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6288|回复: 0

戎评:四十年突围与背叛,中国赢到了最后!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7-2 20:14: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6月30日,由中国光学光电子行业协会液晶分会主办的DIC 2021中国国际显示技术及应用创新展,在浦东新国际博览中心开幕。中国光学电子行业协会液晶分会常务副董事长兼秘书长梁新清在开幕致词中表示:2020,我国新型显示产业营收达到4460亿元,全球占比40.3%,产业规模位居世界第一。截止去年,中国大陆地区建成六代及以上面板生产线35条,产线总投资达到1.24万亿元,产能2.22亿平方米。

  毋庸置疑,这是一份足以令中国面板人乃至整个中华民族都骄傲的成绩。

  因为仅仅在10年前,中国液晶面板进口额超过460亿美元,是仅次于集成电路、石油、铁矿石的第四大进口商品。在那时的日韩甚至台湾看来,中国大陆堪称东亚电子产业聚集区最大的技术沙漠!

  如今,这片沙漠在无数产业人和科研人的奋斗下,已然成长为现代电子产业集群中最大的绿洲。

  2020年,中国大陆LCD产能已占全球半壁江山 数据来源:赛迪顾问

  十年光景,看似弹指一挥间,但鲜为人知的是,这三千六百多天的背后,承载着四十年面板产业大突围的心酸与血泪。

  这是一部可歌可泣的时代传奇,也是中国产业崛起的缩影。

  一:缘起

  我们现在所说的显示面板,主要指的是Liquid Crystal Display,简称LCD液晶显示器。其最早的技术起源来自于1883年,一位名叫莱尼泽的奥地利植物学家在加热某种物质时,发现它加热到特定的温度时会变为透明液体,降到特定温度时又会变为固定晶体,由此发现液晶能随着温度的变化在浑浊与透明之间不停转变的特征。

  在霸权战争不断的二十世纪上半叶之前,这种无法用于军事用途的东西,基本上没有受到各国政府和企业重视。

  这一尴尬的局面持续到二战结束后才得到改变。

  五十年代,美国引爆第三次科技革命,电子产业迎来了空前的繁荣。这一时期,彩色电视在全球大放异彩。而产品的推广者,全球最大的电视机厂商RCA,也就是美国无线电公司,试图研发一种全新的产品在快速更迭的电子周期中维持自己的龙头优势。鉴于当时的电视机屏幕尺寸小,很笨重,RCA很快便把发展方向锁定在尺寸超大可以挂在墙上的新型电视机。

  时间线来到1961年,RCA创始人乔治。海尔曼领导的开发小组,在普林斯顿实验室发现在两片透明的玻璃中间夹上液晶,在通过电压加热即能够使屏幕精准的变化色彩。

  海尔曼非常兴奋,旋即抽调公司最精锐的团队,全力开发LCD电视机!

  五十年代美国家庭电视机

  但随着项目的推进,RCA公司沮丧的发现,这种LCD屏幕画面的变化速度不仅慢色彩还很单调,短期内根本没有任何商业价值。尽管海尔曼没有死心,但直到七十年代RCA的研发工作仍在原地踏步。而此时工业级和企业级的电子计算机随着ICT革命的深入迅速兴起,在多层压力下,海尔曼最终决定放弃LCD电视研发,全力主攻商用计算机市场。

  商人嘛,都是要讲究经济效益的,RCA公司在LCD上投入了那么高的研究成本,就这么放弃好像也不符合资本家的精神是不?

  于是RCA就以300万美元的价格把LCD技术专利全盘卖给日本夏普。

  二:辉煌的日本时代

  话说夏普这家公司呢,在七十年代中期前,主要搞一些电子小玩意,比如计算器。别看它技术含量不算高,可LCD显示面板产业的大门,就是这个毫不起眼的小玩意叩开的。大概是在1971年前后,夏普通过一系列模块化研究,把计算器生产的零部件从3000个减少到硅片、显示屏、电池三个模块。

  当时,一家企业只做一个零部件的水平化分工在产业界还没兴起,企业生产东西还是那种从零部件到组装全产业链的纵向一体化模式。夏普把计算器产业链进行模块化整合后,成本直线下降,其推出的第一款LCD显示屏计算器也依托成本加技术的双重优势在市场上疯狂屠戮竞争对手。

  而夏普的成功,带动了日本电子产业LCD化的浪潮,多家日企先后推出以LCD屏的电子表、电子阅读器、掌上游戏机,并得到了积极的市场反馈,这为日企对LCD技术的后续开发积累了宝贵的第一桶金。

  八十年代初,伴随着半导体技术的飞速发展,LCD也进入了迸发期。1983年,日本精工研发出2英寸的彩色液晶显示屏。

  至此,LCD技术的商业化从单色时代拉开了彩色时代的帷幕,日本的小型数码电子产品,再次以不可阻挡之势席卷全球。随后,NEC、东芝、富士通、三菱等更多的企业躬身入局,并将该技术与自家的产品结合,大力推动了LCD液晶显示屏的大尺寸化发展。到八十年代末期时,像夏普、NEC、东芝等顶尖的玩家,已经能规模化的量产8~10寸的LCD屏!

  夏普

  尽管当时LCD技术已经有了广泛运用,但其产业价值相对于整个消费级电子产业来说,还是有些微不足道。而真正把LCD技术推向规模化,使之成长为消费级电子产业支柱门类的还是IBM。

  1992年,IBM发布ThinkPad笔记本电脑,它采用了10.4英寸的彩色显示,再加上Windows3.1系统支持的256色显示效果,使得它一经推出便赢得了市场的高度青睐。一年时间不到,IBM的订单就超过了六位数,而这笔订单关于彩色显示屏的采购就自然落到了LCD技术高度发达、量产能力世界第一的日本企业身上。

  这一时期,凭借着消费级电脑在全球市场的热卖,日本的LCD终于从其他产品的附属供应链崛起为独立的产业门类。1991年~1996年,NEC、东芝、夏普等日企共建成21条液晶面板生产线,要知道,这七年期间,全球总共建成的液晶面板生产线不过25条。

  如此庞大的产业规模,让日本在LCD全产业链上的优势愈发巩固,从原材料端到生产端再到供应端,不仅都有日企的存在,而且几乎都做到了世界前列。即便在日本面板产业凋零的今天,这些企业仍然牢牢掌握着上游技术高地!

  2019年6月,日本经济产业省宣布对出口韩国的半导体材料加强审查与管控,险些导致LG和三星爆发屏幕产能危机。

  然而,日本企业的好日子并不长久!

  虽然消费级电脑的热卖带动了LCD产业的规模化和独立化,但随着80%的日本电子企业加入LCD大军,试图从中分一杯羹后,液晶显示面板在1993年出现了产能过剩危机。根据经济学原理,供大于求则价格下跌,重仓LCD的日企亏损严重,不得不削减产能和裁员。殊不知,这个看似理性的商业举动却给了韩国异军突起的机会。

  三、韩国的异军突起

  韩国的LCD发展始肇于1984年,那年在李健熙的主导下,三星成立了TFT-LCD研究小组。不过进展很缓慢,直到1992年,同样是10.4英寸液晶显示屏,日本已经能大规模量产完成经济效益变现,韩国却只能在实验室折腾出能两片良品率过关的屏幕。

  吸收产业转移发家的三星深刻明白,单靠自主研发,这辈子别想干过日本,偷师才是唯一的出路。

  1993年,三星电子趁着日本LCD企业大裁员之际,大肆招揽研发人才和生产工艺人才,当年就建成了一条2代线,并于1995年2月投产,同年LG的2代LCD液晶显示屏也进入量产阶段。

  注:

  液晶面板时代按玻璃基板尺寸划分,目前共有11个世代,2代线指的是370*470mm玻璃基板,用于9寸以下移动及专用产品。产业内频繁提及的高世代则是32英寸以上大尺寸液晶面板。

  韩国第一台LCD显示器

  韩国企业的蜂拥入局,毫无疑问加剧了面板产业的内卷。又恰逢1997年金融危机,全球电子产品主要销售市场东亚地区消费萎靡,LCD行业陷入了更大的危机之中。凡是搞这玩意的企业,就没有不亏的,韩国也不例外。三星以年均1亿美元的规模亏损了五年,LG以年均5300万美元的规模扩损了8年,现代电子亏得把底裤都输掉了。

  而在那个散尽家产挽救政府于破产边缘的黑暗时代,三星和LG反其道而行,不仅没有裁员或削减产能,还到处筹集资金购买专利、扩张产能。

  韩企为何这么疯狂?

  一个关键在于:普通产品的盈利周期,会随着越多企业的加入导致内卷,但液晶显示面板并非普通的产品。

  首先,它是电子产业最核心的元器件,一方面,电子产业的发展脉络是越来越趋于平民化,另一方面作为电子产品最主要成本之一的面板价格下降,又会推动消费电子产品的平民化速度,这就意味着行业整体从长期看对面板的需求会越来越大。

  其次,显示面板是集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基础设施密集型为一体的高门槛产业,没有企业以百亿为单位的投资,没有政府对基建的细心呵护,就很难有后继者造成挑战。

  也就是说,谁能在亏损中继续维持规模优势占领退出者的市场并挺到最后,谁就会伴随着电子产品的平民化成为行业的新晋霸主!

  请记住这个概念,他在后面国产面板产业的崛起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很可惜,尽管日本是东亚电子产业的开创者,但却没有领悟产业发展的本质,最终被历史所淘汰。

  1999年,三星在接到戴尔集团价值85亿美元的订单后,以18.8%的市场份额位居世界第一,紧随其后的则是16.2%的LG,再加上三星领先日本建设的第五代线,全球LCD面板行业由此进入韩国制造时代!

  而为了应对韩国的挑战,日企也在做积极改变,比如将传统单一企业生产商品所有器件的纵向一体化模式,转向引入台湾水平化代工,通过释放产能联合台湾打压韩国。

  到2005年,全球面板行业基本形成了韩国、日本、台湾省三足鼎立的格局。

  四:中国电视工业之殇

  与所有高端产业的发展脉络一样,中国对液晶技术的研究也很早,只是苦于制造业水平和其他原因,并没有发展出具有经济效益的产品。

  1970年,清华大学物理教研组化学系、无线电系在有关部门的指示下,成功研制出LCD投影,并在大礼堂上播放了一部电影。这在整个国际上,都是一次大胆的尝试!

  八十年代初,经过十年的发展,科研界对LCD的研究相对成熟,电子工业部开始着手产业化发展。京东方前身北京774厂、长沙曙光电子管厂770厂、中国科学院713厂,分别建成4英寸的基于TN-LCD的液晶屏实验生产线,虽然在显示上率比不上TFT薄膜晶体管LCD,但至少没有太大的代差。

  到1984年,深圳中航天马又建成了第一条能规模化量产4英寸TN-LCD产线,如果按照这种节奏发展下去,中国面板产业或许能赶上九十年代的国际化大浪潮,但意外总是比明天先一步到来。

  1978年,原上海电视机厂经国家批准后,引进了第一条彩电生产线。在改革开放的政策加持下,中国彩色电视机工业发展相当蓬勃。仅在上海电视机厂投产的三年后,也就是1985年,中国电视机产量便达到了1663万台,超越美国成为仅次于日本的全球第二大电视机生产国。

  中国产业的发展路线向来都是引入先进技术——国产化替代——自主研发升级的三段式发展道路。在成为全球第二大电视机生产国后,我们首先想到的是如何消化这些外来技术。

  当时,从市场反馈来看,尽管LCD技术风潮乍起,但多是用于电子手表、计算器这些小屏幕尺寸的器件,在20寸以上的电视机的应用,别说中国,即便日本也没有想到电子产业的发展速度会如此快,所以CRT显像管技术仍然是市场上的主流面板。

  有鉴于此,1985年,电子工业部主导彩电国产化工作,斥资300亿人民币引进配套电子元件生产线286条,同时建立7个CRT显像管电视企业,全面冲击彩电产业链国产化。

  在日韩因为LCD产业争得头破血流的2000年,中国成为全球第一大彩色电视生产国,由于配套电子元件的国产化,企业成本大幅降低,再加上2001年中国入世后经济发展进入快车道,人民消费能力越来越强,早期完成CRT国产化的电视企业赚得盆满钵满,于是越来越多的企业重仓CRT技术,加剧产业内卷的同时也无视了快速迭代的面板技术。

  2004年,中国CRT库存量同比增长400%,彩电产业链本土化率达到了前所未有的95%。

  CRT显像管电视机

  也就是这一年,美国商务部宣布对中国CRT电视实施反倾销,平均税率达到20%以上,而美国又是中国电视机最大的出口市场,结局可想而知,反倾销全面落地的一年后,中国CRT电视销量为3112万台,首度出现下滑。

  同年,体积更小、屏幕尺寸更大、显示效果更清晰,成本比等离子更便宜的液晶显示器开始大举进军电视市场。

  祸不单行,2007年初,美国又宣布对进入该国市场的电视机征收专利费,中国电视出口遭遇滑铁卢式打击。原因很简单,美国是中国最大的电视机出口市场,而我国电视机产业尽管完成了国产化,但专利少之又少,不能像日韩厂商那样用交叉授权避免专利成本。

  在海外销路受困和液晶电视机崛起的背景下,CRT产能严重过剩,价格也一路狂跌不止。

  当年2月中旬,八大国产CRT厂商联手停产20天,期望用短缺的供货阻止一泻千里的彩电价格。很显然,这是一个糊涂招,等离子电视厂商和液晶电视厂商借着这个良机迅速填补货源,等国产CRT厂商发现事情不对劲后,市场几乎再也没有他们的一席之地了。

  就这样,短短的两年间,中国历时20年耗资近千亿打造的国产彩电供应链,在LCD的冲击下全军覆没,产业链主导权也再度落入外国企业手中。

  事实上,中国企业也并不是把鸡蛋放在CRT一个篮子里,我们也曾引进国外技术发展自己的LCD工业,但大部分要么是被坑,要么是被忽悠。

  2002年,上海广电与日本NEC成立合资公司,由前者的资金向NEC购买相关技术和专利生产LCD屏幕。2004年10月8日,中国第一条用于切割15寸液晶屏的五代线在上海投产,而市场需求也转向17英寸,正所谓出生即落后。

  当上海广电把产能调整为17英寸后,更多的企业躬身入局,加剧内卷,单片价格不足160美元,根本不足以支撑上海广电前期的专利成本和物料投入。2006年,上广电亏损达到20亿人民币,逐渐淡出LCD行业,并在三年后宣布破产重组。

  2005年前后,美国旧金山法院的一份报告显示,三星、LG、友达、奇美四大面板厂商可能存在合谋操纵面板的价格。消息传出后,中国消费者和相关企业非常愤慨,再加之上广电合资的遭遇,站在中国科技最前沿的深圳市决心发展本土高世代产线,摆脱进口面板仰人鼻息的不利局面。

  该年夏天,深圳市政府联合TCL、创维、康佳、长虹,准备在深圳建设六代液晶面板生产线,史称聚龙计划。项目从筹备开始就很不顺利,先是没有外资企业愿意提供技术和团队,万般无奈之下,聚龙计划找上了当时国内LCD技术储备最丰富,正在筹建五代线的京东方。

  日本的夏普一听说京东方要入局,旋即充当起搅屎棍的角色。说准备在深圳建一条7.5代生产线,这下四大巨头都动心了,对京东方开始爱答不理。不久后,松下又传出兜售等离子技术的风声,长虹挂冠而去。2007年9月,随着深圳三方联合体与夏普的谈判失败,聚龙计划宣布流产。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海外消费低迷,中国出口市场受挫,国务院提出家电下乡补贴政策,以此扩大内需。补贴政策很快对电视机提出了巨大的产能需求,而电视机产能的增加又对LCD显示面板提出了巨大的需求。可以说,谁能得到中国这笔订单,谁就能快速走出滞销危机,咸鱼翻身。

  彼时又恰逢国民党执政对岸时期,两岸关系日益回暖,为体现大陆对同胞手足的关爱,我们把这个机会给予了台湾厂商。

  2009年1月,国台办、工信部组织了一批大陆电视机厂商,赶赴台湾采购液晶面板,总成交价44亿美元,一举把不少台湾液晶面板企业从破产边缘中拉了回来。要知道,那时整个台湾面板开工率只有40%,友达光电、奇美等巨头不但把7代以上产线投产日期延后,还让不少员工无薪休假。

  但他们却在暗地里背刺了我们一刀!

  2009年2月,韩企突然向台湾采购400万片液晶版,台湾厂商对大陆的液晶面板开始供不应求,加之三星和LG联手压缩对中国的LCD面板出口量,导致中国面板成本在半年内暴涨30%,搞得大陆消费者和一众厂商苦不堪言。

  很显然,旧金山法院并没有冤枉韩国和台湾省,他们通过垄断上游面板出货量从中国大陆身上收割暴利。

  然而,恶心的事还远不止于此。

  2009年6月30日,台湾公布大陆企业投资政策,严厉禁止大陆厂商投资台湾面板行业,同时也限制台湾面板企业赴大陆投资。农夫与蛇的故事,在这一刻体现得淋漓尽致。

  也是从这一刻开始,饱受屈辱的国产LCD面板从幕后走向台前,用极其直接的方式狠狠扇了白眼狼一记耳光!

  五:新王登基

  说起国产LCD面板崛起史,京东方是一个怎么都绕不过去的话题。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京东方就是中国面板行业的缩影。

  1993年,国企改制,最厚一任厂长王东升和2600名工人,通过募资和银行债转股的方式,接手了负债率高达90%的774厂,并将其改成混合所有制的北京东方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三年后,东方电子在B股上市,募集资金达到3.5亿港元。

  王东升

  王东升在商业上是一个激进份子,要么不做,要做就做最先进的LCD。

  后来京东方在LCD面板行业大放异彩,不少人都认为王东升运气好,重仓押注了一个好宝贝。直到多年后的一次发言中,大家才发现,京东方的成功不是偶然,而是王东升变态到极致的战略眼光!

  2012年,在国际平板显示产业高层论坛上,王东升表示:应该把半导体为基础技术的平板显示重新定义为半导体显示产业。

  就这么一句话,暴露出这个男人超前的技术认知。

  根据摩尔定律,半导体的性能会在18个月~24个月翻倍。

  而LCD液晶面板显示是一种基于半导体的技术,即使在应用于电视行业并不明朗,清晰度不如CRT技术和等离子技术的情况下,液晶显示技术也会随着半导体技术快速更迭的周期而得到长足的发展。事实也的确如此,当CRT和等离子显示技术发展到极限时,建立在半导体技术上的LCD已经发展到8K乃至10K的分辨率。

  京东方命运的转折点发生在2003年。该年2月12日,京东方以3.8亿美元的价格分两次完成对韩国现代显示技术株式会社TFT-LCD业务的收购。在收购当天,公司定下发展目标:打造显示领域的世界级企业。

  至此,京东方成为了中国第一家拥有独立产权的面板企业,在这征伐不断的东亚电子战场上,一抹红色悄然晕染开来…

  2005年,京东方在北京建成第一条五代线,一举终结了中国大陆无自主TFT-LCD液晶屏幕的时代。

  两年后,京东方决定在成都建立一条4.5代生产线,用于备战即将到来的智能机和平板电脑的浪潮对小尺寸LCD屏幕的需求。不过,钱是大问题。为此,京东方向成都增发了价值18亿元的股票,再由国开行牵头提供16亿人民的贷款。就这样,京东方第二条TFT生产线在成都落地,总投资34亿元。

  在成都的投资,不止为京东方在即将到来的移动设备平民化时代准备了充足的屏幕弹药,还为京东方的产能扩张找到了一条全新的道路,即通过向政府融资获得跨入高世代产线的高门槛发展资金。

  当然,这个模式运用得最成功的不是成都,而是后来闻名天下的赌城,中国最牛风投机构——合肥市!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除中国外主要经济强国消费低迷,LCD液晶显示屏市场进入大衰退期,各大企业都在艰难度日。对韩国面板产业崛起有着全面了解的京东方深知,反周期投资、扩张产能、占领市场,将是中国面板产业鱼跃龙门的天赐良机,京东方旋即把目光瞄准了六代线。

  可是钱从哪里来呢?

  合肥拿出了足够的诚意,要人才给人才,要土地给土地,要电力给电力,最后甚至还掏出了政府财政收入的80%,连规划中的地铁也暂停了,也要帮助京东方搞六代线。2009年4月,京东方六代线在合肥破土动工,总投资高达175亿人民币。

  当年8月26日,京东方确认上马8代线,五天后,8.5代线在北京亦庄奠基。

  这条消息一经发布,立即引起了整个行业的外企恐慌。原因无他,八代线玻璃基板尺寸为2200*2500mm,用于32英寸以上的液晶电视和显示器,是标准的高技术含量高世代产线。只要大规模商业量产,不用中国提升进口屏关税,一众外企基本玩儿完。

  于是,令人震惊的一幕发生了:

  在京东方宣布8.5代线动工的三个月内,夏普、三星、LG、先后宣布斥资数十亿美元在中国大陆投产8代线。而之前还对大陆恶意满满的台湾厂商,友达和奇美甚至绕过当局宣布在江苏和广东建设8代线。

  可以说,京东方八代线建设的这记耳光,抽碎了一众台企和外企的傲慢。

  也是从八代线开始,在以京东方为代表的一众国产面板企业的奋进下,中国面板产业终于追上了世界先进水平,成为了这个行业举足轻重的玩家。来自各大国产企业的LCD屏、柔性屏、OLED屏,已被广泛运用于各个显示领域。据统计,2020年,中国多条全球最高世代的液晶面板生产线满产满销,全柔性AMOLED面板生产线批量出货,全面屏、折叠屏、透明屏等多款创新产品全球首发。

  在大量终端电子产品制造向中国聚集的趋势下,面板产业的竞争格局,正从中韩大战向中国企业争夺新王的内战演化。

  中国电子产业缺芯少屏两大顽疾,已去一也!

  尾声

  四十年的突围与背叛,十年的厚积薄发,中国面板产业崛起史到处铭刻着血泪与倔强。中国面板产业人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共产党工业精神,谱写了一段可歌可泣的传奇史诗。

  虽然中国面板产业技术距离世界之巅还有一小段距离,但走过韩国企业走过的路,戎评坚信未来可期。

  我辈更坚信,不远的将来,芯片也会踏上面板的旅程,走向国产化的归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GMT+8, 2025-8-15 04:30 , Processed in 0.093771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