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7552|回复: 0

戎评:中国模式不好学!大战二十年,老牌强国全线溃败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2-2 17:24: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后疫情时代的开局之年,似乎对发达国家很不友好,日本也是其中之一!

  据产经新闻31日报道:

  由于中国光伏行业已经形成产业链全游优势,日本知名跨国电器公司松下,决定今年砍掉光伏电池板业务,退出竞争,其位于马来西亚和日本岛根县云南市的工厂将不再生产相关产品。

  松下的太阳能电池生产起源于前三洋电机有限公司,曾一度在该领域做到全球市场龙头的位置,但自2012年中国光伏产业异军突起后,光伏业务就常年下挫,并在2017年陷入亏损。

  事实上,这已经不是松下第一次因中国产业发展而出现溃败了。早在两年前,松下社长津贺一宏就明确要求:公司需在2020年前完成对中国市场的战略调整,将主攻方向从电器业务转为住宅和城市开发。

  当时新闻出来以后,很多在00年以前出生的网友唏嘘不已,作为最早进入中国市场的日企之一,松下曾是一个时代辉煌的标志。

  1987年,松下电器在北京成立首家显示管合资工厂,五年后又在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深圳分别成立了横跨通讯和电器的三家电子制造公司。从那时起,带有Panasonic字眼的电子设备尤其是家用电器,如风暴般由南向北席卷整个中国大陆市场。

  我周围很多朋友包括自己家庭的一部彩电就是松下

  很多中国家庭,正是通过松下的产品迈入现代化生活节奏。

  在最巅峰时期,松下家庭三件套电视、洗衣机、冰箱在中国市场的份额,分别达到了56%、72%、63%。毫不夸张的说,彼时的松下基本垄断了整个中国家用电器市场。

  时过境迁,在历经十数年残酷的中日韩电子制造业大战之后,曾经的霸主全线崩溃,到2018年时以上三个数字仅有8%、10%、5%。

  2019年,松下销售额下滑6.4%,净利润下滑20.5%,比十年前缩水近35%

  ——其中,仅在2011年和2012年两年时间内,松下亏损规模就高达1100亿人民币,去年在华市场的目标更是只有200亿!

  然而,松下电器的衰退只是冰山一角,冰山之下,是整个日本制造业的凋零。

  大家注意看下图:

  首先需要强调,日本是一个以制造业立本的国家,其制造业产值的增长对经济的贡献率至少在70%以上。

  2012年,日本GDP为62032亿美元,是为本世纪最后一个增长率。这之后,日本经济陷入了漫长的衰退期,到2019年时只有50817亿美元(2020年GDP可能低于5万亿,但考虑到疫情因素不具备参考价值),跌幅高达18%,如果算上这八年来货币超发所造成的通胀率这一数值可能会更高。

  那么,2012年之后究竟发生了什么呢?

  一个关键在于:在经过2008年危机超车的四年后,以互联网产业革命为标志,中国制造业整体迈入以家电、消费电子为主的中端制造业。

  那一年,以华为、小米为代表的国产手机借智能化的新赛道换道超车,开启从美日品牌手中光复江山的道路;陆丰、宝骏等本土汽车相继杀入低端市场,并呈现逐步攀升之势;而格力等传统强家电企业,更是进入了全球扩张时代,在世界范围内与日本制造争夺市场。

  2020年,在财富发布的新一期世界500强榜单中,日企上榜数量53家,这里面有两项数据尤为关键。

  第一、2000年,日本企业上榜数量107家,20年时间损失了一半力量。

  第二、从赛道划分来看,在排除掉金融、保险、能源等资本密集型的企业后,以技术类见长的制造业有超过一半来自汽车产业。

  这意味着什么?

  答案只有一个:过去二十年,日本制造业除汽车之外,几乎全盘萎缩!

  在探讨关于日本制造业为何衰退的话题上,很多人认为,是中国产业的发展抢夺了日本的生存空间。正如2018年前后最火的那句话:中国制造业崛起的过程就是不断打败日本的过程!

  不可否认,这确实是最重要的原因之一,高铁就是很好的例子。

  日本的轨道交通装备毫无疑问曾是世界顶级技术水平的存在(轨道交通装备也属于高技术高附加值的工业),在CRRC(中国中车集团)还没有崛起之前,全球轨道交通装备业基本上是法国阿尔斯通、加拿大庞巴迪、日本日立轨道、德国西门子四分天下的格局。

  戎评至今还记得42年前那副场景:

  1978年,在那个中国主要地级市还没有完全通火车的年代,总设计师曾坐时速200km的新干线由东京前往京都时,尽管他的面色依旧波澜不惊,但透过车窗看着不断闪过美景的眼神,却是在无奈间又充满羡慕与渴望。

  2003年,由中国自行设计拥有全部知识产权,以中华之星电动车为车组秦沈专线(秦皇岛至沈阳)通车运营。

  尽管在试营上半年就发生59项故障(A级故障31项,B级故障22项,C级故障6项)远低于行业标准水平,但作为中国在高速铁路上的第一次尝试,中华之星给我们留下了弥足珍贵的储备技术,这使得日后铁道部在考察日法加等国设备后,不至于像汽车工业那样被外企牵着鼻子走,而是自始至终都掌握着主导权。

  2004年,中国以本土庞大的轨道交通装备需求,通过拉一打一的手段,分别从法德日企业中引进相关技术,并在此基础上研发出中国高速铁路初代三剑客,CRH1、CRH2和CRH5。

  此后,我国轨道交通装备业先是统一国内市场,利用世界上最大的高铁和地铁需求建立全产业链优势和技术梯度升级,然后立足本土,扩张全球。

  这里再顺一句题外话——

  想必各位都看过老外在高速飞驰的中国高铁上立硬币不倒的视频吧?

  该视频在油管等国外诸多平台上掀起了很大的影响,多数外国人难以相信在如此高速行使的列车上竟然能四平八稳到这种地步,太不可思议了。

  很能理解这帮外国友人的诧异。

  普通绿皮火车,时速超过100km就会发生剧烈抖动,而在更高的速度上行驶就会产生共振效应,极易酿成车辆解体的风险,解决办法有两个:

  第一、采取更符合空气动力学的流线型车身,降低空气阻力,这就是为什么中国高铁车组车头越来越子弹化的原因:子弹为追求更高的射速和更远的射程,在空气动力学上做到了极致的流线型。

  第二、开发除颤技术,外观流线型只是一方面,就好比五代机未达到更长时间超音速巡航和更小的RCS(雷达反射截面),需要配置更强劲的发动机和涂膜隐身材料,高铁也一样。

  由中企开发的电子短波融合除颤技术,是全球最先进轨道装备除颤技术,包括美日很多同行翘楚都在使用。

  而复兴号上使用的第三代技术,横向速度更是丧心病狂的降低到0.32m/s!

  也正因如此,中国的CRH和日本的新干线,法国TGV、德国的ICE并列为世界高铁四大技术标准。

  法国TGV高速铁路系统

  CRH强势崛起后,世界轨道交通装备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2015年,日本在与中国争夺雅万高铁项目时败北,而且还是在日本政府亲自承诺无需提供国家担保和让印尼占股60%宽厚的条件下。两年后,在波士顿地铁车辆招标上,川崎重工再次败于中企。

  根据轨道交通网数据:

  2020年,全球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高度集中在中国中车、加拿大庞巴迪、法国阿尔斯通、德国西门子,这4家企业销售额全球占比高达82%!其中,中国CRRC占比最高,为53%。

  排名前十的分别是中国中车、加拿大庞巴迪、法国阿尔斯通、德国西门子、俄罗斯运输机械集团、瑞士施塔德勒、美国三一工业集团、美国GE、美国西屋制动、美国绿蔷薇。

  而曾经排名世界前三的日立轨道,已经退到第六名,至于曾经和青岛四方联姻的川崎重工,更是在2018年10月举行的中期财报发布会上表示:因轨道交通装备的亏损,公司将考虑包括退出铁路车辆业务的所有选项。

  可以说,在以轨道交通装备业为代表的高铁领域,过去十年,日本确实被中国逼到了悬崖边上。

  其他领域也不遑多让:2018年9月10日,东洋经济期刊在发表的以中日50领域企业实力对决的专题文章中指出,中国以28神21负1平的比例碾压日本。

  不过,也正如戎评在前文埋下的伏笔那样:中国只是日本溃败的原因之一。

  我们分析问题的所在,一般要分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中国制造业的强势崛起是前者,属于外部;而根本原因在于,日本的野心太大,摊子铺得太大,进而导致防线BUG过多。

  回望过去二十年日本产业发展轨迹我们能够发现,日本几乎在除军事工业之外的所有中高端领域都有广泛涉及。

  如汽车工业、消费级电子工业、家用电器、半导体、精密器械、高端机床、生物制药、航空航天、核能设备、新能源、新材料、船舶制造、滚动精密轴承、轨道交通装备等等。

  毫不讳言,在第三次国际产业转移浪潮之后和中国产业崛起之间这三十年时间,日本是全世界制造业体系和规模最完善的国家(仅非军工民用而言)!

  对于中美这种三大国家而言(大资源、大国土、大人口),发展大产业链无可厚非,但日本不行,它是典型的三小国家,即小国土、小资源、小人口。

  小国土使得日本资源贫瘠,而现代制造业又是对原材料消耗非常大的生产模式,大量原材料依托漫长的海上运输供应,不仅成本竞争力不明显,且会拉长产品生产周期。

  小人口的缺陷在于(不到1.5亿美元),一方面支撑不起大产业链的长久运转,因为现代产业链分支密集,每个支干产业劳动力需求都很大;另一方面很难像中国那样用压低产品价格去抢占市场。

  同一种产品在不具备明显跨代差距的情况下,成本决定结果,中国这种三大国家相比日本这类三小国家,有四个明显优势:

  一是劳动力丰厚,用人成本低;二是原材料供应线路短,运输成本低;三是大规模重化工业多,基础设施配套完善,零部件成本低;四是市场就近(大人口在能提供大量就业岗位的大工业国就意味着大市场),物流成本低!

  所以,这种三小国家搞大产业链一旦碰上三大国家,就很容易崩盘,即便没有中国,像东南亚这类区域国家要是抱团发展起来日本也会溃败,只不过中国加快了这一进程。

  这是其一。

  其二,现代产业链呈系统化发展,各个产业相关性很高,一次重大的产业革命足以在极短时间内完成对全球产业链的重新洗牌。

  2012年前后发生了什么事?

  以互联网产业进入移动端时代为先导,全球开启以工业互联网、5G、云计算、人工智能为主攻方向,以工业ICT化为表现形式的第四次产业革命!而这场革命的玩家只有中国和美国两个,老牌强国欧洲和日本没有跟上步伐。

  结果就是,人口体量小且赛道和中韩高度重叠的日本,成为了新浪潮中第一个被冲垮的国家。

  这一冲就再难爬起来了!大家来看下面这幅图——

  现代制造业梯度从低端到高端,与资金的关系呈现倒三角关系,产业链梯度越往上走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研究要钱、技术突破要钱、产品变现要钱、辅助设备要钱。

  钱从哪里来呢?

  国家投入的资金来源于税收,企业投入的资金来源于盈利!

  可问题是没跟上技术革命节奏以及被中韩挤压的日本企业一天不如一天,海外市场不断亏损,企业盈利少,投入就自然下降;同样的,企业盈利少则财政税收少,政府投入也会下降。

  数据说明一切:

  根据2018年国家统计局、财政部、科技部三部委联合发布的《全球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显示:过去四年,中国科技研发投入增长11.1%,同期的欧洲和美国分别为2.3%和2.7%,日本仅有0.6%。

  更为关键的是,日本产业摊子铺得太大,本就稀少的研发资金分摊到各个行业上,就更加杯水车薪了。

  而最后的结果自然是所谓工匠神话的破灭:

  ——从2016年开始,日本产业界接连曝出大规模造假新闻,涉及领域包括建筑、军工、汽车、化工、钢铁、船舶等多个传统重型工业!

  企业没钱搞新技术研发,为确保市场不被丢失,只能作假,一来保住市场不被丢失,二是降低生产成本增大盈利空间。

  但,纸终究包不住火。

  文章最后,戎评有话说

  2017年,神户制钢曝出造假丑闻,该企业旗下三家工厂和一家子公司篡改部分产品技术数据,将有重大技术缺陷的零部件卖给下游供应商。

  神户制钢是世界顶级高端钢材供应商,其所生产的特种钢材和焊接材料被广泛运用于航空航天、轨道交通装备、汽车工业、船舶制造、电气设备等诸多高端工业领域。

  因此,神户制钢的缺陷产品流入市场后,波及范围相当之广,包括三菱、庞巴迪、日立轨道、GE、波音、劳斯莱斯无一幸免。

  这场惊天丑闻日本制造业颜面扫地,神话破灭由此开始!

  但这又能埋怨谁呢?

  中国?且不说市场竞争,肉弱强食,胜王败寇,日本自己就没有错误吗?不思己力,不量力而行,知难硬上,你不失败谁失败?

  说白了,日本就是典型的嘴大肚皮小,吃多了撑死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GMT+8, 2025-8-15 13:47 , Processed in 0.078139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