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5377|回复: 0

井底望天:2022年11月闲聊(上)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11-15 11:58: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01 2022-11-04

  大航海、东亚及其他(四)

  古代的贸易路线,很少出现今天这样的直航的情况,比较像我们看到的接力赛,通过一个个道路上的大节点,靠不同的中介商来完成。而掌握贸易节点的交易商,吃的利润就比较大。

  从这个角度来讲,如何保护货源,是很重要的商业机密。丝绸,因为随着养蚕技术外传,朝鲜、日本、西域,到后来的阿拉伯人、奥斯曼人,甚至欧洲人,都开始生产自己的产品,但是高档商品,尤其是奢侈品来源还是主要是中国。

  瓷器也是一样,只是在明朝进行海禁自己放弃海外市场(想起了美国现在对中国的半导体禁运),然后让东南亚陶瓷业兴起来弥补缺口。

  茶叶开发比较晚,要到了宋朝,也是清朝鸦片战争之后,才被英国强行抢走技术,用在了斯里兰卡和大吉岭。

  而欧洲人对丁香和肉桂的知识一直被中东同学忽悠。十字军东征到埃及,法国路易九世手下的学者,在埃及收集到的情报,是这些香料是从尼罗河上游,今天的埃塞俄比亚这里,用渔网打捞起来的。

  最终谜底的揭开,还是靠意大利人天主教传教士在元朝混日子的若望,才披露出来到欧洲。

  中国人怀念的盛世长安,确实是中国贸易路线的物资集散地,但是更重要的贸易中心城市,是两河流域的巴格达。在这里,陆上丝绸之路,从黑海的东部和南部、顺着里海的南部走过来,然后再从这里走到撒马尔罕,从这里分头去中国和印度大陆。

  海上丝绸之路,也延着波斯湾来到巴士拉,从这里聚集。这里也链接地中海的东岸,从大马士革和阿勒颇,西去地中海。

  所以争夺贸易线和重要节点,是很多短期兴盛又衰亡的地区王朝的主旋律。最先出局的南岛民族,因为干不过后来兴起的阿拉伯人,就殖民了马达加斯加岛,从这里过撒哈拉北上,绕过被人控制的中东。

  十字军东征也是这里的争夺。后面的比较突出的,就是突厥人为主的塞尔柱帝国和奥斯曼帝国,欧洲人自己控制的主要是威尼斯王国(不是今天大家知道的威尼斯城市),而大航海的出现,就是要打破被中间商垄断的贸易线路。

  而伊比利亚半岛的葡萄牙王国,首先承担了这个历史责任。这里的情况比较特殊,是因为基督徒们从穆斯林手里把这里夺回来了。

  但是因为阿拉伯人带来的先进文明,尤其是航海技术,也让这里的欧洲人最接近文明,而不是其他地方的欧洲兄弟半人半兽的样子。

  通过对帆船的改进,他们的想法,就是准备从摩洛哥的大洋沿岸登陆,然后看看可不可从沙哈拉穿过,绕过中间商对地中海航线的控制,因为那个时候欧洲人知道的天涯海角最南端,就是摩洛哥的波哈多尔角呢。

  02 2022-11-07

  大航海、东亚及其他(五)

  陆地贸易和海洋贸易,各有千秋,不过海洋贸易的一个长处,就是货物携带量。陆地贸易的最基本单位是一匹骆驼(当然沙漠之外有比较正规道路的地方可以走马车了),行动的是一支驼队。而海洋贸易最基本的单位是一般船(船的大小决定你的航程),行动的是一支船队。

  蒙古兴起的时候,名义上欧亚大陆是统一的蒙古帝国,但是实际上蒙哥之后,就没有一个统一的蒙古帝国。忽必烈的蒙元享有名义上的宗主地位,朝廷的内斗表现在丞相权斗,而其他地方,帝国们内部纷争和之间的纷争,都表现在武力冲突上面。

  其实看起来有点像今天的上合组织开会,有两个公认的大哥,但是塔吉克和吉尔吉斯还是边境上拳打脚踢呢。所以今天大家看到的欧亚铁路,确实可以解决一部分运力,尤其是如果你的货物本身的市场是中亚地区,当然是首选。

  但是如果你的货物的对象是欧盟市场,确实在运量、运费、时间、市场投放的快捷度等等,都和海运形成不同的均衡。毕竟如果你苏伊士运河堵一把,时间就没办法保证了。另外如果能源便宜,绕道好望角的成本要低于苏伊士运河的过路费,也会形成不同的选择。

  最近因为俄乌冲突引发的各种博弈,比如欧洲制裁和北溪被炸等等,能源线出现变更,来自美国的液化天然气从主要流向东亚转为从加勒比海过大西洋,结果财政首先出现问题的,是收过路费的巴拿马。这些都算是附带效应。

  葡萄牙开启大航海时代的第一阶段,是通过达伽马等一批人的努力,不断顺非洲西海岸南下,最后绕过了好望角,经营了非洲东海岸,从这里成功在印度和斯里兰卡建立了殖民点,后来就占领了马六甲,控制了香料群岛的货源,并同时占据了澳门,从这里经营和中国以及日本平户之间的贸易。

  而大航海的第二阶段,就是西班牙因为被协议约束,无法复用葡萄牙垄断的东方贸易路线,只能另辟蹊径,按照地球是圆的科学观念,希望绕过地球去香料群岛。哥伦布算是发现了美洲这个新大陆(其实他主要是混今天的加勒比海岛屿和中美洲),但是完成到东亚的新航线,是由失意的葡萄牙人麦哲伦帮西班牙王国实现的。

  但是西班牙从发现美洲新大陆的过程中,从本来的香料贸易航线的意图,衍生出对美洲本土的殖民和开发,而这一个过程中,最主要的事件,就是在今天的墨西哥这里发现大量的白银。这些白银的发现和开采,其实就是让西班牙国王扮演了今天的美联储的全球央行的角色。

  在发现大量白银之前,全球贸易其实是不均衡的。说白了,就是中国和东南亚这里基本算是外贸顺差,欧洲一直缺乏足够的通货来平衡。

  西班牙的白银之路,从墨西哥到西班牙殖民地吕宋,再到福建这里。墨西哥白银,大概是20%用于当地发展,80%流出,而流出其中的一半到了中国。这种货币流动性注入,加速了中国明朝的现代经济的发展,也带动了欧洲的发展。

  而大航海时代的第三阶段,就是从西班牙独立的荷兰走进了海上马车夫的时代,跟随荷兰之后的英国和法国,这三家都没有遵循天主教教皇为葡萄牙和西班牙调解冲突的协议的义务。

  所以这三家,基本上并没有开辟新航路,而是用海军/海盗/贸易商三位一体的方式,去攻击和抢占葡萄牙和西班牙的原有利益格局。

  这种竞争,基本上回到了大航海之前,各种势力争夺外贸重要节点的模式。但是美洲白银的控制加上对南北美洲的殖民和抢占,基本上就形成了西欧国家,开始对东方的明清帝国和欧洲边缘的奥斯曼帝国的碾压态势,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大航海事件就是扭转了整个全球权力分布模式的关键事件。

  03 2022-11-09

  大航海、东亚及其他(六)

  从这个角度看中国的郑和下西洋,其实从新航路开辟的角度来讲,意义并不大(当然如果关于郑和团队发现美洲的理论成立的话,另当别论,但是就算是真的,也只有历史学术的意义而并没有对人类历史发生根本变化)。

  因为它本身跑的航线已经是中国民间的海盗海商集团、东南亚商人、印度商人和阿拉伯商人都已经在跑的航线。主要的区别,是中国的朝廷官方的唯一一次出现在这个竞技场而已。

  而关于郑和下西洋的原因,众说纷纭,其中一个大的背景情况,就是燕王朱棣和侄子建文帝朱允炆的政争。考虑到建文帝的权力基础在东南一带,这里的官商群体以及他们相关的海商团队,都是朱棣必须关注的问题。

  某种程度上,郑和船队的强大武力展示,正规的跨国贸易的方式的提供,都在给东南亚和西亚的政商团体,显示正确的站队方式。

  当然海外的奇珍异宝和香料,以及海外大量获取的白银,都便于处理战后的国内通胀情况。但是至少从政权的稳定性角度考虑,皇家船队出海的必要性大大降低。

  后来郑和官方团队出发进行海外贸易的方式成为绝唱,也许可以从官民争利的角度考虑。总之中国的航海贸易,要么官方包办了,要么就宣布非法,民间乱干,既没有出现日本各地大名支持的官民合作,也没有出现欧洲朝廷支持的公私合营的形式。

  那么既然没办法合法干,就非法干。中国的民间海商集团,就出现了明显的亦商亦盗的双头模式。国内朝廷的政策环境好,就是以商为主,政策条件恶化,就是以盗为主。因为得到日本的某些地方大名的支持,所以海商集团表现的形式,就是冠以日本人马甲倭寇模式。

  明朝北方安全态势,在短短几十年,从朱棣五征大漠,到土木堡之变,发生主客易位,朝廷既没有财力,也没有能力(有专家认为明朝出现木料短缺而影响了造船业也是重大原因,而欧洲航海业的维系,也因为在北美乱砍滥伐提供了足够的木头),去经营海外贸易。

  但是官方批正式牌照,让海商民间经营的提案也没能通过,那么就只好去润海外,而当时可以润的地方,大概就是葡萄人占据的澳门、西班牙人占据的吕宋,以及日本的平户了。

  在这里崛起的最有名的第一个海商集团就是安徽人王直,不过后来被明朝招降之后就给砍了。但是中国人参与大航海贸易活动,注定是干不过欧洲的官匪一体的海商集团的。

  比如荷兰的东印度公司和英国的东印度公司,无他,就是因为人家是国家力量支持的海商,后面的军事科技形成的硬实力,是中国和朝廷成天玩猫捉老鼠的是剿还是抚的博弈无法对抗的。

  中国近代被来自西方的蛮族锤成地底泥的结果,其实就在大航海这一瞬间就注定了。网上一帮家伙还在翻案,把锅扔给入关的满清,有点无知了。

  04 2022-11-10

  大航海、东亚及其他(七)

  当大航海的玩家增加了荷兰之后,当初谁找到新航路谁垄断的君子协定就不复存在,后面就是靠抢劫和战争来确定对航线的把握。

  荷兰发明了现代的公司股份制度,由国家和民间资金入股的东印度公司,先是在雅加达这里建立了殖民点,然后就想染指台湾海峡,而当时这里的重中之重,其实不是台湾本岛,而是海峡中的澎湖列岛。

  澎湖列岛的重要性,就是遏止了东亚海运的关节点。荷兰贸易竞争的对手主要是葡萄牙和西班牙,而葡萄牙和日本之间的贸易,走澳门过台湾海峡到日本平户。西班牙和中国之间的贸易,走台湾海峡到福建晋江的安平。

  如果你遏止了澎湖,不让西班牙和葡萄牙的船队过来,也不让福建和日本(其实都是在中国的海商海盗集团的控制下)的船队过去,那么荷兰人不是中间吃得饱饱的。

  在王直集团没有被搞掉之前,日本到中国的贸易其实主要是走舟山这边的。后来出了个戚继光,招募了大量英勇善战的义乌农民,成了后来出名的戚家军(也称义乌兵或者浙兵),然后就把海商海盗们给杀得人仰马翻。

  不过后来义乌兵的下场也很悲催,抗日援朝之后,因为朝廷答应的饷银不落实发生鼓噪,被朝廷诱骗设计杀掉大部分,剩余人马和部分川军,在和后金军的死战中打完了。而过了N百年之后,当年以剿灭海外商贸集团为业的义乌人,成为全球贸易中最能打的一支生力军,历史真是造化弄人。

  那么王直覆灭之后,从福建到吕宋的李旦就成了马尼拉这里最有势力的贸易商,然后就被西班牙人给干掉了。

  李旦只身跑到了日本平户,在这里重起炉灶,并通过利益共享,从日本的德川幕府这里拿到了官方的海商经营权,成为了和荷兰、西班牙和葡萄牙可以抗衡的另一大玩家。而李旦的手下两大得力助手,一个叫颜思齐,一个是义子郑芝龙,开始经营台湾为根据地。

  后来的情况,就是明朝海军和荷兰海军在澎湖的对峙,导致了大家的生意都做不下去了。而受李旦委派来荷兰这里担任翻译官的郑芝龙,就帮忙双方找到了妥协方案,荷兰人放弃澎湖,回到明军按照汛期驻军管理渔业的安排。

  荷兰人转向台湾的台南地区,从这里经营东亚贸易。而荷兰人则委托郑芝龙建军,以台南为基地,出海峡完成预定的阻击葡萄牙和西班牙的任务。

  但是荷兰人没想到,郑芝龙跑出去自己干了,因为他的义父李旦和大哥颜思齐都相继过世,他就成了福建-日本海商海盗集团的控制人。

  后来的发展情况,就是东亚中日两国的贸易大部分被他控制,尤其是后来郑芝龙集团被明朝招抚,结合了地方官府和部分朝廷大员的势力,让荷兰只能吃到台南这里的转口贸易部分,算是吃不了肉只能喝汤。

  于是船坚炮利,武力占优的荷兰人不服这口气,就兴师北上,要找明朝和郑氏集团的负气,结果没料到,在金门岛外的料罗湾被郑氏海军一举打败。

  这次战斗,和他的儿子郑成功后来收复台湾的战斗,以及大大小小,一直到志愿军在抗美援朝的很多战斗一样,都是落后装备打败了先进装备的战例。

  只能说,技术落后情况下还能打赢,靠的是勇气和士气,靠的是不怕牺牲,靠的是前方将士的能力。但是落后就要挨打的基本态势是不会改变的。

  05 2022-11-11

  大航海、东亚及其他(八)

  郑氏集团和荷兰东印度公司之间一个最大的不同,就是荷兰这里是政府入股,而郑氏这里,算是地方的官员以及相关的朝廷大员私人入股,所以其稳定性会因为朝廷的内部斗争而发生变动。

  而由于本身海外贸易并非主要的国策,就导致荷兰东印度公司能够依赖的国内的科技进步带来的战场上的装备优势,是郑氏集团无法比拟的。

  当然明朝官方也不是没有试图在军事科技上有所突破,比如葡萄牙人带来的佛郎机炮,就在东南沿海流行,官方也试图生产和优化,来应对北方边境的安全挑战。

  但是从性价比来说,这种主要是靠财政支出的军事投资,当然也有回报,比如避免了北元的瓦刺和鞑靼的骚扰带来的损失,但是无法和荷兰英国这种军事科技投资直接转化为海外贸易和掠夺带来直接利润,可以形成正循环。

  比如今天中国军事科技的进步,以及必须前出吉布提,都是因为有巨大的海外贸易利益需要保护。而这种投入,带来的海外贸易的回报也是巨大的,就是一种正循环,而不会陷入之前的苏联帝国那种,军事科技投入无法形成巨大的经济回报。

  吉布提中国海军保障基地

  当时郑氏面临的荷兰军力差距还是颇大,自己的船也就是十来门炮,人家的大船有百门炮。解决的办法靠近战,重赏之下的敢死队开着装满火药的小船,冲到对方大船下火攻。

  所以靠这样的装备郑氏集团的势力也就只能限于东亚这一块,到吕宋和马六甲都够呛,就别说可以去好望角,直接去欧洲,拿下汉堡港的股份这种事了。

  郑氏集团后来因为明清权力更替而出现老子被清朝招安,而儿子郑成功和清朝死干的局面。而因为政治经济和军事的需要,郑成功才决定驱走荷兰人这个外人,拿回本来就是中国人地盘的台湾。

  如果不是这段历史的变故,和后来施琅的行为,也许今天的台湾就会类似于菲律宾那样,和中国人半毛钱关系都没有了。

  不过后来中国官方和民间的海商不搭界的情况,在清朝继续延续。后来最后的一个海商海盗集团,叫做红旗帮,被称为南海战神,领头人叫张保仔,带领3-4万海盗和600艘船(可能真正可以打仗的只有300艘)。

  不过后来在葡萄牙海军和清军的联合围剿作战中被打败,后来被招安。张保仔死后的18年,英国贩毒海盗集团就发起了鸦片战争,这个时候官方居然就没有人可以用了。

  后面可能要暂时从历史这里偏离一下,说说台湾未来的博弈。

  06 2022-11-12

  大航海、东亚及其他(九)

  今天就回到台湾这个话题。台湾在近现代史上的几次外来力量登陆,日本在马关条约之后,因为地理位置原因,是从北部基隆这里上岸。

  而西班牙因为荷兰人占据了台南,从西班牙殖民地菲律宾登陆,则是选择了南部的恒春。从澎湖过来的荷兰人,以及经过澎湖休整过来的郑成功,则是利用了涨潮通过了荷兰人疏于防守的鹿耳门登陆。

  而施琅在攻台的时候,是采取了用夏天的东南季风,出澎湖在这里和明郑海军决战的方式。而当时的福建巡抚姚启圣,则建议用冬天的西北季风,分兵两路,一路去台湾北部的淡水,一路去澎湖。当然后来还是采取了施琅的方案。

  在这些之前的战争中间,人类军事历史上还没有出现制空权的概念,不过制海权的概念已经有了,可以类比于今天的制空权和制海权。

  施琅的对台作战,也是建立了制海权之后,通过政治谈判解决了问题,而不是类似于郑成功那样围城攻坚,最后对方放弃抵抗而实现的。

  现在看两岸海空力量对比,其实即使在1949年国民政府溃败大陆,其海空力量一直都是远远强于大陆的。目前台方处于的劣势,不光是质量上还是数量上,出现的代差,主要还是这20年的结果。

  上次1996年台湾危机的时候,台方都还处于优势地位。所以从这种情况形成的战略思路,就是海空决战,滩头歼敌,防住对方登陆成功。而一旦对方成功建立海滩桥头堡,陆战部队的思路,就变成脱离接触,保存实力,等待外援。

  以前台美的对话就是这种风格:能撑住2周嘛?能!好的,2周我们援军就到!

  现在这种思路受到了挑战。以前就是共军有歼-10,我们上F-16啊,共军有歼-20,你给我们F-35啊。

  但是美国的难处也很大。我给你F-35+EC-3,你要是扛不过J-20+KJ-500,咋办?我这天下无敌的美制武器信用体系,是不是要崩盘?你台军训练水平不够(其实别低估国军兄弟,他们的水平甩乌克兰几条大街),我美军上也扛不住咋办。

  所以有了乌克兰这个现实的例子,美方的思路改变,你反正海空这里也扛不住(美军+北约亲自出马也扛不住,不能怪你)。

  与其让你砸我的武器招牌,不如换个思路,搞不对称对抗?不如花钱去搞单兵作战武器,城市游击战?不如用血肉之躯,背上标枪和毒刺?

  但是这套思路,国军里面相应的寥寥无几,具体说,只有一个前总参谋长,叫李喜明。

  07 2022-11-14

  大航海、东亚及其他(十)

  说起李喜明,今年还发生了件事,就是本来每年吧,台湾这边就要和美国军方和军火商有一个会议,里面讨论搞些啥美式装备回来。结果呢,这次就是美方把李喜明找去了,结果台湾军方这边就杯葛了这次会议,拒绝出席了。

  李喜明

  李喜明的基本看法,就是咱搞那么多看起来厉害的东东有啥意思呢,当然了M1A1坦克看起来爽,不像那些老古董开开就翻桥下去了。阿帕奇直升机也看起来酷,开阿帕奇的飞官出去泡一个网红小姐姐,就是家常便饭。

  这些都对招兵有正能量,但是真干起来,不够填共军牙缝的。所以这些门面的,少少搞一点就行了。不如花钱搞不对称作战,你肯定海空优势是要丢的,滩头也是守不住的,不如搞搞巷战呗。

  这套思路在台湾军方基本上没有人买账,目前看公开唱和的只有一个,就是被称为和陶哲轩、张益唐这两位天才华人数学家并称为华人三大数学大师的退役将军于北辰,哈哈哈!

  按照于将军在概率论的革命性突破,如果共军发飞弹,台方出一颗爱国者3反导,有40%几率大不中,如果发射3颗,就有120%几率大不中,所以别发射是最好的选择。

  台湾军界的主流共识,就是刘国轩思路,我在海空打,打不赢,就别打陆战了,谈判呗。估计慢慢思路,就会变成,海空肯定打不赢,别打了,谈判吧。

  这套思路,肯定和美国的思路相违背,美国的思路是主战武器是没办法给你(免得你把我的信用打垮了),但是豪可以给你一大把,我出豪,你当猪,我们一起出豪猪。

  要落实这套思路,大概要两个支持点,一个是美方必须提供足够的设备生产和供给能力,另一个是台湾这边必须提供足够的人肉行走发射器。

  目前看绿媒们在不断给李喜明做采访拉舆情,但貌似人肉行走发射器的推动,还主要在高中生这里有点反响,混社会的年轻人貌似兴趣比较不大。

  最主要的问题,还是俄乌冲突这里的战争技术水平还是太二战了。俄乌双方的装备,除了乌克兰手头一些美国的,都太不入流了,你如果靠乌军的标枪和毒刺的战绩来推断未来的战争,会吃土的。

  地狱尖兵那种俄乌巷战模式,都是太老旧的东东了。配置主动防御系统的装甲可以把标枪下降为RPG的功效,各种配置的无人机基本上会取代武直的功能。未来的巷战也不会打成乌克兰这里断垣残壁的样子的。

  台湾的地理条件决定了这里是生活的乐土,但是是战争的死地。台湾的主要区域,都是处在西海岸,靠两条高速公路1号和3号连接,其中一个点,是在新竹南边的竹南镇,这里一堵,基本上链接切段。

  而各种基础设施,比如发电厂都是在海边,从海边往中间走,就是各种居住区,然后沿着山边,才是军事措施。基本上台湾没有啥实际有效的防守线,唯一的防守线其实就是海峡中线。

  而海峡两岸的思路如此互不干扰也很有意思,就是台湾大力推进巷战的准备,而大陆却完全不考虑去打一场对方预期的巷战,有意思吧。

  而因为思路改变导致被资源和关注边缘化的传统海空队伍,咋办呢,扛对方太吃力,自己内部又被鄙视边缘化,能不能有一条好的出路呢。

  其实看近代史,台湾这块土地城头大王旗变幻了很多次了,并没有影响台湾人在爱拼才会赢的理念下,为自己赢得比较好的生活。

  也许换旗的影响,还比不上台积电被掏空的影响呢。也许有一天晚上飞过天空,台湾人能分辨出底下的土地,是China还是Arizona呢!

  08 2022-11-15

  大航海、东亚及其他(十一)

  上一个帖子里面的最后一句其实是一个梗,出自法国小说小王子里面,当作者做画家的梦想破灭之后,成为一个飞行员,在黑暗的夜空中,一眼就可以分辨出China还是Arizona。

  原文是Je savais reconna?tre, du premier coup d’ceil, la Chine de l’Arizona.

  用在这里就是台湾人得看清楚台积电是在China(在台湾)和在Arizona的区别,就是台湾人端起碗吃饭,吃的是肉还是土的区别,反而城头飘的星星还是白日,反而没那么大影响了。

  好多人现在对梧桐其实有一个理解上的错误,孙子将伐兵和攻城做了严格区分,并将攻城看着最差的选择。当然更好的策略,还是在伐谋和伐交这个层面。美国人的伐谋水平相当高,但是至少目前看来伐交的水平,有点跟不上。

  虽然美国掌握了拉爆台湾问题的导火索,但是并没有解决阵容不齐整的弱点。相比于在欧洲的操作,美国有英国这种强烈拱火的小伙伴,有不屈不挠折腾的波兰,都可以用北约裹挟犹豫不决的小伙伴。

  但是在东亚这里,就是最铁心的日本,也表现出首鼠两端的摇摆姿态。美国在南海希望的两个抓手,越南是完全没戏,菲律宾至少在下面两任政府的时间长度上,都看不到可能。

  东亚这边的外交博弈,主要看明年可否落实南海相关国家行为准则。中国大致的思路,应该基本上是我2008年提倡的将地缘利益和经济利益分离。

  地缘利益上坚守主权原则,经济利益上提供共享和共同开发,相关利益国家之间的诉求用两国外交或者多国组织平台的方式解决,排除域外国家的干预。

  解放军的功能也要从捍卫国家利益扩展为捍卫地区所有国家的利益,来确保东亚地区未来50年,甚至100年的和平,保证该地区的国家可以专注于经济发展,享受发展的和平红利。

  在这个基础建立的同时,也可以通过该地区的国家认可和赞同中国的台湾政策,认可中国坚持和平统一,但是在捍卫国家利益的无奈情况下选择武力,并努力将冲突影响最小化,而不影响地区的经济总体发展。

  这些国家可以采取完全支持中国的立场,也可以采取完全中立,不提供国土资源给中国的敌对势力用于针对中国的行为。

  这个伐交的博弈,估计大部分国家可以得到落实,可能只有一个北方的国家,会出现摇摇摆摆的姿态。想起了一句小诗,青青小草,随风飘舞。可以摇来摇去,还不闪了腰,也是一门绝活呢!哈哈。

  所以我大致的判断,就是台湾不需要发生战争,也可以做到不发生战争。但是伐兵会有,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军事手段。台海中线没了,就是无险可守,伐谋伐交,就是无援可恃。

  水到渠成的一天,可以开启政治谈判,找到比较 make sense的解决办法,国内喊杀喊打的,喊留岛不留人的,都可以歇歇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

GMT+8, 2025-5-9 14:36 , Processed in 0.078155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