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6143|回复: 0

智先生:后疫情时代的真正较量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4-30 18:45: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导语:

  如果说以前中小企业是单打独斗,有多少存量客户就做多少订单,那现在通过阿里国际站的全球辐射,就是一个乘法效应,相当于背后绑了火箭。无论是不是名不见经传的小工厂、小贸易商,都有潜力成为一个被全世界看到的品牌。

  壹

  我们都知道,国家之间的利益争夺非常激烈。

  在以前的黑暗蛮荒时期,资本要想撬开海外市场,最主要通过战争手段,直接暴力打开别国市场,获得关税和通商最惠国待遇;

  到了近代,特别是两次世界大战后,这种粗暴玩法已经不合时宜,只能换一种更文明绅士的方式,比如布雷顿森林体系,比如石油美元,比如绑定各种大宗商品的交易权,当然还有最狠的一种方式——工业剪刀差。

  什么意思呢?

  当发达国家在顶尖制造业处于垄断地位时,在商品的出口价格上就有了肆意定价的权力,比如高端车床、芯片、飞机等,无论价格有多贵,发展中国家都只能打碎牙齿往肚里吞,用各种廉价的农业商品,像罐头、衬衫和小麦等进行兑换。

  这种工农业产品价值的不等价交换现象,就是剪刀差,所以我们才用8亿件衬衫换来一架波音飞机,特别心酸。

  毕竟落后的纺织业,它的附加价值在国际贸易上根本没有任何竞争力。

  如此一来,通过剪刀差,发达国家可以压榨发展中国家的劳动成果,欧美民众可以享受到大量低廉的商品,降低日常开销,提高生活质量。

  世界秩序一直如此,各国都有自己的定位,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清晰明了。

  回顾历史,从八十年代开始,中国制造业主要是「三来一补」,也就是来料加工、来件装配、来样加工和补偿贸易。

  这种代工制造模式的弊端是,处于产业链最下游的国产企业,没有任何自主创新权,一切按命令行事,出卖劳动力就行了。而且为了节省成本,只能低价雇佣员工,导致奔赴沿海地区打工的年轻人,很容易得上「职业病」。

  好处是,我们可以迅速承接外国企业的商单,哪怕利润再薄弱,至少能分一杯羹。

  在微笑曲线里面,两头是欧美企业,拿走商品利润的80%-90%,中间最低处是我们,拿走剩余10%的利润。

  比如国内代工的DVD厂家,当年每生产一台DVD的利润是200元,最后都要上交20美元专利费给6C联盟(日立、松下、JVC、三菱、东芝、时代华纳),费率比高通还要狠,毕竟要喂饱六个嘴巴。

  很多国产碟机企业因为无利可图,也没有核心技术,只能批量倒闭,就如历史尘埃般毫不起眼。

  90年代末,汕头有上万家内衣厂,专门给外国人加工内衣,一年可以生产几亿件,但没有几个出名的品牌。

  一件沃尔玛内衣,出厂价是1美元,最后还会被客户挑刺,使劲砍价到一半,最终漂洋过海到大洋彼岸后,价格至少翻了6倍。

  最初的国产手机,全部采用贴牌方式生产,导致各厂商的利润空间被大幅挤压,而且因为没有自己的研发能力,充满惰性和路径依赖,只是简单把别人的机芯买过来,在质量上充满缺陷,问题非常多……我相信那个年代的人都深有同感。

  还有玩具、服装、箱包和鞋帽,到冰箱、空调和汽车,一批批代工企业拉开了帷幕。

  这个阵痛期,是每个发展中国家必然要经过的工业阶段,你只有先跟在别人背后补课摸索,才能学习消化,积累经验。

  但中国不可能永远替他人做嫁衣,因此矛盾产生了。

  中国要往上爬,要14亿人过上好日子,必然要对制造业进行转型和提升,欧美国家也就很难继续用剪刀差来薅羊毛了,那还如何维持自己的高品质生活?

  所以近几年的国际贸易冲突,都是围绕着这点展开。

  贰

  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一个里程碑事件。

  在此之后,国内企业逐渐摆脱了最传统的「三来一补」,逐渐开始往产业链中上游攀爬,这是一个很自然的过程。

  由于过去几十年来,中国的基础产业链逐渐完善,成本上占据很大优势,获得了大量订单,这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

  另一方面,充足的生产经验,又提高了中国制造企业的话语权,因为在产品的更新迭代过程中,基本都由中国企业验证和完成。

  于是,中国工厂里的工人日渐熟练,拥有大批丰富的生产专家,掌握开发设计环节。这些企业遍布珠三角和长三角等区域,形成各种产业集群,在全世界的市场份额越来越多,话语权跟着提升。

  换句话说,中国制造出来的产品,不仅遍布全世界,而且质量相当可靠,征服了海外所有用户。

  我记得七八年前,当时有一位美国记者,出版了《离开中国制造的一年》书籍。他里面主要做了一个实验,就是用一整年时间,不购买任何「中国制造」的产品。

  最后,他得出的结论相当沉重,那就是:「没有中国商品,你也可以照样生活下去,但你的生活会越来越麻烦,而且家庭开支也会大大增加。以后10年,我可能再也没有勇气尝试过这种日子了。」

  这不只是一个美国记者的生活体验,它同样也是许多美国家庭的真实缩影,日常生活已经离不开中国制造了。

  但一个很尴尬的现象是,过去数十年里,我们的国产品牌,却鲜少有在国际上立足。

  熊猫电视机、凤凰自行车和英雄钢笔……这些曾经陪伴我们成长的民族品牌,刻在每个人记忆深处,如今却一个个凋零,归于沉寂。

  它们有的正在市场大潮中艰难泅渡,有的已折戟沉沙,还有的被跨国公司收购。不少国产品牌苦心经营数十年,人气和生命力已经不再,让人唏嘘。

  我们所熟知的一些海外畅销国货,普遍处于市场的中低端位置,远没有形成品牌效应。

  这背后说明了一个现象,我们虽然是制造大国,却是品牌小国。

  是中国的制造能力跟不上吗?并非如此。

  美国《财富》杂志公布的2020年度世界500强企业名单中,中国上榜的企业高达206家,超过美国的156家,创历史新高。

  很多外国品牌,都依赖中国的完善供应链和技术储备。

  现实就是,我们拥有最强大的供应链体系,也有众多具备当地特色的产品,可弱在哪里?

  弱在了我们缺少营销,不重视在海外市场的推广,同时没有渠道将东西卖出去。

  我去意大利旅游的时候,随手带了几包华南理工大学研发的百颐年魔芋粉,当做早餐来吃。然后当地的一位外国朋友,吃了后惊为天人,还以为是日本的某个代餐牌子……最终被我安利一番成功入坑,还说要推荐给身边所有人。

  现状就是,中国品牌琳琅满目,品类繁杂,但真正驰名海外的,并不多。

  叁

  另一个显而易见的原因是,持续了好几年的中美贸易较量,对我们的外贸冲击非常大。

  尤其在去年疫情初期,全世界只有中国爆发疫情,外贸企业受到了沉重打击,许多地方无法开工,自然就无法供货;

  来自国外的大量订单又被取消,并且多个国家收紧航运规定,增加了外贸物流成本。

  整个外贸行业的交易额被腰斩,最终倒闭的倒闭,特别惨。

  等国内疫情被控制住后,海外疫情开始爆发,欧美大型商超全部关门,贸易需求变得疲软,让国内企业遭到第二次重击。

  传统的外贸企业,相比于内贸,有不少局限性。

  比如非常依赖现金流和供应链的运转,任何不可抗力风险的出现,都会将前期投入的大量成本化为乌有;

  比如商务扩展的渠道单一,主要通过传统的线下展会进行,那碰到疫情这种情况,就导致买卖双方的沟通被阻断。

  到2020年下半年,全球各国都在拼国力和秩序。

  中国是在疫情打击下,工业生产恢复得最好的国家,提前抢占了先机。

  一方面归功于国内高效的物流体系,足以将运输成本降下来,同时保证时效性;

  另一方面是完善的原材料供应链,以及全套生产体系,将商品成本降下来,这个优势让国外根本无法匹敌。

  这就导致了,我们2020年的外贸数据非常强悍:

  据中国海关总署统计,2020年我国出口总额同比增长4%,贸易顺差3.7万亿元,增加27.4%。

  在这些数字背后,从来就没有什么侥幸,有的只是举全国之力抗疫所带来的成果。

  肆

  但疫情所产生的红利,终究不会持久。

  我们真正要留意的,是疫情所带来的一个新现象,那就是线上经济的蓬勃发展,将带来全球贸易和零售业生态的新变化。

  什么意思?

  当前我们国内电商十分成熟,我们已经习惯了线上购物,但对外国人来说,并非如此。

  以美国人为例,他们虽然也会在网上购物,但更喜欢开着皮卡去逛山姆和Costco,然后扫够一周的存货。

  这无关科技水平,仅仅是各国消费者的习惯使然,比如我们喜欢用扫码支付,但外国人更愿意带现金和信用卡出门。

  疫情来临后,一切都变了。

  国外的线下商场关闭,商超肄业,人们只能通过网购来维持生活。习惯是可以被培养的,当越来越多消费者感受到网购的便利,习惯了「宅经济」和「无接触购物」,将刺激跨境电商的新发展。

  这对中国的外贸出口,是一个新机遇,尤其是许多跨境电商的商家,支撑着整个疫情期间的外贸大局,功不可没。

  2020年年初,河北霸州悦明祺家具外贸总监徐芳听到身边很多中小企业都谈到了“生死”的话题,自己的部分客户也有停掉当季采购的计划。为了应对危机,徐芳加大了在阿里巴巴国际站线上的投入。她说,数字化的方式变得更容易被海外买家接受,也帮身边的一些企业“起死回生”。

  在以前,传统外贸企业的风险很高,不仅要面临复杂的外贸程序,同时还要付出大量成本来维持供应链,并且由于距离而产生各种信息不对称的风险和矛盾,甚至是当地的贸易壁垒。

  最终靠实力挣来的钱,很可能凭天意赔光。

  那么将外贸的玩法搬到线上,走互联网那一套,又会如何?

  对传统外贸企业来说,同样充满了挑战。

  因为没有线上经验和业务,也没有相应专业人员,对流程、技巧和风险都不了解,甚至都不知道网络那边的客户是不是诈骗犯,不是知己知彼,根本无从下手,更不敢贸然合作,这里面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和时间成本。

  这还是针对大体量的外贸公司,有自己的品牌,有一定护城河,也有足够的试错成本。

  至于那些中小体量的公司,不要说线上,线下都被搞得一头雾水。它们可能在当地很出名,生产一些经典的辣椒酱、薄荷药膏和玩具,却无法将这些商品卖到海外,理不清物流通关和结汇退税等事物,负担不起传统外贸的高昂成本。

  疫情之后,传统外贸的玩法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跨境电商可以说大势所趋,谁能在线上立足,谁就是王者。

  伍

  因此,让企业专心生产研发,其它涉及新外贸的技术细节,交给专业平台辅助完成,就成为了最优解。

  比如阿里巴巴国际站,就是一个全链路的跨境B2B平台。

  什么是全链路?

  中小微企业在生意上面临的每个环节,从广告、营销管理、物流、现金流、客户管理以及数字化关务等方面,国际站都能搭建一条全链路服务体系,让商家按需所取。

  最终,让商家可以简单、高效、专注的做自己品牌和生意,让外贸像内贸一样简单。

  而且为了降低运营成本,国际站从企业注册开始,免费为本地化代理注册服务,让每个想要进入外贸行业的自然人零门槛入局。

  国外的消费者通过国际站,购买国内商品,许多国外经销商也通过国际站来和外贸企业达成合作,大量陷入困难的外贸企业,都能通过阿里国际站寻找到属于自己的合作机会。

  那在疫情期间,海外商家如何接触和洽谈国内企业?

  阿里国际站将线下展会的一切场景,都在线上进行还原,通过直播、短视频等方式,将远隔重洋的买卖双方拉到屏幕面前。

  于是,安徽一家数控机床公司,在3月新贸节期间,与全球买家精准对接,拿到了100多万美金的订单,吸引来80%的新客户,还借助国际站打造自己的制造品牌;

  一个90后北京姑娘,坚持做抗菌高端面料,尽管专利拿了好几百件,但因为海外买家的偏见和不了解,导致商机惨淡。今年3月,她通过实验室直播,向海外买家展示自己的抗菌面料技术,成功获得大量询盘。

  还有许多陷入困难的外贸企业,通过阿里国际站提供的直播平台,成功获得了许多海外采购订单。

  2020年,阿里国际站全年交易额激增101%,商家的订单数同比增长翻番。

  如果企业缺少人才,还能享受一站式线上招聘管理服务,更快找到专业的外贸电商人才。截至目前,阿里国际站已经累计培训20多万人,为外贸企业输送4万跨境电商人才。

  这就是为什么阿里国际站更适合帮助中国的中小微企业树立品牌,因为它为外贸服务铺好了最基础的「水电煤」,要人才有人才,要渠道有渠道。

  国际站作为一个B2B平台,它的最大意义在于,中小企业不用再费心思自己开拓客户渠道,就能通过B2B平台直达海外分销商和零售商,快速构建全球的分销网络,进行精细化运营。

  换句话说,如果以前中小企业是单打独斗,有多少存量客户就做多少订单,那现在通过国际站的全球辐射,就是一个乘法效应,相当于背后绑了火箭。

  只要质量过硬,具有差异化优势,无论是不是名不见经传的小工厂、小品牌,还是小贸易商,都有潜力成为一个被全世界看到的品牌。

  中小企业只需深耕本土化,提升自己的品牌效应,做好分内事就行。

  剩下的,交给阿里国际站。

  陆

  当下中国,有许多经济秘密,都藏在了无数不起眼的小县城里。

  在河南许昌,有30万假发从业人员,供应了全球一半的假发,通过阿里国际站抵达全球各地;

  在山东曹县,承包了日本90%的棺材,价格最低只需200人民币,而且做工精湛,品质让日本人惊叹;

  在江苏黄桥,有3万多名提琴从业工人,拿下了全世界30%的提琴市场;

  在湖南邵东,所生产的打火机,占到了世界市场的70%,甚至自定全球标准,统一定价、运输和配额;

  在辽宁兴城,有1200家泳装生产企业,年产2.2亿件泳衣,占全球泳装销售额的25%。

  从老干妈到花露水,从青岛啤酒到卫龙辣条,从拯救全世界屁股的马应龙,到引领纽约上东区潮流的嘉兴羽绒服,从大疆无人机到正式起航的C919国产大飞机……这是一个个民族品牌被世界看见的过程。

  我们始终在强调文化输出,而品牌,就是国家的一张最好名片,它不仅见证中国产品的美誉度,也见证中国民众的创造力。

  这条路注定漫长,但也是希望所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GMT+8, 2025-8-2 23:42 , Processed in 0.124658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