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328|回复: 0

罗列思维:伊拉克的悲情英雄,被美国“规则”给涮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9-1 19:19: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伊拉克的精神领袖,要靠退休和绝食向“政府”示威,这是何等的悲哀!

  当年被一瓶“洗衣粉”拉入战争漩涡的伊拉克,最近又乱成了一锅粥!

  总理府遭冲击,示威民众跳入政府大楼内的泳池;示威者与安全部队发生武装冲突;各派民兵和政府军进入巴格达,在市区内互相交火;全国实施宵禁……

  两个月前发生在斯里兰卡发生的一幕,现在又在伊拉克首都巴格达发生了!

  这场骚乱的导火索,是按照美式民主规则“胜选”的伊拉克本土革命斗士——萨德尔突然宣布退出政坛,此消息一经发布,悲愤情绪充斥着萨德尔支持者们的神经。

  支持者们认为萨德尔遭到了“迫害”,大批示威者在巴格达“绿区”推倒路障,强闯包括共和国宫在内的政府大楼,并与伊拉克安全部队发生冲突。

  根据最新消息,这场冲突已造成至少30人死亡,700人受伤,其中包括110名安全部队成员。被称为近年来伊拉克最严重的暴力冲突。

  在抗议活动爆发后,萨德尔宣布绝食,直至暴力活动结束。

  作为伊拉克的精神领袖,萨德尔何以走到这一步?

  萨德尔成为悲情英雄,本质上是因为,按照美国在伊拉克培植的民主政治规则,萨德尔注定无法成为伊拉克的政治领袖。

  不管萨德尔会否重返政坛,伊拉克之乱还会一直持续下去!

  其实,萨德尔离掌权伊拉克最近的一步,是去年十月伊拉克在战争后的第五次议会选举,萨德尔领导的“萨德尔运动”获得了多数党席位,本来他拥有优先组阁权,但因为美国主导的伊拉克宪法的规定,只有席位过半数才能组阁。而联合政党前三都无法满足这一条件,再加上与政敌水火不容,萨德尔一气之下率领“萨德尔运动”73名成员集体辞职,最后让同为什叶派的前总理马利基捡了大便宜,成为第一大党领袖,而马利基所领导的政党推举的新总理人选,受到萨德尔的反对,最终引发了萨德尔支持者激烈的抗议活动。

  现在回头来看,萨德尔率领73名议员集体辞职,确实有些意气用事了!这也注定了如今要靠退出政坛和绝食抗议的悲情英雄结局!

  美国在伊拉克设计了一套精妙的政治规则,在这样的规则体系之下,无法选出代表伊拉克人民意志的独立政治家。

  萨德尔尝试了,但他失败了!

  萨德尔为什么无法成为伊拉克总理?

  谈起萨德尔,他是既反美又反伊(伊朗)的什叶派宗教领袖,是伊拉克本土成长起来的政治家,颇有谋略和胆识。

  关于萨德尔的成长史,简单描述一下:

  身为什叶派宗教领袖的他,出生在伊拉克什叶派圣城纳杰夫的一个名门望族,其父是伊拉克备受尊崇的什叶派领袖和政治人物,萨达姆时期死于暗杀,还有一同被暗杀的萨德尔的两个哥哥。

  美国推翻萨达姆政权后,萨德尔凭借其家族在什叶派中的影响力迅速召集了数千支持者,发起“萨德尔运动”,并组建“迈赫迪军”,积极参与反美运动。美军在“迈赫迪军”手下,没少吃亏。

  遭遇政府军镇压后,萨德尔出走伊朗,2011年重返伊拉克后,他开始进军政坛,将其原先的武装组织改组为政治组织,致力于宗教和社会公益事业,积极开坛布道,并参与建设城市。

  2016年起,“萨德尔运动”深入伊拉克民间,宣扬民族主义观点,萨德尔本人频繁在媒体和公开场合警告美国和伊朗,不要干涉伊拉克事务。

  2018年大选,“萨德尔运动”成为伊拉克议会第一大党。

  比较滑稽的是,按照美国在伊拉克培植的民主政治规则,萨德尔所领导的“萨德尔运动”在最新一次议会选举中获得多数席位,本来拥有优先组阁权,却因为亲美、亲伊朗的各派势力千方百计地打压而未能成功。

  此次萨德尔出此险招,其实也是被逼无奈!

  伊拉克的“无政府状态”已经持续了十个多月,萨德尔是想通过极端手段“以退为进”,打破伊拉克的政治僵局,尽快推选出新政府。

  此次骚乱,表面上看好像是伊拉克政党之间的激烈内斗所致,但其实是亲美势力与亲伊朗势力的博弈,并共同对伊拉克本土革命力量的打压,美国想通过继续控制伊拉克以获取石油以及维持对伊朗的制约。

  由于萨德尔背后既没有美国,也没有伊朗,他想在派系林立,一盘散沙的伊拉克政坛中占据主导地位是极其困难的。

  因为在伊拉克内部,不仅有什叶派和逊尼派之间的宗教对立,而且在人口占多数的什叶派内部,也不是铁板一块。萨德尔此次未能组阁成功,就和同属什叶派的政治对手“法塔赫联盟”的背刺有很大的关系。

  去年10月,伊拉克举行2003年伊拉克战争后的第五次议会选举。萨德尔领导的“萨德尔运动”(什叶派)获得总共329个议席中的73席,成为议会最大党派。议长哈布希领导的逊尼派政治团体“进步联盟”获38席,位列第二;前总理马利基领导的“法塔赫联盟”(什叶派的分支之一)获37席,排名第三。

  根据伊拉克战争后各方达成的政治分权体制,总统由库尔德人担任,总理和议长分别由什叶派人士和逊尼派人士担任。而总理无疑是最有实权的职位,因此竞争也更为激烈。

  在伊拉克,不仅库尔德人、逊尼派和什叶派之间的权力纷争,因存在结构性矛盾而难以弥合,即便是在各自内部,亦矛盾重重,纷争不断。

  在什叶派中,萨德尔领导的宗教政治力量和与伊朗关系密切的“法塔赫联盟”是两股主要势力。

  去年10月议会选举后,萨德尔一派席位增加19席,进一步巩固了议会第一大党派的地位,但“法塔赫联盟”丢掉31个席位。相比之下,占人口少数的逊尼派政治力量跻身议会第二大党派,影响力显著增加。

  伊拉克宪法规定,议会选举结果获批后,新一届议会须在15天内召开首次会议推选议长(逊尼派领袖哈布希连任议长)。议会应在首次会议召开后30天内选出新总统,新总统随后指派议会“最大党团”推出的人选出任新总理,由新总理在30天内提名内阁人选。

  虽然萨德尔获得了优先组阁权,但由于席位远未过半数,必须要与其它党派联合才能组阁。伊拉克政坛一片散沙,想要组阁成功,就算议会席位排名前三的政党联合也做不到。而第二大派系逊尼派政治团体“进步联盟”,跟萨德尔派势同水火,萨德尔派未能如愿组建多数派政府,只能集体辞职。

  而根据伊拉克法律,如果议会席位出现空缺,则由其所在选区获得票数第二高的候选人接替。按照这一制度设计,“法塔赫联盟”的什叶派政党因获得“萨德尔运动”腾出的席位而成为最大派别,获得组阁权。但他们提出了遭到萨德尔反对的新总理人选。

  在什叶派阵营中,萨德尔的政治对手、前总理马利基所领导的“法塔赫联盟”有意推选穆罕默德·苏丹尼为新总理,遭到“萨德尔运动”的反对。这是因为,在“萨德尔运动”看来,苏丹尼不过是马利基的马仔和白手套。

  这最终引发了始于上个月27日的抗议浪潮,萨德尔支持者在多个省份开展示威活动,支持萨德尔关于解散伊拉克议会和举行新一轮选举的呼吁。

  29日冲突当天,至少有两人在前总理马利基的住所附近被枪杀。在马利基与萨德尔陷入了激烈竞争之际,其住所附近发生的枪击事件揭露了“伊拉克什叶派内部派系分裂的危险”。

  现在伊拉克巴格达爆发了近年来最严重的暴力冲突,表面上看是萨德尔宣布退休所引发的,但其实是长达数月的政治僵局难解,已经到了危机升级的边缘。而萨德尔及其支持者也只能通过极端的抗议活动,试图改变伊拉克的政治格局,但在美国“规则”之下,这种做法不仅要付出巨大牺牲,而且很可能是徒劳的。

  伊拉克不过是美国制约伊朗的工具

  虽然萨德尔反美又反伊,但是伊拉克却摆脱不了美国和伊朗的干预。美国、伊朗在伊拉克培养代理人,导致伊拉克内部迷失方向,成为美国和伊朗斗争的舞台。

  自2003年伊拉克战争爆发以来,美国不仅在伊拉克强行建立起民主制度,还扶植了一大批亲美派政治人士,通过这群“买办”掌控了伊拉克的石油经济。

  2014年“伊斯兰国”在伊拉克西北部肆虐后,美国又打着反恐的旗号借机增兵。即便后来拜登宣布撤军,美国依然保留了一部分驻伊军队,美其名曰协助伊拉克政府军训练及获取情报。

  伊朗就更不用说了,伊拉克的水力、电力、食物等各方面的供应都离不开伊朗,人口占绝对多数的什叶派又和伊朗有着相似的文化和信仰。甚至有人认为,没有伊朗的伊拉克政府,根本就不可能生存。

  而美国和伊朗又是死对头,左右为难的伊拉克只能在夹缝中生存。

  美国虽然推翻了萨达姆政权,但是美国在伊拉克的“民主建设”却是完全失败。推翻了逊尼派的萨达姆政权,什叶派彻底翻身做主人,但相比美国,他们对伊朗更加亲近。

  尤其是在经历了打击“伊斯兰国”的战争后,伊朗扶植大量民兵组织,其中不少都已经进入政坛。随着美国从伊拉克撤军,伊朗与美国在伊拉克的影响力此消彼长。

  伊拉克内部主要有三股势力:

  一是反美又反伊的“萨德尔派”。

  领袖就是伊拉克什叶派宗教领袖萨德尔本人,他从29岁就开始组织“反美”斗争,是伊拉克反美斗争的灵魂人物,曾经和伊朗关系紧密,比如被美军暗杀的伊朗“间谍王”苏莱曼尼就是他的好友。

  曾流亡伊朗的萨德尔在回归伊拉克政坛后提倡反腐和改革,以非暴力抗议活动来表达态度,并开始向逊尼派等势力示好。值得关注的是,他继续坚持反美立场的同时,也明确反对伊朗干涉伊拉克事务,这令他与伊朗以及亲伊朗的伊拉克什叶派政治阵营的关系十分微妙。

  二是亲伊朗的“法塔赫联盟”。

  伊拉克战争后解决了不少外部矛盾和内部问题,但掌权的什叶派却开始“内讧”了。在什叶派内部,以民族领袖萨德尔为首的“萨德尔运动”和亲伊朗的“法塔赫联盟”之间矛盾重重。前者主张对外一碗水端平,既反对美国和沙特,也反对伊朗过度干涉伊拉克内政,后者则奉行绝对的亲伊政策。

  “法塔赫联盟”亲近伊朗,但治理国家的能力却一言难尽,导致伊拉克经济发展缓慢,甚至无法保障首都的水电供应,反而纵容伊朗的商品倾销,引发了部分伊拉克民众的反对,民意由此开始对立。同为什叶派的“萨德尔运动”与“法塔赫联盟”开始分道扬镳。

  此后就发生了上文所描述的一幕:去年十月“萨德尔运动”获得了议会第一大党地位,但由于席位远未过半数,萨德尔无法如愿组阁,最后率领73名议员集体辞职,使得“法塔赫联盟”再获第一大党地位,后因推选的新总理人选受到“萨德尔派”的反对,而诱发了激烈冲突。

  三是美国培植势力。

  尽管表面上美国与伊拉克这场动乱没有关系,但源头还是美国在伊拉克建立的奇葩政治制度。伊拉克战争后,美国把自己的那一套强加在伊拉克身上。到现在,美国自己一手打造的伊拉克“民主样板”连自己都无法控制了。29日暴力冲突中,美国驻伊拉克大使馆附近遭到火箭弹袭击,说明美国在伊拉克早已是“人人喊打”的状态了。

  现在美国在伊拉克的诉求比较清晰,保证美军控制的石油运输管道运作,以及要求伊朗势力从伊拉克撤离。

  但现在美国没有多余的选择:驻伊美军大部分已经撤离;伊拉克政府又是美国打造的“民主样板”,找不到推翻的借口;什叶派里也有不少亲美政客,比如阿巴迪;逊尼派被伊拉克政府清洗得一干二净,难成气候;扶持的库尔德武装前几年刚被美国出卖过。

  因此,现在最希望伊拉克动乱平息的是美国,因为如果萨德尔通过极端手段获取伊拉克控制权,美国在伊拉克的政治培育和石油输送就会毁于一旦,而且在与伊朗的博弈上也会处于下风。

  萨德尔在政治上的失败,是美国在伊拉克培育的畸形民主政治制度所造成的必然结果。美国在伊拉克荼毒二十年,早已是经济乱象丛生、民生凋敝,伊拉克人民在温饱问题都受到威胁的情况下,很难激起参与政治选举的热情。

  这也使得伊拉克议会选举投票率每况愈下,最终党派林立,一盘散沙,没有哪支力量能够独立领导伊拉克。

  这是萨德尔的宿命,也是伊拉克之乱的根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GMT+8, 2025-8-15 00:53 , Processed in 0.093767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