那就是欧洲光伏产业的中下游。

  当时SolarWorld组建了一个欧洲光伏制造商联盟推动双反调查,而预见这种对抗将损害欧洲光伏产业发展的中下游销售、配件、安装厂商立刻组建了应用太阳能协会进行反击,这些厂商遍布欧盟二十多国,对制造商联盟形成巨大的制衡。

  比如2013年4月,应用太阳能协会就组织全欧700多家企业向欧委会发出长达27页的公开信,明确指出制造商联盟并不具备行业代表资格,制裁中国产品将对欧盟造成不可逆的损害。

  这种行业协会的反制,加上我们与欧洲各国的密切沟通,对于最后我们和欧盟达成和解方案起到了关键作用。

  而如今汽车行业面临的格局也和当年颇为相似,即中下游产业普遍希望通过物美价廉的新能源产品来推动用户加速换车计划,扩大汽车市场,同时增强他们与传统汽车厂商的议价能力。

  考虑到欧洲汽车行业从业人员规模高达1400万,其中1150万从事中下游环节工作,如果这个群体起来反对欧盟搞贸易摩擦,布鲁塞尔方面准备如何应对?又有什么条件来应对?

  难不成还能不顾欧洲主要工业国家今年已经陷入衰退的困境,执意把欧洲往火坑里推?

  如果欧盟真敢这样做,那就要做好反欧盟的极右翼政党全面崛起的准备,届时它面临的问题,恐怕就远不止对华贸易问题这么简单了。

  趁现在一切还来得及,我们真心希望欧盟能改弦易辙,重新复盘一下这些年的经验教训,走一条不至于无法挽回的道路。

  这真的不是因为我们担心中国车丢掉欧洲市场才这么说,这点我们从不担心,我们真正担心的是:

  最后欧盟没有整垮中国车,反而把欧洲的前途整没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GMT+8, 2025-7-4 20:45 , Processed in 0.375544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