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1004|回复: 0

环球科学:偷猎导致更多大象不长象牙;“天问一号”恢复科学探测工作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10-24 18:34: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动物学 ·

  象牙偷猎导致象群快速演化

  随着人类需求和捕猎技术的增长,盗猎活动日渐猖獗,可能已经成为目标物种演化的一个强大的驱动因素。近日,发表在《科学》杂志的一项研究发现,非洲草原象(Loxodonta africana)中的无象牙个体比例上升,或许是象牙偷猎所致。

  研究者在莫桑比克的戈龙戈萨国家公园进行调查,分析了莫桑比克内战(1977年至1992年)中的象牙偷猎对非洲象演化的影响。在这场战争中,双方武装均大幅依赖象牙贸易获得资金,导致非洲象种群数量锐减90%以上。研究者通过此前田野调查数据建立种群模型,发现经过内战的频繁偷猎后,该地区无象牙雌象的比例增加,而雄象中则未出现此种趋势。研究者通过全基因组分析锁定了等位基因AMELX,此基因编码参与牙釉质矿化的一种蛋白质,并可能调控牙周组织的形成和牙骨质相关基因的表达。其缺失突变可阻碍哺乳动物侧切牙生长,且在人类中为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母亲患病则大概率遗传给子代),且在获得突变的男性中致死。由于AMELX在哺乳动物中同源,这很可能是该象群中雄象未表现出明显无牙趋势的原因。此研究揭示了人类捕猎对野生动物种群强大的选择压,为野生动物资源开发影响生物演化提供了明确证据。

  · 火星探测 ·

  日凌结束,“天问一号”恢复科学探测

  2021年9月下旬开始,地球、火星运行到太阳的两侧且三者近乎处于一条直线,这种现象称作日凌。在此期间,火星探测器与地球的通信不稳定,甚至中断。日凌期间,“天问一号”环绕器和“祝融号”火星车进入自主运行模式,暂停科学探测工作,上海天文台、国家空间科学中心联合全球多个射电望远镜单位,对“天问一号”环绕器和“火星快车”轨道器(MEX)开展同波束日凌观测,本次观测共获取约5TB数据。目前各方正在开展联合研究,通过分析探测器信号经过太阳风时受的影响,研究太阳风的性质。

  日前,日凌现象已经结束,探测器与地球之间的测控通信恢复正常。通过遥测数据判断,“天问一号”日凌期间状态正常。环绕器将于11月初进入预定轨道,开展火星全球遥感探测,获取火星形貌与地质构造、表面物质成分与土壤类型分布、大气电离层、火星空间环境等科学数据,同时兼顾火星车拓展任务阶段的中继通信。(新华网)

  · 考古学 ·

  维京人在1021年就已抵达美洲

  研究采集的树木样品,白色X表示最终取样进行分析的位置。(图片来源:原论文/Margot Kuitems)

  维京人是最早穿越大西洋、到达美洲大陆的欧洲人,但由于各种条件限制,他们最早到达的具体年代难以确定。在一项近日发表于《自然》的研究中,研究人员巧妙地利用树木的年轮得出了结论:维京人在公元1021年,也就是整整1000年前就已经在美洲大陆上活动了。

  研究团队从加拿大纽芬兰地区曾有维京人活动过的遗址采集了树木样品,这些木头都有金属利器砍伐的痕迹,这表明它们不是由当时的当地土著砍伐的。通常情况下,树木年轮中的碳14同位素含量较为稳定。但公元992年曾发生一场猛烈的太阳风暴,这导致地球大气中的放射性碳浓度突增,这一“信号”也被记录在了世界各地树木的年轮中。研究人员先使用碳14测年技术,找出了样品中对应上述事件的年轮,进而通过数年轮的方式,得出树木被砍伐时的确切年份。最终,来自3颗树的样品都表明,砍伐年份是公元1021年。研究人员表示,未来可以基于这一结果,对跨大西洋的人类活动,以及可能伴随于此的遗传信息、生物区系和病原体的交换进行研究。

  · 古生物学 ·

  恐龙群居的最早证据

  巴塔哥尼亚鼠龙繁殖场的艺术复原图,图中展示了几个不同年龄段的鼠龙(图片来源:Jorge Gonzalez)

  近日,发表于《科学·报告》的一篇论文提供了恐龙已知最早的群居生活证据。研究者在阿根廷的拉谷纳·科罗拉达组(Laguna Colorada Formation)地层中发现了大量巴塔哥尼亚鼠龙(Mussaurus patagonicus )的骨骼和蛋化石,这些蛋分组、有序地排列于类似繁殖场的场地中。同时,研究者利用骨组织切片评估了不同个体所处的生长发育阶段,他们发现,处于同一生长发育阶段的个体,也会分布在同一区域,这可能说明巴塔哥尼亚鼠龙中已经出现了社会行为。

  巴塔哥尼亚鼠龙是一种蜥脚类恐龙,这类恐龙通常食草、体型巨大,具有很长的颈部。这些化石约有1.93亿年历史,将蜥脚类恐龙的复杂社会行为最早记录提早了超过4000万年。作者推测,体型巨大的蜥脚类恐龙为了满足更多的能量需求,需要协调个体行为,参与群居生活,从而获取更多食物。

  · 医学 ·

  肠道炎症患者焦虑或抑郁的原因

  大脑和肠道之间有密切的联系,可以相互影响。肠-脑轴(gut–brain axis)是肠道与中枢神经系统相互作用的双向调节轴。此前研究表明,多达40%的炎症性肠病(IBD)患者会出现焦虑或抑郁等精神症状,但相关机制尚不清楚。近日,在一项发表于《科学》的新研究中,研究者发现了IBD和相关精神症状之间潜在的致病关联。

  研究者发现IBD患者的肠道血管屏障通透性增加,使炎症能扩散到肠道以外。为此,大脑脉络丛的血管屏障会关闭,来保护大脑免受炎症的影响,但这也关闭了大分子生物信号的通道,导致肠-脑轴失调。与此同时,研究者观察到脉络丛内皮细胞闭合的小鼠会出现短期记忆丧失和焦虑等精神症状。因此,研究者推断,连接肠道与大脑的肠-脑轴的功能失调,导致了与IBD相关的精神症状。该研究或对治疗IBD患者的行为障碍有所启发。

  · 新冠病毒 ·

  新冠可能是一种季节性流行病

  为更好地控制新冠疫情,我们需要了解它的传播规律,例如季节变化是否会影响其传染性。现有的理论模型认为气候不是新冠肺炎传播的驱动因素,但也有一些观察表明,新冠肺炎早期在国内的传播与低温低湿度有关。如今,一项发表在《自然·计算科学》的研究表明,新冠可能是一种与气候相关的季节性流行病。

  巴塞罗那全球健康研究所(ISGlobal)领衔的团队分析了新冠肺炎在五大洲162个国家和地区传播的初始阶段(防控措施施行前),发现较高的传播率与较低的温度和湿度有关。此后,他们用专门的统计学方法来识别疫情的变化规律。结果发现,大到全球范围小到城市范围,病例数都与温度和湿度呈现强烈负相关:第一波疫情随温度湿度上升而减弱,第二波随温度湿度下降而上升。科学家认为,季节变化可能对新冠肺炎传播有重要影响,因为低湿度能减小气溶胶的大小,从而增加病毒在空气中传播的几率。不过,季节性规律在夏季会被打破,五大洲都不例外。团队认为,年轻人大规模聚集、旅游业、空调等都可能是规律打破的原因。

  · 新冠疫情 ·

  至北京时间10月22日10时,据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最新统计,全球累计新冠确诊病例242 446 133例,死亡病例4 928 844例。

  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官方网站的消息,10月21日0—24时,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新增确诊病例43例。其中境外输入病例15例(云南4例,广西3例,上海2例,山东2例,辽宁1例,河南1例,广东1例,陕西1例),含1例由无症状感染者转为确诊病例(在河南);本土病例28例(内蒙古11例,其中阿拉善盟10例、锡林郭勒盟1例;甘肃9例,其中兰州市5例、张掖市3例、嘉峪关市1例;陕西3例,均在西安市;宁夏2例,其中吴忠市1例、银川市1例;北京1例,在丰台区;贵州1例,在遵义市;青海1例,在海东市)。无新增死亡病例。无新增疑似病例。

  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新增无症状感染者26例,其中境外输入19例,本土7例(云南3例,均在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河北2例,均在保定市;贵州2例,均在遵义市);当日转为确诊病例1例(为境外输入);当日解除医学观察13例(均为境外输入);尚在医学观察的无症状感染者384例(境外输入357例)。

  截至2021年10月20日,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累计报告接种新冠病毒疫苗223832.5万剂次。

  文:韩佳桐、白德凡、李诗源、二七、曾欣欣、马一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GMT+8, 2025-8-6 07:40 , Processed in 0.093770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