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用户名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帖子
查看: 3082|回复: 0

牲产队:流浪气球穿越美国全境,意味着什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2-5 22:09: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个来自中国的“流浪气球”穿越了美国全境,美国网友用中国网友一模一样的语气质问美国政府:“难道这不值得反思吗?”

  “为什么这时候才击落?”

  “我们的防空系统是摆设吗?”

  首先,队长跟大家讲一下,这个“流浪气球”其实就是一个普通的“气象气球”,它的主要功能是收集气象信息。这种气象信息有没有军事意义呢?在和平时期没有,但在战争时期肯定是有的。打仗嘛,不可能不看天气。尤其是登陆作战,在风高浪急的时候,根本没法执行两栖登陆。

  在俄乌战争中,一到下雨天,道路泥泞,两军的坦克装甲战车基本上就歇菜了。在《三国演义》中也有写道,孔明草船借箭,只欠东风。对天气的精准预测,是战争的重要一部分。

  但在和平时期,这个来自中国的“流浪气球”漂浮在美国上空,可以说是人畜无害的。可是,这事对美国而言,很恶心,很丢人,它就像一块牛皮糖,从美国的上空飞过。美国人打或者不打,都已经是输麻了。我们从两个方面来看:

  一是击落。这气球很廉价,一个才上百万人民币,F-22搭载的响尾蛇空空导弹成本在100-300万美元。拿上百万美元的空空导弹去打百来万人民币的气象,这是纯亏。

  二是,不击落。难道让美军眼睁睁看着这个中国气球穿越美国全境吗?这不把脸都丢到太平洋里去了?以后,谁还信美国是世界第一啊?美国人自己都觉得没脸。

  要维护美国的全球威信,这气球就必须击落。

  可为什么击落的地点却是在美国南卡罗来纳州默特尔海滩附近的海岸约6海里处呢?从地图上看,这都已经穿越了整个美国了。为什么美国不早发现,早击落呢?

  这时候,队长就得跟大家提一个重要的空中概念了:“临近空间”。临近空间是指距离地球2万米到10万米的空中区域,这个区域低于地轨卫星的高度,但高于战斗机的飞行上限,是人类航空器尚在开发的一片无人区。

  从“流浪气球”的飞行轨迹来看,它从中国西北起飞,绕过俄罗斯,先穿越日本,抵达阿留申群岛,再越过阿拉斯加,飞过加拿大,进入美国,从西北向东南,穿越美国全境。在路过美国核基地所在地蒙大拿州上空时,遭到美国两架F-22隐身战斗机的拦截。

  别看“流浪气球”穿越的国家和地区很多,但主要突破的还是美国的防空系统。日本的防空系统主要是从美国购买的爱国者,附近还有部署在韩国的萨德,加拿大和美国实施联合防空,这就是说,在流浪气球面前,美国的所有防空雷达系统都失效了。

  如果这个气球里装载一些传单,一次性释放几万个,这时候,美国应该人手一本《共产党宣言》了。

  它表明一个问题:人类的防空雷达系统和卫星侦察系统在临近空间内,是难以探测到一个气球的。如果连一个大型气象气球都发现不了,我们就可以进一步推测出,中国研制的无侦-8隐身无人机在临近空间内飞行时,也可以绕过美国的防空雷达识别系统。

  还有一个更难的问题,那就是,即便发现了,要在临近空间内击落它,也很困难。为什么美国的F-22迟迟没有击落中国的流浪气球?因为F-22的实用飞行上限是1.6万米,再高就上不去了,而流浪气球大部分的飞行高度都在4万米高空,降低到2万米高空才被美国发现。

  如果F-22要击落这个气球,除非它挂载改装的萨德防空导弹。因此,F-22只能一直跟随它。F-22是出了名的小短腿,作战半径仅800公里。为了支持F-22的滞空时间,美国还出动了空中加油机为F-22提供续航。

  最后在美国东南沿海地区击落,据悉是因为气球的高度掉到了F-22的实战高度以内,才被干掉的。在击落这个气球时,美国F-22没有选择打气球,而是选择打气球搭载的太阳能电板。气球的雷达反射面过于分散,不好锁定。

  现在,美国人正派遣P-8巡逻机在海面上搜索中国气球的残骸。队长预计,美国人可以捡一些残骸回去,研究一下中国气球的研制材料,但收集到的数据应该被导弹破坏掉了。

  这个气球现在属于是科研领域的气象气球,它不具备可控性,是根据风向自主流浪的,可它的意义仍旧重大!

  在今天的卫星通讯和人工智能技术下,你说给它多安装一套智能控制系统能有多难?给它提供一点点动力,来帮助它进行方向控制,你说能有多难?队长相信,这是可以做到的。

  它对中美最大的启示是,临近空间武器的研发,将要加速前进了。中国真是无意间给美国露了一手。全球最先研发临近空间武器的国家是美国,可一个中国气球给美国带来的技术性突破,还是很震撼的。

回复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GMT+8, 2025-7-30 09:50 , Processed in 0.125040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