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705|回复: 0

罗列思维:美国“4倍价格的友谊”惊醒了更多欧洲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10-17 15:38: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华盛顿的友谊”值多少钱呢?

  答案是,天然气价格涨4倍。

  近日,法国总统马克龙在一场企业家座谈会上称:“本着伟大的友谊精神,我们会对美国朋友和挪威朋友说:‘你们太棒了,你们为我们提供能源和天然气,但用卖给其他同行超4倍的价格卖给我们,这种事不能再延续下去了。’这可不是友谊一词的真正涵义。”

  相比于马克龙“温和”的吐槽,法国财长勒梅尔则直白许多,在法国国民议会发言时“火力全开”,矛头直指美国。

  勒梅尔称美国借俄乌冲突趁机向欧洲兜售高价天然气的行为是“趁火打劫”,损害了盟友的利益。

  他表示,不能接受美国作为合作伙伴,卖给欧盟的液化天然气价格却是其国内的4倍,不能让美国利用俄乌冲突主导全球能源市场,“乌克兰冲突绝对不能以美国的经济统治和欧盟的削弱而告终。”

  有媒体将这场演讲称为“勒梅尔的咆哮”

  与此同时,其他欧洲政要也频繁发声,公开表达“厌美”情绪。

  奥地利总理欧尔班称“只有美国人希望俄乌冲突延续”;

  德国总理舒尔茨在表示要和“美国朋友”深入探讨《通胀削减法案》,强调美国人的做法“很可能酝酿成一场浩大的关税战争”;

  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博雷利称“美元飙升正在使其他国家的生活必需品变得难以承受”。

  一时间,整个欧洲仿佛突然“人间清醒”了。

  坑盟友没商量,这就是美国

  割欧盟“韭菜”没商量,这就是美国!

  随着天气降温,俄乌冲突的热度也在降低,被“冻醒”的欧洲人开始关心自家电费单和取暖费单。

  可是,他们醒的有点晚了,随着“北溪”管道“事故”,欧洲的管道天然气供应量锐减,一场能源危机席卷欧洲。

  这时候,他们的传统盟友美国,伸出“友谊”之手。不过,当欧洲人满心欢喜的以为,“美国朋友”是准备“拉他们一把”,拯救陷入困境的欧洲,却惊愕的发现,美国人在“趁火打劫”。

  俄乌冲突爆发之初,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以保障欧洲能源安全为名,跑去美国与拜登签了一份《关于保证能源安全的协议》,向美国求购“民主天然气”。

  这一举措在当时被媒体盛赞,称欧洲在摆脱对俄罗斯能源依赖问题上迈出关键一步,不仅保护了欧洲的能源安全,还捍卫了西方阵营共有的“价值观”。

  然而,美国人却在这份协议里“埋了雷”,美欧双方只约定了欧洲向美国采购天然气的数量,却对采购价格问题只字未提。

  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与美国总统拜登

  在彼时不少欧洲人眼里,只要能“反俄”,美国人的天然气贵点就贵点,“民主”跟“自由”可是无价的!

  可随着北溪管道这一断,加之凛冬将至,欧洲人再次审视这份采购协议,却“震惊”的发现,美国盟友正完全在把欧洲“当猪宰”。

  据路由社提供的金融市场数据分析报告显示,美国的能源公司将一艘LNG船装满的开销是6000万美元,可一船液化天然气卖到欧洲的价格却高达2.75亿美元,除开运费和人工成本,每船可以获取1.5亿美元净利润。

  马克龙等欧洲领导人抱怨的4倍“友谊价”,就来源于这些数据。

  更恐怖的是,随着冬天的逐渐临近,天气渐凉,美国的天然气价格远未“探顶”,有“业内人士”认为,等欧洲到了天气最冷的时候,10倍价格的天然气欧洲人也得含泪收下。

  所以,在他们看来,当下“才涨了4倍”的天然气价格,确实是“友谊价”。

  欧洲的能源危机像一场雪崩,可对美国能源巨头而言,欧洲的财富却像滚雪球,源源不断流进他们的口袋。

  美国能源巨头福克森美孚公司2季度净收入高达179亿美元,创下了该公司单季度利润新高,较去年同期的46.9亿美元翻了三四倍,而同期其他美国能源巨头公布的盈收数据都显示,他们在俄乌冲突爆发后,获取了惊人的利润。

  甚至,中国能源企业也能“分一杯羹”。

  美国《华尔街日报》10月3日发文《中国正在将美国液化天然气改送至欧洲,并获得巨额利润》。

  按照美媒的说法,中国企业通过“转运”天然气到欧洲,每船天然气可以赚取0.99亿美元的“暴利”。

  不过,相较于美国企业一船气宰1.5亿美元,中国企业每船气只赚0.99亿美元“辛苦钱”,可以算的上良心的了。

  不少朋友可能会疑惑,中国哪儿来的这么多天然气用来出口,毕竟中国可是天然气进口大国。

  这事还得从18年,时任美国总统特朗普发起的“贸易战”说起,彼时美国总统特朗普以美对中国存在巨大“贸易逆差”,需要“平衡中美贸易结构”的名义,向咱们推销美国天然气,还要求必须签20年的长期供货协议。

  咱们国家作为能源消费大国,也确实存在巨大的天然气进口需求,几家中国企业便跟美国签下了长期性的天然气采购协议,以固定价格长期采购美国天然气。

  据不完全统计,那个时期中国企业签订的对美天然气采购协议,规模超过两千亿美金。

  谁曾想,这几年世界能源供应格局竟然“风云突变”,天然气价格居然会暴涨到当下这个地步。

  随着疫情冲击,全球经济增速放缓,中国的天然气用量下降,加上西方制裁俄能源后,中国“捡漏”进口了大量廉价俄气,导致当下的中国企业,手里握着大量美国的“民主天然气”,可以“支援”欧洲。

  据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今年1-8月份只有19艘来自美国的LNG船开到中国,而去年同期这一数字是133艘,有近百艘LNG船的运力“消失”了。

  而这些天然气,绝大多数被卖到了欧洲,按美国最大天然气出口商钱尼尔能源的说法,中国企业的LNG船在美国灌满液化天然气后,离开圣路易斯安纳州的码头,直接就向欧洲驶去。

  相比于印度等国买俄罗斯天然气“勾兑”其他货源地天然气“洗白”供货商的做法,咱们中国企业运到欧洲的可是正儿八经“美国原装进口货”,“民主与自由纯度100%”。

  尽管一些美国人“眼红”中国人获利,甚至怪特朗普“短视”。可坦白讲当时的川皇可是真的尽力了,为了给美国能源企业“带货”手段穷尽,特地签“长约”是为了给他本国企业提供长期“饭票”,减少因美国国内政党轮替造成的消极影响。

  欧洲当下的窘迫处境,可真怪不了别人,在俄乌冲突爆发后,欧洲歇斯底里的对俄发动了一轮又一轮的制裁,搞乱了全球能源供应体系,最终苦果却还得自己咽下。

  法德“摆烂”,欧洲“撕裂”

  当下,虽然不少欧洲领导人对天然气价格“震怒”,说了不少场面话,但是真正落实到行动上的,却不多。

  正如美国一些天然气出口商所言,在冬天最冷的时刻,哪怕天然气价格暴涨十倍,欧洲人也会埋单,因为能源进口是“刚需”。

  面对不断暴涨的能源价格,欧盟的一众“小兄弟”曾寄希望于德法这两个欧洲“话事人”出头,去跟美国“讲价”,德国也曾尝试拉着日韩等国组团去跟美国谈“团购价”。

  可是国际能源市场不是“拼多多”,拼着买就能捡到便宜的,美国也不是什么“善男信女”,这批送上门的“冤大头”哪有不宰的道理。

  欧盟内部还召开了领导人非正式峰会,讨论借鉴G7给俄气“限价”的模式,由欧盟出面给美国天然气设置“价格上限”,这个提议却在欧盟内部遭到了德国的坚决反对,理由是设置“价格上限”的行为很可能进一步加剧当下的能源危机。

  德国提出反对意见,除了不愿意在能源进口问题上与美国“撕破脸”外,还有着自己的“小心思”。

  9月底,舒尔茨政府推出了一项规模高达两千亿欧元的能源补贴计划,通过“撒钱抢气”,德国眼下的能源危机其实已经差不多“过关”了,对舒尔茨政府而言,美国人的天然气也就是“贵点”,他们舍得花钱,供应大体还是有保障的。

  但是如果德国出面,以“限价”的手段倒逼美国,搞不好现在的“高价天然气”都买不到,到那时才是真正的危机。

  而且当下德法等国财大气粗,可以补贴国内天然气供应,欧盟内的其他国家可不是各个都这么有“实力”的,德国的巨额能源补贴计划,势必导致更多的进口天然气流向德国,间接提高了本国的天然气供应量,显然更有利于他本国度过这次能源危机。

  至于长期高位运行的能源价格将抬高德国企业生产成本,刺激德国产业外流,进而加剧“去工业化”问题,这些中长期影响,则显然不在舒尔茨政府考虑范围之类,毕竟这些问题可以由将来的继任者“解决”,当下的舒尔茨可管不了这么多了。

  德国的“自私”行径,在欧盟内部“炸了锅”,有媒体形容“对德国的愤怒成为这次峰会的主题”。

  《金融时报》:德国2000亿欧元能源支持计划激起欧盟内部“憎恶”

  会上,欧盟轮值主席国捷克的总理皮特称“(面对能源危机)我们不能只有国家性的解决方案,我们需要欧洲的解决方案”,虽然没有点名德国,但是谁都看得出来矛头直指德国。

  而跟德国一向不对付的波兰总理莫拉维茨基就没这么客气了,点名批评德国在反对天然气限价政策的同时,为本国企业提供巨额能源补贴,是在破坏欧盟共同市场,“德国人的自私必须被扔进柜子里”。

  匈牙利总理欧尔班形容这种做法是“人吃人”行为,斯洛伐克经济部长更是直接“哭穷”,表示“我们没有足够的财政资源作出这么巨大的补贴”。

  看见德国成为“众矢之的”,欧洲的另一位“话事人”法国却“偷着乐”,因为他们早于推出了大规模能源补贴计划,却因为德国吸引了“火力”逃过一劫。

  于是乎,当下的欧盟,在面对他们发起的一轮轮“制裁”所催生出来的能源危机,却开始“摆烂”了。

  经济实力雄厚的德法“花钱买平安”;

  产气的挪威等国宰起“自己人”却一点不“手软”;

  作为欧洲能源转运枢纽波兰、比利时等国趁机大收“过路费”;

  与俄罗斯交好,坚持购买俄气的奥地利被贴上“不民主”的标签,要被欧盟“制裁”。

  区域经济一体化典范的欧洲,在这场能源危机面前开始分崩离析,德法轴心失灵,欧盟面临停摆危机。

  关键时刻,曾掌舵欧洲二十年的德国前总理默克尔发声,称“从未后悔与俄罗斯的能源合作,哪怕是冷战时期,俄依旧是可靠的能源供应商”。

  10月13日,默克尔在葡萄牙里斯本一活动中发表讲话。路透社报道截图

  “退休”还不到一年的默克尔恐怕怎么也想不到,欧洲竟能“衰落”的这么快,在她执政时期,欧盟曾达到“鼎盛”。

  彼时,英国还没“脱欧”,德法轴心运转默契,东连俄罗斯,能源供应无忧,南向有法国对非洲的“传统影响力”,还与中国保持着良好关系,一个强势欧盟甚至一度展现出与美国“分庭抗礼”的局面。

  那时的欧盟,有英法两个合法拥核大国提供军事保障,在国际舞台上,光联合国安理会,五常中占据2席,还与中、俄同时交好,甚至在安理会15国中,欧盟可以独立运作出过半的支持票。

  无论是G8还是G20,在这些国际组织中,欧盟的地位都举足轻重,“一个声音”发声的欧洲似乎正在冉冉升起。

  可当下的欧盟,英国“脱欧”跑路了;

  提供能源保障的俄罗斯被一脚踢开,以波兰为首的“新欧洲”国家在欧盟内部与“德法”争夺话语权,内斗不断,波兰近期甚至通过决议,要向德国索要天价二战补偿;

  据路透社报道,波兰向德国索要1.3万亿美元二战赔款

  甚至作为欧洲引擎的德法之间也明争暗斗,德国要重新“武装化”,建立“欧洲最强常规武装力量”,这势必将冲击当下法德之间,法国管政治,德国管经济的传统合作模式。

  而一个分裂的欧洲,就像现在这样,成了美国砧板上的“肥肉”,默克尔执政时期,花费百亿欧元修建的“北溪”天然气管道被弃置。

  哪怕当下“北溪2”还有一条管线没有被毁,俄释放善意称随时可恢复供气,德国却宁愿花费两千亿欧补贴填补国内企业,也不敢重启这条能源生命线。

  在俄乌冲突中,欧洲明明可以当“调解人”置身事外,却自己把自己推进了“火坑”,一轮又一轮的推动对俄制裁,能源消耗国对能源输出国抓着制裁,谁更受伤?

  这个问题恐怕只有等到凛冬真的到来以后,他们才能想得明白吧,但愿欧洲可以在电热毯上幡然醒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GMT+8, 2025-8-22 04:21 , Processed in 0.093794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