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036|回复: 0

刘晓博:大城市被釜底抽薪?国家将重点发展“两类城市”!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11-16 18:27: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种种迹象显示:中国城镇化的基本策略,在2020年11月发生了一次“重要修订”。

  其标志是两件事:

  第一件事:11月1日,总书记在“求是”杂志发表了《国家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若干重大问题》的文章,其中这样谈到了城镇化:

  产业和人口向优势区域集中是客观经济规律,但城市单体规模不能无限扩张。目前,我国超大城市(城区常住人口1000万人以上)和特大城市(城区常住人口500万人以上)人口密度总体偏高,北京、上海主城区密度都在每平方公里2万人以上,东京和纽约只有1.3万人左右。长期来看,全国城市都要根据实际合理控制人口密度,大城市人口平均密度要有控制标准。要建设一批产城融合、职住平衡、生态宜居、交通便利的郊区新城,推动多中心、郊区化发展,有序推动数字城市建设,提高智能管理能力,逐步解决中心城区人口和功能过密问题。

  中西部有条件的省区,要有意识地培育多个中心城市,避免“一市独大”的弊端。我国现有1881个县市,农民到县城买房子、向县城集聚的现象很普遍,要选择一批条件好的县城重点发展,加强政策引导,使之成为扩大内需的重要支撑点。

  这篇文章是总书记2020年4月10日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七次会议上的讲话,而当时疫情正处于关键时期,很显然“控制大城市人口密度”,是疫情爆发后的重要反思。

  这篇文章提出了超大、特大城市要郊区化发展、多中心发展,还提出了中西部有条件的省份要发展“副中心城市”,要把县城当做“扩大内需的重要支撑点”,这都是之前没有过的。

  为什么有这样的修正?除了疫情因素,可能还跟“城镇化的成本”、基层政府的“保运转”密切相关:以深圳为代表的大城市,今年房价再次大涨。中心城市房价的不断上涨,让中央意识到:只靠少数中心城市、都市圈和城市群,无法快速推动中国城镇化,因为房价太高、农民进城根本买不起。

  如果国家的城镇化战略是以“中心城市+都市圈+城市群”为主,放弃普通三四五线城市,尤其是县城,不仅会让人口流动出现强烈的“马太效应”,还会让四五线城市很快出现财政危机——土地没有人要、房子没有人要,人口严重流失,到那时将带来一系列重要问题。

  所以,这个反思不单单来自疫情,也不会因为疫情的结束而“一阵风刮过去”。

  第二件事:11月14日,总书记在南京主持召开“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并发表讲话,下面两句非常值得关注:

  1、要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处理好中心城市和区域发展的关系,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2、要构筑高水平对外开放新高地。要统筹沿海沿江沿边和内陆开放,加快培育更多内陆开放高地,提升沿边开放水平……

  看到了吗?“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清晰无误地告诉我们,中国城镇化的重点再次发生了调整。此外还告诉我们,在国内大循环的时代要“加快培育更多内陆开放高地”,这也就是我几年前率先提出的“陆权(城市)复兴”。

  中国的城镇化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早期,也就是在2018年之前,是“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当时之所以这样提,是因为中国城镇化率非常低,有充沛的人口红利,所有的城市都可以大幅增加人口、做大城市。

  但后来,人口红利终结,出生率下降、老龄化到来。2018年开始,中央把新型城镇化定义为“中心城市+都市圈+城市群”。

  应该说,这是符合人类城镇化规律的。当城镇化达到一定水平,就会进入“后城镇化时代”,这时候主要是大城市向中小城市“抽血”,美国、日本、欧洲都已经发生了这种变化。

  直接提倡大城市化,好处是两个:第一,节省土地;第二,避免让城市化的人口“买两次房子”。所谓“买两次房”,就是在县城或者地级市买一次,然后再在省城、中心城市买一次(因为要再经历一次“大城市化”)。

  但问题是:当民众的预期、发展的方向和政策全部一致的时候,就会产生共振。共振,可以让大桥垮塌,这就是其危害。

  过去两年多,部分中心城市房价持续上涨,就跟这种“预期+市场+政策”的共振有关。而众多的三四五线城市,由于不在核心都市圈,开始出现凋敝的现象。这又反过来阻碍了中国城镇化的进程,农民进城就会出现“看不起小城市、买不起大城市”的尴尬局面。

  而国家的政策,往往是要“逆周期”、“逆预期”调控的。所以,国家最终调整了新型城镇化的策略,有“重返大中小城市均衡发展”的意思。但跟之前最大的区别是,不是一刀切发展所有的城市,而是选择一批有条件的县城、地级市来发展。

  有人猜测,百强县会优先发展,全面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吸引农民进城。

  但百强县是远远不够的,而且百强县高度集中在中东部的几个省里。所以,每个省至少会选择一半的县重点发展。最终成为“城镇化重要载体”的县,可能有七八百个,甚至近千个。

  还有一批地级市将获得发展新机遇。

  现在各地都在公布“省域副中心城市”,就连山西这样的弱省都搞了3个副中心,广东也是3个省域副中心。全国最终的“省域副中心”可能会达到40到50个,都是地级市。

  这事实上又给了“即将熄火”的三四五线城市,新一轮卖地的机会,房价上涨的机会,保证地方财政运转的机会。

  “陆权复兴+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对于内陆省份是利好,对于中小城市是利好,对于农民进城是利好(成本降低,可以就近选择)。但对于沿海城市,特别是特大、超大城市来说,则是釜底抽薪。

  那么问题来了:城镇化策略的“11月之变”,是否意味着沿海大城市、一城独大的省会城市的房价,将很难继续上涨,而中小城市的机会来了?

  我的看法是:人口、资金、就业机会持续流入中心城市,是人类城镇化的共同规律。

  最典型的是美国和日本,美国、日本城镇化基本完成之后,又一直在进行“后城镇化”,人口继续向中心城市集中。比如美国人口主要从中部的城市流向东西两岸,日本则从全国向东京都市圈集中。

  在西班牙、意大利,也不断出现被抛弃的小镇,1欧元买套别墅很常见。究其原因,还是因为人类是社会性动物,年轻人尤其需要交流、需要就业、需要良好的公共服务。城市之间出现马太效应是必然的,很难被政策逆转。

  比如我们振兴东北的政策出台了好几轮,但一直阻止不了人口迁出东北。但从政府的角度看,维持均衡发展是基本理念,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也是必要的。政策总不能鼓励大家都迁出东北或者胡焕庸线以西吧。

  所以从投资角度,还是要坚决选中心城市、核心都市圈。县城和多数地级市的房子,都属于跟涨类型,投资价值偏低、主要是有自用价值。

  但话说回来,国家选定县城为“城镇化重要载体”,要求更多省份发展副中心城市,的确是对中心城市楼市的釜底抽薪,显示了“房住不炒”的政策导向。未来,大城市跟中小城市之间的人口争夺战会愈演愈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GMT+8, 2025-7-15 07:01 , Processed in 0.172203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