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872|回复: 0

博索:胡鑫宇案,悲剧的根源在哪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2-4 21:53: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月2日,“胡鑫宇案”省市县公安机关联合工作专班新闻发布会召开,向社会公布事件调查情况:经调查,所有的关键证据都指向胡鑫宇死于自杀。

  然而质疑的声音并未停息,这不是一些人想看到的结果 。

  质疑的声音是对公权的不信任,然而这正是各路反华势力希望看到的结果,从这个角度上来看,利用胡鑫宇案来制造群众与公权的对立与矛盾,其背后未必没有这些反华势力的推波助澜。

  在复杂动荡的国际局势下,以美国为代表的反华势力从来都不希望看到一个和平稳定,不断发展壮大的中国。为了达成动乱中国的邪恶用心,它们不会放弃一切可资利用的机会。在疫情管控放开之前的“白纸片运动”中,在一线策划组织的正是诸如“民主基金会”遥控指挥,潜伏境内的反华人员。

  这并不是说胡鑫宇案不容置疑,而深思之后,当人们发现造成胡悲剧的原因远比器官移植产业化以及由此催生的人体器官交易更加令人压抑绝望,我们才能真正发现悲剧更深层次的根源,也才能真正从绝望中寻得希望。

  根据胡鑫宇遗物透露出来的信息,其自杀动机是成立的,而自杀的原因是对生活的绝望。如果说摘取器官谋财害命是无法饶恕的罪恶,尚有极刑可以惩治不法分子,尚有法律武器能保障社会秩序的正常运行。但是,心死之后的绝望又该如何挽救?

  胡鑫宇的悲剧不是孤例。

  2022年2月16日,一名41岁的男子在海口的一个公园上吊自杀,他的遗言是:“感谢你们的辛苦,不用浪费任何资源调查,是我的心里出现了问题,请不要打电话给我父母。”

  遗留在草地上的手机备忘录界面上也只有廖廖几个字:“不要救我,我是自杀。”

  一位自媒体作者这样评价:“他非常礼貌地离开了,连死亡都不想打搅任何人。”

  无论是胡鑫宇,还是这位平静地和世界告别的中年人,他们的死有着共同的答案。

  他们都没有选择向社会甚至家人寻求最后的帮助,在这个时候,他们已不期望从任何地方得到有用的帮助,在生命的最后,他们呈现的是分子化的、绝望的个体。

  他们的死亡并不是自挂树枝之后才发生的,在那之前,他们早已心如死灰。

  我们说这是一个病态的、异化的社会,病态的社会生态滋生了异化的心理与极端的行为,但仅仅归因于病态社会显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为这是事实,并非原因或者答案。

  城市里聚集了最多的人,但城市人群中的人却从未有过的孤单。

  曾经的车马很慢,人们可以从田园自然,可以从远方的信笺中获取生命的滋养与生活的意义。

  现实的世界却是快节奏的、浮躁的、攀比的、物化与绩效化的功利社会,无论是初涉社会的青年,还是被压榨后被抛弃的中年人,都是被这个病态社会异化的产物。

  他杀的原因多种多样,而自杀的成因多半是对生活的绝望。

  因为无法忍受被异化的现实,因为无力改变这个残酷的世界,他们不约而同地选择了这种极端的方式向世界告别。而在10年之前,在一个赏饭资本家的工厂里,14位年轻的生命接连从楼顶纵身跃下…

  胡鑫宇案表面上看是青少年心理问题,本质是却是社会价值生态问题。

  人为万物之灵。摩登时代的卓别林并不是以人的身份获得尊重,他的身份是人形机器。那位江西新娘也不是以人的身份获得尊重,她的身份是价值1800万的人形商品。

  回到胡鑫宇这里,这位十几岁的孩子短短的一生是什么样子呢?经历过应试教育,经历过各种各样兴趣班,他的人生之路有多少是自己抉择的呢?在这个把自己囚禁在水泥森林的一个个封闭家庭的社会里,他是否能从自然与同年人的陪伴中得到快乐的滋养?

  在这个被资本秩序、被所谓的“赢在起跑线”所异化的社会里。有多少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得到了真正需要的关心,甚至哪怕只是关注?很多父母拼命给孩子报辅导班、冀望自家孩子有着超越常人的锦绣前程。但是又有多少人想过,之所以这样做,究竟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攀比之心,把孩子当作长脸的工具,还是这样做真的有利于孩子的成长?而事实上,这些家长多半是被“不要输在起跑线上”的广告营销洗脑,被那些培训机构裹挟的结果。

  很多人把胡鑫宇案聚焦在医疗利益集团“摘取器官”,甚至不愿意相信官方调查的结果,但是资本秩序主导下的社会只是器官移植产业摘取人体器官吗,它还摘取人的思考能力、摘取个体融入社会的能力,摘取自我成长的传统文化环境与能力。而这些难以直观呈现的悲剧才是更大的悲剧,才是社会生态的灾难源头。

  个人的成长与改变是从内部开始的,如果志不在此,心不在焉,桑代克的一万次定律并不能产生神话,而桑代克的祖师爷正是那位著名的巴甫洛夫。那些把桑代克奉为金科玉律的人,其实并没有把人当人看,之所以把机械的重复训练作为圭臬,是因为黄仁宇所强调的数据化管理,便于绩效考核,便于标准化收费而已。

  这不是真正的人文教化,不是真正的教育,这是服务人浮于事的官僚机构的形式主义,服务于以盈利为最终目的商业机构的形式主义。

  掌控一门技能,“曲不离口,弦不离手”是必要的,但更重要的是“心、神”的参与,是发自内心的兴趣与适合因才施教的天份。

  如果父母把攀比之心,把自己的好恶施加对自己的孩子,刻意地去塑造所谓的兴趣与特长,不仅无助于个体的成长,反而这些强加的“关爱”会成为成长之路上的枷锁与挫折的成因。这不是真正的关爱,这是戕害。

  家庭、学校和社会是三种完全不同的教育环境,在个人成长过程中家庭教育尤为重要。如果家长主动放弃了对子女的教育,直接在社会上采购商业色彩浓厚的教育培训,事实上是放弃了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孩子的机会,更失去了陪伴关心子女成长的机会。

  在这个自由散漫的社会里,不乏一些整日酗酒无度、喜怒无常,动辄暴力相向,怨天尤人、只顾自身感受,无视孩子成长的家长。在这种破碎的家庭下成长起来的孩子,是得不到家的关爱与滋养的,这样的家庭与地狱无异。而这种不负责任、自私的父母,毁掉的不只是一个家庭,甚至不止一代人。在家庭这样的小生态中都不能生根发芽的个体,又怎能在这个冰冷的,被资本秩序异化的世界里枝荣叶茂呢?

  几十年来,在资本秩序的主导之下,人群中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那种淳朴热情、朝气蓬勃的眼神变得稀缺,取而代之的是利欲熏心的、狂热的眼神;是被僵化的教育体制塑造的,厚厚镜片之后迷茫的眼神;是沉溺于游戏虚拟世界的空洞的眼神;是在遭受了社会的重重打击、耗尽心力、绝望的眼神……

  在一个异化的社会生态中,学校与社会不是基于人的成长的方式来成就人,而是在资本秩序主导的社会中,用西方宗教的教育理念,用商业化、机械化的教育模式在驯化奴隶。

  正确的教育需要遵循生命自身的规律,需要选择正确的道路与方法,然而在资本秩序主导的社会里,绝大多数家庭与学校选择了另一条路,在商业资本的裹挟之下,在危险的道路上狂奔不止。

  人是环境的产物,也是时代的产物。

  从社会生态的角度来讲,建设一个健康的社会生态是一个宏大的系统工程,健康的家庭,健康的学校,健康的社会。好家风、好学风、好的社会风气。这样的健康的社会生态在积重难返的当下却是一种奢望。

  在病态的社会,在资本秩序的主导秩序之下,教育甚至生活本身都被商业化、商品化、产业化、程序化了,而提供服务的主体,在育人的概念之下,追求的是市场回报。在商业市场的驱动之下,个体的成长与生活,只是被资本秩序编程后运行的社会终端。

  在这种大环境之下,与自然环境割裂,优胜劣汰的竞争焦虑、相互隔绝的家庭孩子们无法从同龄人的群体游戏生活中得到社会的认同与安慰,而那些沉迷于虚拟网络的人,更加彻底地丧失了生活的真实感。

  个人的成长需要从内部开启,需要真正的关心与陪伴,需要从根本上,从内心理解与融入这个世界,学会与现实世界相处。然而竞争激烈的应试教育,程序化的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与遮蔽了生命的觉醒与成长。

  在传统中国,这个问题并不存在,只是当资本秩序成为社会主导秩序之后,当我们的生活被西化之后,被市场与商业格式化之后,这个问题才成为灾难。

  西方文明的底色是丛林法则与动物世界;西方文化的底色是宗教与巴甫洛夫;卓别林是摩登时代西式生活对人异化的最佳演绎。

  动物世界与宗教驯化不是人的社会,不是人的生活方式,只会导向人的异化,只会酿成社会生态的灾难,造成无数个体的悲剧。

  回归人自身,为人的存在与发展寻找出口,注定要回到真正的文明源头这里。回到孔孟的“仁爱”、“众乐乐”这里;回到庄子人与天地自然,人与人和谐相处的逍遥之境;回到《礼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这里体会生命日常的成长;回到《易经》“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里,学会自己做生命的主人;

  而真正的成长之道,则需要从《素书》与《鬼谷子阴符七术》等先秦典籍这里寻找道路与方法,然而,在一个沦为西方文化殖民地的现代中国,还有多少人知道这些,传授这些呢?

  今天很少有人认为修心养性是多么要紧的事,先贤孜孜钻研的性命之学被今人弃之如蔽褛。然而,如果不能从内心,不能从传统文化中获取生命的滋养,如今这个病态的社会迅猛增长的不止是GDP,还有绝望。

  或许有人会说,都是些老古董了,早就过时了,不适合现代社会了。

  先秦经典是华夏文明的原典,是人类现代文明的基石。近代西方窃取了华夏文明的技术成果与制度文明,并改造成为其奴役世界的霸权基础和文明外衣,但其文明基因仍是动物世界,仍是宗教神权。在过去五百年间,西方社会貌似光芒四射,实则是沐猴而冠的兽群部落。

  美国主导的供养体系行将就木,日落帝国的游行示威愈演愈烈。

  夕阳西下,在民族复兴的当下,在数百年间未有之大变局面前,还有多少人愿意在资本秩序主导的,西化的道路上一路狂飙?

  时代变了,现实的中国需要与时俱进,今天的我们也不会捧着竹简之乎者也。期待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投身到传统文化现代化的事业中来,为现实之身接续传统之根。让每一个中国人都能得到真正文明的滋养。

  真正的文明是服务于人的文明,经济发展归根结底也是服务于人的,只有服务人的文明,才能成就生生不息的社会生态,才能成就健康的社会秩序,在这样的社会中生活的人才不会绝望。

  愿文化复兴的中国能早日重建健康的社会生态,愿胡鑫宇的悲剧不再重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GMT+8, 2025-7-4 14:58 , Processed in 0.156171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