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508|回复: 0

姚尧:诗词日赏:2023年2月28日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2-28 09:11: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骊山有感

  唐·李商隐

  骊岫飞泉泛暖香,九龙呵护玉莲房。

  平明每幸长生殿,不从金舆惟寿王。

  美好的一天,从欣赏一首诗词开始。大家好,我是姚尧。今天我们要欣赏的,是李商隐的《骊山有感》。

  骊山,在今陕西西安市临潼区。风景秀丽,又有温泉,故而历来都是帝王钟意的巡游休闲之所。唐太宗贞观十八年(644年),在骊山修建汤泉宫。唐高宗咸亨二年(671年),更名为温泉宫。唐玄宗天宝六载(747),更名为华清宫。因有温泉之故,又名“华清池”。唐玄宗非常喜欢华清宫,几乎每年都会来此巡游休闲,自从结识杨玉环后,更是频繁带她来此沐浴。白居易《长恨歌》上就说:“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而我们今天要欣赏的这首《骊山有感》,也是从唐玄宗和杨玉环在骊山华清池泡温泉写起。

  第一句“骊岫飞泉泛暖香”。骊,就是骊山。岫,就是峰峦。飞泉,就是从峭壁的泉眼里喷出的泉水。泛,就是弥漫、洋溢。这句诗的意思是说,骊山喷薄而出的温泉,洋溢着温暖的芳香。

  第二句“九龙呵护玉莲房”。九龙,在华清宫里有个九龙湖,因湖中有九龙而得名。九龙湖边有个九龙汤,这是整个华清宫最大的汤池,专供唐玄宗所御用。九龙汤的池底有双莲护座,以并蒂莲来象征其与杨玉环的爱情。九龙汤旁边有个海棠汤,这是专供杨玉环所用的汤池,因汤池平面酷似盛开的海棠而得名。海棠汤的池底有莲花喷头,下与温泉相通。泉水因自然压力而从莲花喷头中喷出,随后洒落而下,水花四溅,雾气缭绕,非常美妙。因此,这句诗用九龙汤代指唐玄宗,用海棠汤底的玉莲房代指杨玉环,意指唐玄宗对于杨玉环的百般宠爱。

  第三句“平明每幸长生殿”。长生殿,就在九龙湖的对面,相传唐玄宗和杨玉环曾于七夕节在此盟誓。《长恨歌》上说:“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讲得就是这个故事。这第三句诗的意思是说,唐玄宗和杨玉环沐浴之后,每天清晨都会双双出现在长生殿。

  第四句“不从金舆惟寿王”。金舆,代指皇帝的车驾。这句诗的意思是说,当唐玄宗和杨玉环在华清宫纵情享乐,展现恩爱的时候,那些皇亲国戚、权贵重臣也都会附和捧场、共襄盛举。只有一个人不会参加,这个人就是寿王。那么,这个寿王又是谁呢?他为什么就不参加呢?

  玄宗贵妃杨氏,隋梁郡通守汪四世孙。徙籍蒲州,遂为永乐人。幼孤,养叔父家。始为寿王妃。开元二十四年,武惠妃薨,后廷无当帝意者。或言妃姿质天挺,宜充掖廷,遂召内禁中,异之,即为自出妃意者,丐籍女官,号“太真”,更为寿王聘韦昭训女,而太真得幸。善歌舞,邃晓音律,且智算警颖,迎意辄悟。帝大悦, 遂专房宴,宫中号“娘子”,仪体与皇后等。天宝初,进册贵妃。

  ——《新唐书·后妃传》

  寿王,名叫李瑁,是唐玄宗和武惠妃生的儿子。武惠妃在世时非常受宠,礼仪等同于皇后,而且差点就被封为皇后。一旦武惠妃被立为皇后,寿王基本上就会被立为太子,而杨玉环原本就是寿王的妃子。开元二十四年(736年),武惠妃去世,后宫嫔妃之中,没有一个能让唐玄宗称心如意的。这时候,就有人向唐玄宗推荐了杨玉环,说她天生丽质,应该纳入后宫。唐玄宗遂召来杨玉环一看,果然为其美貌所震撼。于是,唐玄宗就说是杨玉环本人的意愿,请求入籍为女道士,道号“太真”。唐玄宗为寿王另娶韦昭训的女儿为妃,而将杨玉环收入后宫。杨玉环擅长歌舞,通晓音律,而且聪慧机敏,善于逢迎唐玄宗的心意。唐玄宗非常喜欢,遂使杨玉环得以专宠后宫,宫中号称“娘子”,礼仪等同于皇后。天宝四载(745年),唐玄宗封杨玉环为贵妃。

  这样,我们就能够理解,为什么“不从金舆惟寿王”了。对于寿王来说,曾经的爱妻,如今成了庶母,完全占据了自己已经去世的生母武惠妃的位置,整日与他的父皇纵情享乐。这种公公强占儿媳的不伦之恋,放在任何时候,任何人身上都是令人难堪的丑闻,更何况是皇家?如果他们只是偷偷摸摸,如果他们懂得遮遮掩掩,那也就算了。可他们偏偏要异常高调,偏偏要昭告天下,偏偏要唯恐世人不知,还要在长生殿搞什么海誓山盟,说什么“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正所谓“只要自己不尴尬,尴尬的就是别人。”唐玄宗和杨玉环不觉得自己这种做法有什么好尴尬的,那么寿王呢?他也不觉得尴尬吗?他也不觉得丢脸吗?可即便他觉得尴尬,即便他觉得丢脸,他又能怎么样呢?昨天,我们欣赏了邓汉仪的《题息夫人庙》,诗里说:“千古艰难惟一死,伤心岂独息夫人。”试问,寿王是不是伤心之人,寿王算不算生不如死?可是,寿王能够去死吗?巍巍皇权,不允许他去死,他也还有自己的家庭责任和社会责任要承担。他所能做的,就只是在唐玄宗和杨玉环纵情享乐的时候“不从金舆”,通过这种“眼不见为净”的方式,让自己内心所承受的伤害尽可能少一些,也为自己保留最后的一丝自尊。

  好,今天的诗词欣赏就讲到这里,喜欢的读者请帮忙点赞、转发和评论。谢谢大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

GMT+8, 2024-6-1 19:20 , Processed in 0.093750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