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564|回复: 0

时晨晨:通缩?为何砖家总是“错”的离谱?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8-9 21:08: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到底是“通胀”,还是“通缩”?

  为什么砖家们总是提出奇葩言论?

  8月9日,统计局公布数据,7月PPI同比下降4.4%,环比下降0.2%;

  7月CPI同比下降0.3%,两年来首次跌入负值,环比上涨0.2%。

  砖家们一看,PPI负值、CPI负值,这不是通缩嘛。

  这简直就是睁眼说瞎话。

  离开办公室,去超市和菜市场里逛一逛,看看蔬菜、水果、小商品的价格。

  认真的感受一下,问一下经常买菜的大妈,物价到底是下降了还是上升了?

  问100个人,至少有99个人会跟你说,物价太贵了,而不是太便宜了。

  为什么会这样?这就是我们一直讲的,体感通胀和统计通胀相背离。

  他们最大区别就是,参考标准不同。

  统计局的通胀数据,基期就是去年同期,非常严格。普通民众体感通胀,基期是最近几年的平均值。

  1、在统计上看,不通缩就是:(1+1%)^365=37.78。

  很明显,最后的结果远大于初始值,这就是大家感到物价上涨的原因。

  这就跟油价一样,每次都是跌的少,涨得多,所以大家并没有感受油价下降,反而感到油价一直在上涨。

  具体到体感通胀,原因就是,2019年下半年和2020年初这段时间,物价上涨太厉害了,且这几年物价一直上涨(涨0.1%也是涨,但是统计上就意味着“通缩压力”),累积下来绝对物价就很高了。

  简单来说,虽然今年的物价确实比去年有所下降,但是一拉长时间,物价上涨的还是很厉害。

  2、民众收入增速过低

  体感通胀的另一面就是,收入。

  如果物价水平上涨,但是可支配收入上涨的更快,那么大家也不会感到物价太高。

  如果只看统计数据,那么可支配收入增速也高于通胀,但是分配不均匀,大多数民众收入增速并未提升。

  所以,大家才感觉一进超市,这也买不起,那也买不起,但是砖家们却说“通缩”了。

  如何看待二者相背离这个问题呢?

  1、从资本市场的角度,统计通胀最重要。

  原因很简单,无论是美联储、还是我国等,他们做决策的依据就是,统计通胀,而不是体感通胀。

  2、从长远角度看,体感通胀更重要,因为这代表了民生。

  通胀高了,持续时间长了,社会要出问题的。

  我们的观点是,通胀数据只是经济运行的结果,不应该是政策出发点。

  应该回归本源,重视体感通胀,给出口企业找订单,给民众增加收入。

  接下来,看一下今天的市场:

  1、A股上演大奇迹日,一天涨37倍,年内最强新股。

  N盟固利涨势凌厉,盘中一度达到202.15元,较其5.32元的发行价涨幅高达3699%,年内最强新股。截至收盘,仍涨1742%。

  这家公司是干啥的呢?搞锂电池的。

  公司主营业务为锂电池正极材料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主要产品为钴酸锂和三元材料。2022年公司钴酸锂产品销售规模占据全国市场份额的8%,位居行业第四名。

  2、医药板块全线爆发 集体大涨

  医疗服务、生物制药、化学制药等板块大涨,昊帆生物、科源制药盘中“20CM”涨停,其中科源制药连续第二个交易日盘中“20CM”涨停。

  医药反腐还没结束,板块就报复性上涨,发生了什么?

  从盘面上看,医药行业反腐,投资者已经开始慢慢接受这个现实,这一轮的悲观情绪暂时得到缓解。

  这这种氛围之下,市场开始分化,公司基本面开始超过行业,有利好释放的股票也能够涨停。

  当然,每个细分领域也有弱势股票,其中最弱势的股票在医疗器械板块,原因就是,今天上海点名高值耗材问题。

  如果看待反腐这个问题呢?

  集中反腐影响的只是市场情绪,短期是利空,也可能会影响某些公司的营收。

  但是,它并未改变市场需求,无论短期还是长期,需求并没有减少,需求一直存在,因为人口老龄化等核心因素并没有变化。

  长期来看,反腐有利于行业的健康发展,长期利好行业。

  3、人民币汇率剧烈波动

  8月8日,人民币汇率又大幅贬值500点,从7.2贬值至7.25,已经突破7月19日7.23的高点。

  再一看,从7月27日7.1164贬值到7.2510,两周贬值了1346点。

  市场情绪又开始恐慌了。

  比如,贬值,房价、A50等资产不保;不贬值,贸易、经济不保等错误言论又出现了。

  结果,8月9日,汇率又开始逆转,最多升值至7.2072。

  先看一下今天的汇率,相对于美元指数的跌幅,今天人民币升值幅度明显较大。

  两天一起看,人民币走势跟美元指数其实基本一致。

  无非是,昨天人民币汇率贬值多一点,今天人民币升值多一点,两天相差无几。

  今天,人民币汇率升值,契机就是,美元指数下跌。

  而美元指数下跌的原因是,美联储官员发表鸽派言论,市场解读为“美联储可能要停止加息了”。

  昨天,人民币汇率为何大幅贬值?出口太惨。

  8月8日,海关公布数据:

  按人民币计价,7月份,出口2.02万亿元,下降9.2%;按美元计价,出口2817.6亿美元,下降14.5%;

  按人民币计价,今年前7个月,我国出口13.47万亿元,增长1.5%;按美元计价,今年前7个月,我国出口1.94万亿美元,下降5%。

  注意一下,这还是“平(zao)滑(jia)”后的数据。

  出口数据是如何平滑的呢?每个月先公布一个漂亮的数据,后来再调整这个数据。

  比如,最早公布的2022年出口总额为3.59万亿美元,增速为7%。

  大家高兴过后,就把这个数据调整了。

  根据东吴证券陶川的估算,调整后,2022年出口总额就变为3.57万亿美元,增速就由增长7%变为下降6.3%。

  投资者看到这个出口数据,有一个错误的观念是,为了刺激出口,应该让人民币汇率贬值。

  大家忽略了一个问题:当下的贸易问题,根本不是经济问题。

  我们先看一下,10年前2013年和2014年,外媒看空中国经济一个逻辑:

  中国提升工资水平——劳动力成本上升——效率变差——通胀和制造业外流——失业和贫困。

  结果证明了,老外这个逻辑错的离谱。

  中国确实提升了工资水平,劳动力成本也确实上升了,但是企业效率并没有下降,制造业并没有外流。

  原因很简单,中国工资成本虽然上升了,但是中国基建水平很高,产业集群效应也发挥作用。

  综合下来,中国的制造业仍然具有很强的竞争力。

  过去,国际贸易的原则一直就是,谁物美价廉,欧美国家就采购谁,给谁下订单。

  所以,过去只要我们的企业保持竞争优势,经济就会一直发展。

  口罩时期比较特殊,全世界工厂都停了,只有中国有能力生产,所以全世界的订单都转移到中国。

  今年出现了一个新情况:出口订单超越经济层面。

  具体表现就是,欧美订单越来越挑剔,比如不能用某个地区的棉花,那个地方的材料占比不能低于多少等等。

  这些要求明显违背经济学效率优先的原则。

  回归汇率问题。

  汇率贬值刺激出口,是建立在经济规律上的。但是,如果国际贸易超越经济范畴,那么即便汇率贬值恐怕难以刺激出口。

  怕的是,人民币汇率贬值了,商品价格更低了,但是欧美国家贵贱不要,就不跟你下订单。

  对于国际贸易,大家的预期其实很明确,短期有波动,长期不乐观。

  最后,解决问题的前提是,承认问题存在:

  1、结构性问题愈加严重,导致统计数据和民众体感严重背离。

  现在,已经没有简单的道路可以选择了。

  2、长期看,出口趋势性向下几成定局,重点是如何破局?数量庞大的出口企业该何去何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GMT+8, 2025-7-2 12:10 , Processed in 0.171942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