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3145|回复: 0

正解局:打压华为背后的神秘财团:掌控瑞典经济命脉,在中美两边下注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11-30 12:54: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个财团,竟然能够影响到一个国家的政策。

  正解局出品

  《北欧小国学美国封杀华为,中国该如何反制?》(点击标题即可阅读)一文中,我分析了瑞典封杀华为的前因后果。

  在瑞典封杀华为背后,一个财富帝国若隐若现。

  这就是瓦伦堡家族。

  01

  控制瑞典经济命脉

  在瑞典,有一句话这样描述瓦伦堡家族:

  只手难遮天,一瓦可定国。

  瓦伦堡家族在瑞典建立了难以撼动的垄断资本主义财团地位。

  瓦伦堡家族不仅控制着瑞典最大的银行——北欧斯安银行(SEB);同时,因为占有瑞典股市1/3以上的股份,从某种层面上说也操控着瑞典的金融业。

  另外,全球500强企业——ABB公司、阿特拉斯·科普柯(Atlas Copco)、阿斯利康制药(AstraZeneca)、爱立信(Ericsson)、伊莱克斯电器公司(Electrolux)的直接或间接掌控人都是瓦伦堡家族。

  这些企业都是瑞典最重要的企业,控制了这些企业,也就控制了瑞典的经济命脉。

  其实,早在19世纪90年代末,瓦伦堡家族就已经拥有瑞典股票交易所上市公司40%的股份。迄今为止,瓦家在瑞典的财富地位已经延续了160多年。

  瓦伦堡家族足以媲美洛克菲勒、罗斯柴尔德等闻名于世的财团家族,但其在公众视线中却相当低调。

  正如其家训所言:“存在,但不可见”,给瓦伦堡家族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要揭开这层神秘的面纱,还得从瓦伦堡家族的发迹史说起。

  02

  发家之路

  瓦伦堡家族的发家史,是一个瑞典草根家庭逆袭的故事。

  瓦伦堡家族的创始人安德烈·奥斯卡·瓦伦堡,在1846年前还是一位奔波于海上的水手,在横贯瑞典东西海岸的约塔运河从事航运,后投身于造船、航运和批发业,赚了一大笔钱。

  瓦伦堡家族创始人安德烈·奥斯卡·瓦伦堡

  19世纪中后期,随着瑞典工业化的推进,社会财富显著增加,给银行带来了巨大的发展空间。

  敏锐的安德烈·奥斯卡·瓦伦堡,看到了第二次工业革命中金融业的发展机遇。

  很快,安德烈·奥斯卡·瓦伦堡说服瑞典议会,于1852年在北部松兹瓦尔开起了私人银行。4年后,又在斯德哥尔摩成立了斯德哥尔摩私人银行(即瑞典北欧斯安银行(SEB)的前身)。

  安德烈·奥斯卡·瓦伦堡利用银行吸纳了大量的社会存款,而后投资到木材业、造纸业、机电业、铁路运输业等工业企业当中。

  在铁路运输业的投资过程中,安德烈展示了其过人的胆识和公关能力,为其家族的资本壮大提供了前提条件。

  在铁路运输投资过程中,由于投资过大,回款慢,铁路公司资金出现周转困难,直接导致其银行出现信用危机,爆发了挤兑事件。

  情急之下,安德烈让保安扛了一麻袋装满1奥尔、2奥尔(100奥尔等于1瑞典克朗,总共不过1000瑞典克朗)的硬币,走在挤兑的人群中宣称银行的资金充足。

  与此同时,他还游说瑞典国王出面,以国王个人名义向银行存进1万瑞典克朗,这样才暂时平息了挤兑,保住了银行。

  1857年,美国爆发第一次世界性经济危机,波及瑞典,导致大量工业企业面临倒闭。

  而此时,安德烈开的银行巨额放贷难以收回,为了减少损失,安德烈急中生智,于1877年通过“债转股”的方式将瑞典陷入困境的潜力公司全部收入囊中。

  1890年后,随着经济好转,这些公司给瓦伦堡家族带来了巨大的股权红利。

  03

  资本扩张之路

  安德烈饱尝甜头后,开启高歌猛进的资本扩张之路。

  1916年,由于瑞典法律开始禁止银行拥有公司股权,瓦伦堡家族经营下的瑞典最大银行SEB不得不被拆分,这就有了现在瑞典两大重量级金融机构——“北欧斯安银行”和“银瑞达”。

  1929年,全球经济大萧条波及瑞典,有1/3的公司陷入困境,瓦伦堡家族旧技重施:以极其低廉的成本收购了一些暂时亏损但极具潜力的公司,包括以1瑞典克朗、承担100万克朗债务的方式买进阿斯特拉公司(Astra)——如今已发展成世界第三大制药集团阿斯利康。

  二战爆发后,银瑞达旗下的飞机制造企业萨伯公司(Saab)积极启动军事飞行武器制造,以其高精尖的武器制造技术获得大量的政府订单,大发战争财。

  二战后,世界经济慢慢复苏,而此时赚得钵满盆满的瓦伦堡家族,已经为资本扩张伸向世界准备了足够的“弹药”。

  特别是到了瓦伦堡家族第四代掌门人彼得·瓦伦堡,银瑞达旗下的公司开始向国外市场发起猛攻。

  以ABB为例,其前身为1883年成立的ASEA,1987年,ASEA与本土BBC公司合并,被命名为ABB,战略性地壮大规模后,ABB开始了国际化扩张之路。

  此后两年,在银瑞达操盘下,ABB公司买下西欧和北美市场的55家公司,并与美国电气巨头西屋成立合资公司,得以在美国站稳脚跟。

  为了拿下东欧市场,1996年,ABB与德国奔驰的铁路运输系统业务合并,在东欧通过并购与合资,建立了60多家公司。

  而在中国,ABB公司自2002年以来,对我国的能源、电器、自动化等领域迅速渗透。

  如今的中国,早已成为ABB集团的第一大市场。仅工业机器人一项,销售收入就超过了300亿元。

  一个多世纪以来,瓦伦堡家族在资本市场赚足了本钱。

  如今的银瑞达已是多家顶尖跨国企业的长期大股东,包括ABB、阿特拉斯·科普柯(Atlas Copco)、阿斯利康制药(AstraZeneca)、爱立信(Ericsson)、伊莱克斯电器公司(Electrolux)和瑞典北欧斯安银行(SEB)。以工业公司、金融和制药公司为核心公司(投资占比85%)。

  当然,银瑞达没有放过IT、媒体、消费等潜力产业投资。

  1994年开始,银瑞达联合全球400多家投资机构创建了殷拓集团(EQT)。目前EQT已募集资金约370亿欧元,用于押注ABB公司一般的潜力企业。

  在瑞典,因为广泛参与慈善、文化、教育等领域,瓦伦堡家族的影响力早已渗透至各个方面。

  著名传记作家凯迪曾在《消失的英雄》中这样评价道:

  在瑞典,瓦伦堡便是资本主义、权力和社会福祉的代名词。

  04

  两边下注

  一个半世纪以来,瓦伦堡家族能够越做越大,离不开瑞典政府的“打点”。

  从开银行、修建铁路到参与军工,瓦伦堡家族从成立之初,就是瑞典政府眼中的“优等生”,与瑞典政府建立了长达一个多世纪的“交情”,这也让瓦伦堡家族与瑞典政府形成了“水乳交融”的利益共同体。

  凭借着这层关系,瓦伦堡家族假借政府之手,维护自己的经济地位。

  早在1903年,一家德国公司进入瑞典市场。瓦伦堡担心旗下公司ASEA受到威胁,于是,成功游说瑞典议会将电力设备进口税从10%提高到15%,成功挤掉这家德国公司。

  时至今日,华为在瑞典市场遭遇不正当竞争,瑞典政府通过媒体散布反华言论,瓦伦堡家族的身影若隐若现。

  可以说,这是瓦伦堡家族将其家训——“存在,但不可见”进行“幕后推手”式的实践。

  瓦伦堡家族长盛不衰的另一个秘密,是两头下注。

  二战期间,瑞典声称中立。瓦伦堡家族却打着中立的幌子,分别和法西斯国家和盟军两头都做生意,大发战争财。

  循着这个思路看瑞典打压华为,瓦伦堡家族也是在两头下注:既舍不得中国的市场,又放不下美国的生意。

  但打压华为,是在玩火,低估了中国官方和民间的反应。要知道,仅ABB和阿斯利康2家公司在中国的销售额就超过了600亿元。

  这两家企业生产的可不是芯片之类的独家产品,并非不可替代。如果中国反制,瓦伦堡家族承受的损失,远超打压华为获得的利益。

  事实上,对瓦伦堡家族来说,做生意并非要在中美之间二选一,只需要正常经营就行了。

  如果一味想着左右逢源,最后可能是什么都捞不到。

  《北欧小国学美国封杀华为,中国该如何反制?》(点击标题即可阅读)一文发出的当天,就瑞典斯德哥尔摩行政法院暂时取消对华为禁令的消息。

  这可以视为试探行为的回撤。

  瑞典打压华为一事暂时告一段落。

  一个财团,竟然能够影响到一个国家的政策。

  实在是让人不寒而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GMT+8, 2025-7-15 14:47 , Processed in 0.140677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