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4215|回复: 0

时晨晨:一切又打回原形!唯一的无奈选择:去杠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8-17 05:24: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01

  大势已定:降杠杆

  7月份金融数据公布,一切又打回原形。

  从金融数据,我们可以简单得出结论,货币和财政一直放松,但是实体企业就是没信心,个体也不买房。

  反映的大趋势就是:去杠杆。

  8月12日,数据显示:

  7月新增社融7561亿元,同比少增3191亿元。

  对比一下,市场预期1.39万亿,2021年7月份为1.06万亿,2022年6月份为5.17万亿。

  7月新增人民币贷款,月新增贷款6790亿元,同比少增4042亿元,环比少增21310亿元,前值2.81万亿。

  如何解读?

  1、居民部门:坚决不买房,继续去杠杆。

  7月份住户贷款增加1217亿元,同比少增2842亿元,环比少增7265亿元。

  其中,中长期贷款增加1486亿元,同比少增2488亿元,环比少增2680.72亿元。

  什么意思?居民真的不加杠杆了。

  看统计数据:

  2014年到2019年,个人住房贷款占居民中长期贷款比重均值为81%。

  注意变化来了:2020年均值降为72%,2021年均值降为63%,2022年降为34%。

  也就是说,疫情以来,居民买房的热情每年都在大幅降温!

  2、企业部门:需求不足。

  对实体发放的贷款为4088亿元,同比少增4303亿元。

  3、政府部门:转为

  从分项来看,7月政府债券融资仅3998亿元,较上月1.62万亿元大幅回落,地方债发行渐入尾声

  为啥政府部门也这么谨慎了?

  一个原因是,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杠杆率已经不满足举债条件,银行在监管约束下也没法借给他们。

  另一个原因是,在合规监管和反腐高压下,高层换届之前的地方政府也缺乏积极借款上项目的动力,即使有借款能力,也缺乏借款意愿。

  4、货币:相当宽松,管够。

  7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257.81万亿元,同比增长12%,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高0.6个和3.7个百分点。增速创2016年4月以来新高。

  再看一下,M2和社融增速剪刀差。

  7月两者差达到1.3%,较上月0.6%大幅走扩了0.7个百分点,这一差值已经超过2015年的高点,创2006年来新高。

  什么意思?货币一直宽松,但实体一直没需求。

  结果就是,实体经济和货币政策出现了背离:货币管够,但实体不要。

  无论如何刺激,从企业、政府到居民,都在降杠杆,这就是未来的一个大趋势:去杠杆。

  回顾一下,过去几十年,无论是个人、企业还是宏观经济,狂飙突进的主流模式就是:加杠杆。

  加杠杆买房的人赚翻了,加杠杆的房企赚翻了,卖地的地方政府赚翻了。

  但是,最近负债驱动模式终结了。

  过去几十年,债务驱动模式的底层逻辑:

  1、利率不断下降。全球无风险利率在过去700年趋势性下降,近40年尤为显著。

  2、过去30年,利率一直往下走,人为因素占比很大,政策利率远远低于均衡利率(r<r*)。

  从宏观经济角度说,中性利率低于经济增长率(r*<g)。

  在这种情况下,有能力、有渠道负债的人就有一个可观的套利空间。

  这就是过去30年最大的财富真相:负债越高,财富越多。

  也就是说,在过去,财富的真正要义不是资产,更不是银行存款,而是负债能力!

  现在的问题是什么呢?情况发生了变化。

  1、全球大通胀时代到来,这会导致全球利率上行。

  全球利率上行,提升一个台阶,已经成为关键变量。

  2、超级大通胀之后,就是超级大衰退。

  疫情的冲击,已经极大地改变了大家的长期消费预期,跨期消费变得非常谨慎。

  此外,国际冲突周期顶部,民粹泛滥,斗争和战争逐渐成为主流,经济发展退居次要地位。

  再加上超级债务或货币周期,也达到周期顶部,即将进入紧缩周期。

  经济下滑,投资回报下降,也成为关键变量。

  所以,跟以前相比,有两个明显变化就是:利率抬升,投资回报下降。

  在这种情况下,加杠杆就不再是最优选择,负债能力就不再是优势。

  道理也很简单,如果房价每年不上涨个5%,那么对于个人来说,买房投资就不划算,不如把钱存银行。

  所以,在这个大背景之下,个体和企业的最优选择就是,降杠杆。

  北京为啥会史无前例的出现提前还贷潮?就是因为去杠杆时代到来了。

  02

  大变局开始了!

  再分析一下另外一个大趋势。

  从佩洛西窜台落地那一刻开始,台海的局势就完全改变了,两岸统一进程就正式启动了。

  大变局开始了。

  中国在台海地区连续几天的封锁演训刚刚结束,8月12日,中美之间又传出不良信号。

  中国人寿、中石油、中石化、中国铝业以及上海石化5家中国大型企业同时宣布启动从美国纽交所退市。

  这意味着,解决台湾问题的时间快到了呢?

  毫无疑问,中国公司从美国退市的契机就是,美国2021年生效《外国公司问责法案》。

  美国SEC先后甩出六批“预摘牌名单”,总计一共128家中国公司上榜,占中概股总数量的50%。

  这两年,中概股就是个出气筒。美国出政策逼它们,要求它们公布审计底稿;中国也出政策逼它们,要求它们保守国家秘密,它们夹在中间生不如死。

  当然,期间中美证券监管机构也一直在磋商解决办法,比如审计监管方面进行合作等等。

  这一次,5家大型国企集体退市,可能性之一就是,中美的审计监管协议可能接近达成。

  注意,无论如何契机是什么,都改变不了一个事实:中国国企从美国退市,中美就是在脱钩。

  我们之前有个观点:逆全球化时代,谁掌握了供给,谁就有话语权;在信任缺失的时代,谁掌握别人的资产多,谁就有话语权。

  现在,中国国企从美国直接退市,中国在美国的资产客观上在减少。

  在信任缺失的时代,这对中国更“有利”。

  看看俄罗斯的前车之鉴:

  俄乌冲突开始后,美国就明确出台政策,冻结和没收俄罗斯在美国的资产。

  此外,在疫情严重的时候,美国已经有议员提议,“追究中国责任,迫使中国减免美国债务”。

  意思很明显,美国就是要赖账嘛。

  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所有在美国的官方资产,都不安全。

  中国资产之所以要寻求安全感,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中美在台湾问题上的分歧。

  那么,我们是否可以从中国国企集体从美国退市,推断出:解决台湾问题的时间快到了呢?

  以往战争爆发,有几个信号,比如集结兵力和战争物质;撤侨;频繁军演;舆论战,师出有名;经济危机等等。

  但是在经过全球化,各国经济利益交织,战争爆发之前又多了一个重要因素:经济脱钩。

  我们对比一下俄乌战争。

  俄罗斯曾经也是美债的主要债权人,巅峰时期持有1800亿美债。

  2014年,俄罗斯出兵占领克里米亚地区之后,就遭到了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制裁。

  此后,俄罗斯就一直抛售美债,同时大规模增持黄金。

  尤其是2018年,中美贸易战开始之后,俄罗斯抛美元买黄金的步伐更是加快了。

  俄乌冲突爆发前夕,俄罗斯几乎抛光了所有美债,只剩20亿美元左右,黄金则增持了1000多吨。

  从2014年开始,到2022年为止,俄罗斯大概用了8年的时间跟美国经济脱钩。

  即便这样,俄罗斯还有一些“教训”,比如国有天然气公司、大型银行等等没来得及从海外退市,导致他们被美国制裁的时候,市值一度蒸发了99%以上。

  对比一下,首先,中国国有企业,开始准备从美国退市。

  其次,中国抛售美债,也才刚刚开始。

  据美国财政部7月份数据显示,中国大陆连续6个月减持美债,持有规模12年来首次跌破1万亿美元以下,约为9808亿美元。

  对于中国抛美债,有些人很固执的认为,美债流动性好,安全性高,是最佳投资品,中国绝无可能抛美债,这是伤敌一千自损八百的招数。

  如果2018年中美贸易战之前,持这样的观点还站得住脚,但是现在整个前提都变了,中美关系再也回不到互信时代了。

  中国抛售美债,无关收益率、无关通胀、无关货币政策、无关经济增长等等,它只有一个考量:安全。

  现在,中美之间缺乏信任,中国持有的美债,自然也就不再安全,所以抛售美债就是理性选择。

  当然,我们也不必全部抛弃美元或美债,也需要保留适度美元外汇储备,只要能够应对国际收支、外债偿还、汇率调节就行了。

  其余的外汇储备,投向黄金、石油、天然气、铁矿石、土地租赁权、农产品等战略资源,或者以外汇储备出资向高科技企业股权出资等等。

  目前,中国3.25万亿美元外汇储备,其中9800亿美元是美债,这是个天文数字。

  中国理所当然、正大光明的大规模抛售美债,还需要一个契机,也需要过程。

  总结一下,大变局开始了,这一点毫无疑问。

  而中国国企从美国退市,只是拉开了序幕,只有等中国大规模抛售美债了,大戏才会上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GMT+8, 2025-8-17 13:42 , Processed in 0.078136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