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493|回复: 0

木马君:南京之后,新冠防疫之路去向何方?后疫苗时代,是堵还是疏?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8-10 17:51: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自从7月底开始,南京出现疫情,后来这波疫情一时没有完全扑灭,反而呈现出燎原之势,波及了全国17个省,目前全国已经有了一百多个中高风险地区。

  大约因为南京是我的家乡,所以自从疫情一出现,我也忍不住时时关注牵挂。

  说来令人感叹,当国内出现十几例感染者时,我能感同身受那种紧张和焦虑,常常和微信群里的家人和朋友交流最新的疫情报告,但是与此同时,我所居住的德国每天新冠感染新增都是好几千个,有时甚至上万,我却完全没有去关注,根本无动于衷,貌似生活工作一切都挺正常嘛。

  是不是有点讽刺?

  德国的每天新增曲线图

  说到底,中西方的大环境和抗疫策略不同,所以居住在里面的人,也逐渐养成了完全不同的心态。

  我虽然也很惜命,但是在德国这一年多的新冠经历,也许是温水煮青蛙,对于德国的新冠新增,早已变得漠不关心,只有在需要出远门时,才会临时查询一下最新的新冠防疫和出行政策。

  德国在一众欧洲国家里,还不是最“疯”的。

  众所周知,自从7月19日开始,英国已经彻底躺平,开始放飞自我,全面解封,取消了绝大部分新冠限制和约束。

  英国首相鲍里斯说,虽然会有更多的新冠患者住院、死亡,但是综合考虑到疫苗、季节等方方面面的因素,“现在是时候了。此时不解封,更待何时?”

  德尔塔变种席卷全球,很多国家都出现了疫情反弹。英国新冠确诊病例连日急增,尽管如此,英国还是坚定地解封。

  国内的瓜友一定要感叹,英国政府也太不负责了吧?这是不是脑袋坏掉了?明知道全面放开后,感染人数会大幅增加,还要义无反顾地这样做,是不是找死?

  当然,就算首相没脑子,他的智囊团也不会都是蠢货。我猜想,他们也是多方考量了英国的情况和各种政治因素,才做了这个决定。

  让英国人有底气“笑傲江湖”的,大约是这些数据:

  英国已经有87%的人至少接种了一剂疫苗,三分之二人口完成了两剂接种。

  虽然,新冠感染者新增最近出现了反弹,甚至大幅超过了疫情严重的去年秋天。但是需要住院治疗的人数却远远地低于去年秋天。

  英国感染病例超过去年秋天

  因为疫苗作用,住院人数明显下降

  今年一月,英国每10个新冠确诊病例中就有1人病症严重到需要住院治疗,每60个确诊病例中就有1例死亡。

  而现在,接种了疫苗后的新冠感染者住院的风险估计在2%,死亡率大约是千分之一。

  千分之一是什么概念呢?

  我查阅了一些信息,有些资料显示“美国每年都会有流感流行,平均有300万人患病,上万人死亡。”这样粗略估算一下,死亡率大约在千分之三。

  另一份中国疾控中心的文件提到,流感可导致全球每年29万到65万呼吸道疾病相关死亡,流感住院患者的病死率在千分之五左右。

  这样看来,接种了疫苗后,新冠感染者的住院率和死亡率大幅下降,大约达到了跟流感相持平的水平。

  对于欧美国家来说,他们的新冠策略一直都是“见机行事,在不影响生活质量的前提下,尽可能让新冠疫情常态化”。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英国会做出放飞自我的决定,倒也不奇怪了,因为对于他们的防疫策略来说,使命已经完成了。

  从欧美政府的抗疫策略来说,尽人事,听天命,疫苗已经普及了,医疗资源能够应对,那就进入常态化管理了,也就是实实在在的“与新冠共存”。

  对于外国普通民众来说,打了疫苗后,心态就更加放松了,不得我幸,得之我命。

  歪果仁的抗疫策略一直和我们不同,这一点已经是个地球人都知道的事实了。

  中国的防疫策略是清零,严防死守,扑灭每一个大规模传播的可能性。

  放眼全世界,几乎没有哪个国家有能力执行这种策略。欧美国家更是想都不敢想,执行力做不到,费用也付不起。

  正是因为过去一年多国内抗疫措施的严格执行,中国才成了世界上少见的新冠“净土”。

  有很长一段时间,在南京工作的德国同事,骄傲地在会议上展示南京熙熙攘攘的街头,那里的人们可以在这片净土里正常地生活,而欧洲各国的民众却还在带着口罩与新冠病毒贴面共舞。

  后来,疫苗来了,世界抗疫形势又变了。

  有能力的国家都在快速普及疫苗,当接种率达到70%以上,大部分国家政府都松了一口气。即使德尔塔变种让感染率反弹,但是只要重症减少,医疗资源能吃得消,那就不是问题。

  于是,慢慢地,很多国家都面临一个新的选择:接种完疫苗后,以后的防疫之路怎么走?

  是像英国一样放飞自我,享受不受约束的生活,还是长期实行新冠措施,永远带着口罩?

  即使欧洲其他国家没有英国那么“疯”,但是逐步解封已经是大趋势。打了疫苗的人会获得更多的出行自由,公共场合的聚会约束也不那么严格了。

  不管是政府,还是民众,都在半推半就中,接受了与新冠共存的事实。

  严防死守,立刻清零,这是有中国特色的防疫之路,在无数人付出的努力下,防线内的人可以安居乐业,生活不受影响。

  但是要执行这样的策略,消耗也是惊人的,人力物力投入不计其数。

  之前南京出现疫情时,我在公号里写道“一下子要检测上百万人,要伤筋动骨”,国内的朋友回复我说:你想得也太简单了,是要检测上千万人,而且还不止一轮!

  在短期之内,让一整座城市的人反复过筛,对于欧美国家来说,这简直是都市传说,天方夜谭。

  有无数个医务人员和基层工作者,为此彻夜工作。老百姓也得配合,需要千万人核酸检测,大家都自觉熬夜排队,支持防疫工作。

  看到国内的家人朋友发来的照片,我一方面佩服国内的执行力和民众的自觉支持,另一方面,我又隐隐担心,这样的事,以后会不会隔三岔五地出现?

  是人,都会疲惫。一旦短时紧急措施变成长期化状态,就会慢慢产生松懈。如果四面八方都刮起了大风,我们的防线经过长期风吹日晒,会不会变成一顶漏风的帐篷,让人手忙脚乱?

  曾经我很天真地以为,大部分人打了疫苗后,形成了群体免疫效应,那病毒也就自然而然地销声匿迹了,新冠就会从人们的生活中淡出。

  但是,最近越来越多的信息显示,疫苗并不能完全避免感染,也不能阻止传播。

  它最大的效用是降低了新冠病毒对人体的危害,但是却不能让新冠病毒完全从我们的生活中消失。

  这段时间,有个问题盘旋在我心里,特别是在南京疫情之后,这个问题在心里呼之欲出:

  咱们国家的抗疫策略有长期可持续性吗?换成大白话来说,我们能三年,五年,十年都这么严防死守吗?

  从目前全世界的疫情发展来看,国内是一片难得的净土,但是我也默默地担忧,再过一两年,疫苗完全普及后,在世界进入新冠常态化时代,中国会不会把自己活成汪洋里的一叶孤舟?

  当世界上其他小伙伴已经破罐破摔自由往来时,我们该怎么办呢?一辈子卡着国门吗?

  在后疫苗时代,中西方的防疫措施渐行渐远。

  我斗胆打个比方,如果新冠病毒是一场洪水,咱们国家目前的策略是筑高墙抗洪,堵死水流的来路。

  而欧美国家因为自身国情和能力的限制,采用了“小规模开闸泄洪”的策略。水流大了就控紧一点,水流小的话,闸就开大一些。最终目标是,让洪水逐渐像普通的溪水一样流经此地。

  从医学和统计学来看很简单的问题,放在真实国情里,就变成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

  大胆的假设一下,如果有一天,我们国家也开始“疏通”,尝试与新冠共存的策略。那至少要考虑以下几个问题:

  1. 要保证符合条件的人全部接种了有效疫苗,这样才能避免新冠刚爆发时的那种失控的大规模传播。

  2. 要预估即使全民接种疫苗,仍然有百分之多少的人会被感染,需要住院。我们的医疗资源能不能以常态化来接收和治疗这部分病人?会不会引起医疗资源挤兑?

  3. 老百姓恐新冠已久,他们在心理上能不能接受这件事?如果在逐步疏通的策略中,有一些人感染了新冠,会不会埋怨国家引起社会问题?

  “疏通”策略的好处是,有一天我们不用再筑高墙,不用再连夜惊醒一座城,和世界上其他已经普及疫苗的小伙伴,可以自由来往。

  但是“疏通”策略的缺点也是明显的。如果从大禹治水的故事里看,也许堵不如疏。但是,疏通洪水,是会淹没一部分人的,大禹是怎么想的?能不能做这个决定?

  就算全民都打了疫苗,疫苗还是有概率的,不管是70%也好,90%也罢,任何一个百分比,放在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来说,仍然有千万人可能会被感染,这千万人中又有一小部分人会是重症,重症中也许有极少一部分甚至会失去生命。

  原本百分之几的纸面数字,一旦放进庞大的人口基数里,就成了成千上万人的健康甚至生命,这可如何是好?我们的医疗系统有没有做好准备?

  也许正是出于这样的考量,国内才一直坚持着严防死守。

  随着世界防疫措施放开,中国会不会成为一片汪洋大海里的孤岛?从长远来看,如果病毒五年,十年长期存在的话,我们又该如何应对?

  我虽然洋洋洒洒写了好几千个字,却也没办法给出一个解决方案,这原本就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社会问题,又岂是我能看清的。

  从一个普通民众的角度来说,如果国家继续严防死守,我会为生活在里面的人感到高兴和感恩,如果有一天,我们要改变策略,逐步疏通,要与新冠共存了,我也能理解这样的决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

GMT+8, 2025-5-11 02:39 , Processed in 0.093777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