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1671|回复: 0

虚声:乾隆的爱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7-4 20:10: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之前去了雍和宫,具体细节就不再一一介绍了,说说大致感受吧。

  这些年,自认为去过的道场也不少。要问感受如何?那很多。对于不同的文明圈,我有过敬仰、有过尊重、有过鄙视与愤恨。但随着时间推移积淀,以及我自己的思维可能已经老去的原因,有一个感受让我越来越强烈,就是凉薄。

  这个感受我一直想写出来,但一直没有写。因为我担心被骂,被骂无知,被骂狂妄,被骂缺乏敬畏,如此这般等等。但是天地良心,这绝对是我真实的感受。

  如果仔细分解一下,这种“凉薄”的感觉应该有两层:现实属性上,即便是比较高大上的地方,不论是故宫、天坛、苏州园林,或者是雍和宫,都是闹市之中的热闹点。墙内人潮涌动,墙外车水马龙。正如雍和宫,墙内外都是闹哄哄的。

  现在这些文化古迹,本质上来说都是一层皮囊,或者说缺乏温度的躯壳。什么意思呢?就是说现在的故宫或雍和宫,本质和历史上差别巨大。它们在历史上是皇家庄严和神圣的象征,现在更多的是喧嚣和吵闹。如今的雍和宫内,也只有凝神关注万佛楼的迈达拉弥勒大佛(主体部分是由一棵完整的白檀木雕刻出来的,手臂及垂下的衣纹飘带,则是由其它木料辅助而成。这根完整的白檀木通高26米,有8米被埋入了地下,而我们所能见到的则是地面部分的18米)还有一些梦回当年的触感。

  至于其他文化道场,也和雍和宫类似,名字或地点没有变过,但内涵早已不同。

  这种感觉就如同看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女尸,形态在,但温度不在。故其形态凉薄。

  精神属性的“凉薄”该怎么解释?之前写过一篇杂谈,叫“故宫的农贸市场属性”,大意就是,去故宫者不少,知故宫者不少,解故宫者不多。雍和宫也一样,去者多,知者多,解者少。任何一处文物道场不论经过多少变迁,其根系都和文化脉络相连。

  提起文化,就无与伦比地纠结。华夏文明无与伦比地辉煌,却也无与伦比地沉重。之所以辉煌,在于建立在农耕文明之上。之所以沉重,在于沉醉于农耕文明之中而难以自拔,所以错过了近代工业文明。因此绝大部分的文物道场,其精神属性来自于农耕文明。而从三百多年前开始,农耕文明已经趋向没落。换句话说,就是文物道场的精神根系在动摇,所以说“凉薄”。我知道类似的观点争议很大,这里强调下,这些观点只代表我个人。

  从文物景点角度看,雍和宫主要因雍正、乾隆父子而兴盛,又集藏传佛教之大成。简而言之,是藏传佛教和皇权结合的典范,算是一个宗教政治文化(注意前后顺序,先宗教、后政治、最后才是文化)道场。为啥要这么说呢?因为华夏文明版图,最初从始皇帝建立中央集权开始,就是世俗政权主导一切。因此有人说,中国人没有信仰。对此我是持保留意见。

  说中国人没有整体性的宗教信仰,我信。

  说中国人没有信仰,我不太信。

  我一直认为宗教信仰和信仰是两回事。有些人虽然信仰宗教,其实没有信仰。有些人虽然不信仰宗教,但内心深处其实有信仰。我认为信仰可以用宗教的方式表达,也可以通过别的方式诸如“敬天地与祖先”的方式表达,或者诸如信仰“宇宙和谐”的方式来表达。当然这是另外一个话题,这里不做讨论。

  藏传佛教呢,算是华夏文明圈这个世俗文化中,比较有限的几个宗教版图之一。大昭寺门前跪满膝盖痕迹的青石板告诉世人,宗教道场之虔诚表达是什么样。雍和宫的香火与朝圣者,也在用其自身的方式表达宗教信仰。

  中国的每一个文化宗教或宗教文化道场,背后都有一部复杂的政治军事经济史。

  看四大石窟,背后是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融合的过程,是佛文化中国化的过程,历时数百年。

  看大昭寺和小昭寺,是青藏高原上的藏人、孟人、羌人融合的过程。尤其是青藏高原上的吐蕃帝国告别原始文明的过程。

  看萨迦寺,是八思巴创立的萨迦派在元帝国创立之初的风云变迁。

  看塔尔寺,背景是明与北元对立。

  如此这般,以此类推。雍和宫呢,则是中华帝国巅峰时代的统治者,思维与爱的延续。换句话说,雍和宫记录了乾隆皇帝对天下的爱。说帝国时代皇帝的爱,未免太矫情,因为皇帝大约是最为冷酷的一个群体,什么事都干得出来;如果不够冷酷,很可能就会被淘汰,下场凄凉。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冷酷的群体,却是要代上天治理天下,故称天子。

  因此他们的爱,体现在对天下的治理水平。另一方面,任何帝王,不论治理天下能力如何,都自诩为爱天下。

  乾隆的爱,就是乾隆的世界观、方法论或者说是统治艺术。那么乾隆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之前我在文章中说过,乾隆是一个狂人,属于帝王之狂的那种。

  中国的帝王中,论狂妄,没人比得上乾隆。

  帝王之狂

  爱新觉罗家族从一个普通军人之家走向顶峰:猛人努尔哈赤造反,建立了一个强劲的军事组织;能人皇太极重整努尔哈赤的事业;狠人多尔衮完成对长城以南的征服和杀戮。他们三人奠定了大清帝国的基础。牛人康熙又把帝国推向顶峰。

  站在巅峰的乾隆是另外一种人——狂人。这些人都很能干,最终却把清王朝禁锢在农耕文明的沼泽里,错过工业文明,形成一部血泪史。

  乾隆在位六十年,但又当了三年太上皇,实际掌权时间为中国所有皇帝之最。清朝是一个极为专制的朝代,却破天荒地出现了三位狂人,分别是出在帝王世家的乾隆、书香门第康有为和草莽阶层洪秀全。他们三位即使放在古今中外历史上,都是狂得没边。难道这是天意?答曰,必然。研究这么几位狂人,就可以明白中华帝国体制内的很多东西。

  爱新觉罗·弘历生于1711年,聪明伶俐自不必说,记忆力极强,很讨人喜欢。年迈的康熙面对一帮能干的儿子争夺继承权而心焦,见到小弘历则是欣喜若狂。他从眼前的少年身上看见了六十年之前的自己,决定亲自当他的老师,定为隔代接班人。据说就是因为康熙喜爱弘历,雍正才赢得接班人之争的。雍正刚刚上台,就立弘历为太子。

  1736年,二十五岁的乾隆成为满清入关后的第四位皇帝。那时候大清王朝一套稳定的政策已经执行了上百年,清帝国实力蒸蒸日上,国家机器还没有彻底腐化堕落。乾隆惊奇地发现,自己的“家”太富足了,超出他的想象。不仅富足,而且肌肉很发达,不仅没人敢惹,而且周围国家争着来拍马屁。这就是他狂妄的资本。

  乾隆的狂分为三个方面,生活艺术,行为艺术,思想艺术。

  生活艺术方面——

  乾隆喜欢写诗,常常写诗,一辈子写诗四万多首,比如今流传下来的全唐诗加在一起还多。但是很遗憾,都是酱油诗水平。他还喜欢写散文,写过几千篇散文,比如今流传下来的唐宋八大家的散文加在一起还多。但是很遗憾,仍然是酱油散文水平。虽然水平很低,但粉丝很多。那些达官贵人,科举制流水线上生产出来的官僚们深得做奴才之精髓,不顾士大夫节操,巴掌拍得震天响。拍马屁水准相当之高、相当之精、相当之妙。好在乾隆的“字”写得还不错,奴才们的眼睛不会太难受。所以现在各地文物景点,乾隆留下的痕迹最多。尤其是北京,倒处都是乾隆的酱油诗。雍和宫里,相当于乾隆皇帝的主场,是乾隆显摆自我的一个集中地。

  乾隆很喜欢旅行,在位期间,民间巡游一百多次,以六次下江南最具代表性,每次都风流艳事不断。他身体健壮、精力充沛、相貌英俊、金钱无限多、地位无限高,为人又很风骚,很容易赢得女性的青睐。清朝帝王中,他的风流艳史最多。他还喜欢摆弄音乐,还喜欢画画,作为生活的调味剂。

  南唐后主李煜,宋徽宗赵佶,也没有花费如此多的精力搞艺术,却被骂的狗血淋头。毕竟正德皇帝也没有乾隆玩的地方多,也被骂不务正业。毕竟杨广也不见得有乾隆的女人多,却落下昏君暴君之名。但是乾隆之所以是乾隆,不是其他人,在于其家底丰厚。乾隆显摆的时候,也不忘治国。特别是乾隆前期,各种既定国策继续执行,国力上升到巅峰。到后期,权贵阶层贪污腐化,搞钱不亦说乎。

  行为艺术——

  乾隆自诩英明,怎么会看不出和珅是大贪官呢?其实当然不是看不出来,而是他假装没看见,或者说故意圈养和珅。有趣的是,和珅原本打算当一个好官,曾经打击别的贪官污吏。和珅比乾隆年轻39岁,父母早亡,是个苦命娃,家境并不富裕,差点流落街头。但除此之外,和珅有一身不错的武艺,俊美的表皮之下又多了阳刚之气。和珅还非常有内涵,精通满、汉、蒙古、西藏四种文字,还懂英语,不得了哦!和珅的人生巅峰之际,担任《四库全书》总裁,纪晓岚也是他的手下。和珅还非常实用,记忆力很强,反应敏捷,会办事。在乾隆身边,可以担任翻译、秘书、咨询专家等多种职务。

  最重要的,和珅很懂得揣摩乾隆的心思。乾隆喜欢舞文弄墨,摆弄诗词文章和书法,和珅为了迎合乾隆,下了不少苦工,达到了和乾隆差不多的水平。乾隆看见英俊潇洒、多才多艺、聪明伶俐的和珅,如同看见年轻的自己。人老了总会怀旧,乾隆喜欢和珅,就如同怀念自己的影子。所以才会对和珅百般溺爱纵容,比对自己亲儿子还好。

  对狂妄的乾隆而言,和珅除了是他的影子,还是他的知音。谁不渴望有知音呢?普通人还想要知音呢,何况帝王?自古帝王多寂寞。乾隆知道和珅贪污,那又怎么样?天下又有谁能像和珅一样了解朕、让朕开心么?没有。乾隆坐拥超级帝国,掌控天下人的生杀大权,操控千军万马征战四方,拥有无尽的财富和很多优秀的女人。但是论知音,只有和珅一人。天下之大,四海之内,得乾隆赏赐者无数,得朕心者,和珅一人而已。既然他要贪污,那就贪污好了。乾隆有财富堪比沧海,任和珅去取。

  是的,和珅得到了乾隆的心。在那个奴才时代,做奴才做到和珅那个地步,实在是登峰造极,可以说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所谓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是也。

  许多年过去了,和珅已经成为传说,一直被模仿从未被超越,以后被超越的可能性也不大。原因无他,比和珅长得帅的,没有和珅有才艺;长得帅又有才的,不甘心当奴才;即使甘心当奴才,也没有和珅那般能揣摩领导心思;好不容易长得帅、有才、立志当奴才、且精于揣摩领导心思者,又碰不见乾隆那般狂放的领导。

  乾隆真正狂妄之处,并不在于有了那个和珅,而是在于他要控制一切。他要控制帝国边疆,消除一切反对者,所以军事征伐不断。乾隆晚年有一个绰号,叫十全老人,指他一辈子发动了十次规模较大的战争。其实有些战争消耗很大,有的可以不打。但乾隆要十全。其实那个时代其他国家也在战争,比如英法在全球开拓殖民地,开疆扩土。乾隆恰好相反,实行海禁,不让对外贸易,也就是把闭关锁国推向高峰。当时的世界正在发生巨变,转向工业世界。在乾隆眼里,清帝国之外都是蛮夷。国人没必要跑出去瞎折腾,老老实实当奴才就行。

  闭关锁国最大的伤害并不是少赚点钱,而是斩断了中国的经商途径,斩断了自我演变的可能性。同时,闭关锁国大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一代人都是务虚不务实,好高骛远,整天摇头晃脑、满嘴仁义道德、王霸之道、之乎者也,说起道理滔滔不绝、遇到问题尿裤子的货。几十年之后,他们登上帝国舞台,成为传说中的精英,然后在鸦片战争中上演了一幕幕丑陋的历史剧。

  但是在乾隆时代,这些都是丰功伟绩。

  思想艺术——

  既然帝国的基本制度是君主专政,那就有文字狱。很久以前就有文字狱。秦始皇当初焚书坑儒,就是文字狱;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也是另一种形式的文字狱;竹林七贤之首、玉树临风、放浪形骸的伟男子嵇康被斩首,也是文字狱;就连对文人最好的北宋时代,苏东坡还因为文字入狱;蒙古人的元朝、朱家的明朝都有文字狱。但是所有这些文字狱的危害都不如清朝的文字狱,所有清朝文字狱的危害,都不如乾隆一人。

  乾隆文字狱的破坏力不在于杀人多,而在于层次高。帝国有个规律,盛世修书。比方说朱棣整理的《永乐大典》。乾隆自然也不会忘了这事,他组织人力编写了规模空前的《四库全书》。那部书一共二百三十万页,三百多名犬儒和三千八百名抄写员耗费十多年的时间才得以完成。工作量之大,抵得上一项超级工程。

  这么一看好事啊,预防文化失传嘛。但好事之外还有另一面,乾隆对汉文化大肆篡改,凡不利于专权的,一律删除。也就是把所有不稳定因素抹杀于萌芽状态。换句话说,就是要控制天下人的头脑。直白点说,专制的极限。但这是乾隆从帝王思维的角度表达对帝国的爱,而且认为是一种无疆的大爱。

  乾隆施展帝王狂妄之时,恰好是中华帝国最后一个盛世的余辉中。如果按照传统的农耕文明思维模式,康乾时代确实是一个盛世,不论从人口数量、帝国面积、还是财富积累都是不折不扣的盛世。但是这种盛世,是对比一千年前的唐和两千年前的汉,基本上还是农耕文明原地踏步。横向对比一下,欧美已经向工业文明迈进。乾隆和华盛顿是同一个时代的人,乾隆时代的中华帝国看起来好像远比华盛顿时代的美国富裕、块头大。但是华盛顿之后的美国一直往上走,乾隆的清帝国一直在沉入深渊。

  所以乾隆皇帝的爱,是一种顽固守旧的爱。这种爱的另一个侧面,是一种沉重的枷锁。这种枷锁,源自于对科技的阉割。

  对我个人来说——

  任何文化道场,不论形式还是内涵,只要感受到阻碍科技发展,我都感觉到“凉薄”。

  任何文化道场,如果后人无法赋予其推动科技发展的动力,那么留下的也只有“凉薄”二字。

  弄这些文字,并非是批判什么,而是一种深深的无力与无助的感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

GMT+8, 2024-6-16 21:34 , Processed in 0.078126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