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5427|回复: 0

一棵青木:为了钱,大量的印度人正在故意被饿死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1-15 18:55: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最近一段时间,中国掀起了一股反对浪费食物,提倡节约粮食的浪潮。

  是中国的粮食生产出问题了么?粮荒要来了么?我们需要紧急屯粮么?

  并不是。

  恰恰相反,中国的夏粮生产刚刚报喜,创了历史新高。

  之所以要提倡节约粮食,是在假设中国遭到最不利外部情况下的应对之策,以防外国用粮食卡中国的脖子。

  在国家粮食安全方面,中国一直都有极强的忧患意识。

  茅于轼曾经建议取消中国的18亿亩红线,理由是在全球化市场之内,中国可以随时从外界进口粮食,没必要保留那么多耕地,这个建议被政府直接无视了。

  中国当局考虑的,一直都是在国外对中国禁运所有粮食,甚至还爆发战争的情况下,如何确保中国人的粮食供应。

  计算出来的结果是最少要18亿亩耕地,所以我们才把这个立为红线。

  所以在和平年代,中国爆发粮荒的概率就是零,而且离粮荒差的很远很远。

  2019年,中国粮食产量6.64亿吨,进口1.06亿吨,是世界第一粮食进口大国。

  美国一年的粮食产量也就5.5亿吨,因为人口少,成了世界第一粮食出口大国。

  但美国就算不故意卡中国,供应中国需要的1亿吨粮食都很吃力,需要世界合力。

  从这个角度看,中国的粮食安全不容乐观啊。

  单纯看这个数据,是挺吓人的,但如果看另一组数据,就没那么吓人了。

  世界第三粮食出口大国,是印度,每年都为世界提供大量的粮食,印度大米横行中东市场。

  这么看,印度的粮食安全应该很OK,国民应该都吃的满嘴流油,否则哪来的余力出口粮食?

  但事实不是这样的。

  印度拥有整个亚洲最好的农业生产条件,全国基本都是平原,而且处于印度洋暖湿气流的笼罩范围内,降雨量极其充沛。

  仅从这个地形,普通人都能一眼看出印度特别适合农业生产。

  中国虽然面积很大,但全国只有16.13%的土地适合农业耕种。

  印度就不一样了,全国51.61%的土地适合农业,且一年三熟。

  所以印度的耕地面积,比中国还高,且降雨量非常大,远高于中国江南地区,从不担心缺水的问题。

  印度全国平均年降雨量高达1200毫米,官方把年降雨量低于750毫米的地方称之为干旱地区。

  这个标准能把中国人给气死,因为中国的鱼米之乡也就这个降雨量水平。

  湖广熟,天下足,但湖广的年降雨量,也就800毫米左右,按印度标准刚刚脱离干旱地区的贫困线……

  印度拥有如此得天独厚的农业生产条件,成为全球第三粮食出口大国好像是理所当然的事情,毕竟老天爷赏饭吃。

  这你又错了。

  我这有组数据,2015年中国粮食产量6.21亿吨,印度粮食产量2.52亿吨,印度不足中国的一半。

  但中国的人口是13.71亿人,印度人口13.11亿人,两国差不多。

  这就导致中国的人均粮食生产量达到了453公斤,印度为192公斤。

  人均粮食产量192公斤大家可能不知道是什么概念。

  1961年,中国遭遇三年自然灾害,人均粮食产量暴跌至历史最低值,数据为207公斤。

  而印度,等于年年都在过中国的自然灾害。

  而在西方媒体上年年都被饥荒的朝鲜,其国内人均粮食生产量,也达到了280公斤,远高于印度。

  没想到吧,印度身为世界第三粮食出口大国,其国内粮食产量,比中国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和朝鲜都要低。

  就这,他们还要疯狂的出口粮食。

  为什么印度的自然条件那么好,耕地也多,结果粮食产量却那么低,这个问题很好玩。

  为什么印度在粮食产量那么低的前提下,还有余力出口粮食,这个问题更好玩。

  世界的粮食生产已经进入了工业时代,不再单单只是耕地和农民人口的比拼。

  有没有良种、水利设施好不好,农业机械多不多,这都会影响到粮食产量,而且影响非常大。

  印度虽然湿润多雨,把低于750毫米降雨量的地方都称之为干旱地区,但其降雨规律和中国长江流域差不多,大部分都集中于6~9月份的夏季。

  如此之大的降雨量,给印度带来了另外一个问题,那就是洪灾。

  6~9月份是洪灾,其余时间只能靠存水,不下雨了所以是旱灾,因此才导致了印度粮食产量低,这是印度政府给出的解释理由。

  但实际上,这个理由可以套用在任何国家,尤其是中国。

  但是,自新中国建立开始,中国就大量的修建各种水利灌溉系统,用各种手段截留夏季的雨水。

  而印度,至今还在看天吃饭,纯粹的依靠季风降雨。

  虽然理论上印度可以做到一年三熟,但只有具备水利设施的地区实现了,其他地区因为缺水而做不到。

  全国平均降雨量都比中国长三角地区还要湿润的印度,居然因为缺水而阻碍了农业生产。

  这很魔幻,但这就是现实。

  如果印度有大量的水利设施,那粮食产量必然可以暴增,但印度政府不愿意修,因为太费钱了。

  从“经济”上看,印度修水利设施并不划算,是赔钱的买卖。

  类似的逻辑还可以推广到良种、农业机械上面,印度的大地主觉得这么搞不赚钱,导致他们没有投资农业设施,增加粮食产量的动力。

  所以印度优良的阳光和水力资源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印度农业生产潜力巨大,但产量就是上不去。

  印度的一切粮食问题,其实都可以归结于钱的问题,提升粮食产量是亏钱的,所以不值得投入巨资。

  国际粮价异常的便宜。

  2018年,俄罗斯优质小麦在计算了运输费和仓储费后,报价才220美元/吨左右,折合0.75元人民币/斤。

  同等质量的小麦,中国官方对农民的收购价,是1.4元/斤,贵了接近一倍。

  这大量的补贴就是为了维持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也确保了各项先进农业技术在中国有实施的可能性。

  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对粮食生产有所放松,没有补贴农业,直接导致中国在1998~2003年粮食产量减少了15.9%,直到2008年才恢复到10年前的水平。

  如果中国不给粮价补贴,开放国内粮食市场,任由国际廉价粮食冲击中国,那中国的粮食产量将会大暴跌。

  别说年产6.21亿吨,我怕连印度的2.5亿吨都比不过。

  就今天这个粮价,很多农民都在说种地不赚钱,如果粮价再砍一半,中国还有几个农民愿意种粮?

  都不种粮,哪来的国内粮食产量?

  但问题又来了,既然国际粮价那么低,那为什么印度居然能成为世界第三粮食出口大国?每年大量的把粮食净出口。

  不是说因为粮价低所以印度没有粮食生产积极性么?怎么还在以低价出口粮食?

  因为印度人,不需要粮食。

  中国利用工业反哺农业,说的不仅仅是那些先进的农业技术和机械,还有财富。

  有钱,不一定能买到粮食。

  但没钱,一定买不到粮食。

  印度之所以选择大量低价出口粮食,是因为其国内市场已经饱和了,粮食卖不出去,印度人不买粮。

  中国的粮食产量,是在养活13亿人。

  但印度的粮食产量,其实是在养活1亿人和12亿牲口。

  1949年时,中印的人均粮食产量差不多。

  但1990年之后,中国的人均粮食产量遥遥领先,是印度的2.34倍左右。

  更夸张的,是中印的肉类消费对比。

  中国的人均肉类消费量,是印度的15.85倍。

  几千万印度人和中国一样吃肉,12亿印度人不吃肉,一平均,差不多了,15.85倍就这么来的。

  印度的穷,那是全方位的穷。

  印度的贫民太多了,哪怕粮价再便宜,他们都没钱买,挣扎在饥饿线附近。

  国内生产的粮食卖不出去,农场主只能选择出口,卖给国外那些出得起价钱的人。

  毕竟,印度是一个自由民主的国家,国家没有强迫农场主把粮食低价卖给贫民的权利。

  大量的印度人,因此在饿死的边缘挣扎。

  国际上把印度这种粮食出口行为,称之为饥饿出口。

  世界粮食的人均产量是343公斤,印度是200公斤左右,就这还能成为世界第三大粮食出口国,每年净出口大量的粮食。

  仅从这个数据,你就可以猜出无数的印度人每天吃的什么食物。

  这里还要再列一个数据,2017年整个非洲的人均粮食消费量,恰好也是200公斤……

  印度人,吃的还不如非洲人。

  而中国,一方面高价收购粮食,刺激国内粮食生产,确保中国人均粮食产量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另外一方面还大量进口国际低价饲料粮增加中国肉类产量,让国人吃的满嘴流油。

  支撑中国这么干的,是中国急速爆发的财富。

  印度不是不想这么干,但真的没钱。

  除非你愿意相信中国人天生饭量就比印度人大2倍以上,否则你根本无法解释两国的粮食产量和进出口数量为何如此异常。

  对了,大家知道吗,欧洲第一穷国乌克兰,也是粮食出口大国,外号欧洲粮仓。

  不出口粮食没办法,国家太穷了,只能靠出口粮食换外汇。

  假如中国遭到粮食禁运,每年粮食进口减少1亿吨,并同时遭遇巨型天灾或战火,导致国内粮食产量暴跌一半以上。

  中国的人均粮食占有量,也就和今天的印度差不多而已。

  印度人能活,我们就能活,虽然我们今天富了,但并不是吃不起苦,这就是18亿亩耕地红线的意义。

  就算如此,中国还一直居安思危,隔三差五的强调国内粮食安全问题,然后呼吁节约粮食,连万分之一的风险都不愿意冒。

  进口粮食,不代表中国缺粮。

  出口粮食,也不代表印度粮多。

  一个国家的粮食安全水平,不能简单的用进出口粮食的数据来看,而是应该从国人的腰围和体重上去判断。

  贫民窟的人,没有资格,也没有兴趣去考虑粮食安全问题。

  印度的粮食,宁可低价出口,也不愿意给国内的穷人吃。

  幸好,我不是印度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

GMT+8, 2025-5-4 05:57 , Processed in 0.265789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