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4939|回复: 0

熊炜:科学巨擘杨和邓:跨越世纪和生死的约定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9-26 08:34: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9月22日是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先生的百岁寿辰, 受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委托,教育部负责同志于当日到清华大学看望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代表习近平赠送花篮,转达习近平对他百岁生日的祝福,祝愿他健康长寿。

  从这篇报导中可以看出党和国家对杨老几十年来为祖国所做贡献的重视并给予高度评价。笔者也欣喜得看到官方媒体和自媒体,都对此事作出大量报导,纷纷给出正面评价,相比较几年前恶意揣测的乱象,不禁让人感叹中国的社会和媒体人都在走向成熟。

  9月22日,由清华大学、中国物理学会、香港中文大学联合主办的杨振宁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贺杨先生百岁华诞在清华大学举行。会上,杨振宁先生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同途”为题发表了演讲。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同途”这句话是1971年杨老第一次回到新中国时,他一生的挚友、“两弹元勋”邓稼先先生在给他的信中的一句诗,这句“千里共同途”展现出邓稼先对老友深沉的期待。

  回顾五十年来杨老所付出的努力和辛劳,可以说他已经践行了与老友这跨越世纪和生死的约定,也可以自豪地以此告慰老友的在天之灵。

  一、杨邓情谊

  20世纪中期,邓稼先与杨振宁先后就读于北京崇德中学,自此,两人成了要好的同学和朋友。

  1941年夏,两人又在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相聚,在该校,两人又可以经常在一起切磋学业、交流心得。邓稼先对其姐说,振宁兄是我的课外老师。

  杨振宁与邓稼先

  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不久,杨振宁考入美国芝加哥大学物理系,攻读博士学位。次年,邓稼先考取留美研究生。在征求杨振宁的意见后,邓稼先顺利地进入美国普渡大学就读物理系。

  1950年8月,邓稼先回到中国,从那以后,邓稼先便和在美国的杨振宁天各一方,长时间失去了联系。

  1971年杨振宁首次回中国,到上海之后定了一份要见的亲友名单,其中第一个就是邓稼先。

  据邓稼先夫人许鹿希回忆,“四人帮”有个计划,要把搞核武器的人打掉。年轻些的已被搞得非常之惨,那些忠实可靠功劳很大的人都被打成了特务,很多人遭了殃。当时有两个口号:“会英文的就是美国特务,会俄文的就是苏联特务”,可见迫害之烈。

  当时已经把邓稼先调到青海的“221基地”去,组织了一批士兵和工人去斗他,理由是有两次核试验没有达到预期效果,抓住科学测试的失误上纲上线,目的就是要把负责人邓稼先搞掉。就在这危急的时刻,杨振宁要见他。周恩来总理命令把邓稼先召回了北京,侥幸得救。

  许鹿希感叹道:“我对这件事情总觉得冥冥之中上天有个安排,让杨振宁来救邓稼先一命!其实,无意之中他还救了一大批中国搞核武器的人。这样的巧合真不能用语言来描述,简直太绝妙了!我至今想不出该怎么表达,我为此非常感激他!”

  1985年,邓稼先被查出身患直肠癌,住院治疗。1986年5月与6月,杨振宁曾先后两次回国,去医院探望邓稼先。返回美国后,杨振宁想办法搞到当时尚未上市的治癌症的新药,请韩叙大使通过信使,迅速送往北京。

  1986年7月,邓稼先去世,杨振宁回到北京为邓稼先扫墓,邓稼先的夫人许鹿希将一只蓝色盒子交给杨振宁,盒子里面整齐地放着他们的家乡安徽出产的文房四宝,表示两人长达半个世纪的友谊永世长存。

  二、五十年为祖国科技事业等方面所做的贡献

  邓稼先虽然已经驾鹤西去,但是二人的约定并未画上句号,几十年来,杨振宁依然践行着对老友的承诺,脚踏实地得为祖国科技事业的发展壮大做出自己的贡献。

  1971年夏,杨振宁回中国访问,是美籍知名学者访问新中国的第一人。

  回到美国后,杨振宁在美国很多城市举行演讲,许多美国人,因为受他的影响,开始对中国持友好态度,并愿意同中国亲近,在当时中美关系还没有解冻的情况下,他这样做,是担了相当大的风险的。在他的感召下,一些美籍华人学者,纷纷回国探访,为祖国的科技教育事业献计献策;许多华人华侨纷纷回国参观、考察、投资;在改开初期,许多美国人、尤其是科学家对中国持友好的态度,愿意同中国亲近,杨振宁的功劳是非常大的。

  杨振宁先生还多次参加保钓运动,还曾经在美国参议院外交关系委员会举行的“归还冲绳协定”听证会上作证。他从历史、地理和现实的角度全面讲述了钓鱼岛是中国领土的事实,为维护中国领土完整做出了重要贡献。本世纪初还与港独、台独势力做过斗争,并因此征服了许多台湾学生。

  在他的建议下引进《科学美国人》中文版版权,这本刊物进入中国,成为改革开放后我国第一本版权合作的期刊,即《环球科学》前身。1978年3月,在李政道 、杨振宁等人的倡导下,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创建首期少年班。1983年12月,杨振宁向邓小平建议:“国外认为,搞软件15—18岁较有利。”由此,中科大少年班设立了计算机软件专业,为中国互联网行业后来几十年的迅猛发展打下了扎实的人才基础。

  1997年,清华大学为加快理科发展,时任校长王大中与杨振宁教授反复磋商后,决定根据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的经验,成立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将它建成一个高水平的纯学术性单位,帮助清华引进了姚期智等顶尖人才,为清华在香港、美国分别设立了两个基金会,并成功募集巨额办学资金。

  多年来,杨老与多所国内知名高校合作,参与创建了几十所理论物理研究室,创建后亲自指导研究工作,目前,这些研究室已在国际上占有一席之地。在国内二十多所大学中,设有“杨振宁优秀学生奖学金”和“杨振宁特困优秀生奖学金”,每年资助并鼓励大量优秀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杨老还多方筹集资金,帮助国内高校引进人才,光外籍院士就超过十位,送出上千名优秀青年学者赴国外交流学习,学成归国报效国家。

  由于篇幅的限制,这里只用2008年杨振宁当选“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最有影响的海外专家”的当选理由来概括杨老五十年来的贡献:在中美关系尚未解冻时期,带动一大批华人学者回国为祖国现代化建设献计献策,在促进中美两国建交、中美人才交流和科技合作等方面作出了特殊贡献;先后香港和美国发起成立三个基金会,成功地为中山大学、清华大学在海外募集数亿元资金;推动成立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为清华引进“计算机诺贝尔奖”图灵奖获得者姚期智等顶尖学者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前半生我回去,后半生你继续,也许这就是邓杨二人对“千里共同途”的共同理解吧。

  三、杨振宁的主要学术成就

  照美国物理学界的权威评价,杨振宁是继爱因斯坦和费米之后,第三位物理学全才。也就是说,他是当世物理学界第一人,他的“宇称不守恒”观念颠覆了物理学的一般认识。

  1957年,杨振宁与李政道成为最早获得诺贝尔奖的华人。消息传来,当时的中国一片欢呼。放到那个百年环境下,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与第一个获得诺贝尔奖都是值得中国人热泪盈眶的事。

  他在许多场合公开评价自己最重大的成就是,帮助克服了中国人觉得自己不如人的心理。

  在当时的条件下,中国科研水平不如人、科研条件不如人,但邓稼先站出来说,中国人也可以造原子弹;杨振宁站出来说,中国人也可以获得诺贝尔奖。这给中国人带来的精神冲击是突破性的,是中国年轻一代科学人信心的基础性支撑。

  杨振宁先生一生提出了十三条理论:统计力学的相变理论;玻色子多体问题;杨—Baxter方程;1维δ函数排斥势中的玻色子在有限温度的严格解;超导体磁通量子化的理论解释;非对角长程序;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时间反演、电荷共轭和宇称三种分立对称性;高能中微子实验的理论探讨;CP不守恒的唯象框架;杨—Mills规范场论;规范场论的积分形式;规范场论与纤维丛理论的对应。

  这些理论大多数为实验所证实,有多名科学家因为证实了杨振宁的理论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杨老还在国际一级期刊上发表重磅学术论文300多篇;获包括诺贝尔奖在内的国际学术大奖16次以上;被多国国家科学院聘为外籍院士。

  前两年在中国的互联网上曾经有过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把杨振宁与霍金作比较,他俩谁是当今世界在世的最伟大的物理学家?如果说面对爱因斯坦,杨振宁先生的成就也许无法完全匹敌。面对霍金,那么可以毫不犹豫地告诉你,杨振宁先生在科学研究领域确实要突出很多。由于国内某些自媒体的无知:直接越过西方媒体给科学家霍金“封神”,称他为“爱因斯坦之后第一人”“最聪明的大脑”“最伟大的科学家”等等。这些不实称号或许会令西方人目瞪口呆。

  个人以为,霍金的畅销书,很多人都能假装看得懂,即使看不懂也能胡诌两句。而杨振宁的书,不畅销,也很少有人看得懂。说实话,能看杨振宁论文的,已经不是普通人了,能看得懂的绝对是大牛了,不服气的话,把下面这个公式读一遍。

  霍金还在世的时候就有一个全人类“伟大的物理学家”评选榜,但里面评选出的依然在世的最伟大物理学家是杨振宁老先生而不是霍金。2000年时《自然》评选了人类过去千年以来最伟大的物理学家,全人类总共只有20多人上榜。杨振宁先生在这个评选中名列18位,并且他还是这个榜单里唯一一个活着的物理学家。与他一同登上这个榜单的其他人全部都是已作古的大牛,包括牛顿,爱因斯坦,麦克斯韦,薛定谔,波尔,海森堡等等……杨振宁是物理封神榜上唯一在世的大师,并且他也是唯一的华人。

  笔者对霍金也抱有足够的敬意。毕竟因为严重疾病“渐冻症”的困扰,他的一生几乎都被禁锢在轮椅上,到了最后连发声都做不到,只能依靠键盘和电脑来和这个世界交流。霍金的励志和精神力量我们十分佩服,他一生的奋斗和杰出成就也有目共睹,但在前沿物理学的贡献在物理学大师里,其作出的物理学成就仍不是顶尖成果。你可以佩服霍金的人生奋斗历程,但你不可以随便封神。这是对物理学的不尊重,也是对霍金的过分捧杀。霍金在物理学上的主要成就有:“霍金辐射”、“无边界条件猜想”。平心而论,这两点都是相当不错的理论猜想,但却并不是物理学中最了不起的发现,其关键在于他的这些理论有很多细节不完善或者模糊的地方,也不可能被实验证明。

  西方媒体怎么评价自己的科学家,那是人家自己的事,我们管不着。但是作为中国人自己,不假思索地跟着西方媒体的背后炒作,甚至越过西方媒体直接给霍金封神的做法,显然是有失公允的。

  四、误解和争议

  (一)回国问题

  新中国成立之后,很多留学海外的年轻才俊,热血沸腾,克服重重苦难,纷纷回国。邓稼先就是其中之一,1950年10月他拿到了博士学位之后,婉言拒绝了同学好友的挽留,和200多位专家学者一起,回到国内,最后为两弹工程立下了头功。而杨振宁却选择了留在美国发展,后来加入了美籍,然后跟李政道一起获得诺贝尔奖,许多媒体因此对杨老大加诟病。

  其实杨振宁的客观条件的确跟邓稼先有区别。杨振宁学的是理论物理,邓稼先学的是核物理。理论物理当时在国内的确没有相应的工作条件和工作氛围,如果选择回国的话,他不太可能取得后来的成就。

  政治气候对杨振宁来说可能是致命的,因为杨振宁是国民党名将杜聿明的女婿,在当时的情况下,杜聿明可是43名头等战犯之一。所以当时政治成分不好,是动摇杨振宁回国的重要因素之一。我们不能单纯的站在道德制高点,简单的去看这个问题。

  当中美关系回暖之后,杨老第一个回国,帮助国家的建设,而且这份事业一做就是五十年,还有谁能超越他呢?

  (二)国籍、婚姻

  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所做的决定,别人没有理由对其指手画脚,这些方面本不应该成为话题。笔者在网上搜索,在2003年杨老决定落叶归根、回国定居之后,这些负面话题开始突然增多,毕竟在美国取得的研究成果要造福于社会主义的中国了,惯于操控舆论的西方精英们心里不是滋味了。

  从前几年极为被动的舆论情状来看,我们要吸取教训,不能老是人云亦云,跟着西方舆论的调子走。另外,我们这个社会长期以来习惯于道德绑架,在我们的文化和思维里,否定一个人最锐利的武器就是找到道德上的瑕疵,然后死死抓住这一点,将其牢牢钉在耻辱柱上,令他永世不得翻身。我们的媒体乃至全社会都应该更加成熟和宽容,这是我们走向巅峰前必须拥有的软实力。

  结语:

  在杨振宁先生百年寿诞之时,作为晚辈,斗胆揣测二位先生的世纪之约,相信,爱国爱家、家国情怀一定是包含在两位先生的“千里共同途”之中的。

  愿所有的爱国者都能被社会所包容,为人民所爱戴,被历史所铭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

GMT+8, 2025-5-3 13:16 , Processed in 0.116694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