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3423|回复: 0

刘晓博:明年楼市,大家都猜错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12-11 17:33: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21年的楼市,变冷还是升温?

  估计多数人的预测是:比2020年冷一些。

  因为最近一段时间,楼市的“坏消息”层出不穷。一会儿是强调“时刻紧绷房地产调控这根弦”,一会儿是把房地产称为中国最大的“灰犀牛”。另外,在三道红线的压力下,房企融资额在下降。

  更要命的是:全球货币政策的宽松,都会在2021年出现逆转,因为疫苗越来越成熟。中国的货币政策,有较大概率率先逆转,时间可能是在2021年二季度。虽然未必加息,但市场利率会因为“钱少了”,而自动上浮。

  所以,2021年的楼市,应该是更冷一些的。

  但情况可能未必是这样。因为还有一个逻辑,决定了楼市不可能太冷,甚至需要比2020年更“暖和”一些。

  这就是:2020年狂飙突进的地方债,大概率在2021年“降低发行增速”,因为债务率已经逼近警戒线了。

  我们可以看一下具体数据:

  1、截至2020年10月末,全国地方债余额25.8万亿,去年同期是21.39万亿,今年同比大增了21%左右。

  2、同期,中国的广义货币M2同比增速是10.7%;

  3、社会融资额同比增速是13.6%;

  4、全国卖地收入同比增速是10.1%;

  5、前三季度,中国的GDP增速是0.7%。

  可以看出,关键的经济数据里最疲弱的就是GDP。为了刺激GDP的“钱的因素”都非常亢奋。其中最亢奋的,是地方债余额的增速,达到了21%,是卖地增速的2倍,也显著超过了M2和社会融资额增速。

  啥意思?如果你持续关注我的专栏,会记得我半年前做的一个判断:国家试图用“政府债务”加杠杆的办法,让楼市喘口气。也就是说,用地方债、国债来换取楼市2年左右的休整期。

  看懂了这一点,你就会知道:在大城市生活的刚需,需要抓紧时间买房了。尤其是北京、郑州、济南这类调整幅度比较大的中心城市,现在就是非常宝贵的抄底机会。

  2008年到2009年全球金融风暴最紧张的时候,中国出台了“四万亿”,居民杠杆率大幅增加,也就是说楼市是那一轮对抗经济下行的生力军。

  然后是2015年末开启的“去库存”,楼市再次发挥重要作用。

  这两轮因为经济压力大,而导致的房价大涨,带来了显著的负作用。所以,本轮经济下行(2018年就开始了),官方一直克制着尽量不让楼市来单独承担稳增长、保就业的压力。而是选择了增加政府杠杆率的方式。

  杠杆率,就是债务率。一般来说,全社会可以分为三类部门——企业、居民家庭和政府。

  中国的企业杠杆率已经是全球最高,加的空间不大,主要是稳住;居民家庭杠杆率虽然没有达到发达国家水平,但在新兴经济体里已经是最高的,而且增长很快,也要喘口气。只有政府的杠杆率仍然偏低,有加杠杆的空间。

  所以2020年“扛住”经济的,主要是政府部门加杠杆,体现在地方债、特别是专项债。专项债,是可以不计入地方赤字的,主要用于有经济效益的项目。

  据“中信证券研究所固定收益明明债券研究团队”今天整理的数据:

  截至今年10月,全国地方政府的债务余额已经升至25.8万亿,预计年末达26万亿。根据2020年财政预算报告,今年的地方综合财力大致估计为26.7万亿,包括地方本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9.75万亿)+转移支付收入(8.4万亿)+政府性基金收入(8.6万亿)。那么以此推算,今年地方政府整体的债务率可能会上升到97%以上,已经接近警戒范围。

  去年年底地方政府整体债务率是82.9%,到今年年底有望达到97%,这个增长速度堪称惊人。

  在这种背景下,2021年地方债新增发行规模很有可能适当降低。如果如此,则地方政府的财政压力会更大。

  前一段时间,连续爆出高等级的地方国企债券违约,背后有疑似地方政府默许的“逃废债”情况存在,涉及的多是北方一些省市。目前,有关方面正在调查,最终会严肃处理。

  某些地方政府为什么变身“老赖”?说到底,还是因为经济不好,财政收入、卖地收入双双下滑。在这种情况下,还要减税降费,保工资、保运转。

  1994年分税制改革之前,地方财政宽裕、中央财政紧张。后来实施了分税制,2018年又合并了国税、地税,中央财权不断扩张。而大量民生事务又需要地方来办理,北方、中西部等很多地级市、县和县级市,财政压力巨大。

  “税不够,卖地凑”,这是1998年房改之后地方政府解决问题的主要办法,此外就是搞隐性债务。现在隐性债务被管住了,发债的权力归了省里,而且有额度控制,转移支付不够用,相当一批地方的财政将在2021年面临更大挑战。

  这时候怎么办?适当增加卖地收入,还是一条重要的路。

  虽然国家说了,未来将增加地方税,但无论是房地产税、遗产税等,都需要立法才能落实,远水难解近渴。消费税环节后移,固然可以增加地方收入,但这相当于加税,可能产生抑制消费的效果,将来如何未可知。

  所以我的判断是:要么让地方债发行量继续“维持高速”,要么让卖地收入增幅再高一些,比如反弹到15%以上。

  卖地收入增长,一般在楼市回暖之后,带有滞后性。楼市不回暖,开发商无法回笼资金,在三道红线压力下,拿地势必会减少,更遑论增加了。

  或许有人会说:解决问题还是要发展实体经济,用科技创新来带动,经济规模大了、税收自然增加。

  但问题是,这是“更远的水”。经济转型更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没有10年到20年很难见到大的成效。

  解决的办法还有改革,比如让政府更精干,这样“吃饭财政”的规模可以降低,而且有利于简政放权、激发社会的活力。但在经济下行的时候裁员,也不是好办法。

  整体而言,解决中国的问题往往需要综合疗法,而不可能一招就立竿见影。

  所以我的判断是:2021年楼市没有变冷的条件。比2020年适度回暖,是大概率的事件。尤其是华北、东北、中部等区域,更是如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GMT+8, 2025-7-16 03:07 , Processed in 0.171924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