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3449|回复: 0

张德华:武汉,能否成为中国的“中部之芯”?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11-26 09:10: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远行之路,必有起落。

  起落之间,方显本色。

  疫情中的武汉,曾是沉郁的。一年来,武汉遭逢人间大难。新冠疫情的肆虐,给武汉人民的生命、健康、和财产,造成了难以估量的损失。历时两个多月的封城措施,亦使武汉的社会经济发展,一度几乎停滞。2020年,武汉经济遭遇破天荒的负增长,增长来到数十年来的最低谷——负4.7%,企业与民生均在艰难中奋力前行,陷入短暂的低谷。

  至2021年,武汉经过一年的多的磨砺,终于走出了阴霾。

  据相关统计,2021年上半年,武汉经济增长28.6%,在全国主流城市中,位居第一。

  从去年第一季度的负增长40%以上,到年底收窄到负增长4.7%,再到今年上半年增长28.6%。武汉重新上扬,令我心动的不是招商引资的6.7%的增长,也不是进出口10.8%增长,而是“全年净增高新技术企业1842户,增长41.7%”。

  高新技术产业,成为武汉涅槃的闪耀亮光。

  (1)

  借势全球产业变局,改写武汉的城市地位

  从武汉,看天下。意味深长。

  十年前,武汉曾有“中国最大县城”的戏称。

  但是,近年来,随着武汉的崛起,武汉的气质逐步起了变化。

  2018年,时任英国首相访华,第一站竟然选择武汉而非北京,此中大有深意。

  一个在全球坐二望一的疆域大国,其内陆腹地之中,也必然是欧洲发达国家对华合作难以绕过的希望之城。

  在中国和全球的双重坐标中,武汉日益重要。

  长三角西进,珠三角北进,两大产业转移轴线交汇。武汉的产业结构混杂多远。

  武汉既有来自长三角和珠三角转移的大众工业,美的,格力都在武汉设厂,规模巨大。同时,武汉也有东风,武重等国企巨头。形成了汽车、钢铁等几大千亿产业集群。高新产业也非常强势。武汉光谷驰名天下。

  中美产业竞争,以及严峻的疫情,也客观上为武汉提供了特别的机会。

  武汉在今年的强劲增长,高科技企业已成最大动能。

  随着美国对中国产业遏制的加剧,一些原本依赖美、德、日等国家供货的行业,现在很多需求转向了国内,疫情的封锁,加剧了全球孤立主义,作为拥有广阔市场的大国,中国的内循环需求,逐渐造就了一批高新企业,部分取代欧美此前的产品,处于国内产业链的高端。

  这种巨变,在武汉高科技企业鼎龙身上体现的最为典型。

  鼎龙主营业务是研制光电半导体材料及打印复印耗材,此前,陶氏化学以95%的份额垄断了芯片制造的辅料及耗材,疫情之后,海外供应急剧萎缩,鼎龙逐步取代了其在中国的部分市场,研发时间达七年之久的芯片耗材产品,终于开始有了回报,鼎龙也终于在这年实现了扭亏为盈。

  同时,由于疫情控制不力,很多国家的制造业被迫停产,中国在防控疫情得力,对外出口贸易的增量在上半年表现突出。

  处于成长期的高科技企业出现了极为难得的发展机遇,中国国内企业的采购,从欧美日韩企业转移向了本土高新技术。市场的回报,也给了这些企业足够的利润,以及坚持技术研发的信心。实现了良性循环。

  近期,倪光南与柳传志关于联想到底是走“技工贸”还是 “贸工技”路线,又被提起。企业发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使命。如果说柳传志当年是为生存所迫,如今,时势已至。新一代怀抱理性的企业家,将更多选择以技术立身的路线。

  城市也是如此。

  在今年,武汉初次展露了其完整抱负,是成为全国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商贸物流中心、国际交往和区域金融中心。

  高新技术产业的崛起,是武汉改写城市地位的破局之道。

  (2) 打造“智谷”,成就中国科技创新中心

  全球产业竞争,硬核仍在工业。

  中国制造2025战略应时而出。这两年中美竞争加剧,发达国家为了遏制中国,进行核心技术封锁,实现产业升级,以及部分领域的技术突破,已经大势所趋。

  月初我去了光谷,这里被称作中国硅谷,众多的高科技企业扎堆。整个下午,参观了华星光电与烽火科技两家高科技企业。

  早期我曾从业于家电行业,对TCL有过深入的研究。TCL在本世纪初有过一段时间的混乱期,设计风格不统一,尤其是收购汤姆孙后,管理能力不足以hold住国际品牌,从而导致战略被迫收缩。后来TCL投入重金参股华星光电,研制LED面板,直接控制显示屏的产能。华星光电对于重塑和升华TCL,居功至伟。

  华星光电、烽火科技的产品线非常齐全,在各自的赛道中已稳稳占据一席之地。

  汽车产业是武汉的支柱产业。被外界瞩目。此前,汽车的核心技术,一直掌握在欧美手中。近年来。新能源汽车兴起,特斯拉又成为横亘的高山。

  在武汉,有一家名为岚图汽车的企业,打破了特斯拉的部分技术天花板,在安全性方面,超过了特斯拉。在岚图,我亲自试驾体验,制动和加速,非常优秀。

  合肥政府主导新能源汽车产业园,成就了蔚来和合肥政府的双赢。

  武汉的新能源产业园,并不逊于合肥。小米、科大讯飞、小鹏均在武汉经开区落户,加上东风汽车主导的岚图新能源汽车,优势异常明显。

  2020年疫情中,汽车产销量不降反增,出现了2600万辆的惊人成绩,新能源汽车,成为新的势力。

  东风是武汉汽车产业的图腾,岚图则意味着未来。现在与未来的合流,联手创出武汉汽车产业的江湖。

  武汉未来的战略使命之一,是成为中国的科技创新中心。

  斯坦福大学造就了硅谷。清华北大造就了中关村,武大和华科造就了光谷。

  武汉有可能打破产业转移的惯例,在创新方面超常规发展。

  战略家罗天昊曾建议武汉奉行“中端崛起,高端突破”的战略,如今,前十年的工业倍增计划,初见成效。后十年需要调整计划,高端制造逐步成为主导。疫情前夕的2019年,武汉高新技术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60%以上,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研发强度超3%,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武汉的优势,是超多的高校资源与高科技企业的融合。前有光谷、车谷,当下迫在眉睫的是需要整合、融合而成“智谷”。

  从基础条件看,武汉具备极高的创新天赋。

  武汉是继深圳、上海、北京之后的第四个中国出产的“全球创意城市”。

  武汉市在校大学生超过百万,雄冠全球。为中国高教资源最集中的地方。智力资源雄厚。若能留住七成大学生,足以横行天下。成为中国最富有创新精神的城市之一。

  从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中可见,武汉城市人口增量巨大,属于人口净流入城市。

  京津南下,长三角西进,珠三角北上,产业和人口都在武汉交汇。武汉净流入人口占比约20.2%,外地人数百万,这其中多数是青年。在抢人时代,这是一笔巨大财富。

  (3) 中部城市五霸,为何首推武汉?

  水,历来被喻为“财源”——流动,生生不息。沿海之城,占尽地利。中部崛起,倚仗江河。武汉江河众多,历来被商贾倚仗,九省通衢、四通八达,是中国重要的物流中心,京东著名的1号仓就设在武汉。

  海洋霸权是国际竞争力的体现,江河霸权是内陆竞争力的体现。武汉两江交流、百湖汇聚之,中国特有。

  说到武汉,不能不说跟武汉同一地域维度的中部其他主要城市,战略专家罗天昊把武汉跟其他中部城市,定义为“中部五霸”。

  五雄之争,武汉、合肥、郑州、南昌、长沙在各个领域的综合PK。

  武汉经济总量,远远领先于另四大城市。

  但是,武汉的产业发展阶段,并没有明显领先于中部其它城市。造成在中国领域的同质化竞争。比如,武汉有东风,南昌有江铃,汽车也成为南昌第一大产业,合肥借蔚来异军突起,郑州则有宇通和上汽。

  未来,五大中部城市在高新产业和支柱产业领域的竞争,会更加激烈。

  武汉的光谷不仅制造业光电产品先进,生物制药也位居前列。而最厉害的是正在勃兴的互联网产业,武汉近年互联网行业井喷,300家规模以上互联网企业年产值累计达150亿元,50余家知名企业在汉设立“第二总部”,涌现独角兽企业5家,武汉正成为全国互联网“第四极”,并推动互联网产业反哺制造业。

  郑州造五千亿级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郑东新区成为高铁经济的典范,值得借鉴。

  合肥中科系驰名全国,装备制造,家电和战略新兴产业崛起,日益成为芯片、半导体、电子元件器生产基地,新能源产业狂飙。

  长沙的装备制造产业发达,也是北汽福田、广汽、大众等在中部的重要基地。

  江西半导体产业崛起,形成电子、汽车、电器机械,医药和农副食品五大主导产业。

  上海能辐射整个长三角,广深称雄珠三角,武汉能否垂范中部?

  此前,武汉为核心的中四角,因为合肥向往长三角而变成了中三角,而南昌与长沙,也与武汉同床异梦,若竞争大于合作,中三角也难如愿。

  武汉必须率先完成产业升级,打破与中部其它城市平行竞争关系,形成产业落差,才可以领袖中部。

  武汉的核心优势有两个,一个是大学,武汉高校最多,双一流大学7所,独步华中。

  此外,武汉位于中国高铁米字形中心,到各个主要城市的时长都在5个小时左右,当天可往返,这是其他四个城市无法比拟的。

  至2020年,中国高铁里程总长3.8万公里,全球第一,占全球总里程的70%。武汉在中国高铁中心,在全球高铁体系中都处于无可挑战的地位。

  (4)自信,是武汉浴火重生的内生动能

  一技走天下,技多不压身。

  当华为遭遇5G之困,被美国封锁芯片后,手机产品的市场表现亦有所下降。人们惊呼“原来高科技技术对企业是如此的重要”。

  当我看到武汉高科技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地大幅增多,一些企业能够将多年投入形成生产力,我对高科技企业的信心陡然增高。

  武汉在人们的印象中,仍然限于池莉笔下的“市民化城市”,也被大家一贯定位为“争蝇头小利、复杂而多变的九头鸟”,而绝不会把武汉往时尚、高科技这样的方向去归类。

  对这样的刻板印象并不需要反驳。从言论上来看,谁也说服不了谁,只看数据就行了。

  2020年疫情严重,经济损失不可估量。

  2021年GDP重回增长轨道,且增速惊人。

  当我徜徉于江汉路步行街时,看到行人如织各大卖场依然开展各种促销活动、附近的地摊市场人声鼎沸,摊位如星罗密布,著名的黄鹤楼景区游人如织、诵诗之声不绝于耳,我会惊叹于经济的自我修复能力,惊叹于人们对于困难的积极乐观态度。

  不论是高科技企业因历史机遇而涌现出的良好表现,还是民生环境中人们熙熙攘攘中忙碌的身影。武汉在疫情后的烟火气,是全方位的燃放。

  武汉人,很有江湖情结。为人、做事,喜欢表现出真性情,追求豪放的品性,因此我们会看到王志纲描述武汉女人的性情与暴躁,看到易中天描述武汉是多元化的综合体,会看到池莉笔下小人物的市井气、甚至有些许霸蛮的风范。

  武汉先天禀赋惊人,后天奋发图强,足以举重若轻,进退自如。

  自信者,永不言败。

  中部之中,兼容四方。

  中部之芯,牵动全局。

  这就是武汉复兴的内生动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GMT+8, 2025-7-5 04:39 , Processed in 0.297327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