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3447|回复: 0

环球科学:全球最大冰盖融化或可致海平面上升5米;蜥脚类恐龙靠“鞋垫”支撑身体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8-11 19:47: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古生物学 ·

  蜥脚类恐龙靠“鞋垫”支撑身体

  蜥脚类恐龙三维复原图(图片来源:Dr Andreas Jannel)

  梁龙、腕龙等蜥脚类恐龙往往拥有长长的脖子、粗壮的四肢和巨大的身体,但庞大体型也带来了巨大的体重。过去,有研究发现蜥脚类动物在后肢“脚跟”下方有一个软组织垫,或许可以为足部提供缓冲,来支撑起自己的重量。

  在近日发表于《科学·进展》的一项研究中,研究者使用了有限元分析的方法,来量化多种蜥脚类恐龙和现生的大象的后肢结构会如何影响其生物力学效应。研究发现,当没有软组织垫的时候,足部骨骼很容易出现高应力集中区,并且应力会超出骨骼的承受范围。而加入软垫后,它能有效提供缓冲,并且避免高应力在足部骨骼中的过度集中。

  · 地球科学 ·

  地球陆壳起源于大规模陨石撞击

  克拉通(craton)是陆壳中最古老和稳定的部分。科学家猜测,地球在约40亿年前曾遭受过大规模陨石撞击,可能导致地壳发生了大规模的熔融。而最古老的克拉通形成于大约39-35亿年前,与陨石撞击事件时间相近。因此一些研究者提出,克拉通的起源也许与大规模撞击事件有关,然而这一假说一直缺乏证据支持。

  近日,发表于《自然》的一项研究提供了克拉通形成于大规模陨石撞击事件的有力证据。西澳大利亚的皮尔巴拉克拉通形成于约36-29亿年前,研究者分析了其中锆石颗粒的氧同位素,发现这里的克拉通的形成过程可以大致分为3个阶段,并且反映了一个“自上而下”的过程:先是地表附近的岩石熔融,然后再逐渐深入到地幔,这样的过程更符合大型陨石撞击事件,而非地球内部的地幔柱上升。

  · 物理学 ·

  近百年的色彩空间需要调整

  一百年多年前,黎曼提出色彩空间并非欧几里得空间,后来埃尔温·薛定谔和赫尔曼·亥姆霍兹在黎曼的色彩理论基础上,构建了三维的黎曼色彩感知空间。此模型受到广泛认可,一直在学界与工业界沿用至今。但近日一篇发表于《美国科学院院刊》的文章显示,这个色彩空间模型存在关键性错误,需要进一步改善。

  黎曼色彩空间中,两种颜色的差异就是空间上两者的距离。但研究人员在通过数据可视化技术,构建了映射人类感知色彩的3D数学空间后发现,表示不同颜色间差异的线段无法正确叠加,也就是说黎曼空间会高估颜色间较大差异的感知。因为人类在感知颜色差异时,会存在边际效益递减现象,比如我们会认为颜色间巨大的差异,小于两个颜色间明度上微小差异相加的总和。黎曼几何没有办法解释这种现象。研究人员表示,或许可以引入一些参数来调整该模型。

  · 海洋生物学 ·

  海绵用“打喷嚏”清除体内废物

  印度太平洋的Chelonaplysilla海绵“打喷嚏”的场景。图片来源:Current Biology/Kornder et al

  海绵能通过过滤海水中的有机物来获得营养物质。但有时海绵会吸入海水中的污染物或者太大的颗粒。8月10日,一项发表于《当代生物学》的研究发现,海绵能够通过“打喷嚏”——即分泌粘液并喷出——的方式来清除这些废物,疏通其内部的过滤系统。

  科学家拍摄了生活在加勒比海的管状海绵Aplysina archeri和印度太平洋的Chelonaplysilla海绵。他们发现,为疏通内部过滤系统,去除无法利用的物质,海绵的吸水口会缓慢释放包含废物的粘液。这些粘液在海绵表面移动并积聚,有时海绵会收缩并将含有废物的粘液推入水中。不同于人类,海绵“打喷嚏”的过程很慢,一次大概需要半小时。海绵喷出的粘液中含有浓缩的有机物,能够作为周围鱼类等动物的食物。这项研究也表明打喷嚏是海绵为保持自身清洁而进化出的一种适应性。

  · 环境 ·

  达不到2℃目标,全球最大冰盖会让海平面上升5米

  过去科学家认为,全球最大的冰盖——东南极冰盖(East Antarctic Ice Sheet)相比南极西部和格陵兰岛的冰盖,更不易受气候变化的影响。但据卫星观测,东南极冰盖已出现冰川变薄、冰层流失的现象。为评估东南极冰盖对气候的敏感性,科学家分析了历史上全球温度上升对东南极冰盖的影响,以及它目前发生的变化,相关结果于近日发表在《自然》杂志上。

  科学家通过计算机模拟,得出到2100年、2300年和2500年不同温室气体排放水平和全球温度变化对冰盖的影响。结果显示,如果能完成《巴黎协定》的2℃目标,即在2100年底全球气温相比工业革命前上升幅度不超过2℃,则到2500年时,东南极冰盖导致海平面上升0.5米以下;反之,东南极冰盖可能会在几个世纪内融化,使2500年海平面上升2-5米,威胁到数百万生活在沿海地区的人。此外,过去的几十年里,东南极地区的降雪量有所增长,倘若降雪能持续下去,或可抵消下世纪一些预计的冰流失。人类仍有机会拯救东南极冰盖。

  · 医学 ·

  一种新的候选药物可对抗多重耐药菌

  每年有数百万人会受到革兰氏阴性菌的感染,出现肺炎、尿路感染等症状。这类细菌有很强的防御系统,能够通过多种耐药机制来抑制多种抗生素的效果,因此很难治疗。在一篇发表于ACS Central Science的论文中,研究人员发现一种新的分子fabimycin在小鼠实验中能抑制耐药菌,治疗小鼠的肺炎和尿道感染。

  他们改造了能抑制革兰氏阳性菌的抗生素FabI酶抑制剂,获得了一系列能抑制革兰氏阴性菌的化合物。其中一种化合物fabimycin对300多个从临床分离的耐药菌菌株(主要是大肠杆菌、肺炎克雷伯菌和鲍曼不动杆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但不会伤害与其共生的其他细菌。fabimycin能明显降低小鼠体内的耐药菌数量,且在相同剂量下,比已有的抗生素效果更好。研究显示,该化合物未来或能有效地治疗难治的细菌感染。

  · 新冠疫情 ·

  截至北京时间8月11日10时,据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最新统计,全球累计新冠确诊病例587 434 837例,死亡病例6 427 146例。

  据国家卫健委官方数据,8月10日0—24时,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新增确诊病例700例。其中境外输入病例86例(广东27例,上海14例,福建11例,北京7例,山东4例,广西4例,云南4例,天津3例,内蒙古3例,四川3例,辽宁2例,江西2例,浙江1例,陕西1例),含7例由无症状感染者转为确诊病例(广东6例,四川1例);本土病例614例(海南559例,广东25例,浙江11例,内蒙古4例,福建4例,北京2例,江西2例,重庆2例,西藏2例,湖南1例,陕西1例,甘肃1例),含19例由无症状感染者转为确诊病例(海南9例,浙江8例,湖南1例,广东1例)。无新增死亡病例。无新增疑似病例。

  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新增无症状感染者1466例,其中境外输入87例,本土1379例(海南805例,新疆380例,西藏66例,浙江56例,江西16例,兵团15例,湖北8例,内蒙古6例,甘肃6例,广东5例,广西5例,四川5例,河北2例,重庆2例,吉林1例,河南1例)。

  截至2022年8月9日,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累计报告接种新冠病毒疫苗342661.9万剂次。

  文:二七、clefable、不周、谢汝雨、马一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

GMT+8, 2025-5-4 01:33 , Processed in 0.078142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