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176|回复: 0

酷玩实验室:即便到了2021年,为什么智能手表也打不倒“瑞士制造”?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12-26 14:45: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20年就要过去了,在这一年当中,有很多行业受到了或多或少的冲击。

  其中我关注到,瑞士的制表产业就被疫情狠狠地“绊了一跤”。

  瑞士钟表协会预测,2020年瑞士钟表出口额会达到2009年以来的最低值。

  比如4月份,瑞士手表出口额同比暴跌80%,去年同期是17.6亿瑞士法郎,今年只有3.3亿。整个上半年下降约45%,接近腰斩。

  媒体上用的标题都是:《新冠病毒令瑞士钟表业受冷落》《瑞士制表商能否再次在百年危机中得以幸存?》……

  但打脸的是,下半年欧洲疫情还在肆虐,瑞士手表却开始了强劲的复苏,其中越高端的品牌恢复得就越快。

  高端的瑞士机械手表(出口价高于3000瑞士法郎CHF,约合2.2万人民币)是今年受影响最小的,8-9月的出口销量已经恢复到2019年水平。

  2020年分月统计,价格区间越高的瑞士手表,下半年出口额跌幅越小

  但电子表就没那么好的表现了,一直到三季度都没缓过劲来。

  手表业是瑞士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是排在医药化学、机械制造之后的瑞士第三大行业,占到瑞士GDP的1.5%。

  这个800多万人的小国家每年生产1000-2000万只手表,占全球钟表制造量的2%以上,听起来似乎也并不多。

  但如果计算一下手表价值,这占总量2%的瑞士手表竟然占了全球手表产业超过50%的销售额。

  不仅如此,根据瑞士钟表工业联合会(FH)统计,在所有瑞士手表里,有75%的石英表,和25%的机械表,而机械表又占了瑞士表总价值的75%。

  每只表的出口均价是法国的2.5倍,是德国的11倍,是中国的250倍

  全世界所有超过10000瑞士法郎(约合人民币7.36万元)以上的手表,95%以上都是瑞士制造。

  为什么瑞士可以做到“越高端,越垄断”呢?

  这不仅跟它的制表历史有关,也跟它遇到的两次“重大打击”有关。

  上世纪70年代末,瑞士机械表受到了来自日本石英表的巨大冲击,这场“石英危机”也重新塑造现有的瑞士制表业。

  而2015年至今,以苹果为代表的智能手表又对机械表发起了一轮猛攻。

  每一次,都有无数人认为:瑞士手表“完蛋了”——2019年出口量比2018年减少360万件,比2011年出口萎缩1000万件。

  单位:百万件

  但奇怪的是,2019年瑞士手表出口额达到217亿瑞士法郎(约合人民币1600亿),比2018年还增长2.4%。

  出口额从2016年以来连续4年增长,出口总额接近15年前的2倍。

  事实证明,是瑞士高端手表在面对危机和经济下行时的超强“韧性”,让瑞士保持在出货量持续下行的同时,还能实现出口额的不断攀升。

  瑞士人制表产业悄无声息地完成了一轮“高端替代”。

  200瑞士法郎以下的低端手表(蓝色)出货量下降明显

  3000瑞士法郎以上的高端手表(红色)出货量稳定

  他们是怎么做到的呢?

  其实瑞士手表走过的发展路径,对中国想要努力发展的高端制造业同样具有非常大的启示。

  而这个故事的一开始,还得从“瑞士制造”和“中国制造”共同的老对手——日本制造讲起。

  01

  30年前,有人用手表看电视?

  从二战结束到60年代末,是瑞士手表发展的黄金时期。

  由于在军队中广泛使用,而且质量可靠,瑞士手表风靡全球,很多军人返乡时都戴着一块瑞士手表。

  到60年代,瑞士钟表达到了一个巅峰,1500家钟表企业雇用了近9万名员工,全国人口的1.5%都在做表,占据了全球手表市场50%的份额。

  但到80年代中期,瑞士只剩下五六百家制表公司和3万名员工。

  15年时间里,三分之二的员工失业,上千家公司倒闭。

  问题是“颠覆”瑞士手表业的技术,明明是瑞士人自己发明的。

  1964年东京奥运会的马拉松比赛中,一款便携式时钟成为比赛备用的计时器,这是世界上第一个由电池驱动的石英计时器。

  有人说是瑞士人大意了,忽视了“边缘创新”的机会,但事实并非如此。

  1954年,是瑞士工程师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只电子手表。

  而早在日本首发石英表的两年前,1967年瑞士第一款石英表就问世了。

  瑞士人创新的速度也很快,可问题出在哪儿呢?

  当新技术不能带来立竿见影的现金流时,他们不愿意推动一场“自我革命”。

  就像诺基亚称王称霸的时候,早于乔布斯一年,他们就在实验室里发明了触摸屏手机上的“多点触控技术”,但诺基亚没有用它做出iPhone,而是继续让爆款键盘手机为它贡献一年几十亿美金的利润。

  就像乔布斯抓住了触摸屏一样,被瑞士手表打压多年的日本制表企业在石英表上看到了希望,其低成本带来的低价让“平民手表”成为可能,于是日本先于瑞士,迅速咬住石英技术不放。

  哈佛商学院1985年一份关于日本精工的报告指出:“到1975年,精工已经投资了制造集成电路、电池和LCD面板的工厂,还增加了在机器人和大批量自动化生产设备方面的投资。”

  日本人的努力得到了回报。到1977年,推出第一款石英表短短8年后,精工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钟表公司,年产1800万件。

  精工甚至“狂妄”到发明了一款可以用1.2寸屏幕看有线电视的手表,“主机”盒子还得连着电线揣在口袋里。这玩意当然没啥市场,但反映了日本人在手表领域的技术野心。

  在日本石英表的猛烈攻势下,在短短的10年里,瑞士的机械表出口急剧下降——1973年出口4000万件,到1983年只出口了300万件。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石英风暴”,让上千家瑞士手表制造商彻底消失。

  当时全世界都认为,机械表要完蛋了,石英表会一统天下。(这样的论调在智能手表普及后又出现了一次)

  但瑞士人当然不会坐以待毙,他们选择“自救”。

  1981-1983年,瑞士银行组成的财团向制表业注入了5.5亿瑞士法郎的救助资金。

  而瑞士政府通过将多家大型公司进行重组,成立了全球最大的钟表企业,也是斯沃琪集团的前身——瑞士微电子和制表公司(SMH)。

  1983年,瑞士人推出了第一款塑料材质的“斯沃琪”手表。

  第一代斯沃琪手表

  通过一系列的改良,调整产品结构,一部分瑞士手表从小批量、多品种的机械表,改为少品种、大规模地生产石英表,同时控制生产成本和质量,采用塑料表壳代替金属表壳,将手表零件从155个减少到51个——因为零件越少就意味着故障率越低,从而成功压缩80%的生产成本,在价格上与亚洲手表同台竞争。

  没人想到瑞士手表也会玩“下沉”,但斯沃琪手表推出后的确大获成功,短短两年销量就超过250万部。

  1985年,瑞士手表出货量迅速反弹至6000万件,SMH开始盈利。

  瑞士手表从业人数之所以能翻番,回升到接近6万人,跟瑞士人应对“石英风暴”的策略有很大的关系。

  一方面,部分手表品牌变成了“快消品”,跟日本品牌在大众手表市场直接竞争;

  而另一面,很多我们熟悉的瑞士表大牌,原本低中高档次的机械表都有涉猎,但因为“石英风暴”的缘故,对销售廉价、大批量生产的手表不感兴趣,于是“被迫”专注于中高档机械手表(售价500英镑以上)市场。

  瑞士手表在供应链上开始出现“两极分化”。

  一些不掌握核心关键技术的中低端品牌,为了大批量产销石英表,越来越依赖东亚(尤其是中国)提供的零部件,运到瑞士组装后,冠以“瑞士制造”的名号销往全球。

  在今年年初中国爆发疫情期间,这些依赖中国的瑞士品牌首当其冲,受到了“卡脖子”的冲击,出现库存严重短缺的情况。

  而另一些高端手表品牌越来越重视“瑞士国产化”,甚至是(公司内部的)“自产化”,强调100%的零部件自研自产,掀起了一场“反石英大革命”。

  1982年,宝珀带着全新的机械表杀进市场。

  可是当时全球数字手表产量刚刚超过机械表,怎么让人们接受这样一个“新”产品?

  宝珀想到了这样一句话:

  “世界上从未有过宝珀石英表,将来也永远不会有。”

  作为世界上第一个注册成立的腕表品牌,从1735年至今的近300年时间里,宝珀从未染指机械表之外的技术。

  宝珀为之后持续十年的机械表回潮投下了一枚重要的开局棋子。

  瑞士钟表业开始重新审视产品定位,认为瑞士钟表可以在奢华和工艺上与对手竞争,而不是在走时的精确度上,应该把机械表由单纯的计时工具变为高端奢侈品,成为体现佩戴者品位和身份的象征。

  20世纪80年代,越来越多的瑞士高端手表开始向越来越精密复杂的工艺方向发展。

  而与时俱进的瑞士人开始拥抱微机械领域的新技术——CAD、数控机床、自动线切割……对传统手工艺形成优势互补。

  1988年,瑞士机械表的产量自1982年以来首次回升,产品总价值上涨17%,达到12.3亿美元。

  而这其中难能可贵的是,只有为数不多的像宝珀这样的品牌,连机芯都能做到由宝珀自产。

  而多数知名高端手表品牌,不能自产机芯,用的是外厂提供的机芯。

  机芯是手表的“心脏”,一枚机芯约占手表整体价值的30%左右。

  但有一些所谓的高端品牌,不仅自己做不了机芯,还在所谓的“顶级腕表”中选用廉价低质的ETA通用机芯,以次充好。

  自研自产机芯的能力,实际上代表着一个机械手表品牌的技术实力。

  对于一款机械手表来说,机芯的重要性丝毫不逊于芯片对于手机的重要性,以及发动机对于汽车的重要性。

  就像国内大部分手机企业没有能力自产芯片,用国外某企业的“通用”芯片,而只有一家企业坚持在自家手机上用自家研发的芯片,并且持续地精进、迭代,直至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宝珀就属于后者。

  从2006年新任CEO马克·海耶克上任以来,宝珀在短短十几年时间里又推出了近50款全新的机芯。这是什么概念呢?

  有的瑞士顶级腕表品牌,从20世纪50年代至今,总共也只积累了几十枚机芯;有的德国顶级腕表品牌,从90年代初至今的近30年里,也只累积了20多枚机芯;有的土豪青睐的品牌,总共只有两三枚机芯。而宝珀对新机芯的研发投入、实力和研发速度远超同行。

  诞生于宝珀机芯工厂的Calibre 242机芯

  这些新机芯组成的新一代机芯阵列构成了宝珀品牌的强大竞争力。很多瑞士顶级品牌手表,其实都曾经用过、或现在正在使用宝珀的机芯来生产高档机械手表。

  80年代后期,由于受到广场协议的沉重打击,加上经济泡沫的破裂,日本经济开始陷入长期萧条,曾经辉煌一时的钟表业也风光不再。

  而从90年代开始,瑞士手表强势回归。1994年,瑞士打破日本长达15年世界第一钟表制造大国的局面,重新夺回了属于自己的王座。

  1987-2017年间,瑞士机械表的出货量从170万件增长至720万件,翻了4倍;

  但在“安然”挺过了石英危机之后,瑞士手表在这次疫情之前,又迎来了“跨界打劫”的强大对手。

  02

  一家公司能干掉举国产业吗?

  2014年,全世界智能手表销量总共只有420万块。

  但到了2015年,全球智能手表销量翻了近5倍,猛蹿至1940万块。

  2017年,苹果成为全球最大的手表生产商。

  在石英表抢走了低端机械手表份额之后,智能手表又进一步蚕食了中端机械手表的市场。

  所以有人说智能手表崛起是“石英风暴”的2.0版本。

  留给机械手表的市场看起来越来越“小”。

  比如2020年一季度,智能手表出货量同比增加20%,而瑞士手表的出货量下降23%。

  但奇怪的是,智能手表的崛起,从未动摇过瑞士手表出口总额的增长趋势。

  英国广播公司(BBC)报道,2018年,出厂价低于500瑞士法郎(当时合人民币3570元)的手表全球出货量同比下降了15%,而价格高于3000瑞士法郎(合人民币21420元)的手表出货量反而同比增长了11%。

  虽然智能手表明显更受到(24岁以下)年轻人的青睐,但有意思的现象是,年龄在25-40岁之间的人,既戴经典手表又戴智能手表的比例是所有年龄段中最高的,达到29%。

  对所有主要国家(和地区)的调查显示,各国平均有60%的人要么只佩戴经典手表,要么既戴经典手表又戴智能手表,而真正只戴智能手表的人平均只有15%。换句话说,智能手表的普及程度远远不如经典手表。

  在预算充裕的情况下,2/3的人手表消费的首选依然是奢侈品机械表,而只有1/3的人选择智能手表。

  说明智能手表黑科技的不断涌现,并不能抵消中青年人对经典手表的热爱。

  就像网上购物可能冲击实体零售,但永远不会替代线下实体店的购物体验一样,无论是石英表,还是智能手表,都无法替代人们对高端机械手表的迷恋,因为它的背后是百年品牌历史文化的厚重积淀,它代表着人类对精绝复杂的手工技艺的孜孜追求。

  面对一次又一次的石英危机、经济危机、智能风暴的冲击,瑞士高端手表之所以能够泰然处之、迅速恢复,其中一大秘密就在于坚守“高级制表”的初心。

  比如在石英风暴之后,瑞士高级制表基金会(FHH)组织了46名来自钟表业各领域的独立国际专家,组成专业委员会,耗时数年编纂了一套权威的《高级制表白皮书》。

  他们根据一系列极为严苛的标准对腕表品牌进行了分类,整套标准的严苛程度导致瑞士数以千计的手表品牌,只有86家主流品牌申请认证这一标准,而其中又有超过1/4的大品牌惨遭淘汰,最后只有64家通过认证。

  从此“Haute Horlogerie”(高级钟表或精细制表)认证就成为人们区分高端机械腕表与量产石英腕表的一个重要准则,堪称制表技艺的巅峰。

  而通过认证的企业还要面临共7个专业领域的28项细则评分,每一项都占10分,其中包括:拥有自主创制品牌机芯的能力、拥有自己的制表工坊、拥有在机芯上进行手工装饰的能力、可以考证且未中断的历史,坚持培训自己的钟表匠和设计师、打造具有创新特性的产品、在全球不同地区的销售点品质及售后服务质量等等。

  在这64家当中,有一些品牌即便是通过了首轮认证,他们的二轮评分也仅仅是达到6分以上的及格线。

  而宝珀是以全满分成绩通过认证的企业,是真正的高级制表,堪称“皇冠上的明珠”。

  宝珀也几乎是唯一一家可以将“MANUFACTURE DE HAUTE HORLOGERIE”高级制表放在品牌Logo上的腕表品牌。

  宝珀用它的每一款产品践行着“创新即传统”(Innovation is our Tradition)的品牌理念。

  比如市面上很多带有日历功能的机械表会在说明书里警告,佩戴者在晚上9点到凌晨3点禁止调整日期,否则会造成机芯损坏。而宝珀为了攻破这一难题,自主研发一款安全性更高的日历系统,在相应时段佩戴者无法进行调节操作,从而避免了调校可能对机芯造成的损伤。

  宝珀中华年历腕表

  不仅如此,宝珀还用极其复杂精密的机械系统,在腕表的方寸之间实现了对“中华年历”的完整显示。

  国宝级大师经常要在一块手表的制作上耗费一年甚至更久的时间,以确保每一个细节都完美无缺。

  宝珀镂空雕刻腕表

  宝珀复杂制表工坊的主管穆斯塔法说:“腕表的组装师一定可以辨别出这块手表是否出自自己之手。不过从整体上说,一块表跟另一块表不会有任何区别。基本工艺必须是一样的,然后你才会发现制表师的一些个人痕迹,比如说某处独具个人特色的修饰或不同宽度的倒角。”

  宝珀的手工艺标准化作业精细到什么程度?就拿很多人并不会过多留意的表针来说,宝珀会用到的蓝色的蛇形指针,在采用了热处理的上色工艺后,每根指针都要分别接受一次检查,工匠们会使用放大镜来检查指针的平整度和形状。

  对于那些用于计时功能的细长型指针,还需再做额外的检查。这些指针被放置在一块平板上,以确保达到绝对平整的状态。如果有必要,还会进行一次精细的手工水平校准。

  指针尖端手工上色

  在制作宝珀富有盛名的五十噚系列潜水腕表时,需要涂抹夜光涂料,使指针能在黑暗环境中发光。

  这一工序需要工匠极大的耐心,因为所有夜光涂料均由工匠手工在一根一根指针上涂抹,从指针的背面开始,薄了不行,厚了也不行。

  如果涂料太多太厚,就可能会刮到另一根指针(分针会从时针的上方经过),抑或直接刮到表盘。为了在指针经邻标度圈时提高辨识度和可读性,指针的尖端还必须稍稍向下弯曲,而这道工序也需要工匠们一根根地手工完成。

  再比如宝珀使用的表链——米兰链,531个部件全部经过手工的精细打磨、组装完成,用户手腕的触感会非常服帖。

  到了出厂环节,宝珀会为每一只手表进行极其严苛的出厂测试,用高达5000g的加速度撞击手表,在表和零件上进行近400000次的微力敲打 (micro-blow) 测试,将零件放置在-20°C至+70°C的剧烈的温度变化中进行极限测试,没有人担心测试过程会对表造成伤害,因为每一只市面上流通的宝珀表都是通过全部这些测试的产物。

  从表盘、表壳、机芯、指针到表链,宝珀在每一个细节上不断推动着制表大师们勇攀时计艺术的高峰。凭借持续的自我革新,不断挑战和突破制表行业定准,宝珀不断拓宽边界,缔造经典。

  而这也就不难解释为什么,除了跟乾隆皇帝有“缘分”以外,宝珀会成为唯一一个被中国故宫博物院典藏的现代腕表品牌。

  03

  世上没有“错”的选择

  在德勤发布的《瑞士制表工业研究2020版》报告中,写着这样一句结论:

  “瑞士钟表业正处于加速转型阶段,并将持续到2020年后。近年来,这一行业表现出了应对变化冲击的弹性,这次疫情大流行为它提供了一个新的机会,再一次证明了它的灵活性和适应性到底有多强。”

  “那些专注于高端市场的品牌及其供应商安然度过了当前的危机;但中低端市场在未来几个月将举步维艰,需要做出相应的调整。”

  其实无论是对一个人,还是对一家企业来说,面对外界的变化,在每一个新时期所面临的选择,永远不是the right way(正确的道路),or the wrong way(错误的道路)。

  选择,永远都是theright way, or the easy way(容易的道路)。

  在一波又一波的廉价替代、智能化浪潮的裹挟下,大众手表被赋予了快消电子产品的功能和属性,这种“更容易”做出的商业选择,和对产量、市占率的追求,本身无可厚非。

  但总有一些企业和品牌,他们选择坚守自己的初心,去对抗如过眼云烟般喧嚣而速朽的潮流,选择用一代又一代匠人以匠心积累、以薪火相传的智慧结晶,予产品以世代传承的魂魄与难以企及的美学高度。

  就像一位制表业人士所讲的:“奢侈品是人们想要长期持有的,而至于购买智能手表——买下了一种科技,它就总有过时的一天”。

  经典在锐意创新、孜孜进取的加持下,可能是时尚的;但时髦的东西再如何创新,也很难成为历久弥新、跨越时代的经典。

  一时的创新并不难,难的是穿越3个世纪,在坚守机械手表经典价值的同时,始终如一地自主创新,自我迭代与自驱变革。

  以宝珀为至高代表的瑞士钟表产业,不仅对中国当代企业缔造长久品牌的发展有着无数宝贵的启示,也终将在后疫情时代带领全球制表行业攀上“价值为王”的新巅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GMT+8, 2025-7-23 22:30 , Processed in 0.187565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