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用户名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帖子
查看: 4348|回复: 0

刘晓博:1300多个县城的“紧箍咒”来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4-2 11:54: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对于全国1300多个县城来说,一道影响深远的“紧箍咒”来了。

  3月29日,住建部在官网公布了《关于加强县城绿色低碳建设的通知(征求意见稿)》。

  这个“通知”堪称中国县城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从此县城建设将进入一个“规范期”,贪大求洋、无序发展、密度过高等问题将得到全面遏制。

  “通知”一共公布了10条红线:

  红线一:严守县城建设安全底线。县城新建建筑应选择在安全、适宜的地段进行建设,避开山洪、滑坡、泥石流等地质和自然灾害易发的区域。

  红线二:控制县城建设密度和强度。县城人口密度应控制在每平方公里0.6万至1万人,县城建成区的建筑总面积与建设用地面积的比值应控制在0.6至0.8。

  红线三:限制县城居住建筑高度。县城居住建筑高度要与消防救援能力相匹配。县城新建住宅以6层为主,6层及以下住宅占比应不低于75%。县城新建住宅最高不超过18层。确需建设18层以上居住建筑的,应严格充分论证,并加强消防应急、市政配套设施等建设。

  红线四:县城建设要与自然环境相协调。县城建设应充分利用原有地形地貌,不挖山、不填湖,不破坏原有的山水环境,保持山水脉络和自然风貌。

  红线五:大力发展绿色建筑和建筑节能,推行装配式钢结构等新型建造方式。

  红线六:建设绿色节约型基础设施。县城基础设施建设要适合本地特点,以小型化、分散化、生态化方式为主,降低建设和运营维护成本。

  红线七:加强县城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保护传承县城历史文化和风貌,保存传统街区整体格局和原有街巷网络。不拆历史建筑、不砍古树名木、不破坏历史环境。

  红线八:建设畅通的步行系统。打造适宜步行的县城交通体系,建设连续通畅的步行道网络。优化过街设施,清理违法占道行为,确保步行道通行安全。

  红线九:营造人性化公共环境。严格控制县城广场规模,县城广场的集中硬地面积不应超过2公顷。推行“窄马路、密路网、小街区”,打造县城宜人的空间尺度。控制县城道路宽度,县城道路包括绿化带的红线宽度不超过40米。主要生活性街道沿街建筑与道路的高宽比原则上按1.5至2控制。

  红线十:推行以街区为单元的统筹建设方式。探索以街区为单元统筹建设公共服务、商业服务、文化体育等设施,加强社区绿化、公共活动空间场所建设,打造尺度适宜、配套完善、邻里和谐的生活街区。

  这是住建部叫停500米以上摩天大楼之后,在城市建设上又一重大举措。

  之所以会出台这些规定,跟高层疫情之后对城镇化的反思有密切关系。2020年11月1日,“求是”杂志发表了总书记的“国家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若干重大问题”的文章。

  在谈到城镇化的时候,文章有如下重要观点:

  我国城市化道路怎么走?这是个重大问题,关键是要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作为城市发展的基础目标。

  增强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等经济发展优势区域的经济和人口承载能力,这是符合客观规律的。同时,城市发展不能只考虑规模经济效益,必须把生态和安全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产业和人口向优势区域集中是客观经济规律,但城市单体规模不能无限扩张。长期来看,全国城市都要根据实际合理控制人口密度,大城市人口平均密度要有控制标准。要建设一批产城融合、职住平衡、生态宜居、交通便利的郊区新城,推动多中心、郊区化发展。

  我国各地情况千差万别,要因地制宜推进城市空间布局形态多元化。东部等人口密集地区,要优化城市群内部空间结构,合理控制大城市规模,不能盲目“摊大饼”。要推动城市组团式发展,形成多中心、多层级、多节点的网络型城市群结构。城市之间既要加强互联互通,也要有必要的生态和安全屏障。

  中西部有条件的省区,要有意识地培育多个中心城市,避免“一市独大”的弊端。

  我国现有1881个县市,农民到县城买房子、向县城集聚的现象很普遍,要选择一批条件好的县城重点发展,加强政策引导,使之成为扩大内需的重要支撑点。

  可以看出,在中美博弈、内部大循环、疫情等新情况下,中国城镇化战略在进行全面调整。

  安全和韧性,被放在空前重要的位置。

  大城市看起来很时尚、很发达,但其实很脆弱、缺少韧性,这次武汉爆发新冠疫情就说明了这一点。

  对于人口基数庞大的中国来说,县城显然是重要的“安全垫”。一旦爆发战争,或者外部环境长期恶化,1300多个县城就是最好的分散风险的地方。不仅进城农民可以有一个去处,大城市居民也有疏散的地方。

  从和平发展的角度看,县城是推动中国城镇化的重要的载体。大城市房价很贵了,农民们买不起。让县城变得更宜居,更容易接纳进城的农民,有利于中国的转型升级,打造强大国内市场和启动内需。

  想想看,如果县城的住宅75%都是6层和6层以下,不仅可以大幅降低建设成本,稳定房价,接纳更多进城农民,还可以降低很多风险。至少火灾和地震时疏散的难度可以降低很多。

  至于控制县城的街道宽度、广场的面积,都是要减少攀比,避免贪大求洋,节省财力,把钱用到更有意义的地方去。

  近年来,我走过很多城市。对于一些三四五线城市搞高密度的高层住宅,一直比较反感。其实这些地方土地根本不稀缺,人口增量也比较有限。但开发商为了获取更高的利润,拿到土地之后公关当地政府,不断提升容积率。本来好好的县城,也跟北上广深一样,变得高楼密布,公共空间狭小。不仅住起来不愉快,看起来都相当难受。

  如果未来的城镇化,让千城一面,让小城市失去小城市的味道,那真的将是一个重大遗憾。而且高密度、高强度开发的背后,是大量房子的空置,这是资源的严重浪费。

  所以,这次住建部出手是非常应该的,县城建设中的贪大求洋风,是要刹一刹了。

  除了安全的因素、节约的因素,还有低碳的因素。中国正在力求在2030年碳达峰,这当然需要落实在城市建设、城市运行上。

  我之前已经在文章里分析过,重视气候变迁和碳排放,可以让中国跟欧美找到一个巨大的共同话题、合作空间,避免关系陷入“死亡螺旋”。所以,千万不要忽视碳达峰对未来10年、20年中国经济的重塑,以及带来的无数投资机会和利益调整。

  最后总结一下,县城的这10条“紧箍咒”:

  第一可以平抑房价,有利于让更多农民进城,转变为市民;

  第二可以降低中国城镇化的风险,比如中美博弈带来的风险、天灾带来的风险、疫情风险等;

  第三可以留住我们的乡愁,让小城市变得更有味道(窄马路、密路网、小街区),更有人情味、更值得留恋;

  第四,更低碳、更环保。

  当然,这对于高层建筑的设备供应商是利空,比如电梯企业。对于房企来说,如何建设好多层住宅,将变成一个重要的课题。

回复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GMT+8, 2025-7-28 23:54 , Processed in 0.109416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