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802|回复: 0

毛小柒:新一轮存款利率下调潮可能已经启动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8-26 09:49: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目前看,持续打压存款利率(当然也包括金融业薪资)已是中长期方向。

  一、新一轮存款利率下调潮可能已经启动

  政策利率下调之后,LPR与10年期国债收益率顺势下行,推动存款利率趋于下行。

  (一)官媒披露广东与北京部分银行存款利率下调:幅度在5-10BP之间

  1、2023年8月23日,金融时报与中国证券报分别披露称,广州银行目前2年期、3年期定期存款利率较上个月均降5个基点左右。

  2、2023年8月24日,证券日报走访北京部分地区银行网点后称,目前6个月、2年期、3年期的定期存款利率相比上个月下降了一点,下降的幅度在5至10个基点之间,其他期限存款利率保持不变。

  以上两则信息均源于官方媒体,虽然覆盖范围仅包括广东与北京的部分银行,但已具有一定代表性,即这意味着新一轮存款利率下调潮可能已经启动。

  (二)下调的背景:6月以来1年期LPR与10年期国债收益率均有明显下行

  新一轮存款利率下调的背景是今年6月以来,1年期LPR与10年期国债收益率均有明显下行,驱动存款利率顺势下调。

  1、2022年4月,央行指导利率自律机制建立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明确参考以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为代表的债市利率和1年期LPR来调整存款利率水平,并对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及时高效的金融机构给予适当奖励。这意味着,存款利率的变化需要参照两类因素:

  存款利率上限=存款基准利率+加减点幅度

  存款利率的变化≈1年期LPR调整幅度或10年期国债收益率变化

  2、1年期LPR分别于2023年6月20日、8月21日下调10BP至3.45%,相较于今年4-6月那一轮存款利率下调潮已下行20BP。同时,10年期中国国债收益率也从今年4-6月期间的2.7-2.75%之间下行至2.5-2.60%之间,幅度在15-20BP左右。

  这意味着,存款利率挂钩的两个指标(即1年期LPR与10年期国债收益率均出现了15-20BP左右的下行幅度),那么存款利率顺势下调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二、回溯:先前存款利率已经下调三次

  自2022年以来,存款利率已先后下调三次,且方向上看目前还在持续。

  (一)第一次:2022年4月

  2022年4月15日前后,财新、财联社等多家媒体披露,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召开会议,鼓励中小银行存款利率浮动上限下调约10BP,并与MPA考核挂钩。随后多家银行证实上述消息,并于2022年4月25日下调大额存单、普通定期存款利率,幅度为10BP。

  (二)第二次:2022年9月

  1、2022年9月14日,多家媒体披露自9月15日起,国有大行及股份行存款利率将相应下调。其中,活期存款利率下调5BP、3年期存款利率下调15BP、其它期限存款利率均下调10BP。随后根据农业银行官网公布的存款利率情况来看,上述存款利率的调整基本属实。

  2、和第一次相比,第二次呈现幅度更大、覆盖面更广以及针对性更强的特征。

  (1)第二次存款利率下调不仅针对上限,且挂牌利率也同步下调相同幅度,表明本次调整的幅度实际上更大。

  (2)第二次存款利率调整包括活期在内的各期限存款,是针对所有存款的普遍性下调,覆盖面明显更广(第一次主要针对定期存款)。

  (3)第二次存款利率下调明确要求3年期存款利率下调幅度达到15BP,明显高于其它期限的10BP以及活期的5BP,其出发点应是出于纠正“存款利率倒挂”现象的考虑(当时存款利率倒挂主要是指5年期存款利率与3年期存款利率之间的倒挂)。

  (4)第二次存款利率调整以大行为切入点(第一次以中小行为切入点)。

  (5)第二次存款利率调整主要针对挂牌利率,其背景可能是实际执行中,多数银行的定期存款和大额存单利率基本会按照接近自律上限的方式进行定价。

  (三)第三次:2023年4-6月

  1、2023年4月,部分地区的地方性银行(如河南与湖北地区的农商行、广东的广州银行与南粤银行等)发布了自4月8日起下调存款利率的公告,引起市场关注。当时,存款利率下调的主体覆盖了包括村镇银行、城商行、农商行在内的几乎全部地方性银行。

  2、2023年6月6日15:00左右,彭博披露监管部门要求几家国大行下调存款利率,这是不到一年内监管部门第二次要求大行下调存款利率。具体看,监管要求国有大行下调活期存款(Demand Deposits)至少5个基点,下调3年和5年期存款利率至少10个基点。

  三、相较于贷款端,政策部门当前更关注存款端定价

  (一)近年来,政策部门一直把规范存款定价作为聚集点

  近年来,政策部门一直把规范存款定价作为利率市场化的重点工作之一,并采取了一系列举措来规范存款市场行为,为存款定价的进一步推进铺路。这些举措包括但不限于督促金融机构有序整改活期存款靠档计息、定期存款提前支取靠档计息和周期付息等不规范存款创新产品,要求将结构性存款保底收益率纳入自律管理、督促银行有序发展结构存款业务、加强对异地存款的管理、禁止地方法人银行通过各种渠道开办异地存款、明确不得通过非自营网络平台开展定期存款和定活两便存款业务以及规范协议存款等等。

  例如,2020年3月,央行便发布了《关于加强存款利率管理的通知》(银发(2020)59号),明确将指导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加强存款利率自律管理,将结构性存款保底收益率纳入自律管理范围,同时将银行执行存款利率管理规定和自律要求情况纳入MPA,并将上述情况纳入金融机构合格审慎评估。

  (二)2021年6月起调整存款利率报价形式

  经过两年多的LPR新报价机制实践以及存款端一系列整顿(如智能存款、异地存款、结构性存款与协议存款等)后,2021年6月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明确自2021年6月21日起,存款利率也由存款基准利率调整为加减点的形式。至此,存贷款利率的报价方式均调整为加点这一国际通行的路径,即,

  贷款利率=LPR+加点幅度1

  存款利率=存款基准利率+加点幅度2

  此后,存款利率报价方式便在原存款基准利率的基础上进行了优化调整,对优化定期存款期限结构起到了一定效果,基本宣告了存款利率调整的大幕正式拉开。应该说,2021年6月推出的存款利率自律上限报价方式的调整属于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重要突破,它意味着以前出于避免市场过度竞争的考虑,控贷款利率下限和存款利率上限的传统管制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优化,也意味着存款利率上限将可以像LPR一样,可以根据经济金融的整体运行情况与政策需要进行相应调整,有助于金融管理部门更好评估政策调整对金融机构以及实体经济的传导效果。从这个角度看,2022年内的两次存款利率调整正是2021年6月铺路的结果,所以2021年6月的存款利率报价方式调整有着特别深意,不应静态去看。

  (三)《合格审慎评估实施办法(2023年修订版)》:对存款定价更为关注

  1、2023年4月10日,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发布《合格审慎评估实施办法(2023年修订版)》,在“定价行为”维度增加一个扣分项(即“存款利率市场化定价情况”),用以评估商业银行落实存款利率合意调整幅度的情况,这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近期部分中小银行下调存款利率的情况,即为了使其存款利率满足合意调整幅度的要求。

  2、也即,若银行各关键期限定期存款(1年、2年、3年、5年)和大额存单利率季度月均值较上年第二季度月均值调整幅度低于合意调整幅度的,则会进行扣分。

  其中,1年、2年、3年、5年定期存款和大额存单加权平均利率降幅低于合意调整幅度的,每个期限扣5分,累计最多扣20分。

  以上信息意味着,近期监管部门对商业银行存款定价行为更为关注,这有助于各银行根据调整机制要求,落实合意调整幅度,降低存款利率偏离度,净化存款市场竞争生态。

  (四)今年以来,央行对商业银行息差空间尤为关注

  1、今年一季度和二季度货币政策报告以及8月18日的三部委会议,均表明央行今年以来对商业银行息差空间比较关注,并给予一定呵护。例如,今年一季度货币政策报告首次提出“保持利率水平合理适度”及通过《专栏1:合理把握利率水平》对利率的合适水平进行讨论外;今年二季度货币政策报告首次提出“需保持合理利润和净息差水平”,并通过《专栏1:合理看待我国商业银行利润水平》进行讨论;8月18日的三部委会议则提出“价格要可持续……规范贷款利率定价秩序,统筹考虑增量、存量及其它金融产品价格关系”。

  2、这意味着,监管部门不希望各金融机构在贷款利率端恶性竞争,以呵护国内商业银行逐步收窄的息差空间、稳定国有大行提升服务实体经济和完成政治任务的能力。根据银保监会最新公布的信息,今年二季度商业银行的净息差为1.74%(创下有数据以来新低),和一季度持续。其中,和今年一季度相比,国有大行、股份行和外资行仍分别收窄2BP、2BP和3BP至1.67%、1.81%和1.63%,均低于合意水平。

  四、结语:持续打压存款利率是中长期方向

  (一)从维持自身稳健经营,防范金融风险的角度来看,保持合理利润和净息差水平有利于增强银行支持实体经济的可持续性。为此央行在二季度货币政策报告中以专栏形式对这个主题进行了讨论,其结论是为应对潜在的风险暴露及增强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银行需要有一定的财力准备和风险缓冲,即需保持银行拥有合理利润和净息差水平。

  (二)特别是和美国银行业相比,我国银行业的息差水平总体处于低位且趋势不断向下,这意味着国内银行业的息差空间已经非常窄,需要给予呵护。例如,今年一季度美国与中国商业银行的净息差分别为3.31%和1.74%,利差达到1.57%,且自2022年3月美联储加息以来持续扩大,目前1.57%的中美商业银行息差的利差较历史最高水平还高出近30BP。除在政策引导下不断让利外,持续收窄的息差还说明中国银行业在过去一段时期的资产或资本创利能力总体趋于下降,所以我们看到中国商业银行的ROA和ROE自2012年开始趋于下行(2012年恰恰也是当时新一届政府上任的年份、2010年开始中国经济增速亦趋于下行)。

  因此,央行提出要保持银行拥有合理的利润和净息差水平,在逻辑上是一脉相承的。

  (三)实际上,从《金融机构合格审慎评估标准(2023年版)》的指标设置情况来看,除对商业银行定价行为有更高要求外,其对商业银行ROA、净息差、成本收入比等指标一直以来亦是有底线要求的(ROA≥0.50%、净息差≥1.80%、成本收入比≤35%)。

  但遗憾的是,目前国有大行、城商行与外资行的净息差均低于合意水平。这意味着中国商业银行的净息差已经没有下降空间了。因此,保持贷款利率处于底部区域以避免其快速下行,同时通过降准和降存款利率等维护好商业银行的负债成本便显得很关键。

  (四)在利率市场化的大背景下,商业银行对于存款的争夺可能会比以前更激烈。特别是对于中小银行而言,其除了通过价格优势揽储外,很难在产品创新、服务等方面与全国性银行、头部地方性银行相竞争,这意味着大部分地方性银行(尤其是机构端)有通过高息揽储的动力,从而可能会对存款市场生态造成破坏,引起监管机构和大型银行的阻击,这种情况下监管机构则可能会通过窗口指导的形式抑制中小银行高息揽储的冲动。也即,政策层面往往会以维护存款市场秩序的名义解决市场高息揽储冲动的困局。

  (五)大的方向上,存贷两端在定价上能充分联动。虽然某种程度上,存款利率的下调有助于保护商业银行的负债成本,稳定息差,但监管机构真正的目的仍然是希望通过存款利率的下调要体现在贷款投放的让利上。也即,政策部门真实的想法应是,商业银行从存款利率下调中得到多少息差保护的好处,就需要在贷款投放作出适当的让利。

  (六)过去几年,财政政策主要通过减税降费等方面让利,但目前看地方政府让利的空间似乎已经很小。当前及未来一段时期的政策导向则可能是,以金融业为代表的资金密集行业继续向实体让利,具体方式包括引导成本收入比、拨备覆盖率、薪资等指标下降,同时降低存款利率等方式引导贷款利率下行,以稳定金融行业向实体让利的能力。

  (七)在引导存款利率下调的过程中,也要注意期限结构上的差异,即避免造成“存款向中长期限转移”的现象。这就意味着,未来不同期限的存款利率均会向下调整,但长期限的存款利率下调幅度会更大,即存款的期限利差会收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GMT+8, 2025-7-6 03:44 , Processed in 0.265717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