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223|回复: 0

智谷君:高层提出“避免一市独大”,成都武汉西安郑州怎么办?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11-3 12:05: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决定中美命运的这一周,高层透露出的一个信号,让很多人陷入迷思。

  近日,《求是》杂志刊发高层重磅文章《国家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若干重大问题》,里头指出:

  “中西部有条件的省区,要有意识地培育多个中心城市,避免‘一市独大’的弊端。”

  众所周知,这几年“强省会”成为潮流,甚至可以说是中西部行之有效的崛起途径,且取得了相当丰硕的成果。

  当下中美对抗升级,内循环箭在弦上,高层却罕见提出“中西部避免一市独大”。

  背后的玄机,绝不简单。

  01

  大家最关心的问题是,“避免一市独大”与“强省会”是否矛盾?

  如果大家有印象的话,应该记得2018年十九届中央第一轮巡视中,有多个省会城市被点名“引领带动作用不够”,比如个沈阳、南京、哈尔滨。

  当时的措辞包括“龙头作用不够”、“省会作用不够“、“中心城市作用不够”等等。

  2019年,同样在《求是》杂志上,高层还撰文《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点名武汉、郑州、成都、西安这4座中西部省会城市,表扬“发展势头较好,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区域增长极。”

  图源:澎湃新闻

  就在不久前的8月24日,陆铭作为当批最年轻的专家,参加了在中南海召开的经济和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与高层面对面。

  饶有意味的是,陆铭著有《大国大城》,一直坚定支持发展大城市。

  这在当时被普遍解读为中国城镇化路线或将转变,具体表征之一就是“强省会”模式会更加明显。

  现在没过多久,风向标变了吗?

  02

  为了更好的解答这个问题,我特意回翻了过去几篇文章。

  2018年中央巡视组那一次的点名,被普遍解读为省会带动作用不够。

  实际上,那次被点名的有厦门、沈阳、大连、济南、青岛、南京、哈尔滨7座副省级城市城市。这里面不仅有省会,还有非省会城市。

  因此,非省会城市其实也需要承担龙头作用,经济带动作用。这一点,完全符合高层培育多个中心城市的精神。

  最重要的是,“双子星模式”多出现在沿海省份,比如沈阳VS大连,济南VS青岛,南京VS苏州,杭州VS宁波,福州VS厦门,广州VS深圳。

  这里没有一座中西部城市。所以这些试图强省会的地方,并没有在高层所提及的“中西部有条件的省区,避免‘一市独大’的弊端”的涵盖范围内。

  我们再看看2019年《求是》杂志《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原文表述:

  “发展动力极化现象日益突出。经济和人口向大城市及城市群集聚的趋势比较明显。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特大城市发展优势不断增强,杭州、南京、武汉、郑州、成都、西安等大城市发展势头较好,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区域增长极。”

  对武汉、郑州、成都、西安4座中西部城市的表扬,是归在“发展动力极化现象日益突出”这一论述子集下的,说明高层先承认了区域与城市“极化”这一事实。

  而且表扬它们“发展势头较好,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区域增长极”属于对现实的客观描述,等于没有明确支持“强省会”,也没有明确反对。

  而陆铭参加座谈会后,高层也并未明显提出中国城镇化路线的变更。而国家之前的思路以徐匡迪为代表,“新型城镇化必须严重控制特大城市的盲目扩张”。

  说白了,决策层从未有矛盾表述。“强省会”是近年民间鼓吹与市场行为、地方政府行为。

  但如今高层提出“避免一市独大”,又是出于什么用意呢?

  03

  中国城市体系里,不同城市有不同的竞争维度。城市的竞争,无外乎人口、人才和产业三个维度。

  除了一线城市和少数强二线城市,绝大多数城市抢人,首先就要从自己本省的人口盘子里面来挖潜。

  “强省会”最重要的意义,就在于它具有显著的人口吸引力。在人口老龄化、劳动年龄人口下降、人口规模即将见顶,各个城市展开“抢人大战”的背景下,一个省份能不能抢到人,关键就是看省会城市。

  成都、武汉、郑州、长沙、合肥这几年的进击之路,似乎证明了“强省会”是中西部内陆省份唯一可走的一条路。

  图源:21世纪经济报道

  但这些预设都忽略了一个基本盘,就是中西部省份,尤其是中西部大省的人口。

  成都、武汉、长沙、郑州这4座中西部城市,所在省人口至少都在6000万量级。其中河南、四川甚至是1亿量级。

  以成都为例,成都实际管理人口约2200万。这当然值得正面解读,彰显了城市的活力与魅力。但另一方面,这也意味着在现有技术和管理条件下,城市接近承载量的天花板。

  按国务院之前的批复,北京、上海常驻人口规模要控制在2300万、2500万以下。为达到这一目标,北京、上海只能严防死守。

  如今成都管理人口突破2000万,武汉离2000万也不远了。这是否意味着这些中西部继续“强省会”之后,是否也会在不久的将来面临京沪类似的成长烦恼。

  所以,要避免一城独大。

  那么,减掉成都、武汉的2000万,四川、湖北分别还剩8000万、4000万,这部分人还能不能拥抱城市化,还能不能享受城市的美好生活呢?

  答案是肯定的。但实现起来,就需要在“强省会”之外,培养“副班长”。

  此外,刚刚结束的五中全会,中国在时隔55年之后,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中再次出现“备战”的词眼。

  “备战”与“内循环”相得益彰,让中西部又迎来了战略“备份”的机会。

  按照同样的逻辑,既然国家不能把宝全压在东部沿海地区,需要在中西部“备份”。那么,中西部省份把“鸡蛋”都放在省会这一个“篮子”里,显然也不是唯一的选择。

  04

  特别补充一点,这一次说的是“中西部有条件的省区”。那么大家关心的问题来了,谁是中西部有条件的省区?

  要知道,省会首位度偏高本来就是中西部省份的普遍特征,“强省会”比比皆是。

  不同于大家的印象,中西部首位度最高的省会居然不是成都、武汉,而是银川、西宁、拉萨。但考虑到这些城市所在的西北、高原省份的实际状况,主要囿于地理与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确实不能放弃“强省会”。

  剩下中西部省份中,湖北、河南、湖南、四川、陕西、安徽、广西都可能需要多元化。

  其中,最应该的还是四川和湖北。

  首先,成都、武汉作为省会,拥有较高的城市地位和区域声望,都是副省级城市、国家中心城市,也是传统的大区中心城市。2019年GDP总量分别高居全国第7、第8位,这也是广州之后,中国省会城市的第2、第3位。

  两个城市在省内都拥有极高的首位度,均超过35%,接近40%。首位度太高了。

  第二,四川和湖北都是大省,2019年GDP总量分别高居全国第6、第7位。如果这样的大省能够搞成多元化,更有示范性意义。

  值得一提的是,高层曾要求四川“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健全城乡统筹、区域协作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打造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板块,推动各区域共同繁荣发展、同步全面小康”。

  四川随即于2018年4月提出构建“一干多支”发展格局。当年5月24日-6月15日,时任四川省委书记先后前往绵阳市、德阳市、自贡市、宜宾市、泸州市、南充市、达州市调研,希望这些地区在全省“一干多支”发展格局中发挥更大作用。

  2018年6月29日至30日,四川省委召开十一届三次全会,作出实施“一干多支”发展战略,构建“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区域发展新格局的战略部署。

  其中以宜宾、泸州为区域中心城市的川南城市群拥有长江黄金水道,食品、机械、化工等产业基础厚实,智能终端、轨道交通、通用航空等新兴产业发展空间很大。

  湖北更是早在2010年就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一主两副”,明确了襄阳、宜昌的副中心地位。

  宜昌的航运条件明显,2019年更是力压武汉,作为湖北第一个也是当时唯一一个国家物流枢纽。襄阳则主打陆权,位于郑州-重庆高铁与武汉-西安高铁的十字相交,是湖北省内仅次于武汉的高铁枢纽,在整个中西部高铁版图都占据重要战略地位。

  2017年,湖北把“一主两副”扩大成“一主两副六极”,六极包括黄石、荆州、荆门、黄冈、孝感和十堰。

  四川、湖北当仁不让还有一个原因。如今成渝继续京津冀、长三角、大湾区之后,成为第4个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城市群。不出意外的话,长江中游会是第5个。

  但这两个城市群内部“塌陷”情况较长三角、大湾区要严重,这会制约城市群的整体竞争力。如果能多培养几个增长极,则利于城市群的产业协同与长远发展。

  考虑到成都、武汉的已有地位,多来几个小兄弟帮自己,并不会削弱竞争力。倒是郑州、长沙需要好好考虑,目前省内首位度不算高,如何避免自己独大,还能保持住自己的吸引力?

  回过头来看,高层表述从未矛盾,相反高屋建瓴、深谋远虑。而且四川和湖北,早就开始默默努力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GMT+8, 2025-7-14 18:16 , Processed in 0.171974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