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6203|回复: 0

何加盐:至暗时刻与光明到来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11-29 23:09: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现在的大环境下,很多朋友都处于人生一个相对灰暗的时刻。很多人不知道自己的未来会如何。我觉得,看一看苏东坡是怎么度过人生至暗时刻的,应该会对大家有所帮助。

  苏轼是最受中国人喜欢的古代文人之一,甚至有可能这个“之一”都可以去掉。他对后世的影响,不仅仅是文学层面的成就,更多在于他洒脱的人生态度。

  在当下这个人们普遍感到焦虑和迷茫的时代,苏东坡的思想光辉,尤其能照亮我们灰暗的心灵。

  人们最喜欢的,不是那个少年得志,意气风发的苏轼;而是中年失意,认清了世界真相之后,依旧热爱生活的那个苏东坡。

  苏轼的整个前半生,应该说都还是比较顺利的,他21岁就考中进士,而且是以“榜眼”(全国第二名)的成绩高中,并且由于当时文坛泰斗欧阳修的赏识,说“读轼书,不觉汗出。快哉,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遂使苏东坡名满天下。

  虽然说二三十岁的时候,苏东坡仕途上的进步稍慢一点,但也是正常范围,没有经历重大的人生波折,从一开始担任“签判”到后来担任知州,都走得比较稳。

  但四十四岁经历的“乌台诗案”,是苏轼整个人生的转折点。当时他由于写的诗里面有批评“王安石新政”的内容,被别有用心的人攻击他“毁谤圣上”,在牢里待了一百多天,而且是真真切切经历了生死考验。

  他坐牢之前,曾经跟儿子苏迈私下约好,苏迈每天送牢饭时,如果他的案子没有坏消息,就送蔬菜或者肉类;如果听到了要判死刑,就送鱼,让他提前有所准备。

  结果有一次家里没钱了,苏迈必须得到很远的地方去借钱,没办法去送饭,就委托了一位好友。这位好友看到苏迈每天都送蔬菜和肉,就想着给苏轼换换口味吧,于是就送了一条鱼。

  结果苏轼看到鱼之后,大惊失色,泪珠滚滚,万念俱灰,以为自己必死无疑,连绝命诗都写好了。后来才知道是搞错了。

  虽然是虚惊一场,但是有了这种心理过程,一个人对人生的思考,肯定都不一样了。

  最终由于种种原因,苏轼被轻判,死刑免去,只是发配到黄州,去担任一个基层闲职。

  从牢里出来之后,苏轼的整个性格气质、人生感悟、诗文风格,就完全都变了。原来还想着致君尧舜,抚育万民,后来就转向体悟生命,享受生活。

  这种变化让他的诗文创作水平大大地上升了一个台阶。用他自己出狱后写的一句诗来说:

  却对酒杯还似梦,

  试沾诗笔已如神。

  就是说,诗文从他心头流露出来,已经进入到“通神”的境界了。

  因此,在黄州期间,也是苏轼整个人生中文学创作的最高峰。我们所熟悉的《前赤壁赋》、《后赤壁赋》、《记承天寺夜游》、“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此心安处是吾乡”等诗文,都是出自这一段时间。

  从后人的视角来看,乌台诗案虽然是苏东坡的一个至暗时刻,但是度过至暗时刻以后,他就迎来了个人生命体验和文学创作的光明之路。

  如果没有乌台诗案,也许苏轼也会有其他的文学作品问世,但一定不可能写出像黄州时期那么绝妙的文字。因为那些文字不是凭借技巧能雕琢出来的。人必须得有过那种体验,有过那些感悟,才能由心底流露而出。

  所以乌台诗案差点毁灭了他,但事实上却又成就了他。

  后来,由于朝廷的变动,苏轼得以东山再起,被召入朝,青云直上,从最基层的官员一下子在短短一年内几次升迁,成为朝廷最器重的官员。

  从50岁到58岁,这8年间,苏轼一直身居高位。从人生境遇上来说,是他官运亨通的时期,但是从生活上却是非常苦闷,文学创作上也是一个低潮,曾和朋友抱怨说“三年光景六篇诗”。我们翻捡苏东坡一生的文学作品,这一时期传世的,极少极少。

  后来是朝中再一次变动,苏轼又被贬。这次贬得更远,一直贬到岭南,先是在惠州,后来在海南儋州,度过了他的余生。直到65岁高龄才被赦,允许他从海南返回中原,但走到半路,就去世了。

  在惠州和儋州,也是苏轼人生思想和文学创作的重要时期。虽然从做官的功绩上来说,没有太多可称道的,但是从他个人对人生的认识,对自我心态的调整来说,却是又一个巅峰时刻。

  所以苏东坡在去世前不久,写了一首对自己一生定论的诗,他是这么说的: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在苏东坡看来,自己这一辈子过得最有价值的,就是被贬的那些岁月。

  我以前不是很能理解这一点,但现在对苏东坡了解更深入了,也冷眼旁观当下的世事,就明白了他当时的心境。

  在历经坎坷,饱受风霜,觉得世事无常的苏东坡看来,是非成败都是一场空。只有过好自己的日子,让自己心里安宁,无往而不快乐,才是一个人可以达到的最大功业。

  这也让我想起王阳明(王守仁)的一生。

  如果王守仁就是好好地当官、讲学,而没有经历被打入锦衣卫诏狱,被廷杖四十差点死掉,被流放贵州的这些遭遇的话,他会有“龙场悟道”那样的时刻吗?他会成为后来被万世景仰的那个王阳明吗?

  我想肯定不会。平行时空的未经历这些苦难的那个王守仁,应该也会有自己的成就,但是绝对不会成为今天我们如此推崇的那个王阳明。

  王阳明的生命,正是因为有“龙场悟道”,以及悟道后依道而行的那些事儿,才如此熠熠生辉,动人心魄。

  所以很多时候,人生经历一些看似不幸的遭遇,对整个一辈子来说也许并非坏事。关键就在于我们如何对待这些至暗时刻。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如此写道:

  “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去主动追求不幸,但是苏东坡、王阳明的经历,教会我们在面对不幸时,如何拥有一种更为豁达的心态。

  当你能够把人生至暗时刻转化为光明的火种,让你未来的生命燃烧更加辉煌,那你在面对任何逆境时,就都无所畏惧了。

  (今天只是讲了苏东坡生命中的一个小片段,他的一生特别精彩,是每一个中国人,都不可错过的巨大精神享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GMT+8, 2025-7-1 17:21 , Processed in 0.171939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