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4662|回复: 0

缓缓君:滴滴的根本性问题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7-10 12:14: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01

  6月30日,滴滴在美股上市,没有宣传,也没有敲钟,低调得有些不同寻常。

  7月1日,举国欢庆百年华诞,没有什么关于滴滴的消息。

  这对滴滴而言,无疑就是最好的消息。

  然而,事情很快迎来了转折。

  7月2日,中国网络安全审查办公室宣布对滴滴启动安全审查。

  公告称,审查的目的是“防范国家数据安全风险,维护国家安全,保障公共利益”,并且,为了防范风险扩大,禁止了滴滴注册新用户的功能。

  7月4日,网信办发布通报称,经检测核实,滴滴存在严重违法违规收集个人信息问题,通知应用商店下架滴滴出行APP,并要求滴滴进行整改。

  7月7日,微信和支付宝又默默下架了滴滴的小程序。

  在监管的铁拳之下,滴滴的股价出现了断崖式的下跌(从最高点的18.01跌到了周四收盘时的11.21)。

  从铁拳三连的节奏之中,我们也可以看出监管部门的态度之坚决。

  其实我第一时间就听到了一些小道,说滴滴上市之前,监管部门曾要求滴滴不要急于在美股上市。

  但我当时的第一反应是:“应该不至于吧”。

  毕竟有蚂蚁这个前车之鉴在,我想国内的互联网企业再怎么也该吸取教训了,不至于头铁到非和监管部门对着干。

  然而,后续的一系列报道表明,是我高估了滴滴的觉悟,也低估了资本闯关的决心。

  无论是国内媒体还是境外媒体,他们的报道都指向了一点——滴滴是真的头铁。

  在《晚点LatePost》的一篇报道中,引用了相关人士的说法:

  “滴滴等数家公司 4、5 月在筹备美股 IPO 期间已经和监管进行沟通。其它公司决定暂缓上市,但滴滴选择在北京时间 6 月 30 日晚间低调 IPO,不敲钟、不接受采访,以发行区间的高点拿到 44 亿美元。”

  《华尔街日报》的一篇报道则称:

  尽管中国网络安全监管机构担心(滴滴赴美上市之后引起的数据安全问题),但在回报股东的压力下,网约车巨头仍继续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

  ……

  据一位接近该公司的人士透露,该公司最终决定进行 IPO,因为它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投资者要求巨额支出的压力。

  而《联合早报》则援引港媒的说法称,滴滴是“先斩后奏”,特意选择百年党庆之际赴美上市,以为可以落袋为安。

  这些报道都指向了同一个方向:滴滴就是在顶风作案,而这么做的一个关键性的因素,是为了回报股东。

  那么,相应的代价是什么呢?

  是一旦数据泄露,会严重危及到中国的国家安全。

  这也是监管部门最担心的一点。

  02

  先来说一下,滴滴的数据为什么那么重要。

  1.地理信息

  滴滴的网约车上都安装有“滴滴桔视记录仪”,记录仪会同时记录车内和车外的情况。

  这对于保护乘客和司机的安全,以及倒查行车过程中的各种纠纷,还是非常有用的。

  但“桔视记录仪”也是一把双刃剑。

  它同时会让滴滴获取中国的城市交通、道路桥梁建筑分布以及山川地貌等关键信息。

  这些信息一旦泄露到美国,就相当于帮助美国打开了“战争迷雾”,可以成为美国导弹精确打击中国的高精度地图。

  2.个人隐私信息

  滴滴的《个人信息保护及隐私政策》会变相强制收集大量私人信息,包括手机号、身份证号、面部特征、常用地址、银行卡号等等。

  试想一下,如果美国的情报机构通过数据分析发现,中国的某些国家工作人员经常出入不当场所,或者频繁往返于某家医院,是不是就可以考虑:

  这个人是不是违反党纪党规了,这个人是不是家里有人生病缺钱了?

  那么这些人就可以被大数据筛选出来,然后成为境外间谍实施策反的潜在目标群体。

  这可以大大提高外国情报部门的工作效率。

  有些人可能在和平环境下生活久了,觉得这个年代国内哪里还有什么间谍?

  但间谍是真的有,只不过普通人一般接触不到。

  根据《纽约时报》的报道,光是在2010-2012年期间,中国政府就挖出了至少十名CIA的线人。

  甚至连大学生都有可能被策反,成为境外间谍获取中国军事情报的工具。

  以上两点还只是我粗略考虑时想到的,一旦滴滴的数据落入到外国势力手里,对中国国家安全的影响恐怕远不止如此。

  这就是为什么监管部门那么在意滴滴的数据安全。

  那么,这些数据还安全吗?

  03

  前几天网上一度流传着一个说法,说滴滴已经把大数据打包递交给了美国。

  滴滴随后进行了辟谣。

  我个人倒是觉得,滴滴的掌舵者再蠢也不至于故意把敏感数据泄露给美国。

  但这不代表数据没有泄露的风险。

  就我能想到的,至少有两个途径:

  1.系统后门和入侵服务器

  滴滴一直在强调,他们的数据和服务器都存放于国内。

  但一旦在美股上市,就面临着信息披露的问题。

  中美两国围绕这个问题博弈了超过十年。

  早在2009年的时候,中国证监会就联合多部门发布了《关于加强在境外发行证券与上市相关保密和档案管理工作的规定》,要求境外上市企业的审计工作底稿不得出境(审计底稿是企业运营过程中的各种原始档案,包括内部文件、会议记录、工作流程、数据表格、收货单据等等):

  “在境外发行证券与上市过程中,提供相关证券服务的证券公司、证券服务机构在境内形成的工作底稿等档案应当存放在境内。”

  而美国则要求在美上市的中国企业提供审计底稿。

  双方监管要求上的冲突,一度导致中国企业暂停赴美上市。

  但双方一直在为这个事保持接触。

  因为中国企业赴美上市,存在一个双赢的基础。

  对于华尔街的资本来说,通过投资中国的优秀企业,成功上市后可获得成百上千倍的回报。

  对于中国企业来说,初创时期缺乏资金,通过募集境外资本,可以帮助企业快速发展。

  而这些企业发展起来以后,又会带动国内的税收和就业。

  在双赢的前景之下,2013年,中美宣布开展会计审计跨境执法合作,中国企业依旧不需提供审计底稿,但如果美国有需要,可以和中国的监管部门协商获取相关资料。

  这被视为是中美相互妥协后达成的一种默契。

  然而,此一时,彼一时。

  贸易战的打响,标志着中美关系急转直下。

  美国政府从贸易、金融、科技等多个维度发起了对中国的遏制。

  美国的证券监管部门,也再次盯上了审计底稿。

  2019年,美国开始讨论《外国公司问责任法》(HFCAA),该法案要求在美上市的外国公司必须提供审计底稿,以便交叉验证审计报告的真实性;如果连续三年都不提供(或提供的资料不被美国上市公司会计监督委员会认可),将被强制退市。

  而去年瑞幸的财务造假事件,无疑是给美国的监管部门提供了更为充分的理由。

  2020年底,《外国公司问责任法》在美国参众两院顺利获得了通过。

  这也是为什么一些原本在美上市的中国公司,这两年又回到香港或者内地进行二次上市。

  在遵守美国监管规则还是遵守中国监管规则的选择中,这些企业已经做好了准备。

  所以从这一点来看,滴滴在这个时间节点选择赴美上市,绝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一旦你在美国上市,审计底稿你还提供不提供?

  这是个问题。

  而一旦你提供了审计底稿,又如何确保美国的监管部门真的只是把资料用于审计,而不是窃取企业的机密?

  这也是问题。

  此外,根据“道琼斯风险合规”的一篇报道:

  “中国网络安全监管部门尤其担心的是美国的一项标准要求——拟在美国上市的公司要向SEC披露“重大合同”,即相关公司的主要厂商和供应商的信息。”

  因为这些合同会暴露滴滴服务器的品牌、型号、操作系统以及网络服务供应商。

  外国的情报部门就有可能通过黑客来窃取数据。

  当然,实际操作中也可能会更加简单粗暴。

  如果滴滴采用的是外国供应商的商品和网络服务,不排除美国政府直接要求相关企业提供后门来窃取滴滴数据的可能。

  2.监守自盗的风险

  美国的情报系统非常发达,发达到可以策反别国的情报部门。

  5月底,丹麦媒体报道称:

  在2012年至2014年期间,美国国家安全局利用与丹麦情报部门的合作伙伴关系,针对瑞典、挪威、法国和德国的高级官员进行了间谍活动,其中就包括德国总理默克尔。

  更让我目瞪口呆的是,丹麦的情报机构竟然一直在协助美国监听自家的政府。

  这就是典型的监守自盗。

  匪夷所思,却又千真万确。

  而滴滴的董事会成员中(苹果入股时安插进来的),就有一人具有美国军方背景,而且还曾是一名陆军情报官员。

  美国会不会在滴滴手里重现当年的“棱镜门事件”。

  这也让人不得不防。

  04

  滴滴这么大一家公司,在赴美上市之前这些问题会没考虑到吗?

  我认为绝不可能。

  但滴滴还是硬着头皮上了。

  至于原因,文章开头已经说了,国内外媒体的报道都指向一点——滴滴是为了回报股东。

  自2012年成立以来,滴滴累计融资23次,募集资金超过1500亿。

  天价融资换来的却是巨额亏损。

  根据滴滴的招股说明书,2018年、2019年和2020年,滴滴的净亏损分别为150亿元人民币、97亿元人民币和106亿元人民币。

  一直到2020年为止,滴滴都一直在亏损,而且亏得比上一年还多。

  在盈利遥遥无期的情况下,赶紧让公司上市、套钱,成为了对资本而言最有利的选择。

  那么,滴滴为什么不选择在香港上市?

  如果在香港挂牌,显然可以避免很多安全方面的顾虑。

  但现实是香港对合规的要求比美国更严。

  2020年10月8日,滴滴的竞争对手——嘀嗒出行曾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结果却未能如愿。

  想要快速圈钱套利,美国成为了唯一的选择。

  但这种选择是建立在危及中国国家安全的前提之下。

  这也意味着,滴滴这是把股东利益凌驾于国家利益之上。

  作为一家中国互联网巨头,做出这样的选择,实在是令人心寒。

  但这其实并非是滴滴的第一次冒险。

  2016年,商务部在新闻发布会上曾表示,滴滴和优步合并之前,并未向商务部申报,需依法承担责任。

  2018年,广东省交通厅曾公开表示,滴滴一直拒绝数据接入和接受监管。

  再到最近,滴滴铤而走险赴美上市,和监管对着干。

  滴滴从始至终都有着肆意妄为的那一面。

  它的底气来自哪里,我不知道。

  但我觉得应该要好好查一查。

  05

  一些人在网上说,监管部门并非单独针对滴滴。

  因为就在滴滴遭到调查的几天后,运满满、货车帮以及Boss直聘同样遭到了网信办的安全审查。

  但我认为还存在一种可能——是滴滴的所作所为,改变了监管的态度。

  其实早在蚂蚁风波中(详见《蚂蚁风波始末:说一点个人的推测》一文),我就在文中隐晦地提到,监管层的内部也可能会存在不同的声音。

  有些部门可能更偏向于支持企业的发展,有些部门可能更侧重于安全风险的防范。

  但滴滴事件的发生,无异于是在提醒各监管部门,不要高估了企业的觉悟,也不要低估了资本闯关的决心。

  为了利益,有些企业真的会铤而走险,置国家安全于不顾。

  如果这种推测为真,那滴滴就是凭着一己之力,打破了监管和企业之间的默契。

  但我认为这并不完全是坏事。

  事实上,在滴滴的后面,还有诸多拿了华尔街资本的中国互联网公司排着队等着赴美上市。

  这其中就包括一些同样也非常敏感的企业(具体就不点名了)。

  滴滴的遭遇,会成为一面镜子。

  这面镜子会提醒那些立场不坚定的企业管理者:

  不要试图以牺牲国家利益(危及国家安全)的方式,去满足资本的欲望。

  作为一家中国企业,在国家利益和股东利益之间,千万不要站错了队。

  最后,滴滴的问题不仅牵扯到国家安全,还涉及到反垄断。

  2016年,滴滴收购优步之后,监管部门就启动了对滴滴的反垄断调查,可惜的是,直到滴滴都已经赴美上市了,反垄断调查依然未有结果。

  这其实反映了一个问题,就是过去的这些年,国家对互联网企业的监管,其实是相当宽松的。

  这种宽松的环境帮助中国企业快速做大,但随之而来的,是一些企业的胆子也越来越大。

  前有蚂蚁,后有滴滴,这两场风波,想必已引起了监管的警惕。

  防止资本无序扩张,不能再停留在说说而已。

  反垄断的重锤正在落下。

  互联网行业野蛮发展的时代,也将一去不复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GMT+8, 2025-8-15 06:28 , Processed in 0.078142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