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3607|回复: 0

星社内参:博弈三十年:布林肯的中亚之行,目的远不止...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3-8 19:20: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博弈三十年:布林肯的中亚之行,目的远不止于俄罗斯

  这次布林肯的中亚之行,我们不能再简单地用“挑拨离间、煽风点火”等老一套方式来解读,而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坦率地讲,美国人现在的目标,绝不仅仅是要挖墙角、掺沙子这么简单,老一套解读方便是方便,但却把问题简单化了,低估了问题的深刻性。

  那么,他们真正的目标是什么?又准备如何实现呢?

  咱们今天就来分享交流这个问题。

  要知道美国人想打什么牌,我们就要分析他们手上现在有什么牌。

  我们先来梳理一下冷战结束之后美国和中亚地区的关系发展历程,它大致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991年-2001年,也就是苏联解体之后,到美国打响“反恐战争”之前。

  本阶段双方关系的主线是谨慎接触、有限合作。

  苏联解体之后,中亚国家虽然获得了法理上的独立,但是出于对西方的陌生和防范,加上有独特的社会传统和历史文化,因此没有选择和俄罗斯一样尝试走全盘西化的道路,而是在独立国家联合体(独联体)框架下抱团取暖,艰难应对变局。

  位于亚欧大陆腹地的中亚五国

  而此时的美国也忙于整合消化前苏联的欧洲地区,同样没有把经营中亚提升为外交优先事项,相当于还是默认该地区为俄罗斯主导的势力范围。

  但是,虽然对中亚不重视,美国还是有一件视为头等大事的工作做得极为认真——

  尽快解除苏联残留的战略威胁,防止安全形势失控。

  哈萨克的塞米巴拉金斯克是苏联主要核试验场

  1949年苏联第一个原子弹就是在这里试爆的

  为此,美国和俄罗斯联手剥离了哈萨克斯坦等国保存的苏联核力量,尝试引导本地区融入美国军事体系,比如1994年的时候美国就邀请中亚各国加入北约的和平伙伴关系计划,并给予一定补偿性援助,这段历史我们在分析之前分析北约亚太化前景的时候有提过。

  除此之外,再多就是能源合作,这期间雪佛龙、康菲石油和阿美拉达赫斯等美国大型企业接连进入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等能源丰富的国家进行开发,量虽然不是很大,但对于这些独立后经济拦腰折断的国家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也打破了俄罗斯的线路和采购垄断,因此受到广泛欢迎。

  雪佛龙在哈萨克斯坦的联合项目

  1997年,美国发布首份中亚战略,提出要把中亚改造成美国能源基地和对抗伊斯兰原教旨主义等“潜在威胁”的前哨。同期,伊朗、土耳其等国出于地缘政治考量,也纷纷加大和中亚国家的接触。

  地缘政治的权力斗争就是这样,你不去填补,对手就填补了,很少有真空状态。

  这种情况引起俄罗斯的高度重视,但苦于国力薄弱无牌可打,最后想来想去,只能在里海能源开发、武器援助、关税等问题上做出让步以拉住中亚,同时尝试以俄白联盟为基础推进中亚一体化,但进展十分缓慢。

  这个年代的憋屈,也成为日后俄罗斯民族主义兴起的一个重要诱因。

  第二阶段:2001-2005年,也就是反恐战争打响之后,到“颜色革命”之前。

  这个阶段美国和中亚关系的主线是反恐合作。

  2001年,随着战争打响,和阿富汗接壤的中亚地区一夜之间成为战略重镇和前沿阵地。

  在获得俄罗斯配合和地区国家支持之后,美国在中亚迅速建立多个军事基地和补给中心,并与地区国家建立深入的情报合作,一举在亚洲腹地打入楔子。

  位于乌兹别克斯坦的美军K2空军基地

  战机从这里起飞几分钟就能到阿富汗

  但是,到了2005年,完成阿富汗军事作战任务的美国不但没有撤走军队,反而将中亚战略升级成大中亚计划,并和南亚战略融合起来,试图把在中亚的临时借道变成永久驻扎。

  到这一步,俄罗斯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俄美矛盾开始激化。

  这个时候,觉得历史机会难得的美国政府犯了一个急躁的错误:

  为了实现永久驻扎目标,它开始着手在中亚强推“民主”、“人权”意识形态,试图利用经济、军事多重手段全盘改造本地区,也引起中亚国家高度警觉。

  从俄罗斯此前十多年的遭遇中,中亚国家学到了一个教训:

  资本主义是没有免费二字的,当美国要给你免费送民主的时候,你最好想想家里是不是有什么值钱的东西没收好,被它看上了。

  叶利钦:这剧本我熟,当年我还是主角

  更让关系雪上加霜的是,由于作为美军的前哨基地,这些国家无形中也成为恐怖主义势力的攻击对象,因此安全、维稳负担不断加重,而美国国会却拒绝增加经费给予更多补助。

  美国人给的理由居然是军费已经够高了。

  不是,你军费高关我什么事?那些钱都被你们自己人拿了,一个钢镚没多给我们,凭啥要我们来当这个冤大头?

  这种三方博弈和多重矛盾积累到最后,就爆发了2005年的中亚版“颜色革命”,先是三月份吉尔吉斯斯坦选举出现争议和骚乱,导致总统阿卡耶夫外逃,后来五月份乌兹别克斯坦也爆发武装叛乱,导致发生安集延事件。

  2005年,乱成一锅粥的吉尔吉斯斯坦

  一时间,美国和中亚各国的关系降至冰点,大家猛然意识到一点,那就是“我拿美国当朋友,美国却想当我爹”,是可忍孰不可忍。

  于是中亚各国一合计,决定同美国人翻脸,双方关系进入第三个阶段。

  第三阶段:2005-2011年,也就是“颜色革命”之后,到奥巴马调整战略之前。

  这个阶段双方关系的主线是渐行渐远。

  “颜色革命”暴露了美国的底牌,也摧毁了中亚各国对美国的信任,因此各国加大防范力度,更加趋向保守。

  而此时的美国政府又一根筋,觉得继续加大施压力度就能强迫中亚接受,甚至把之前说好的经济和安全援助同各国的西化改革进度挂钩起来,最后搞得双方都很难看,很多合作都不了了之。

  为了加大经营中亚的力度,美国国务院还在2006年2月将中亚事务从欧洲局并入南亚局,成立南亚和中亚事务局,但很长一段时间,这个局业务开展得很不顺,连局长包润石都觉得没意思,干了三年就提前退休去经合组织当副秘书长了。

  这期间标志性的事件,就是双方在吉尔吉斯斯坦的较量。

  2009年2月,吉政府决定关闭美国在中亚重要的物流枢纽和地区转运中心马纳斯空军基地,和美国合作破裂。

  作为报复,美国随即策划并支持了第二次“革命”,2010年4月,反对派在首都比什凯克发动政变,推翻巴基耶夫政权并组建临时政府,在五年前“郁金香革命”中由美国扶持上台的巴基耶夫,和被他推翻的阿卡耶夫一样跑到国外流亡,不过他去的是白俄罗斯。

  为什么不去俄罗斯呢?

  因为阿卡耶夫就在俄罗斯啊,在那里见面不尴尬吗?

  你说美国政府干的这叫什么事。

  2010年6月,双方力量再次较劲,导致吉南部爆发大规模种族暴力事件,吉尔吉斯人和作为少数族裔的乌兹别克人大打出手,造成近2000人死亡、40万人沦为难民的重大悲剧,最后是多方机制介入才平息了这场动乱。

  当时形势已经接近失控,我们是紧急出动了九架包机,前后用了五天五夜才把1300名同胞安全撤离回国,堪称惊心动魄。

  第四阶段:2011年至今。

  这个阶段双方关系的主线是重新调整。

  2011年,做了两年多总统的奥巴马算是看清楚了阿富汗就是个大坑,再待下去分分钟像苏联一样翻车,于是果断决定撤军。

  作为有远见的总统,他没有选择一走了之,而是开始为撤军之后做布局。

  为了不让辛苦扶持的阿富汗政权和在中亚扎下的根随着撤军而消散,他和时任国务卿的希拉里想出了一个“新丝绸之路计划”,把中亚工作的重心从反恐和政治改为区域经济合作。

  希拉里在塔吉克斯坦的“赋能”演讲

  2011年7月,这个计划宣布启动,总的目标是要以阿富汗为中心,通过强化铁路、高速公路、公路、港口等基础设施建设,打造一个经济圈连接中亚和南亚地区,推动实现“能源南下”与“商品北上”。

  中亚各国一看美国总算是认清现实了,也就没再冷眼相待,双方关系这才又重新活络起来。

  当然,这个计划最终也是一纸空谈,还是那个原因:

  国会不给钱。

  2016年9月,也就是希拉里宣布计划五年之后,《福布斯》杂志发了一篇报道,标题是《阿富汗:中国的新丝路在希拉里倒下的地方崛起》,全面报道了中国在8月底两列火车把商品从华东拉到了海拉坦的来龙去脉哦,说此举标志着中国正式把阿富汗纳入亚欧铁路网,做到了美国想做而做不到的事情。

  是的,美国干的半拉子工程,最终还是得中国来接受,它前期做的工作算是全扔了,你说能它能不生怨念吗?

  再后来,在全世界搞了一堆烂摊子的希拉里知道这些雷迟早要爆,害怕到时影响自己选总统,于是决定提前走人,把雷全扔给奥巴马。

  无奈之下奥巴马只能找来更专业的克里背锅,克里用了两年勉强把工作理顺,这才有时间回过头来处理中亚战略。

  行家一出手,就知有没有。克里在此处搞了一个堪称战略级的操作:

  拉日本和印度入局

  这招好在哪呢?

  就好在顺势和借力。

  日本和印度出于各自的战略需求一直想进中亚,但也一直困难重重,现在有美国推动当然乐得借力,而美国拉拢这两个进来,一个出钱,一个出力,既增加了自己经略中亚的力量,又重新激活并丰富了美日印澳“四方安全对话(QUAD)”的合作层面,一举两得。

  这才是真正的国际政治博弈。

  他为什么不拉上澳大利亚呢?

  因为澳大利亚在陆克文带领下,从2008年开始就退出这个机制。

  直到2017年,澳大利亚看到美日印合作日益深入,这才重返了QUAD。

  说回中亚。

  2015年7月6日起,印度总理莫迪连续访问中亚五国,这是印度总理自中亚各国独立之后首次五国轮访。

  2015年10月23起,日本首相安倍晋三也连续访问中亚五国,这是日本首相首次五国轮访,也是自2006年之后时隔九年首度访问中亚。

  有趣的是,当时我们官媒的报道里还有这么一段话:

  为什么俄罗斯“欢迎插上一脚”呢,这是个有趣的问题。

  在印度和日本打完头阵之后,就轮到美国出场了。

  2015年10月30日,安倍前脚刚走,克里后脚就到,而且也是历史性地一次访问五国,大有卷土重来、重整旧河山的意味。

  和他一起到来的,还有一个叫中亚五国和美国外交平台(C5+1)部长级会议的新机制,约定今后每年开开会、互通有无,既能维持美国存在感又不用太花钱,算是在国会预算红线之下一个最不错的选择了。

  为什么是2015年呢?

  除了其他事情理顺了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2014年的克里米亚事件给美国敲响了警钟。

  但是,人算不如天算,克里这个构思刚落地,特朗普就异军突起当选总统,一波战略收缩打乱了全部海外布局。

  屋漏偏逢连夜雨,本来拉印度和日本进来就是为了帮自己分担压力的,结果这两个小伙伴也不傻,知道不能出钱出力之后把功劳全记在美国头上,再加上一看特朗普这架势,马上合计起来开始整活。

  2017年,他们推出“亚非发展走廊”计划 ,说是要从战略上整合南亚、东南亚、东亚、大洋洲、非洲地区经济,由印度和日本来领导。

  一招胃口更大的反客为主,差点没把美国的政策圈和战略界呛死。

  懂王被两位亚洲老哥安排得明明白白

  当然,即便特朗普政府疯狂退群,甚至连东盟会议都敢几年不去,这个C5+1机制还是照常运转,会议没有中断。

  为什么特朗普不敢停掉这个C5+1呢?

  原因也很简单:

  形势变了,中亚对于搞乱中国西部、遏制中国西出太重要了。

  到这一层,就是我们以前讲阿富汗问题时讲过的美国的以邻乱华目标,这里就不展开了,要不是我们那几年当机立断力挽狂澜,现在西部的形势不堪设想。

  布林肯这次访问中亚,就是借着开C5+1会议的由头来的。

  和创立机制的克里一样,布林肯也是五国轮访,也是四天,看得出来重视程度。

  那么,他这次究竟是想做啥呢?

  其实通过梳理这三十多年来的美国-中亚双边关系发展历程,我们就能很清楚看出美国人想干什么?

  概括起来有三个目的:

  目的一:根本的目标当然是延续中亚战略,继续谋求永久性存在。

  美国有没有想要挖俄罗斯墙脚的意思呢?

  当然有,而且是从九十年代后期从欧洲腾出手来之后就有这个想法,不是今天才想挖的。

  但是,站在长时间维度来看,我们就能发现这只是美国的目的之一,所以还是用挖墙脚来评估此行,就显得老生常谈、未及本质。

  它真正的目标是要续上奥巴马时期的战略,在中亚建立一个稳定而持久的存在。

  一旦这个目标达成,它在亚洲腹地就有一个进可攻、退可守的基础,既可以双向威慑中国和俄罗斯,又可以和印太战略对接,实现对亚洲大陆的整体包围,意图是非常大的。

  这也是为什么说不能把这次访问看小了的原因。

  目的二:争取把日印等小计划纳入美国统筹之中,寻找可以把中亚战略和印太战略融合起来的抓手。

  拜登政府上台之后,重新整合盟友和打造阵营就一直是对外主要工作,中亚自然不例外。

  如果再任由日本这些小伙伴自行其是,最后大家肯定什么都干不成,所以必须整合。

  从这个角度看,布林肯这次出访如此规格重大,就是为了抓准时机。

  第一个时机,就是西方盟友在俄乌冲突中已经被牢牢绑在美国战车上,现在正是如臂使指的最佳状态。

  第二个时机,中亚国家对于俄罗斯的意见。

  受俄乌冲突外溢效应影响,中亚各国面临粮食、供应链、金融等风险威胁,现在对俄罗斯是有一些意见的,比如去年十月份在独联体国家峰会上塔吉克斯坦总统拉赫蒙就对俄罗斯总统普京直抒胸臆,又比如集体安全组织军演到开始前一天被东道主吉尔吉斯斯坦宣布取消,多多少少都是这种意见的表达。

  客观地讲,这种意见更多是基于眼下困难而提出的利益要求,并不代表中亚要从根本上改弦易辙、推开俄罗斯。

  但是,恰恰是这种困难和要求,就给了美国把中亚战略和印太战略对接起来的机会,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推进日本、印度甚至澳大利亚和中亚地区国家的经贸合作就变成水到渠成,这样的机会怎么能浪费。

  我估计他回去之后,上述各国的领导人很可能会趁热打铁,也到中亚走走。

  到时美国估计也会出台一版新的中亚战略。

  目的三:诱导中亚改革,为下一步改造中亚埋下伏笔。

  我们永远不要小瞧美国政府对于改造其他国家意识形态和政治社会架构的执念,这个偏执的想法源于其对【制度相同才能共处】这个教条的深信不疑,很难改变。

  因此,它可能会在某些时候消停强推“民主化”改造,但只要时机有利就一定会继续。

  这一点在2005-2011年的动乱和角力就可以看得很明显。

  而现在,面临困难的中亚国家对外国援助的需求不断提升,正是美国以此要挟各国进行政治、社会改革的契机,如果各国政府在这个问题上把握不好,很可能是要出大问题的。

  这一点在2005年前后的事件中也可以看得很明显。

  与当时不同的是,如果这个时候出问题,俄罗斯要想再强力下场收拾摊子,一来势必会占用乌克兰方向的资源,二来各国民众的观感可不会再像以前,阻力可能会很大。

  为什么观感会不像以前呢?

  不要忘了,乌克兰问题的导火索,一开始就是乌东部俄罗斯族的权利和待遇问题,而中亚国家同样存在大量的俄族人口,如何保持各族人民之间的无条件信任和亲密合作,在如今的背景下毫无疑问就成为更现实、也更迫切的挑战,出不得半点差错。

  综上所述,中亚现在的局势可以说是走到了历史的十字路口,未来向何处发展,十分考验本地区所有国家的智慧和能力。

  新的战略博弈,现在已经拉开帷幕。

  这就是我们绝不能以简单的“挑拨离间、煽风点火”来看待布林肯此行的根本原因。

  (全文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GMT+8, 2025-8-16 19:19 , Processed in 0.156297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