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6135|回复: 0

罗列思维:保地球、解温饱、创纪元,中国此项“黑科技”竟被神秘消失!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10-28 08:13: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最近这两天,云集了包括太空探索、量子计算机、生物医药科技在内的,总计达十项的我国“重大科技突破”《报告》在微妙结合下,可谓是引发了一场有关科技发展的全球大讨论!

  无他,只因其中任何一项单独拎出来,都足以霸榜全球科技板块头条…

  毫不讳言,凝视着这一幕幕的“震撼人心”,罗列相信在座的各位一定有着同样的特殊感觉

  ——来自于中国血脉召唤的“热血”,在激荡奔涌中最终化为了一种名为文明荣耀的强大力量!

  这是中华文明绵延几千年而从未断绝的力量之源。

  而历史也为无数次表明,这种力量从来都依靠着每一名传承华夏血脉的“中国人”去汇聚所得,而在“点滴汇聚”之后,这股磅礴雄壮的宏伟力量,同样会在一切危难、离散、挑战的重大时刻,去犹如母亲一般的呵护、保全一切心向文明的中国人!

  然而,就在罗列心醉于祖国所取得的重大成就之时,一个相当有趣的现象却让人不由得疑惑:

  在涉及“核电板块”的科研成果介绍时,《报告》提到了“华龙一号”、提到了“华龙二号”、提到了全球首座第四代高温核裂变气冷堆在中国的建成,但是唯独没有提到三个字:

  核聚变

  很显然,同样注意到了这一“现象”的不仅仅只有罗列,针对《报告》全篇从头至尾都没提及“核聚变”一事,汹汹质疑与各种谩骂接踵而至…

  所以,核聚变未能列于其中,是因为技术尚不成熟,任重而道远吗?

  然而相当令人疑惑的是,就在这份《报告》中,同样处于验证阶段,至今尚未突破“通用计算”的中国量子计算机“九章”、“祖冲之号”,却偏偏位列其中!

  毋庸置疑,这是一个令人极其困惑的“点”。

  要知道在此次报告中所公布的“十大科技突破”中,若论“任重而道远”,作为下一代人类通用计算机继承者,未来世界核心构架的量子计算机,绝对是丝毫不亚于“核聚变”的神级存在!

  这一点,我们不妨以人类首台量子计算“九章”诞生那一刻的全球疯狂来感受一下

  ——2020年12月4日凌晨,随着国际学术期刊《科学》上有关中国成功制造全球首台具备实用前景的“量子计算机”消息的在线发布,全世界的目光都汇聚到了中国…

  短短数小时内,包括德国马普所、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美国耶鲁大学、美国科学院、美国物理学会、美国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英国剑桥大学、英国物理学会、奥地利科学院、瑞典皇家理工学院,纷纷从各个渠道向中国科学界最新取得的这一科研成果,表示了祝贺与赞赏!

  国际学术期刊《科学》的审稿委员会评价该成功是“一个最先进的实验、一个重大成就”。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副教授、斯隆奖得主德克。英格伦德(Dirk Englund)评价该成果“是一个划时代的杰作。是一项了不起的成就与里程碑”。

  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教授、量子科学和技术研究所所长巴里。桑德斯(Barry Sanders)评价称,“这是一项杰出的工作,改变了当前的格局,这是人们梦寐以求的实验,他们做成了,让梦想走进现实”。

  ……

  夸张吗?

  就在国际学术期刊《科学》在线发布“重磅科研成果”的同时,就在全世界的科研专业人士陷入疯狂的同时,作为该科研项目执行人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团队所透露的详细科研项目数据,回击了一切质疑:

  经实际测算,中国“九章”量子计算机,在处理高斯玻色取样时的速度,相较于当前世界最快的超级计算机日本“富岳”,要快上一百万亿倍。

  一百万亿倍什么概念?

  简单的讲,仅仅是被制造出的中国第一代量子计算机“九章”,其一分钟完成的运算任务如果放在当时实际排名第一的日本“富岳”超级计算机身上的话,他需要日夜不歇的计算整整一亿年!

  当然,如果说“量子计算机”之于“超级计算机”的粗暴对比算是欺负人的话,那么仅仅先早于“九章”一年发布,同为量子计算机,由美国谷歌公司研究制造的“悬铃木”,则可为参考

  ——2019年10月底,美国谷歌公司在《自然》杂志上公开宣称其制造完成的量子计算机“悬铃木”,已经获得了“量子霸权”。

  据谷歌公司方面透露,悬铃木量子计算机在处理高斯玻色取样时的速度,相较于当前世界最快的超级计算机日本“富岳”,要快上2628万倍。

  悬铃木快吗?

  毋庸置疑,拥有如此堪称“神迹”超级运行速度的悬铃木,倘若真的被美国人突破了“通用性”壁垒的话吗,那么如今地球上一切与计算有关的难题困扰,无论是弹道计算、气候预测、制造设计乃至是久久无法获得突破的生物信息学和计算生物学,都将在瞬间获得革命性质变发展!

  但是,如果将美国悬铃木的算力,再乘以380万得到中国初代量子计算机“九章”呢?

  罗列就说一句:

  如果中国人得以突破量子计算机的“通用性”壁垒的话,那么仅仅是凭借“九章”的算力,我们都将立刻成“神”!

  何为神?知过去、明未来,超越轮回、跳出三界、不在五行…

  不过,理想虽然丰满,现实却相当的骨感。

  很不幸的一点是,如今的量子计算机究竟该如何突破“通用性”的壁垒,然后可以犹如当下的电子计算机抑或是超算一般计算万物,而不仅仅只是能够被用于“高斯玻色取样”这一根本核心问题,至今可以说是毫无头绪…

  然而就是这么吊诡。

  就是如此毫无头绪甚至是堪称鸡肋的“量子计算机”都成功入列《报告》十大科研突破的时候,中国早已取得领先地位,甚至就在仅仅几天前才刚刚“又传捷报”的可控核聚变技术,却销声匿迹

  ——2022年10月19日,我国新一代“人造太阳”——中国环流器二号M装置(HL-2M)科学研究再获新进展!

  据中核集团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有关部门负责人表示,HL-2M等离子体电流已成功突破100万安培(1兆安),创造了我国可控核聚变装置运行新纪录,标志着我国核聚变研发距离聚变点火迈进了重要一步。

  聚变点火意味着什么?

  喜欢历史的朋友们想必都知道,在历史叙事中,人与兽的最根本区别只有一个:

  能否学会用“火”

  是的,“火”绝对是人类文明发展中的一类堪称神奇的东西。

  因为火,我们拥有了冬日的温暖,这大大的降低了能量损耗;

  因为火,我们得以区别野兽的茹毛饮血而享用熟食,在保证卫生时还能够大幅促进食物热量的消化吸收;

  还是因为火,我们炼制了青铜、炼制了钢铁、制造了蒸汽机、内燃机,成功的从莽莽丛山的野兽,称霸地球甚至走向宇宙!

  然而,火的本质又是什么?抑或是说,作为助推甚至是缔造了人类文明发展的“火”,其核心真正起到作用的点又是什么?

  《人类简史》第331页的一句话告诉了我们答案:

  工业革命的核心,其实就是能源转换的革命。

  事实如此,百万年来,我们一直都在烧“火”,我们用木头烧火、用煤炭烧火、用石油、天然气烧火…

  不过,虽然都是“烧火”,但引火的物质,却大不相同:

  1kg干松木的热值,是19045KJ。

  1kg标准煤的热值,是29307KJ

  1kg原油的热值,是41816KJ

  …

  事实如此,每一次“燃料”的能量密度提升,都意味着时代的进步,而每一次进步所带来的转变,都是人类文明的蜕变!

  但是,正如木柴支撑不起蒸汽时代的能源需求密度,煤炭支撑不起电气时代的能源需求密度,在当前世界愈加庞大的高密度能源需求下,传统石化能源的不堪重负,正在动摇人类文明!

  温室气体的大量排入,使得全球气候变暖问题日趋严重。

  硫化合物的大量产生,使得大气污染、土壤污染成为发展路上不可回避的“死命题”!

  破解之路在哪里?

  他叫阿尔伯特。爱因斯坦,1905年6月30日,当这位年仅26岁的年轻科学家那篇名为《论动体的电动力学》的科学论文问世之日,全世界沸腾了 !

  ——在爱因斯坦E=mc?的质能方程式中,曾一直被人类科学认为毫不相干的质量和能量,被前所未有的结合在了一起。

  当然,也是在这一刻人类才恍然大悟,原来万物皆有能量,只要速度(C)够快,那么物质质量(M)所释放出的能量(E)将是惊人的!

  然后呢?

  1938年底,德国柏林的哈恩和斯塔斯曼用中子束轰击铀,成功制造出的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人工核裂变,沸腾了当年的世界各物理实验室!

  1939年初,费米、居里夫人、西拉德等不仅运用相同技术重现了“人工核裂变”,在用反应出的中子去持续轰击其他还未反应的铀核时,更是成功产生了释放超大能量的“链式反应”!

  而在1945年8月6日的广岛核爆中,这种单位质量威力2000万倍于TNT的高能物质反应所展现出来的强大力量,更是震撼了世界…

  当然,裂变仅仅只是一个开始。

  1952年11月1日,当一个名为“麦克”的人类历史首个核聚变装置成功爆炸的那一刻,世界震惊了!

  同等质量,核聚变的能量释放是核聚变的4倍;

  与核裂变相比,核聚变装药没有临界质量限制,材料利用效率更高;

  与核裂变所需的钍(Th)、铀(U)、钚(Pu)等放射性材料储量贫乏有限所不同,核聚变所需的氘、氚总量近近乎于无限,地球每一升海水中仅仅是氘的含量就有0.03克,倘若使其参与聚变反应,其所产生的热值,等同于300升汽油所产生的能量;

  当然,最为重要的一点是,核裂变会产生放射性污染,核聚变则不存在放射性污染,相较之于“核裂变”,核聚变无论是从战争的预后重建还是能源利用开发,都具有碾压优势;

  不过,历史的发展就是如此的“戏剧化”。

  当1951年世界第一座实验性裂变反应核电站之后,有关“可控核聚变”的商业化畅想,便已经被提上了人类文明发展的日程。

  然而,如今整整71年过去了,虽然在这71年间,有关“可控核聚变”的最新进展被不断刷新,但是一个似乎永远无法突破的“50年”,却犹如巨墙一般的横亘在人类迈向核聚变的光明未来间!

  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似乎解释了此次的《报告》中只有核裂变、甚至连量子计算机都可以,却唯独没有核聚变的原因所在

  ——在可以预期的未来,核聚变似乎永远都无法突破,而一切有关核聚变的科研投入,都不过是劳民伤财…

  可是,事实真的如此吗?

  2022年9月9日,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彭先觉院士在参加北京远望智库(Techxcope)的在线会议上不经意的一句话,可谓震撼世界:

  通过极强的电脉冲产生的磁压力驱动器将于2025年左右在成都建成,这台驱动器将产生5000万安培的电流,它是2028年(中国)完成Z-FFR混合堆最关键的设备,这将为在2035年前完成核聚变商业发电做好准备。

  一个鲜为人知的冷知识:

  中国,是全世界唯一系统性的制定核聚变商业发电进展时间表的国家。

  中国在吹牛吗?

  2017年,当ITER(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项目中国负责部分基本完成技术储备之后,除中国以外的欧盟、印度、日本、俄罗斯、韩国和美国等其他成员国的技术进展停滞、资金筹措艰难、国际关系竞争等等不利,便已经使得中国“清醒的认识到了现状”。

  这一年,原计划在2025年之后经ITER(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项目验证才预计启动的中国聚变工程实验堆(CFETR),提前7年开始工程设计!

  换一句话讲:

  对于ITER,中国虽然继续参与,但是已经不抱多大希望。

  是狂妄还是无奈?

  当然,还有一种可能,中国的选择不过只是基于自身实力的,在预料之内所进行的正常发展推进!

  就是这么巧合。

  2021年4月24日的中国航天日上,出于防范地外未知星体,因意外撞击地球而可能造成人类文明劫难的考虑,中国国家航天局局长张克俭郑重宣布:

  中国航天正在论证建设近地小行星防御系统。

  虽然,在近地小行星防御系统规划之下,对于接下来的中国将如何建设、将采取怎样的防御措施,张克俭在后续的谈话中保持了缄默。

  但是,在外界的多番解读下,“中国的近地小行星防御系统的建设,将敲响人类星际文明建设的起点”难得的成为了大家的共识!

  可是,中国该如何走向“星际文明”?

  这一年的珠海航展上,隶属于《南天门计划》构成部分,由中航工业概念提出并拥有完全知识产权的新型航空飞行器“鸾鸟”大型空天战略载机平台及其搭载的“玄女”无人空天战机、“承影”无人装甲,告诉了我们答案!

  第一步是什么?用作鸾鸟动力的两组VCN-1-Ⅳ型大型机载聚变反应堆,至少是不可或缺的。

  还是这么巧合。

  2021年9月24日,著名国际学术期刊《科学》刊登报道了中科院天津工业生物所成功利用二氧化碳人工批量生成可食用淀粉的“过于先进”。

  据悉,中国的此项黑科技,及其后数月之内陆续突破的二氧化碳变蛋白质、二氧化碳变脂肪技术,不仅将从根本上对人类文明诞生以来的劳动生产形态进行革命,在“碳中和”催生的国际碳交易已经商品货币化的今天,中国这种“负碳生产”所能创造的经济效益更是无可估量。

  那么,生产最需要的是什么?电,最好是可控核聚变装置所发出的,廉价、稳定、源源不绝的电!

  依然这么巧合。

  2022年9月9日,国家航天局、国家原子能机构联合在京发表嫦娥五号采样月壤科研成果,中国科学家首次在月球上发现新矿物,并命名为“嫦娥石”。

  据悉,嫦娥五号采样月壤科研工程目前已有三个科研项目获得批准立项,值得一提的是,三个科研项目都是对“月球核能元素”进行研究…

  一次是“巧合”、两次是“偶然”、那么三次呢?四次呢?

  10月20日,世界首个“电磁驱动地面超高速试验设施——电磁橇,成功于中国山东阶段性建成并成功运行。

  根据官方介绍可以获悉,该项运用电磁驱动技术原理进行运转,已成功将吨级及以上物体最高加速到1030公里时速的“实验装置”,未来将被用于高速地面交通、航空飞行器发射等。

  那么,创造了世界纪录“电磁橇”有什么缺点吗?

  答案是显然的,还是一个字:电,最好是可控核聚变装置所发出的,廉价、稳定、源源不绝的电!

  那么问题来了,什么“电”,是最划算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GMT+8, 2025-8-24 01:12 , Processed in 0.109412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