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137|回复: 0

环球科学:俄罗斯确认发动机未及时关闭是“月球-25”号...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8-22 20:22: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航天 ·

  俄罗斯确认发动机未及时关闭是“月球-25”号坠毁主要原因

  进行发射前准备的“月球-25”号探测器(图片来源:Roscosmos)

  据央视新闻报道,当地时间8月21日,俄罗斯国家航天集团总裁尤里·鲍里索夫表示,发动机没有按时关闭是“月球-25”(Luna-25)探测器坠毁的原因,发动机一共工作了127秒,按计划是87秒。鲍里索夫说,目前相关调查委员会已经成立,并开始进行调查工作,吸取经验为下次发射任务做准备。

  “月球-25”号探测器是俄罗斯自1976年以来的首次探月任务,按照此前计划,“月球-25”号探测器预计于21日在月球南极的博古斯拉夫斯基陨石坑附近软着陆。俄罗斯国家航天集团8月20日发布消息称,“月球-25”号在执行变轨控制时出现异常,无法按照预定参数进行操作,根据初步分析结果,“月球-25”号探测器偏离预定轨道,与月球表面相撞后坠毁。(央视新闻)

  · 环境 ·

  日本政府宣布福岛核污染水排海日期

  据央视新闻报道,当地时间22日,日本政府举行相关阁僚会议后宣布,将从8月24日开始,将福岛第一核电站核污染水排入海洋。这一过程预计将持续30年以上。(央视新闻)

  · 新冠疫情 ·

  国家疾控局:EG.5变异株已形成优势流行

  据国家疾控局消息,我国监测结果显示,新冠病毒流行株中EG.5变异株占比呈上升趋势,从4月的0.6%增长至8月的71.6%,目前已在我国绝大多数省份形成优势流行,未来一段时间内很可能继续保持此趋势。

  EG.5变异株为新冠病毒奥密克戎XBB.1.9.2的一个亚分支。5月以来,EG.5变异株在全球流行毒株中的占比迅速增长。截至8月17日,EG.5变异株已在全球至少52个国家或地区被监测到。国家疾控局表示,我国今年4~6月经历了奥密克戎XBB系列变异株的流行,已建立的人群免疫力对同属于奥密克戎XBB亚分支的EG.5变异株仍具有免疫保护作用。近期,全国新冠疫情总体处于低水平、波浪式流行态势,疫情对各地医疗系统带来的压力较小,短期内不会发生规模性疫情。(公众号“中国疾控动态”)

  · 健康 ·

  中国肥胖研究发布,40%以上男性超重

  不同年龄段男性与女性的超重与肥胖发生率。(图片来源:原论文)

  近日,一项由解放军总医院领导的研究评估了中国243个城市1580万名成年人的体检数据,发现超重/肥胖及相关并发症已在中国成年人群中普遍发生。数据显示,高达34.8%的人群超重(非肥胖),其中男性超重率达40.2%,高于女性的27.4%;肥胖发生率为14.1%,其中男性肥胖率为17.6%,同样高于女性的9.6%。

  研究发现,男性超重与肥胖发生率在年龄段上要早于女性:男性超重率与肥胖率的峰值分别出现在50~54岁、35~39岁,女性则分别出现在65~69岁、70~74岁。地域上,中国北方的超重和肥胖发生率均高于中国南方,内蒙古、山东和河北最高。研究认为超重和肥胖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相关,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较低地区的超重和肥胖发生率更高。此外,超重/肥胖参与者最常见的并发症是脂肪肝、糖尿病前期、血脂异常和高血压,且体重指数越高则并发症的数量越多。该研究可为中国的公共卫生管理和预防策略提供科学参考,相关论文8月17日发表于《糖尿病、肥胖与代谢》(Diabetes, Obesity and Metabolism)。(科研圈,Diabetes, Obesity and Metabolism)

  · 新技术 ·

  可吸收环境热能充电的电路

  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当两个系统处于同一温度时,无法将原子做热运动(即布朗运动)时的能量转化为有用功。但曾有研究发现,石墨烯原子在做布朗运动时,独特的振动特性使其具有从环境中吸收能量的潜力。近日,在一篇发表于《物理评论E》(Physical Review E)的文章中,同一研究小组证明了即使不存在温度差,基于石墨烯的电路也能够吸收环境热能并充电。

  单层石墨烯的原子很容易随温度变化而上下翻转。科学家设计了一种石墨烯能量采集装置(GEH),将带负电的石墨烯薄片悬浮在两个金属电极之间,再连接到具有非线性电阻和存储电容器的二极管电路上。当石墨烯翻转时,金属电极会感应充电,形成交流电。而二极管电路能将其转化为脉冲直流电,为小型设备供电。目前,一家名为NTS Innovations的公司正在试图将GEH商业化,未来有望用于芯片、无线传感器等的充电。(University of Arkansas)

  · 科研伦理 ·

  科学家提议重新定义胚胎概念

  近年来的研究进展表明,人类干细胞可用于制造类似胚胎的结构,即胚胎模型(embryo model),从而重现早期胚胎发育的某些特征。此类研究引发了伦理难题,因为这些胚胎模型不符合过去对于胚胎的正式定义,因此不在胚胎研究“14天”准则的管辖范围内。近日,在发表于《细胞》(Cell)上的一篇观点文章中,科学家提出应重新定义人类胚胎的概念:除了此前定义的通过受精或克隆得到的胚胎之外,也应当包括具有发育成胎儿潜力的胚胎模型。

  目前,很多国家遵循国际干细胞研究协会(ISSCR)2016年的建议,即受精后的人类胚胎不得在体外培养超过14天,这也被称为“14天”准则。而一些研究证据表明,胚胎模型在一定时间后,或可发育到相当于正常胚胎的生长阶段,在特定条件下可能会沿着发育轨迹继续继续前进,未来更完善的胚胎模型或有发育成胎儿的潜力。因此,在这篇文章中,科学家建议将胚胎定义为 “一组具有胚外和子宫功能元素支持的、有可能形成胎儿的人类细胞”。同时,也有科学家对此提出了反对意见,指出目前的人类胚胎模型还处于非常初级的阶段,现在就正式做出改变可能为时过早,或许会造成误导性的结果。(Nature News)

  撰文:马一瑗、冬鸢、二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GMT+8, 2025-8-2 20:33 , Processed in 0.078158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