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4527|回复: 0

戎评:助力马斯克成为薛定谔的世界首富之后,中国到底是亏了还是赚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2-18 17:22: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被西方媒体吹捧为现实版钢铁侠的埃隆·马斯克于2021年1月7日首次登顶世界首富的宝座。

  而他之所以成为新的世界首富,得益于目前旗下唯一大幅盈利的企业——特斯拉股价的大幅增长。2020年初,马斯克的财富总值仅有270亿美元,可随着特斯拉的股价在过去一年的时间当中如同火箭般的飙涨,一路突破400、500、600、700和800美元五个大关,总计暴涨了743%,成为全球市值第一的车企,把传统车企甩开一大截。其掌门人也在一年当中财富增长了近1600亿美元,也成为史上最快速度跻身世界首富的第一人!

  而如此辉煌的“战绩”得益于资本市场对于特斯拉这个“新能源汽车之王”的认可与期许。

  不过,随着股价的波动,特斯拉CEO埃隆·马斯克与亚马逊CEO杰夫·贝索斯之间的排名经常性互换,马斯克与贝佐斯互为“薛定谔的首富”(其概念来自于薛定谔的猫这一著名的量子力学思维实验)这一有趣的现象成为全球货币滥发、股市泡沫风险持续扩大的一大表征。

  这也说明资产金融化与经济虚拟化对全球财富重新分配与贫富差距拉大产生了重大影响!

  不过,咱们今天不聊经济泡沫和危机的话题,咱们聊一聊马斯克、特斯拉与中国之间的关系。

  应该说马斯克能够成为新晋世界首富,离不开中国的神助攻。

  据世界汽车组织数据显示,2019年累计销售注册的新车辆数量约为7247万辆,而2020年累计销售注册的新车辆数量约为6257万辆,同比下降了14%。同时,根据特斯拉在2021年1月3日公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累计生产509737辆汽车,完成预定的生产并交付50万辆汽车的目标。

  虽然说马斯克在公布“成绩单”以后,直夸自己的团队,并为他们而感到骄傲,但是即便作为“新能源汽车之王”的特斯拉,产量和市场占有率依然和传统车企不能相比。

  以市场常用的估值方法来衡量特斯拉的价值,大家无一例外都会得出目前公司估值被严重高估的判断。很多的华尔街做空机构也是长期做空特斯拉股票,可是为什么特斯拉的股价却一直飞涨,以至于把几年前还处于破产边缘的马斯克推到了世界首富的宝座上呢?

  人们不禁要问:凭什么?

  和苹果类似,特斯拉的横空出世也重新定义了汽车,在汽车行业内率先树立起了“新能源”、“智能化”的大旗,结合了时下最流行的环保理念与人工智能技术,可以说是在风口上树立了行业标准的新标杆。

  所以,基于对未来无限市场远景的联想以及苹果模式的示范作用,大量的资源和资本集中到了特斯拉的身上,形成了头部效应,逐渐确立了自己在新能源汽车行业龙头老大的地位。

  但是,众所周知,受限于美国糟糕的产业环境,低效率的生产方式+糟糕的物流体系+接二连三爆出的特斯拉事故丑闻,导致未来感和市场前景非常光明的特斯拉长期处于产能不足和质量不稳定带来的巨额亏损与品牌折损状态当中。

  这对于一家还靠着市场融资的新创科技企业来说是非常危险的——按照马斯克自己的披露:特斯拉一度离破产只差一个月的时间!

  这也意味着,华尔街的空头机构仅差一个月就可以在特斯拉的尸体上享受资本的盛宴。

  只可惜有一个国家在关键时候拉了马斯克和特斯拉一把,也让这群华尔街之狼的美梦落空,这个国家就是中国。

  中国为什么会选择特斯拉?马斯克又为什么可以凭借中国打了一个漂亮的翻身仗?

  1.马斯克和中国的对赌:分裂的美国VS开放的中国

  不论媒体如何吹捧马斯克。在他精美包装的外表下,其底色依然是一个精明的、对利润无限追求的资本家。

  而当年这位精明的“钢铁侠”之所以来中国投资办厂,也是我们提供了相当吸引人的“见面礼”的。

  还记得马斯克转发和点赞了“中国9小时建成高铁车站”视频的新闻吗?当时,特斯拉在海外唯一的一个超级工厂在中国上海动工,中国速度体现出来的高效率对于被美国的低效率折磨得死去活来的马斯克来说,无异于是欣喜的。因为这意味着中国的超级工厂将会逆转特斯拉长期受困于产能不足的状态。

  而中国上海的超级工厂果然没有让马斯克失望。

  在2020年7月9日举办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马斯克破天荒的表扬了中国团队:特斯拉上海工厂进展顺利,我为特斯拉中国团队感到无比自豪,他们做的很棒!我不知道该如何表达,真的非常感谢特斯拉中国团队。

  受到疫情的影响,包括特斯拉在内的世界各大制造业企业都收到了巨大的冲击,工厂也不得不停工,由于中国在疫情防控方面的优异表现,也使得上海的超级工厂率先复工复产,几乎以一己之力完成了年度生产总目标(产能接近总产量的一半)。

  尝到甜头的马斯克再次公开表达了自己“对中国的爱”。他说:中国政府很关心人民福祉,可能比美国政府对人民福祉更有责任感,中国若不在乎人权,怎么可能会有平等和公平的竞争环境?

  也就是说中国提供了“平等和公平”的竞争环境,才避免了特斯拉再次陷入巨额亏损,濒临破产的噩运,马斯克怎能不表扬中国团队、称赞中国政府呢?

  而促使特斯拉股价和马斯克个人身价达到历史高峰最原始的推动力来自于中国市场的靓丽表现。

  为什么马斯克当时可以违背特朗普总统的意志非要跑到中国投资办厂?还不是因为中国市场的诱惑力实在是太大了。当然,中国市场的表现也“回馈”了马斯克务实的选择。

  根据特斯拉自己公布的数据,2020年特斯拉在中国的销售额增长了一倍以上,占到了销售总额的约五分之一,和2019年相比,年增长超过30%,超过了其美国本土的销售增长率(20%)。可以说,中国市场成为了特斯拉销量和利润的最大增长点。

  另外,与产量、销量暴增同步的却是价格的大幅降低。自从特斯拉实现国产化以后,其价格就像自由落体运动一样一路下滑,从30多万一直讲到目前的20多万,现在传出春节后将要交付的Model Y价格可能仅为16万元人民币。

  虽然官方立刻出面否认,但是特斯拉依然存在巨大的降价空间已是不争的事实。为什么特斯拉国产化以后,可以做到价格一降再降?

  有人说是资本家为了冲销量故意减配、减质去获得利润最大化,也有人说是特斯拉和上海市政府签署的对赌协议压力迫使其这么做,还有人说上海超级工厂是利用了中国廉价劳动力的“血汗工厂”,希望用降价促销迅速冲垮竞争者,独霸中国市场。

  不可否认,这几大观点提出的现象都同时存在,但能够让特斯拉有底气大幅降价的根本原因还是中国制造的成本优势让特斯拉的制造成本开始大幅下降,才有了巨大的降价空间。

  巨大的市场增长前景+低成本制造的比较优势使得特斯拉复制了苹果的商业模式:用高新科技优势在中国和全球市场攻城略地→与中国制造紧密结合形成效率最高、成本最低的产业链、供应链→搭建市场商业闭环推高公司估值→打造巨大的融资能力继续提高市场准入门槛维持龙头老大的地位→花式割韭菜。

  可以说这一个模式当中,中国市场、中国制造基地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那么我们不禁要问了,为什么美国培养不出这样一个模式,逼得这些跨国企业漂洋过海跑到中国来投资办厂呢?

  因为美国已经社会分裂到无法给本土企业打造最佳营商环境的程度了。

  美国为什么会分裂,又是如何分裂这些问题本文就不再赘述了。咱们直接给出美国的社会大分裂带给商业上的巨大影响。

  现在的美国是一个是精英处于统治地位,平民处于被统治地位,阶级固化异常严重的社会;精英阶层所处的社会是一个科技发达的世界,依然处于世界前列,而平民所处的社会是一个迷之堕落的世界,和第三世界国家没有多大的差别。

  这种割裂的社会必然造成了国内有效需求的不足,甚至是人力资源供给的断档,这就使得那些跨国企业为了开拓市场、满足市场需求不得不去海外寻找发展空间,才能让资本继续得以扩张。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当中,只有持续开放的中国市场可以让这些跨国企业很好地发展,而留在美国的企业很可能就像前几年的特斯拉一样濒临破产。

  所以说,因为中国满足了这些跨国企业对于市场、资本和利润的追求,他们才如此趋之若鹜地向中国奔来。

  而马斯克接二连三地称赞中国,表扬中国团队也是情理之中的了,毕竟中国带给了他巨大的收益。那我们不禁要问了,为什么我们要在国内新能源产业尚未发展成熟的情况下引进特斯拉,甚至是以超国民的待遇为特斯拉提供“平等和公平”的竞争环境呢?

  拱手让出市场,助力其成为世界首富,我们“为他人做嫁衣”的背后,到底在盘算什么呢?

  2.中国政府是“引狼入室”还是激活市场创新?

  2017年6月22日,上海市政府与特斯拉就特斯拉在上海建厂事宜达成协议并签署协议。根据协议,新工厂将会落在上海临港。

  至此,马斯克将特斯拉首个海外超级工厂落户中国已成定局。根据事后的披露,上海市政府还与特斯拉同时签署了一份特殊的对赌协议,主要内容包括:上海超级工厂从2023年年底起,每年须纳税22.3亿元,如果不能达成这一条件,则必须归还相应土地;同时,特斯拉还必须在未来5年在上海工厂投入人民币140.8亿元的资本支出。

  有业内人士分析称,根据双方签署的协议,特斯拉在中国拿到的贷款年利率是3.9%,远低于一般企业所须支付的利息成本;而在寸土寸金的上海市,这次是以十分之一的“跳楼价”,“送”给了特斯拉。

  如果马斯克运作得当的话,即便减去投资建厂的成本,他所获得的贷款也可以“白捡”中国的土地和资金。而且,如果特斯拉无法满足对赌协议的要求,土地被上海市政府收回,也会获得剩余土地租赁、建筑物及固定资产的补偿。

  可以说,这是一个任何精明的商人都无法拒绝的优惠招商条件了。我们也看到了中国政府已经开始转换思想,用市场换技术的升级版——以投资换技术来进行产业布局了。

  为什么我们要对一个外资品牌如此优惠?甚至到了几乎“白给资源”的程度?

  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咱们自家的新能源汽车企业实在是不怎么争气!

  其实国家一开始就十分注重本土新能源产业的发展,为了扶持本土品牌,从2013年到2016年之间,政府一共向相关领域补贴了3000亿元!不可谓不上心。

  结果呢?

  一大批以次充好、以假乱真的企业拿着补贴不研发,根本没有发展出来新能源产业的核心技术,甚至有的仅拿着几张精美的PPT就让一群投资者的“梦想窒了息”,最后欠下一屁股债躲到美国当老赖了。由此可见,单纯的补贴措施不但没有起到正面效果,反而浪费了大量的国家和社会资源,养肥了一批硕鼠。

  既然自家的“亲儿子”如此不争气,数千亿的产业扶持补贴了个寂寞,那就在这一池“死鱼”当中引进一条“鲶鱼”吧。

  特斯拉就是这样被当成产业鲶鱼而“引狼入室”的。

  那么,我们如何让特斯拉这条“大鲶鱼”激活整个中国新能源产业呢?记住,这里不单单指新能源汽车制造企业,还包括与之配套和衍生出来的上下游完整产业链。

  咱们先说第一层,也就是特斯拉带来的技术、管理、品牌营销、商业闭环建设等对于我国新能源汽车企业的借鉴意义。

  首先,我国已经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汽车消费市场,一年的汽车销量达到2000万辆,而且还有继续增长的空间。不过,随着新能源技术革命的到来,传统能源汽车注定要被逐步替代。要想快速迭代,需要国产品牌和洋品牌的双重推动才能加快汽车企业的更新换代。而我国的民族汽车品牌在传统路径上一直处于追赶的状态,却有机会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实现并驾齐驱甚至是弯道超车。

  我国已经是全球新能源汽车政策扶持力度最强和推广发力最猛的国家,一年超过100万的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据了世界销量的一半。

  有着如此迅猛增长的市场,成为了大家充分竞争、互有补充、互相借鉴的重要基础,否则只能带来恶性竞争,演变成真正的“引狼入室”。

  而特斯拉带给中国新能源汽车企业的亮点之一就是特斯拉在不断降价的同时,毛利率却不降反升。其中的秘密就在于它不仅靠买车赚钱,还靠卖软件赚钱。

  也就是说,当传统车企还在追求单车硬件的利润之时,特斯拉却按照苹果模式的发展路径,玩起了硬件+软件“双轮驱动”的盈利之路。

  业内普遍认为,作为现代工业文明之花的汽车,是继智能手机后最复杂最精密的一个超级智能硬件——未来的汽车不仅是一种交通运输工具,还是移动互联网与智能物联网的理想平台。

  2019年1月,特斯拉首次引入了软件应用商店(in-app-purchase),相当于苹果手机的App Store, 未来所有的特斯拉车主都可以利用这个App购买各种服务。

  特斯拉已经开始全面布局,我国以蔚来、威马、小鹏为代表的新能源造车新势力,还有以恒大为代表的跨界造车势力,也正在快马扬鞭、奋起直追。

  几乎和谷歌无人智能汽车同步的还有我国的百度也在研发自己的无人智能自动驾驶技术。

  2017年7月,百度的Apollo自动驾驶平台正式开放,时至今日已成为全球最大的自动驾驶平台,其自动驾驶车辆已经驶入全球24座城市,累计实现了10万次以上的安全载客出行。

  可以想见,当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企业、互联网汽车企业一起与特斯拉、谷歌等国际一流品牌同场竞技的时候,优胜劣汰之下,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民族品牌也是可期的。

  这是第一层的企业级理解:中国引进特斯拉的目的是希望像之前的苹果供应链带动中国通讯技术相关产业集体升级并培育出华为、小米这样的优秀国产品牌一样,让国产新能源汽车和整个新能源产业链转型升级,实现真正的技术自主,市场独立。

  接下来,我们再来分析一下我国政府为何如此强推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新能源汽车作为整个庞大的新能源产业链中的重要一坏,其意义有产业火车头的味道在里面。

  我们知道,目前我国外贸当中进口商品中最大的两大类分别是原油进口和芯片进口。由于我国严重依赖海外的油气资源和半导体产品,导致一旦国际局势突变,就很容易成为软肋,威胁到我国的国家安全和经济运行的稳定。

  而一旦新能源汽车成为市场的主流,并带动一系列配套产业的发展,那么我国的一次能源结构就会发生巨大的变革,传统化石能源带来的大气污染、资源枯竭、能源危机等问题都会得到不同程度的缓解甚至是彻底根治。

  另一方面,新能源汽车与人工智能技术、5G通讯技术、物联网技术的结合,为我国半导体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劲的市场需求。目前,我国半导体制造企业一直处于边追赶边落后的窘境,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市场需求太小,而本身的制造工艺又暂时无法做到高精尖的世界一流水平。

  可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蓬勃发展,由于其芯片精度的要求并没有像智能手机那么变态,在可预见的订单狂潮当中,本土的半导体企业也会迎来一波重大发展机遇期。被国内市场订单养肥了的本土半导体企业就会有充足的资金和制造工艺经验向最高峰冲击。

  而且,一家成规模的汽车企业可以带动当地的就业、税收乃至整个城市生活品质的向上提升,对于我国的经济长远发展和提高人民的收入与生活水平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这就是第二层的战略经济层面的理解:我们通过(全球资本+先进技术+中国制造+中国市场=世界500强企业)这一公式培育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本土新能源企业以后,在国家能源安全、环境安全、经济安全和长远发展的问题上,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不可否认,我们每隔一段时间通过引进苹果、特斯拉这样的美国高新技术企业进入本土市场,希望以市场换技术、以投资换技术,其最大的原因还是我国和发达国家的高科技产业存在差距。

  为了实现最快速的产业升级和产品迭代,才不得已拱手让出一部分市场,让自己的本土企业暴露在国际跨国资本的“枪林弹雨”当中求得生存,使得活下来的成为行业当中的佼佼者。

  我们今天如此辛苦甚至不断哀嚎“内卷化危机”的根源还是我国依然在全球分工当中处于不利的位置,利润最高的高科技产业依然被欧美日等国所垄断。

  而像美国之所以会成为超级大国,制霸蓝星,除了本身这块地盘比较优渥以外,更重要的是吸引了全球各地的人才汇聚到美国,推动美国的科技创新,构建起一道科技壁垒,保证本国企业的利润最大化。

  如何突破美国的科技霸权,让中国站到全球产业链的顶端?

  答案是以新能源革命为代表的第四次工业革命!

  而目前国际公认的第四次工业革命的五大发展方向有:新材料技术、基因工程或生物工程、人工智能技术、量子技术、人工可控核聚变。

  我们再比较一下新能源汽车所开发出的新技术,就已经点亮了新材料、人工智能和未来的可控核聚变技术(大规模稳定供电与超高压输电)这三大科技树。

  中国怎么可能放弃?!

  而现在,我们通过引进苹果、特斯拉这样的企业,目的就是给全世界树立样板,和中国做生意,好处大大滴。

  当我们和别人实现利益互绑的时候,再有人和中国搞什么新冷战、大脱钩,首先就要掂量一下自己会损失多严重了。

  在做生意和科技创新方面,中国不比任何人差,能不动手,用和平竞争的方法实现民族复兴是最经济的。虽然说这个目标困难重重,但是我们在保持警惕的同时争取最好的结果,才是最明智的。

  可以这么说,中美乃至中国和整个国际社会的竞争,不能单靠几个“独门绝学”撑门面就可以,还需要更多的“阵法”去支撑一个14亿庞大人口不断提升的生活水平的需要。

  因此,中国通过开放市场,打开国门,吸引众多国际重量级的企业入驻,就会源源不断地把全球的资金、技术、人才和其它资源吸引进来。

  长此以往下去,中国必然会在激烈的国际竞争当中处于更有利的位置。

  2021年1月24日,联合国公布的全球贸发会议(UNCTAD)发布的最新一期《全球投资趋势监测》报告显示,在全年外国直接投资(FDI)同比大幅度下降42%的背景下,中国成为2020年全球最大的外国直接投资(FDI)接收国,全年资金流入上涨4%至1630亿美元;也是有史以来第一个超过了美国成为最大外国直接投资(FDI)接收国的国家。

  这说明,中国市场的吸引力即便在各国普遍高举贸易保护主义的大环境下,依然魅力十足。其实除了苹果、特斯拉这样的高新技术企业,像星巴克、可口可乐、耐克、强生、欧莱雅等著名外资品牌,在其它地区的市场大规模萎缩的时候,却在中国市场持续扩张。

  这说明什么?答案不言而喻。

  而且,和短期热钱不同的是,外国直接投资(FDI)反映的是外资对当地市场长期看好的趋势,才愿意进来投资办厂,进行长周期的业务经营活动。

  分析到这里,国家战略博弈级的理解也就呼之欲出了:我们通过吸引外资,以市场和投资换技术,得到的是更强大的经济竞争力和市场吸引力,最终逆转中美之间的战略竞争格局,并通过引领人类文明的新方向重回世界之巅!

  所以,从企业级理解到产业级理解再到国家战略博弈级别的理解,我们真的是看到了国家为此搭建了一个恢宏辽阔的战略远景框架,只要我们的本土企业够争气,只要每一位国人够努力,未来必将重赏那些深谋远虑并为此而拼尽全力的人。

  综上所述,马斯克的特斯拉恐怕仅仅是一个开端,未来还有更多、更大的惊喜在等待着我们。

  3.引进不是放纵,外资的有序引导势在必行

  不过,理想是丰满的,在具体落实的时候,还需要更多的磨合乃至敲打。在特斯拉大幅提高国产化率以后,其产品质量的丑闻频现报端。

  估计是在资本主义国家被惯坏了,也觉得中国此时非常需要自己,所以不敢怎么样。于是,特斯拉本着能甩锅绝不自己兜着的态度,把所有的问题全部推给消费者,甚至还碰瓷到了国家电网公司。

  当然在这种情况下,国家出手了。

  在春节前夕,市场监管总局与中央网信办、工业和信息化部、交通运输部以及应急管理部消防救援局,就消费者反映的异常加速、电池起火、车辆远程升级(OTA)等问题共同约谈了特斯拉汽车(北京)有限公司、特斯拉(上海)有限公司,要求其严格遵守中国法律法规,加强内部管理,落实企业质量安全主体责任,有效维护社会公共安全,切实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我们也由此看到政府对待外资的新方向:引进不是放纵,再牛气的外资企业在中国消费者的利益、中国的法律法规面前,啥也不是!

  当然,真正能让某些外资品牌收起傲慢心态的一定还是中国同行的竞争压力,所以中国本土的新能源汽车企业,加油吧!

  未来属于新能源也属于所有的优秀企业,但更属于全体消费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GMT+8, 2025-8-3 02:44 , Processed in 0.125053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