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用户名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帖子
查看: 3156|回复: 0

明哥在路上:创业板施行20%的涨跌停制度。绝大多数人会低估威力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8-19 15:42: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

  还有6天,2020年8月24日,创业板就将迎来注册制度之后上市的第一批公司股票了。

  与此同时,创业板所有存量的股票,都将实行20%幅度的跌停板交易制度。

  明哥提醒所有的公募基金、私募和个人投资者,对交易制度的重大变革,高度警醒。

  任何在发达国家(经济体)成熟的证券交易制度,一旦引入到我国的资本市场,在市场接受、适应和磨合的过程中,几乎都能引起惊涛骇浪。

  请跟随着老股民明哥的眼光,回望A股历史上发生的3次经典交易机制的变化,是如何在市场上掀起波涛汹涌的。

  在此之前,让我们默念一遍知名的「墨菲定律」:

  第一、突发的事情,没有表面看起来那么简单;

  第二、担心会出错的事,最终总是会出错;

  第三、你越担心某种情况发生,它就越有可能发生。

  2

  1996年12月:开始实施涨跌停板制度,标志着A股涨跌停板制度的建立。

  1996年12月之前,A股并没有10%幅度的涨跌停板制度,个股的涨跌幅度超越10%的限制,屡见不鲜,导致代表大盘股的上证指数,涨幅也接近10%。

  比如,1996年12月2日,由于很多个股涨幅突破10%,上涨指数的涨幅也达到了9.83%的夸张程度。

  那一年开启了货币政策的降息周期,市场上的流动性极为宽松,指数大涨。当时证监会参考了主要发达经济体的证券交易制度,避免个股和大盘的暴涨暴跌现象,准备实施涨跌停板制度。无论是上涨,还是下跌,幅度比例达到了10%就不允许交易了。

  很多人都不以为然,认为涨停和跌停的幅度一致,那么市场走势必然沿着之前的趋势、阻力最小的方向去演化。

  只有少部分投资者,在情况不明的情势下,开始撤出市场避险。

  12月12日,上证指数暴跌,幅度为-5.44%;

  12月13日,周五,上证指数再次暴跌,幅度为-5.7%。

  12月16日,经过周末的酝酿之后,周一开盘,上证指数无量跌停,-9.91%。

  12月17日,前一个交易日没有逃出的投资者再次杀跌,上证指数再次接近跌停,-9.44%。

  此后几天,大盘在底部反复震荡筑底,市场人心涣散,到了24日才阶段性企稳。

  宣布涨跌停制度后,从1996年12月12日至该月的24日,9个交易日,大盘指数跌幅达到了-33%。

  (「上证指数(000001)」1996年12月走势图)

  在制度不健全、规则不一致的大A股市场,「墨菲定律」第1次用血淋淋的事实给我们上演了风险教育课:

  如果制度指明了上涨、下跌的最大幅度,那么A股一定选择跌停。

  2010年3月30日实施融资融券制度、4月16日股指期货上市,标志着A股做空机制的设立。

  从理论上而言,融资制度是券商借钱给投资者,买入股票做多;融券制度是券商借券给投资者,卖出股票做空。无论是证监会还是券商,将可以融券的标的清单,定得非常的少,实质上要想融券做空一支股票,难度远大于融资做多。

  所以,融资融券的不对称制度,更多地是鼓励做多,而不是做空。

  股指期货虽然于2010年4月16日上市交易,但是体量依然很小,根本目的是方便少部分投资者对冲保值,而不是做空盈利。

  没想到的是,当天上证指数跌幅-1.1%,次日的恐慌进一步放大,达到了-4.7%。

  此时正好恰逢欧洲的债务危机爆发,4个国家发生了小型的金融危机,A股投资者如同惊弓之鸟,风险偏好大幅下降,只想避险落袋为安。

  (「上证指数(000001)」2010年3-5月走势图)

  2010年4月15日开始到7月,上证指数变得窒息起来,单边下跌,最大跌幅达到了-24%。

  客观来说,这次单边下跌,并不完全是允许杠杆做空机制,其他如:外围市场暴跌、欧洲金融危机、国内实体经济预期恶化、央行还没有实行宽松政策,都共同发挥了作用。

  只不过,杠杆做空机制的横空出世,放大了其他利空力量的作用,而没有将实质上可做多的优点给发挥出来。

  「墨菲定律」第2次用血淋淋的事实,给我们上演了风险教育课:

  如果制度允许杠杆做多,也可以做空,那么A股一定会选择做空自己。

  2016年1月1日开始实施大盘指数的熔断制度。

  当时,A股已经从2015年6月份之前的大牛市中,迎来了3轮惨烈的股灾市行情。

  千股跌停、千股停牌,酝酿出了史无前例的流动性惨案。

  出动了数万亿元资金救市的「国家之队」,也被深深套牢。

  当时的证监会主席肖刚,学习了美国股市的制度优点,要出台熔断制度,来让市场的情绪冷静下来,避免过于狂热、恐慌的情绪互相加强使得市场走势失控。

  可以这么说,熔断制度在美国股市的使用是非常成熟的,确实能在愁云惨雾的悲观情绪中,暂停交易,让投资者有足够的时间来消化突发事件的心理影响,稳定市场的走势。

  无论是2016年之前美国只出现过1次的熔断行情,还是2020年2-3月份,美股在8个交易日内迎来的4次熔断行情,都证明制度本身没有问题的。

  肖刚也充满了信心,明哥也满仓表达了信心。

  (「上证指数(000001)」2016年1-2月走势图)

  没想到的是,2016年第一个交易日,1月4日,也就是熔断试行后第一个交易日,上证指数暴跌跌,-6.8%。整个1月份,指数跌幅达到了-25%。

  千股跌停盛况重回A股。

  这一次大跌,明哥损失惨重,2015年牛市中保存下来的收益,侵蚀掉了45%的收益率。

  经历2次熔断后的1年时间里,明哥都没有喘过气来:明明会让市场更冷静的熔断措施,怎么反而让市场更恐慌了?

  「墨菲定律」第3次用血淋淋的事实,给我们上演了风险教育课:

  如果制度允许向上熔断,也允许向下熔断,那么A股一定会向下熔断。

  3

  复盘A股历史上,仅有的3次制度改革,无一没有引发市场的惨案,让投资者损失惨重。

  但是客观地评价,这3次暴跌,都是制度变革带来的锅吗?

  还真不一定。即使没有这3次制度改革,市场依然有可能自发性地下跌调整,后面再慢慢恢复生气,重回良性的轨迹。

  只不过,如同化学反应的催化剂,交易制度的变革,让流动性收紧、估值高企、制度不透明公正、经济前景不明的市场心理缺陷,置于了放大镜下。

  内心的魔鬼,借着交易制度的变革机会,从瓶子里释放了出来。

  如今A股创业板将涨跌停的幅度提高到了20%,会是第4次惨案发生的缘由吗?

  和之前3次惨案不同的是,这并不是A股第一次实施20%幅度的交易制度。科创板已经先于创业板实行了。

  然而,科创板没有发生惨案,就代表创业板也一定不会发生吗?

  真不一定。

  A、科创板的准入门槛是50万元,机构为主,几乎没有个人投资者;

  B、科创板的融资余额很低,几乎没有杠杆资金做多者;

  C、科创板的上市公司高管们,尚未大规模选择股权质押的模式来融资;

  D、公募基金虽然参与科创板股票的投资,但是占比比较少。

  相反的是,创业板中云集了追涨杀跌的个人投资者,情绪会占到支配交易的很高权重;创业板做多融资余额超过了1500亿,处于历史最高水平,超过了2015年;创业板股权质押后未平仓的市值超过7500亿元。

  更重要的是,创业板已经变成了半个医药板块,公募基金对医药、医疗行业股票的追逐,使得公募基金持有创业板股票的市值,接近4000亿元。

  站在2020年8月中旬的时间点,审视创业板:2019年涨幅达到43.8%,2020年由于疫情之后的流动性宽松,最高涨幅为48.4%。创业板指静态估值达到72.6倍,处在历史最高的区间。

  更要命的是,由于我国经济复苏较快,高高的庙堂、央行共同决定,将宽松的货币政策,进行边际收紧,超额流动性转负。

  在高泡沫的水位,流动性外力突然收紧的背景下,创业板推出会加大上涨、下跌幅度的交易制度,很类似于A股历史上的3次交易制度变革。

  难道这一次会例外吗?

  我们真的不希望看到「墨菲定律」第4次给我们上演了风险教育课:

  如果制度允许向上20%,也允许向下20%,那么A股会选择向下20%。

回复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GMT+8, 2025-7-27 18:30 , Processed in 0.093801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