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697|回复: 0

马霞:中国经济向何处去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10-27 22:44: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疫情的冲击加上美国的逆全球化趋向给中国经济的外需部分造成的影响已经开始显现。那么,能不能通过启动内需型经济来拉动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呢?个人认为不能乐观,为什么?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先要回顾一下建国以来,我党在各个历史时期的经济政策,看看中国经济奇迹背后的经济和金融政策是什么,看看党中央是怎样成功地度过了一个又一个难关,破产了一个又一个中国崩溃论。

  通过这个提纲契领的回顾,大家就能看清中国创造内循环经济增长点的要害在哪里,也就明白了未来的经济之路该怎么走。

  经济增长是有周期的,单一经济模型不可能持续有效。西方应对周期性经济危机的方法是:主动刺破一个泡沫,再培育一个新泡沫。那么,新中国70年,我们是如何从一穷二白、几乎一无所有的废墟上构建起全产业链的经济地基的,如何奇迹般的持续增长了70年?如果用一句话来解释这个奇迹,那就是:每一届领导人都面临不同的主要问题,党中央始终抓住了主要矛盾,在解决了核心问题的同时,稳步前进。每一届核心领导人像跑接力赛,目标就一个: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回顾前70年所走过的历程,对回答中国经济向何处去有很大的帮助。

  一、前70年的经济之路

  1、1949—1979

  国情: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刚刚结束了鸦片战争以来的百年屈辱,国民经济遭受了百年摧残;国穷民瘠,百姓没有储蓄,国家没有任何黄金储备,重建经济所需的资源可以说是一无所有,同时,还要面对西方的全面封锁。老一辈革命家很清楚,国民党迅速败亡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通货膨胀,那么,建设新中国,既要找到建设资金来源,又不能拉动通胀,经济建设和控制通胀两手都要硬,怎么办?

  解决之道:

  其一,资金使用上,人民银行和财政部合二为一,从而解决了经济建设所需的资金来源。

  其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也就是以生产为中心。

  其三,用硬手腕保证物价稳定,就要全面实行统购统销,把百姓需求控制在保证基本生活需求的范围内,严控市场经济对物价带来的冲击,保持物价稳定成了第一要务。当时银行和财政是合二为一的,居民储蓄自然就是国家的负债;国家要在既无内债、也无外债的前提下大量投资建设,控制百姓消费需求和百姓储蓄的增长就是控制通胀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中华民族历来有重商传统,毛主席通晓历史,而且当年在苏区主管经济时,主席就用政府投资带动的手段来活跃市场,主席怎么可能不知道市场经济对财富效应的好处?但是,建国初期,既要开动印钞机大搞经济建设,搭建国民经济和国防地基的四梁八柱,又必须严控通胀,严控资金流向市场,流向消费。必须在控制通胀的前提下,打下经济和产业地基。这个时期,共和国能不能成功的关键就看能不能控制通胀;为了控制通胀,中央只能采取统购统销、抑制市场经济的政策。

  只有这样的经济和货币政策,才能让我们既不引发通胀,又能集中财力办大事,我们才能从百年废墟上重新站起来。我们做到了。共产党不仅带领中国人民建立了一个新中国,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经济奇迹,还成功地解决了过去几千年都没有解决的货币与经济之间的扭曲关系。要知道,几千年的王朝时代,中国因为没有完成现代经济金融革命,国家财政始终处于货币供应不足的状态;根本原因是没有理清发展经济与金融货币之间的关系。直到新中国,才解决了这个问题。

  这里必须再次强调,前30年这套货币运行方式,是一个非全球化应用场景的封闭式经济的货币模型。今天,中国经济不仅离不开全球化,甚至要主导经济全球化,所以,我们不能简单照搬前30年的金融货币模式。本文是一篇短文,无法展开,我会在后续文章中专题论述。

  2、1979—1989

  改革开放后,逐步开放市场经济、私营经济,这是十几亿人口的需求大迸发。当时人民币与外币兑换还是双轨制,人民币汇率也是双轨制。1979年美元兑人民币汇率为1:1.55;到了1989年达到1:3.76;这个3.76还是不包含外汇额度价格的汇价,加上外汇额度的成本,汇价已经到了8元以上,人民币购买力10年间降低了5倍。物价上涨加汇率和市场价格双轨制导致官倒盛行,钢材几乎一天一个价格。此时,通胀成了改革开放能否成功的生死大考,新中国要回答社会主义该向何处去。

  3、1989—2002

  1989年之后的中国经济面临三大难题:

  ①如何抑制通胀

  ②如何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③如何突破西方封锁

  解决之道:要保证在抑制通胀的前提下提高国民收入,就要从外部要资金、要市场。这就是我一再讲的GDP公式:

  储蓄—投资=出口—进口

  鼓励外商直接投资,鼓励三来一补的对外加工产业,从全球找需求以提振经济、提高国民收入就成为必然的选项。同时,鼓励乡镇企业来替代国企的生产力,用外资和集体所有制来逐步改变国企以生产为中心的经营模式。因为有了前40年所搭建的工业体系,此时吸引全球资本投资中国才成为可能。

  从发达国家要资金、要市场是这13年必须要走的路;也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实现经济突围的可能选项。2000年中国加入WTO,为中国建立全产业链的工业体系、最终成为超级全球工厂提供了外部条件。

  4、2002—2012

  有了前50年发展的工业地基,2002—2012年是中国经济结出硕果的10年;最大的成果之一就是,中国的外汇储备从2800亿美元增长到33000亿美元。这3万亿外汇储备是中国的国际支付能力,是中国金融安全的防火墙,是中国引领全球化的话语权,也是我们摆脱债务美元枷锁的资本金。可以说2000~2020这20年是美国走向衰落的20年,是我们走向全面胜利的20年,如何高估这20年都不为过!为了这个伟大的突破,我们所承担的一些发展中的问题和代价都是值得的。

  这20年,是百姓平均收入迅速增长的20年;除了房价快速上涨,其他消费物价都在安全范围之内。为什么国民储蓄增长的同时,还能做到物价可控?因为强大的基建投资和持续增长的外部需求的双引擎拉动了国民经济增长。如果没有外部需求的支持,只靠铁公基投资,经济成长一定伴随着高通胀。同理,美国这20年产业空心化,但物价很稳定,就是因为支持美国内部需求的资金来自外债的供应。如果没有稳定的外部资金和大量进口的廉价商品来供养美国人消费,美国早就通胀了。

  二、中国经济向何处去

  过去70年,我们创造了中国经济奇迹,但也必须承认,经济繁荣的背后也积累了很多问题。我们必须在维持经济稳定增长的前提下,才能解决过去积累的问题。有能力把蛋糕做大是解决问题的前提条件。

  1、当前面临的严峻经济形势

  其一,疫情导致全球总需求见顶,不能继续指望欧美需求复苏。

  其二,美国的债务不可持续,美国已经开始出现逆全球化倾向,美元支付危机近在眼前。

  其三,依赖基建投资和房地产已经无法持续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其四,国民贫富分化严重。

  2、选择经济突围方式要回答的问题

  任何经济政策都有副作用,讨论如何突围,首先必须回答的问题是:选择的经济增长方式会不会拉动通胀?回答中国经济向何处去这个战略问题,我首先回顾了已经走过的70年,就是提醒中央高度关注通货膨胀这个核心点。

  中美对决,通胀是胜负手。谁先通胀谁先死。中国唯一的敌人是通胀,不是美国。美国经济已经站在悬崖边上,一阵强风就能吹倒。思考刺激下一轮经济的增长点,关键是要明白,在保证物价稳定的前提下,提高百姓的收入和幸福感才是出路。要稳住物价,就必须考虑经济增长的引擎来自哪里。

  上面总结的4个问题中,两个来自外部环境,两个来自内部环境。本文不谈如何解决贫富差距问题,只谈如何做大蛋糕的问题。蛋糕做大了,分配问题就比较容易解决了。

  单靠启动内需能不能解决这四大问题,我的回答是:不能。绝不能通过刺激需求来增加内需。内需市场只能顺其自然,收入增加了,消费自然会增长。简单刺激内需,一定会拉动通胀。通胀是我们最大的敌人。

  如何推动经济进一步增长,提高百姓收入,我们就要问一下自己:我们把钱投到哪里,才能既推动外部需求的增长,又不会拉动内部通胀?

  钱要花出去,要做大全球经济蛋糕,要提高百姓收入,不能眼睛只朝内看,而是要向外部世界找需求。欧美经济走向衰退是必然的,我们投资的方向也只能面向低收入国家,即一带一路。

  3、经济突围之路:推行世界元,投资一带一路,推动后美时代的到来

  在全球化的今天,我们的着眼点要刺激外部需求,靠外部需求来提升百姓收入才不会带来通胀。

  拉动一带一路的需求是一个副作用最低的选项。而且,搞离岸投资我们有钱有资源,不难推动。关键在于,推动一带一路需求,我们要借鉴前30年的经济模式;要追求规模,追求推动全球去美元的效应,不能一上来就以效益为中心。我们要用消耗自己的外汇储备来刺激外部需求的增长,支持国民收入继续提升,这样才能跨越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

  中国有3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这是投资一带一路的资本金。3万亿的储蓄最少可以拉动10万亿的投资。受国际收支平衡原理制约,离岸资产不能拿到在岸来花,我们就用这些离岸储蓄去投资一带一路。就像我之前说过的(马霞:断供美元)就当我们的外汇储备被美元崩盘打水漂了,本着花一分赚一分的心态去投资一带一路。这样我们不仅可以经济突围,还可以趁势撂倒美元。能不能做到,完全可以!我在《天下货币——美元霸权的突破与终结》一书中有详细的论证,并做了沙盘推演。

  美元倒了,全球化就没了搅局人,这时我们才能重新构建全球化。国民收入的第二轮提升,要从全球化寻找资源。眼睛只向内看,有拉动通胀的风险。

  4、如何化解后美元时代的副作用

  推进后美元时代,有没有副作用?有。有办法化解吗?有。

  主动推进后美元时代必然导致美元贬值,美元贬值将拉动全球用美元计价的原材料价格的上涨,从而拉动全球通胀。

  化解之道

  对内:我们只要控制原材料价格的涨幅低于美元的跌幅,也就是保持人民币升值的幅度能抵消进口物价的上涨,就能控制这一轮通胀。而且国内的基建搞得差不多了,原材料价格上涨对国内通胀压力有限,真的价格失控了,我们可以减少投资,减少国内的原材料需求。

  对外:我们要助力一带一路的重点投资国与世界元汇率挂钩,这样就能有效抑制一带一路国家的通胀。即便原材料价格有些上涨,也有利于一带一路国家的经济景气度回升,从而产生赚钱效应;有了赚钱效应,华尔街就会蜂拥而至,从而营造全球金融资本一起投资一带一路的氛围。简言之,只要一带一路国家与世界元成功挂钩,推动去美元就会利大于弊。

  结论:每一届领导人都有难处,都有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只要纲举目张,抓大放小,我们就能继续创造奇迹。外汇储备是我们可用的金融资源优势,我们要用自己的优势来断供美元,这是经济破局的突破口。

  寻找新需求,一定要从开发一带一路下手。我们一定要下决心去美元,做大蛋糕,推动全球离岸资金投资一带一路,给美元釜底抽薪。只有铲除了美元这个全球经济的吸血鬼,中国经济才能迈上新台阶,经济全球化才能海阔天空。

  马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GMT+8, 2025-7-14 03:46 , Processed in 0.203577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