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3175|回复: 0

智先生:长租暴雷的本质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12-3 15:24: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蛋壳公寓暴雷这件事,其实就挺魔幻。

  如果死抓住它的租金贷一番批判,讨论一下金融模式,只是隔靴挠痒,停留于表象。

  再精心引导,将主要矛盾转移到租客和房东之间,让两个群体互峙对垒,就更可耻了。

  我们需要直击靶心,触及本质。

  壹

  翻开长租公寓的发展历史,并不长,只有短短五六年,发展极为迅速。

  大体可分为两个阶段。

  其中很重要的分水岭,是2017年11月18日。

  这天傍晚,位于北京市大兴区西红门镇的一处公寓发生大火,19人遇难,8人受伤,全国震动。

  出事的公寓属于商住混用,仅在二楼居住区,就被隔出305间房,住了400余人,严重违建没跑。

  在这起火灾发生之前,隔断间曾是非常普遍的现象。

  房东出租时,将100平的套内分成六七个小房间,到手的租金比单独租出去要可观得多,利益可以熏人心。

  但不是每个房东都有这样的经济头脑,也有的不想将家里弄得一团糟,或者愿意掏钱隔断装修,嫌麻烦。

  于是,长租公寓跑步进场。

  有资金有实力,统筹安排,分摊装修成本,一站式承包,省心省力,承包出去的房东都说好。

  如果是刚需热门城市,像北京,原本两房一厅格局,丧心病狂的可以隔成七八间,连阳台厕所的位置都不放过。

  野蛮隔断,先斩后奏是常有的事,一般情况下,房东哪怕事后知道,看在钱的份上也就忍了,只要别乱动承重墙,一切都好说。

  动了反正也看不出,格局面目全非。

  所以说,前几年大批量的隔断间出现,基本出自这些长租公寓的手,另一头则是外来务工群体的拮据刚需。

  工资本就不高,能省一点是一点,剩下的还要存起来维持梦想。

  那年代的长租公寓,生意经其实没算得那么门清,依然是老老实实从房东手里收房,然后死命压价,再高价租给房客,赚点中间差价。

  不管规模有多大,做的还是单纯中介活,赚钱多和少的问题,就要看各家的黑心程度了,但绝不会亏本,或者一言不合就卷款跑路……如果有的选,他们还是愿意当一个好人。

  2017年那场大火过后,政策立即下来,全力治理隔断房等违章建筑,该拆全部得拆。

  一番整顿后,出租房源里的隔断间,已经不敢流露于市面,长租公寓更不敢玩之前那一套狠的,最多就将两房弄成四房,差不多得了,不能让房客看出端倪,或者签下一些协议约束。

  所以有些房客,明明住的是十年以内的次新房,小区户型环境都很好,但房间格局就是狭窄逼仄,形状怪异,隔音十分糟糕。我在广州租的第一个公寓,就是一房一厅,然后客厅中间竖着两根水泥柱子……

  而且在网上找不到任何原始户型图(躲避监管),户型也货不对板,那很可能就是隔断间了。

  尤其是那种密集的群租隔断房,消防隐患极其严重。

  无论如何,从2018年开始,玩法已经变了,长租公寓不敢再明目张胆去弄隔断间。

  如此重要的现金奶牛模式被断掉,又得维持迅速扩张的市场需求,「租金贷」模式就应运而生了。

  高价收房,简单装修后,低价租给房客。

  用尽一切优惠手段,比如租一年赠三个月,让房客一次性交齐12个月租金,再按月付给房东,这里就产生了资金池。

  长租公寓拿到这笔钱后,又拿去扩张房源,层层套娃。

  如果房客经济拮据,就鼓励他们向金融机构贷款,也就是租金贷。

  2018年,长租公寓跑马圈地。

  其中以自如和蛋壳两个头部玩家在竞争收房,房东放租的心理价位,可能只是7000元,最终可以哄抬到1万。

  带来的很严重后果就是,直接推高一线城市房租,平均上涨20%-30%。

  如此一来,每个人都觉得自己赚了。

  房东收到了更高租金,房子还被一番装修,变得干净整洁;

  房客可以用优惠价租到muji北欧风的房子,尽管这个价格明降暗升,但对比整个市场已经算好了,没有太多选择;

  长租公寓有更多资金收房,给投资人画更多大饼,讲更多故事,堆更大泡沫;

  金融机构收获到一批老实巴交、害怕上征信的年轻房客,赚足了贷款利息。

  四方共赢,似乎没有一个输家,每个人都有光明的未来。

  贰

  有许多人猜测,蛋壳公寓苦心孤诣地培养资金池,是为了通过一系列金融投资赚取利息,来弥补「高收低租」模式的亏空。

  可如果你看了蛋壳的完整招股书,就会发现,蛋壳通过资金池所获得的利息,微不足惜,根本无法填补。

  说实话,用利息差来填补公司的庞大亏空,巴菲特+孙正义合体都做不到。

  蛋壳就是孤注一掷,将这些钱全拿来扩张,继续拉拢无数新房客,忽悠更多资金来拆东墙补西墙,才能勉强维持下去。

  只要能迅速抢占市场,击垮对手,就能通过垄断地位来扭转「高收低租」的弊端,回归「低收高租」的健康模式。

  当初网约车大战的时候,补贴价被压到了尘埃地步,用过的人都说香,然后现在滴滴一家独大时,价格就回归「合理区间」了。

  而且规模一旦做大,获客成本和装修成本才能下降,提高单间盈利。

  比如在2017年,蛋壳公寓的装修成本平均12646元/间,到2019年下降到10404元/间。

  按照装修行业的利润率来算,蛋壳真正用在装修的成本,估计不到七成。然后从收房、装修、空置和上新,短短四十多天完成,年轻人也就不必对长租公寓的甲醛污染治理,抱有多少期待了。

  回归正题,蛋壳通过「高收低租」形成的资金池,其实很有限。

  它要想通过这种模式收房,至少需要好几年时间布局,急不来,一口吃不成胖子。

  诡异的就是在2017-2019年,蛋壳运营的房间数,从8000暴涨到40万间,覆盖13座城市,吃瓜群众可能没有意识到,这个数字究竟有多夸张。

  这背后,离不开资本的推波助澜。

  资本并无对错,但不受约束管控就相当可怕。

  如果没有被放大这个恶,蛋壳的影响不会这么恶劣,不会牵涉如此广,可以坑这么多人。

  从创立开始,蛋壳就拿到了天使轮,然后四五年里,一共融资八轮。

  其中,老虎环球基金,为最大机构投资人,占20%股份:

  所以就可以解释,为什么短短几年,蛋壳累计亏损63.13亿元,还能疯狂加杠杆扩张的原因。

  你说这些背后资本,不清楚蛋壳的运营本质吗?

  当然知道,然后变相鼓励,资本游戏,就是要游戏人间。

  到了2019年,狠茬子蛋壳一整年就烧掉40亿元。

  背后的资本估计等得不耐烦,或者对这个无底洞也有点慌了,匆忙让蛋壳提交招股书,准备在美股上市。

  上市就上市吧,即使蛋壳烧了好几十亿,始终没有盈利能力,也不妨碍美股市场的一致看好。

  因为在这背后,是被资本活生生培养出来的庞大租客群体来背书,他们听话懂事,闹不出什么花样,而且还按时缴纳租金,又是资本市场承认的低风险可预期资产,前景可期。

  说人话就是,蛋壳未来的故事很棒。

  两个月后,也就是2019年12月25日,住建部等六部门给出指导意见:住房租赁企业租金收入中,住房租金贷款金额,占比不得超过30%。

  这是一次紧急刹车。

  不过对蛋壳,或者说一大堆以「租金贷」滚动活着的长租公寓来说,已经太晚了。

  2020年1月17日晚,蛋壳成功登陆美国纽交所,是2020年第一支中概股,市值27.4亿美元。

  背后资本总算松了一口气,接下来不断抛售股票,解套的解套,剩下就留给接盘侠。

  股价从上市高位,就一直跌,完全止不住。

  蛋壳命运,在疫情来临面前,已经被划上句号。

  出租率直线下降,房屋租赁市场遇冷,所有长租公寓咬牙过冬,现金流崩得很紧。

  第一个撑不下去,后面就跟着躺尸了,因为躺下来很舒服。

  青客、寓意、乐居、小鹰……和当年P2P集体枪毙的场景一模一样,疫情成为不良企业的照妖镜。

  蛋壳选择放弃治疗,从上市到倒塌,只过了10个月。

  明眼人已经看出来,蛋壳的问题本质,无关什么租金贷,而是这家公司从创立开始,就一直在烧钱活着。

  烧完租户的钱,就烧投资人的,然后是银行的,最后是股民的。

  一个教科书级别的资本割韭菜模式,一场地道纯正的资本运作游戏。

  所以蛋壳公寓的背后公司,才叫「房屋资产管理公司」。

  接下来的剧情都很熟悉,一个击鼓传花的游戏,最后是可怜的租户埋单。

  叁

  在这一连串暴雷事件中,我困惑于一些金融机构,能将属于自己的责任摘得干干净净。

  吃相特别难看。

  确实,之前是有过政策,说要给予住房租赁企业一定的金融政策支持。

  然后,然后一切都乱套了。

  初期,长租公寓低价收房,高价出租赚差价,这种商业行为无可厚非。

  到后来,租金贷成为长租公寓的普遍敛财方式,将雷越滚越大时,金融机构在这里面,究竟扮演了什么角色?

  我不认为,金融机构有多冤枉(请带号入座)。

  正常人租房,差不多押二付一,这笔支出不会很高,有多少钱就租多少个月,很少会向银行贷款……银行当然也没有类似的个人租房贷款业务。

  这种个人无法自行申请的「租金贷」产品,却一定要通过长租公寓的中间撮合才能完成,金融机构究竟是为了谁服务?

  长租公寓怂恿租客贷一年房租,然后这笔钱,金融机构没有直接打给房东,而是全给了蛋壳,再让租客每个月慢慢还。

  我实在不明白这种脱裤子放屁的行为,有什么意思。

  我相信这些金融机构,在深度合作的基础上,不可能不知道蛋壳的高运营风险,不可能不知道「高收低租」模式的天然缺陷,这种到后期已经变成借新债还旧债的危险玩法,更不可能没做好风险评估、保险措施。

  一句话,它们不可能不知情。

  只能往最恶意的方向揣测,是和长租公寓沆瀣一气了,因为有贷款,有业务,就有利息收入。

  它们就是吃准了这群刚毕业没多久的年轻人群体,对征信的恐慌和极度在乎,坏账几率很低。

  事实上,正常人就不会有谁去贷款租房,租金贷原本就没有市场,是长租公寓硬生生设的陷阱,然后金融机构和风投资本配合来做大了这个陷阱。

  等蛋壳出问题后,就把所有风险都转嫁给租客。

  简直好手段。

  我从不高估这些金融机构的良心,却大大低估了他们的风控预警。

  早在一两年前,长租公寓就已经零星暴雷了。

  但截至2019年末,蛋壳在银行的借款总金额是多少?

  101.29亿元。

  其中包括67亿元的「租金贷」预付款。

  从现状来看,这笔上百亿的金额,注定成为坏账,只能想尽办法从租客身上弥补回来。

  这就是纵容的恶果。

  仅仅上半年,长租公寓就有至少60家暴雷。

  雷到最后,好像就一个自如还在坚守。

  我特意分析了一下自如的盈利模式,同样在弄租金贷模式,好歹这个比例低于国家红线的30%,实际上走的还是传统物业经营,也就是低收高租。

  现在最大的竞争对手蛋壳半死不活,自如有了底气找房东压价,甚至不惜毁约。

  这样做似乎缺乏了商业道德,最起码它能走得更远一点,不断降低自身倒闭的风险,这是在自救。

  如今蛋壳房东和租客的关系很尴尬,彼此都是受害者,却被推到了对立面上,分不清真正矛盾所在。

  这场闹剧里,房东相对于租客来说,损失相对较小,只是没了一两个月的租金,但还留下价值上万元的精装修,一些家具家电都足够弥补损失,再暴力催收,无论如何都说不过去。

  既然房东无权赶走房客,房客也可以稍微妥协一下。

  干脆各退一步,房客续租,然后房东将租金往下调,约定半年或者一年内不调价。

  互相理解,先站在同一阵营上。

  肆

  当下情况是,从长租公寓的融资开始,监管姗姗来迟。

  到金融机构配合长租公寓设计出来的「租金贷」,更是无底线纵容。

  最后暴雷了,我们对这些公司的实际执行人,却没有更好的法律制裁手段。

  这是我要强调的第三点,我们社会,对老赖是不是太宽松了?

  从P2P到长租公寓的集体暴雷,公司的实控人基本没啥大问题,被限制消费令后,灰溜溜消失在大众视野里,留下一地鸡毛。

  执行法官是可以查封房产车子,限制高消费和交通工具,这些对一般的老赖来说,确实有影响。

  可对真正割完韭菜的有钱人来说,问题不大。

  无论住宾馆,大额消费,私人汽车买房等等,用别人的信用卡就行,日子仍然过得很潇洒,住几亿别墅,开豪车,甚至还能将自己的孩子捧为流量明星。

  反正被列为失信被执行人的有效期是2年,最多延长5年。

  欠钱的才是大爷。

  甚至一些王者级老赖,从一开始就转嫁了老赖身份,以别人名义来注册一家空壳公司,用来非法集资和金融借贷,想尽所有办法转移财产。

  最后经营不善,宣布破产,反正是有限责任公司,不用怕。

  或者从一开始就用虚拟法人,连「有限责任」都没有。

  之前市面上大部分长租公寓,就是想办法骗取租户的一整年租金,卷一笔巨款后暴雷,多少家庭受到波及影响,多少骗子赚得盆满钵满,受到的法律制裁却不多。

  这真是一个很坏的社会效应。

  资本不受监管约束,配合无良企业融资,金融机构睁只眼闭只眼,年轻人羸弱好拿捏,事后惩罚机制又如此小,是对骗子的纵容,是在鼓励快速致富当老赖。

  最糟糕的是,在可预见的未来一段时间,类似骗局会经常上演,如雨后春笋冒出来,背后滚雷者,操盘手会越来越多。

  你根本无法想象,下一个资本陷阱会发生在哪个地方,即便是小规模局部的坑骗,现在不一直有吗?

  你家小区的那些保健俱乐部,大爷大妈天天往里扎推,天桥下的健身房传单,经常开业充钱送优惠,辅导机构轮流打电话忽悠报名,钱到手了就和你告别,绝不带走一丝云彩。

  太多了。

  只是这些小门当,背后没有资本敢明目张胆支持而已,小生意看不上。

  伍

  说到最后,还是一个强监管问题。

  我们国家对互联网这个行业,政策上其实一直鼓励包容和开放。

  因为传统行业,确实存在着一些弊端僵化,监管层就会希望寄托在互联网企业上,不想扼杀创新,这是可以理解的。

  所以这十几年来,我们才会看到互联网电商、团购、共享、外卖和网约车的蓬勃兴起……

  就连当年火爆的P2P行业,初期也是希望能改变中国传统金融的弊端,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弥补银行短板。

  所以准入限制很低,也不用申请金融牌照和备案。

  理想丰满,现实很骨感,钻漏洞的资本实在太多。

  短短几年,全国各地冒出5000多家良莠不齐的P2P平台,出现大面积暴雷现象,沦为旁氏骗局,也就是你贪图利息,它贪你本金,让全社会为它买单。

  初衷是好,实际操作起来不如人意,背后就是因为资本不受监管,是这一块出了问题。

  说资本逐利,说它恶,但资本也只是一个中性词,适当管控利于国民,不加管控祸国祸民。

  我以前已经讲过,如果能在创造利润的同时,让社会变得更和谐美好,资本家并不介意做多一点慈善基建事业,提升自己的声望和无形价值。

  一旦监管缺位,利润回报又足够高,那就会诞生各种著名产品,比如714高炮,比如城市烂尾楼。

  正如《三联生活周刊》所言:

  很多打着互联网创新的幌子,不过是为了借政策春风赚资本快钱,这不仅解决不了中国经济问题,反而可能会带来更多的风险。

  所以我的态度很明显,资本就是要被管控,尤其是极其敏感、涉及国计民生的互联网金融领域,更不能有任何松弛,这道红线一定要紧。

  最后,再回顾这场闹剧。

  大部分受害者,都是初闯社会刚工作的年轻群体,他们有文化有素质,尊重法律,遵守规则,只是低估了世间险恶。

  人们说吃一堑长一智,可这个「堑」是不是太狠了。

  那些躲在烂尾楼里的购房群体,穷尽一辈子资金上车,又做错了什么?

  我们社会的整体责任和义务,本应该是要完善规则,弥补法律漏洞,尽可能地消除这些世间险恶。

  正因如此,才不能冷漠这个群体,让他们自己拿刀守在门口对峙,在公司外面维权喊得泣不成声,行李被随意扔在街道上沾满泥渍,像破布一样无人问津。

  这样不对,也不应该。

  已经入冬了,请让年轻人有点尊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GMT+8, 2025-7-15 20:19 , Processed in 0.171941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