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3652|回复: 0

刘晓博:强心针来了,19个部委盖章!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1-29 10:19: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份盖着19个部、委、局红彤彤大印的文件,今天正式对外发布。

  它就是《关于推动大型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融入新型城镇化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

  这19个部门是: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乡村振兴局、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民政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自然资源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农业农村部、商务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卫生健康委、中国人民银行、银保监会、市场监管总局、国家林草局。

  多个部门联合下发一份文件,这是很常见的。但多达19个部、委、局给同一份文件盖章、背书,就比较罕见了。

  由此可见,这份文件的特殊性、重要性。

  或许有人会说:啥重要性呀,不就是扶贫安置吗?

  没那么简单。

  19个部委局的这次联合发文,意味着中国城镇化策略层面出现了一次新变化。

  这个变化就是:把扶贫安置跟推动城镇化结合起来;用人口流失地区的人,充实人口流失地区。

  其妙处在于:虽然中西部人口整体在流失,但可以创造出局部增量。

  近年来,中国人口增速逐渐变慢,2022年出现了61年来首次人口总量下降。与此同时,一二线城市及其都市圈飞速发展,成为吸引人口的“黑洞”。

  这加剧了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人口流失,很多县城、集镇的年轻人纷纷用脚投票,外出谋生。

  不少县城、集镇陷入恶性循环,“人口减少——经济凋敝——财政收入下滑——公共服务滞后——更多的人口流失”。

  在中西部的一些县,甚至出现了当地每年财政收入1元钱,但支出高达5元钱,差额部分完全靠转移支付和地方债来支撑。长此以往,地方财政破产是没有悬念的。

  在提倡共同富裕的时代,如果地区发展差距进一步拉大,显然不合时宜。因此,给中西部人口流失地区寻找到继续城镇化的路径,就非常重要。

  与此同时,作为中国最大内需的城镇化,也遭遇到了人口红利终结的压力。

  上图是1998年(全面房改、推动城镇化)以来,中国每年新增城镇人口情况。

  1998年到2018年的20年里,平均每年新增城镇人口在2200万人左右。

  这些人从农村居民变成城镇常住人口,需要找工作、租房子、买房子、买家具、买家电,由此构成了中国经济最强劲的推动力,也成为中国楼市的最大需求。

  但最近3年以来,每年新增城镇人口大幅下降。到了2022年,竟然只有令人瞠目的646万人,相当于1998年到2018年平均数的29%左右。

  如果不能把中国每年新增城镇人口重新推高到1000万以上,中国经济的增长动能将受到很大影响。

  而上述这些,就是19个部委联合发文的背景。

  我们常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但在中国的很多地区,“一方水土”很难养活“一方人”。比如中西部的山区、林区、草原退化区。

  由于地理条件的限制,这些地区资源相对贫乏,无法承载较多的人口。通过修建桥梁、隧道的方式,固然可以把这些地区接入现代文明,但代价太高、经济上不划算。

  所以异地搬迁安置,一直是地方政府对这类地区扶贫的重要选择。

  以前的办法是:另外寻找一个海拔低、开阔的地方,建设新村寨。

  现在,这个做法将调整为:尽量不建新村寨,而是跟原来的镇、甚至县城放在一起,把人口集中起来。

  尽量把人口向城镇、县城集中,建设更多的大型安置区,并与发达地区合作,推动产业转移、给大型扶贫安置区配套产业园。

  这样,一方面解决了搬迁居民的就业问题,另一方面解决了产业转移需要的劳动力问题,并可以给中西部的县城、集镇带来增量人口。

  这就是《关于推动大型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融入新型城镇化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向我们展示的城镇化的新模式。

  其巧妙之处在于:即便中西部总体人口在减少,但通过这种搬迁安置,仍然可以让不少县城、集镇出现人口增长。

  在中国古代,经常出现两种移民:第一种是新王朝建立,搬迁天下富户充实京师,人为制造出一个“超一线城市”;第二种是从“人多地少”的地区,向“人少地多”的地区移民,以适应“第一产业”为主的生产方式。

  如今的城镇化,则是结合当今的生产生活方式,为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寻找到足够的工作者、消费者。

  这对县域经济构成了较大利好。

  早在2020年第一波疫情结束后,领导曾撰文反思过若干重大战略问题,其中就包含城镇化的路径(上图)。

  在上述文章里,有这样的论述:我国现有1881个县市,农民到县城买房子、向县城集聚的现象很普遍,要选择一批条件好的县城重点发展,加强政策引导,使之成为扩大内需的重要支撑点。(见下图)

  随后,发改委等部门多次下文强调要“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

  说到底,就是因为大城市房价太贵,农民进城已经买不起。中国城镇化的“吃肉阶段”已经结束,未来将进入“啃骨头阶段”,只有县城的房子农民才可能负担得起。

  把扶贫搬迁安置的人,直接集中放到大型集镇或者县城,可以很好地解决中西部城镇化动力不足的问题。

  为了解决好这些新移民的衣食住行和工作、教育等问题,文件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措施,比如:

  1、支持有条件的大型城镇安置区新建改扩建一批配套产业园区、仓储保鲜冷藏设施、集贸市场等。

  2、动员东部地区和省域内发达地区的企业、社会组织对大型安置区开展结对帮扶,推广“发达地区企业+安置区卫星工厂+搬迁群众”的产业协作模式,鼓励东部地区或省域内发达地区以托管、代管等方式与大型安置区合作共建产业园区、“飞地”园区、帮扶车间等。

  3、充分尊重搬迁人口落户城镇意愿,因地制宜制定具体落户办法,提高户籍登记和迁移便利度,鼓励支持有条件有意愿的搬迁群众进城落户。

  4、切实保障搬迁群众在迁出地原有合法耕地、林地、草场等承包经营权以及各类农牧业补贴和生态补偿等权益,探索整合利用腾退宅基地和碎片化集体建设用地,加快土地流转。

  中央电视台2022年8月的报道,提供了如下数据:过去10年有960多万人通过易地扶贫搬迁实现了脱贫,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涉及范围最广、人口最多的一次移民搬迁。

  也就是说,通过扶贫搬迁集中安置,每年至少上可以给中国增加接近100万的城镇人口。

  贵州省此前曾宣布,在“十三五期间”,全省城镇化集中安置了183万搬迁人口,平均每年高达36.6万人,是全国搬迁规模最大、城镇化集中安置比例最高的省份。

  相信未来10年,中西部、东北等地区扶贫搬迁安置力度将会显著加大,大批人口流失的县城、集镇将获得“人口输血”。

  这不仅是县域经济的强心针,还将是中国城镇化、房地产行业的强心针!

  今天的这份文件,还暗示着人口流失地区的未来:把更多的村、镇、县合并起来,让它们有足够的人口,可以支撑起新业态、维持公共服务,不至于被时代彻底抛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GMT+8, 2025-7-30 21:48 , Processed in 0.093788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