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3272|回复: 0

戎评:荷兰光刻机巨头对华“求和”,美国兵败如山,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9-17 12:53: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国人,是时候“挺直”腰板了!

  据央视新闻9月9日报道,荷兰光刻机巨头阿斯麦CEO彼得。温宁克日前在电视访谈中罕见公开发出呼吁:

  孤立中国没有希望,如果我们不分享技术,只会迫使他们提升创新能力…

  据悉,在美国的要求下,从当地时间9月1日开始荷兰政府生效了新的对华“半导体设备出口管制新规”。

  根据公开资料可以知晓,在这份新的贸易管制新规中,作为全球高端光刻机制造商的阿斯麦自管制生效后,在其后发运售卖“TWINSCAN NXT:2000i”及后续推出的浸润式光刻系统时,都要获得荷兰当局,或者更确切的说,是需要征得美国政府的同意!

  毫不讳言,对于这个“酝酿日久”的进一步贸易制裁管制,美荷双方一开始都是举双手赞成的。

  原因很简单,作为一种带有垄断性质的、足以冲击当前以美国为主导的全球产业分工金字塔的,高科技、高附加值的“特殊商品”,不论是出于科技霸权维护的美国人,还是可以从中获得高额利润的荷兰人,都并不希望因为可能的“技术迁移”而导致自身优势丧失…

  但是很显然,随着最近几天搭载麒麟9000S芯片的华为Mate 60 Pro手机的发布,作为“制裁帮凶”之一的荷兰阿斯麦在强烈的危机感之下,似乎已经开始怀疑美国过去几年的对华技术封锁策略是否正确。

  于是,我们看到出现了开头的一幕

  ——在镜头前,阿斯麦CEO坦言中国拥有多达14亿人口,并表示他们之中的聪明人很多,中国人做事更努力、更专注、更快,他们可以想到无数种我们无法想到的技术解决办法…

  言毕,彼得。温宁克还不忘斥责自省“我们太自以为是了”。

  而值得一提的是,似乎是为了佐证自己有关“中国智力不可战胜”的观点,这位已经丧失了与中国进行正面竞争勇气的“西方光刻机领袖”,甚至还提到了刚刚结束的德国慕尼黑车展,并表示中国让他感到震惊。

  中国,正在碾碎整个西方发达国家世界引以为豪的骄傲,不仅仅只是局限于荷兰的光刻机,同样包括了德国的汽车。

  戎评想,这恐怕就是彼得。温宁克在镜头前想要表达的意思…

  夸张吗?

  目前仍有一段距离,依旧需要“中国制造”奋起直追的高端精密光刻机设备戎评暂且不论,咱今天就简单的和大家聊一聊让彼得。温宁克都感到震惊的“慕尼黑车展”。

  事实上,对于这场刚刚结束的车展,德国主流媒体的评价要显得更加极端

  ——例如德媒《经济周刊》在新闻标题中直接惊呼“慕尼黑车展,已经成为中国车展”!

  而在此之下,相当令人瞩目的新变化则是,作为一个有着120多年办展历史的全球性车展,本届慕尼黑车展竟然没有一台燃油车!

  而除此以外,此次出征车展的中国新能源汽车及产业链相关企业竟达70家之多,各种来自中国的尖端新技术、新理念、新设计,更是相较于老牌欧美车企技术迭代领先普遍达5年以上…

  “当进入新能源汽车时代,中国正在教‘汽车发源地’如何制造汽车”,俨然成为了本届慕尼黑车展的最强话题讨论!

  当然戎评相信,对于这些来自“老外的观点”,咱们国内的一部分人必然是难以接受的!

  对于此次赴德参展引发舆论热议的中国新能源车企,一个“班门弄斧”的帽子,恐怕已经算是相当文明的了。

  至于一些更加阴阳的话,大家现在是且看且珍惜吧,毕竟随着历史进程的持续推进,这种“西洋景儿”注定只会越来越少…

  图片

  当然,对于这些越来越少的“阴阳人”戎评向来是不稀得搭理的。

  但是需要指出的是,随着中国产业升级的逐步完成,一些诸如德国精工、日本匠心、中国制造山寨低劣的固有刻板印象,确实需要更改了…

  诚然,从某些中小机械设备生产或者部分冶金门类来看,如今依旧被国内某些行业推崇备至的“德国制造”、“日本精工”,确实可谓称得上是行业标杆,是我们学习的对象。

  但是,在虚心学习之余我们倘若盲目的将这种“个别优势”(联合国统计的39个工业大类中,德国领先的工业大类,不足2个、日本领先的工业大类,只有1个)夸张为全面碾压,进而将别国的个别闪光点,神化为对中华民族“民族优越性”的战胜,只能说要么“傻”、要么“坏”!

  为什么说他们“傻”?

  出乎大多数人的意料,如今被不少公知大V捧为“精工典范”的德国制造、日本制造,从来就不是“天生贵种”!

  1887年,英国国会通过《商品法》明确规定:

  德国出售到英国和其殖民地的产品,必须标注“Made in Germany”(德国制造)。

  或许以今人视角看来,英国的这项法令规定并无不妥,但是放在当年的背景下,这却是实打实的“侮辱”!

  原因很简单:

  作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完成“工业革命”的国家,彼时的英国是如此闪耀,以至于成为了世界学习的对象,而这其中,自然包含了蹒跚起步的德国…

  不过,与其他国家学习的“含蓄”有所不同,德国人的“学习”从一开始就透露出了日耳曼式的粗暴:

  逆向仿制、完全山寨、甚至在市场中直接打着“英国制造”的噱头,李鬼变李逵。

  很快,粗制滥造的“德国制造”就对英国的工业品市场造成了巨大冲击,无奈的英国为了向消费者加以区分,只得以法令形式规定产地注明!

  显然,当年英国此举无异于向世界公开表明:德国制造就是垃圾。

  当然,有着同样遭遇的不仅只有德国,被“锤子”捧为工匠精神的日本,同样也不例外。

  在1990年上映的好莱坞电影《回到未来3》中,当主角马丁穿越到1955年和当年的埃米博士一起检修时空穿越车并最终发现故障原因是一个日本产的电子元件时,埃米博士释然道:

  “难怪这线路不行,原来是日本制造。”

  这是当年的“日本制造”在世界市场的真实处境:垃圾货!

  与很多人想象中不太一样,其实“日本制造”真正名声好转也就最近四十年的时间,在此之前的一百年,日本制造从来就是“低劣、垃圾”的代名词。

  罐头里面掺碎石、

  衬衫不能洗,一洗就掉色、

  铅笔只有两头有铅,中间全是木头、

  靴子底的夹层是纸板,沾水鞋就废、

  日本军工仿制鲁格手枪的南部十四,连自杀都难以保障

  ……

  当年,日本制造的低劣一度使得西方各国咬牙切齿,与如今公知大V对中国制造的“灵魂批判”一般,他们同样将其上升到了民族性:

  日本制造,就是由一个最劣等的民族,所制造的最低劣产品!

  显然,那种将产品质量与民族性挂钩的说法,是及其荒谬的。

  我们倘若仔细研究当今世界各工业国的制造业发展历程就会发现,不论哪个国家,即使如今再如何风光、再如何被捧为精工,也总有那么一段“不光彩”的历史!

  当然,戎评并非是为“山寨”和“低劣”洗地,我只是想说,从“山寨制造”到“自主创造”,从来就是任何工业国家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这既是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同样也是物质从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规律。

  因此,如今一些人揪着中国制造过去几十年的所谓“山寨问题”,不去总结发展经验得失,提供合理发展建议,反而只是泛泛空谈“民族劣根性”的反思批判,是什么行为?

  在戎评看来,这就如同成年人对小孩尿床的讥讽,岂不知谁人没有尿床时?

  当然,如果说这种无视历史客观发展规律的行为,还只能被称之为“傻”的话,那么有些人利用信息壁垒,刻意偷换概念、刻意不对等进行主体间比较的行为,则是真正的“坏”!

  当然,看到这里或许有人又要说了,你中国电动车造的再好又能怎么样?燃油车还是“垃圾”!

  继而有这么一句国内公知常挂口头的话,恐怕又要脱口而出:

  连汽车都造不好的国家,你指望他造飞机?

  乍一听,这句话是难以理解的,汽车地上跑,飞机天上飞,两者之间似乎没有必然联系。

  但是只要你流露疑惑,总会有人上前热心解答,左一个汽车发动机基础、右一口航空发动机升华…

  然后对此不甚明了的吃瓜群众就开始悲叹了:

  连汽车发动机都搞不定的中国,航空发动机就是天方夜谭,心脏都有问题了,那还不是“中必完”!

  事实真的如此吗?今天戎评也顺便辟个谣吧!

  事实上,如果非要给如今的汽车发动机和航空发动机啊之间建立一个“联系”的话,恐怕也只能说他们从门类上都属于内燃机,仅此而已。

  至于制造工艺,恐怕任何相关领域的工程师,都不会认为他们之间具备什么必然发展联系。

  这是典型的“信息壁垒”:

  一般的人并不知道汽车发动机和航空发动机之间的技术区别,在他们的眼中,两者都是发动机,飞机比汽车高档,所以作为基础的汽车发动机不好,那么“更高层次”的航空发动机,则必然不好。

  而由此导致的后果又是什么?

  汽车发动机造不好的中国自然被大加贬斥,甚至其在航空发动机领域的发展也被顺带抹杀。

  而汽车发动机强的一方,自然是工匠精神的代表,造个先进战机啥的,那都是顺手的事儿。

  然而事实呢?

  戎评对某些群体的此种“认知”只有一个评价:强弱颠倒!

  事实上,如今的联合国五常中,就没有一个的汽车发动机是造的有多好,他们不是不能造,而是将太多的人力、资金,投入到了大国博弈的航天发动机和航空发动机中去…

  谁的汽车机械发动机造的最好?德日,二战两大战败国。

  他们不是不想如同五常那样去造航天发动机,航空发动机,实在是他们没那个资格,更没那个胆!

  于是,五常在诸如汽车发动机这种并不构成战略威胁工业制成品中,达到正常使用水平之上的5%,就成了他们追求的目标。

  以中国国产汽车发动机为例,国内的一贯做法是不影响实用性的前提下,以机械性能下降5%的代价,来换取削减20%的最后工艺成本。

  显然,从性价比角度来看这是可以接受的:由此带来的低生产成本,将使得国内人民能够以一个较低的价格,满足相应的物质需求。

  但是,在信息壁垒另一头被刻意煽动灌输“国产质量全盘低劣”的人,却无法理解这一切。

  他们只看到了德日进口车所凸显的性能优势,却选择性的忽视了其远高于国产车20%的价格!

  而这,其实本质上与某些既要占便宜,又总是埋怨中国商品质量低劣破烂这一奇葩现象的成因一般:他们在中国选择货源时,价格永远是第一衡量标准。

  事实从来如此:

  一分钱,一分货,中国传统燃油汽车发动机与德日之间之所以出现技术差距的根本原因,与其说是“技术问题”,还不如说是立足自身国情实际的一些发展选择问题:

  对于中国这样一个需要支撑起全产业链的超级工业国而言,无论是发展时间、产业人才还是项目资金,各项外在客观条件紧缺不足的现实,决定了我们需要在不同的工业项目发展中,选择不一样的发展方式:

  紧迫且战略性的,我们要集中力量重点突破。

  堪用且非紧迫性的,我们就要适当放缓节奏,从中抽调力量。

  而这一切的最终目的,则是为了合拢五指,捏紧拳头,集中力量干大事!

  文章最后,戎评有话说

  宋人戴复古在《寄兴》一文中的那句“黄金无足色,白璧有微瑕”,一直以来都是戎评待人接物的评价基准。

  事实如此: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所谓的“完美”只能是相对的,非要去追寻“绝对”,最终只能是自寻烦恼!

  而这一点,在国家发展上同样如此。

  不得不说,随着近几十年中国的飞速发展,咱们中的一些同志是真的“飘”了,咱们中国是国力要和美国比、福利要和北欧比、环境要和加拿大比,机械制造要和德国比…

  中国强,外国也强的,那就是没技术含量;

  中国强,外国弱的,那就是面子工程,好大喜功;

  可是一旦到了咱们落了下风的时候,人老外就是一条下水道,一个马桶盖,那都是工匠精神,是精工典范,是民族优越性,是不可战胜!

  是,德国车床机械加工水准固然可圈可点,但是他车床这么牛,怎么不给我车一个空间站挂在绕地轨道上?

  是,日本汽车发动机技术固然值得我们学习,但是他倒是继续“工匠”自个儿的国产五代心神战机,从美国买来组装的F-35,可千万别坠机啊!

  同样的。

  英国你倒是别找中国给你建核电站啊!

  美国你倒是别用中国的龙门吊去造航母啊!

  法国的总统竞选横幅,那可都是咱中国的“义乌造”呢!

  “尺有所长,寸有所短,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咱们中的一些人啊,那是把老祖宗的教诲都读到太平洋里去了,非得像罗太君一样,啥事不干只会跪在日本一个酱油壶面前高呼“工匠精神”然后抽自己两耳光,似乎才能找到活着的存在感。

  当然,戎评今天说这么多,也并不是要去和谁去“比烂”。

  我只是想要告诉一些此刻还膝盖发软,跪伏在自我臆想神化出的偶像跟前的一些人:

  掰着手指头数数,2023年还有几家“神仙”,能让你去跪?

  最后,毛主席曾前瞻性的教诲,足以打消我们最后的疑虑:

  中国人民有志气有能力,一定能在不远的将来,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GMT+8, 2025-7-4 07:19 , Processed in 0.187917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