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088|回复: 0

戎评:大变局在即,中国两路大军齐发:这是一场决定未来的突围战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8-8 09:16: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今天我们接着聊双循环的话题。

  众所周知,由于工业产能增长和居民消费增长的失衡、产品国际竞争力日益下降、人民生活质量、以及疫情带来的严重逆全球化趋势,使得我国核心竞争力——工业及其产品的出口市场面临着严重的内卷化和萎缩的风险。

  在这一大背景下,降低对外依存度,将内部需求作为带动工业产能和经济良性循环的主要引擎,已经迫在眉睫。

  那么问题来了:我们究竟该以怎样的方式实现以国内为主体的双循环呢?

  答案是提高居民消费水平推动内需持续扩大。

  2020年上半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平均数和中位数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具体操作层面有以下几个:

  首先是大力推动城市化进程,也就是之前老生常谈的基建问题。

  提起大规模基建,很多人难免联想到放水,这其实是一个严重的误区。现代文明有四个典型的“化”特征:即工业化、城市化、国际化、市场化。而以基建对应的城市化,是“四化”特征中最核心的驱动元素。正如学术上说的那样,城市化是工业化的载体、市场化的平台和国际化的舞台。

  翻看人类工业文明史书,我们能发现一个显著特征:各国最早进入工业的地带基本集中在城市,比如英国的伦敦和伯明翰、美国的纽约和华盛顿、德国的亚琛和柏林、中国的上海和武汉。

  这是因为工业是一种劳动力密集型的生产力模式,所以工业越是发展的地区,人口密度和城市化规模就越大。

  随着人口越来越多,城市各方面的消耗也呈几何级数翻倍,这又对工业产能起到了刺激性作用。而生产越多,交易就越频繁,因此当地政府就需要出台更详细、更有利于发展的政策(工业企业和个体户越是发展,财政税收才越高),这就是所谓的市场化平台。

  前文说过,在资本主义财富分配制度下,工业产能的增长速度要远远快于普通居民工资增长的速度。所以当工业发展到一定地步时,就需要积极开拓海外市场来消耗产能。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早期国际大城市与各国工业起源地高度吻合。

  以上就是四化特征关系的简单概述。

  近代的上海

  下面我们来具体讲讲城市化是如何带动内需的。

  简单来讲,大规模的城市化进程不仅能消除发展中国家独特的城乡二元结构下的大量低收入劳动力的问题,还能对工业国的工业产能进行系统性的提升和消耗,进而整体提升居民消费水平。

  城乡二元结构:

  通常指城市经济与小农生产并存的经济结构,我国的城乡二元结构主要体现为,城市经济以现代化的大工业生产为主,而农村经济以典型的小农经济为主,这不仅使前后者消费水平差距过大,还导致大量剩余劳动力无法获得更高的价值。

  而大规模城市化一方面能够直接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高薪的就业岗位,一个最简单的例子,目前我国建筑工地的一线建筑员工基本来自农村,而由于工作的危险性和大体力消耗性,这部分人的薪酬要比普通城市劳动者的要高。据我所知,三四线城市普通岗位的薪水大概在3000~5000之间,而从事建筑工地的农民工薪水一般在5000以上。

  另一方面,在城市化进程中,企业和政府可以通过拆迁补偿等方式,把农村人口直接纳入城市化体系当中,使之为其在城市就业提供地理优势。

  当然,戎评知道很多朋友会问,农村人口都跑去城市了谁来种地?谁来保证我国粮食安全?这其实是比较杞人忧天的了。在我国粮食生产结构中,以纯手工为主的小农经济占比很小,我们当前所吃的粮食大部分是机械化工业化生产的结果。

  早在2015年,我国主要粮食作物耕种机械化水平达到75%。

  而根据2018年农业部印发的《关于开展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推进行动的意见》文件,到2020年也就是今年,我国水稻、小麦、玉米三大主要粮食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要达到80%以上。

  简言之,随着我国农业逐步实现工业化生产,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对我国粮食安全并没有什么影响。

  在大规模城市化过程中,对工业产能的首要需求就是原材料,比如铁、沥青、原油、煤等。而这就会对我国的采掘业提出产能需求,目前我国93%的能源、80%的工业原料、70%的农业生产资料来自于采掘业产品。

  这里向下细分又会出现几个行业:

  由采掘业开采出来的产品只是原材料,没法直接运用,于是就涉及到冶金业和化工业对其进行加工。而不论是化工业、冶金业抑或是采掘业都需要工业设备运转吧,这不就拉动了装备制造业的需求吗?

  当然,以上几个行业都是大类,继续细分还能像树枝一样分为若干个枝丫,且枝丫上面还有枝丫。比如装备制造业又分为通用设备制造和专用设备制造,而通用设备制造又涵盖机床、龙门吊、阀门等大大小小的设备生产,其他工业门类亦是如此。

  这是城市化对重工业产能的需求,基本上各行各业都有涉及。

  对轻工业及制造业的需求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第一、大规模城市化建设不仅拉动了一线建筑工人的收入,其建设过程中对各类工业设备的需求也带动了上游供应链工人的收入。有钱了大家就会去消费,而消费最多的一般是吃和穿,这就带动了食品制造业和纺织品产业的产能及工人的收入。

  当然,考虑到现代社会已经离不开通讯,很多人有钱后会选择更新手机和电子产品,于是ICT产业也得到了发展。

  第二、城市完成建设后,就会迎来大量人口的入住。现代城市生活需要什么?装修!这就涉及到家具制造业、造纸和纸质产品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玻璃、油漆)、化学纤维制造业、橡胶和塑料制品业。

  而后期为维持城市的正常运转,政府和企业还会承建大量的公共设施,而这又对应着汽车制造业(公交车)、轨道交通业(地铁和高铁)、医药制造业(医院)、石油加工(燃油补给)、ICT产业(通信)。

  通过上面的论述可知:

  在大规模城市化过程中,建设需求和后续衍生需求使得各大工业门类的产能得到了巨大的提升——伴随着产能的提升,工人们的收入也得了增长,于是进一步刺激了消费业的发展——而消费业本身也是建立在产品消耗的基础上,所以它的繁荣反馈到工业层面又能带动制造业的发展——然后以制造业为起点,又能开启新一轮循环。

  制造业上对重化工业有需求,下对消费业有刺激。而经济的繁荣会促使更多的人口像城市集中,随着人口的增多,又会开启新一轮城市化,这就是城市化推动内循环的基本模式。

  这个逻辑其实并不复杂。

  只是涉及到的东西太多,写的时候难免言不尽心意,希望大家能看明白。

  简言之,城市化是提振内需、刺激良性国内循环的主要解决方案,对中国更甚如此,原因有两点:

  其一、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工业生产国,城市化建设所需要的工业产品绝大部分可以靠国内厂商提供,这意味着中国城市化对内需的提振作用,远远高于其他任何国家。

  其二、2020年,中国的城镇化率为60%,同期的德国为75.5%、美国为81.8%、日本为93.3%,上行空间仍然巨大。

  就目前情况而言,我国新一轮城市化已有眉目,最典型的信号有三个:一是全面推动西部大开发;二是中科院刊文支持深圳、青岛、大连、喀什升格为直辖市;三是多地频繁推出的省级新区,比如浙江省的金华金义新区、台州台州湾新区;四川省的宜宾三江新区、成都东部新区、南充临江新区等。

  可能大家也注意到了,与之前重点发展大城市不同,今年出台的一些省级新区大部分集中在非省会城市。

  这主要是城市化发展规律的结果:

  工业革命爆发以来,全球共经历了三次城市化浪潮。第一次工业化和分工深化下的大城市崛起;第二轮是为治理大城市承载不足能力的中等城市的崛起;第三轮则是通过强化中心大城市和中型城市交通及网络联系,全面提高大城市的国际竞争力和省内协调发展。

  中国城市化历程也同样如此。

  第一次城市化崛起的大城市是改革开放之初集全国之力打造的北京、上海、深圳、广州;第二次则是为解决大规模劳动力长距离流动性就业和产业转移的省会城市,如长沙、成都、武汉、西安。第三次则是协调省会城市与中小城市分工的中型城市,如佛山、东莞、金华等。

  也就是说,第三轮城市化浪潮的主角基本毗邻中心城市及核心经济圈,像浙江和四川成立的省级新区一个紧邻长三角经济圈,一个紧邻成渝经济圈。

  当然,单纯依托于城市化的内循环只是“治标”,而非“治本”,因为即便中国人口基数再大,城市化也有饱和的一天,那接下来面临的问题就多了:

  1、城市化结束后一线劳动力该何去何从?

  2、城市化只能暂时解决产能和市场失衡的问题,城市化中止之后,产能得不到足够的消耗,内循环就会陷入停滞。

  3、城市化的资金一般来自于央行发钱或者债务,如果后期没法稀释,对经济环境会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

  本质上来说,基于政策而非经济内生的城市化是典型的凯恩斯主义,他是以社会通胀为代价延缓危机的爆发,但无法做到根除。

  这时就需要之前引文中提到的熊彼得增长模式来解决“本”的问题。

  该模式的核心是,在工业文明的背景下,基于研发创新的技术进步所导致的经济增长是内生增长的关键,也就是我们俗称的高端制造业。而对此,很多人的理解仅局限于它的高附加值。

  对于一个以工业立本的国家而言,如果仅仅是工业产品价格卖得更贵了,是不足以支撑其进入发达国家行列的。

  技术进步对经济的影响除高附加值外,还有两个基本要素:

  一是在水平方向上:技术进步会催生产品数量和种类不断增加,进而导致更精细化的分工和持续变化的产业结构,最终促成经济实现质的飞跃。

  过去两百年,工业对经济进步的贡献体现为梯度越高,零部件越多,因而受益人群就越广。比如以前生产一辆汽车,涉及的零部件只有十几个,这意味着能从这台汽车上受益的行业只有十几个。如今生产一辆汽车,零部件高达上千个,这意味着受益行业从两位数增加到四位数。

  别看行业的增数是四位,但它下面产业工人的数量却是以“亿”为计量单位。

  简言之,技术的进步能使工业的基本盘扩大,而工业基本盘的扩大则为劳动力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岗位。

  二是垂直方向上:技术的进步和创新会不断提升产品质量,随着高质量产品的不断问世,旧有产品会不断消亡。在这一新旧交替的过程中,传统霸主厂商和新型厂商会展开激烈的竞争。而竞争的结果就是,社会整体技术的进步以及经济的持续增长。

  比如液晶面板市场,以前外国垄断时,一台液晶电视能买到上万。但中国厂商取得技术突破后,把价格最低压到了千元机的水平。而为了市场不丢失,外企们只能通过提高产品技术优势和降低销售价格的方式吸引顾客,这样一来,就势必引发国内外厂商的激烈竞争。

  而竞争是技术进步的主要驱动力!

  从更直观的层面来看,随着我国制造业整体迈入以高技术高附加值为代表的高端产业,就能通过它在国际市场上不断赚取的巨额利润,来滋养本土服务业市场的扩大。而服务业市场的扩大,则可以为从中低端产业退下来的劳动力,提供大量高薪的就业岗位,进而有效的维持整体人均收入的稳定增长。

  但问题在于:哪里是国际市场?或者说如何获取国际市场?

  中国现在做得比较出色的高端产品就是手机,但手机行业有一个明显的特征,即产品替代的速度非常快。十五年前,世界手机市场还是摩托罗拉、诺基亚的天下;十年后迅速被三星、苹果所代替;在此五年后,以华为、小米为代表的中国手机迅速崛起,并在全球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

  手机行业替代速度快的本质是通信技术的成长周期短,用户可接受程度高,但如果是其他成长周期长的高端产品呢?

  比如商用客机:它是一个技术成长周期慢、使用寿命长、运行系统复杂(主要体现为飞行员训练,地勤以及维修)的高端工业产品。基于此,空客和波音在国际市场上拥有很大的先发优势(欧美市场不用说了,为保护本国产业肯定不会轻易让你进来,C919到目前为止尚未拿到欧美的适航证)这就意味着中国高端制造不仅要与他们争夺国际市场,更要开拓国际市场。

  这时“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性就显现出来了!

  在该模式下,亚非国家以资源换取的基础设施建设,是承载制造业转移的必要条件之一,而制造业又是所有行业中提供就业岗位最多的行业。请记住,工作是资金的主要来源,资金则是消费的唯一来源!

  这,就是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真正含义!

  文章最后,戎评有话说

  在上一篇文章中,很多朋友提到了“住”的问题。

  必须承认,在以消费为主的国内大循环中,过高的“住”成本的确压缩了其他消费的开支。

  但要以直接降低“住”成本的方式释放消费潜力,基本不可能。

  原因嘛,大家都懂。

  我个人认为政府的解决方案是这样的:先将“住”成本上涨的趋势冷冻起来,也就是不涨价,然后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通过提高人均收入来解决“住”成本高的问题。如果大家仔细去看最近一些城市的相关政策,其实就能发现这个端倪。

  在“住”成本不变的情况下,人均收入的提高就能带动中国居民整体消费水平提到,从而真正解决百姓无余钱消费的问题。

  总而言之还是那句话,未来是光明的。

  但通往光明的路注定充满崎岖和坎坷,希望大家能共克时艰。

  毕竟在狩猎与被狩猎疯狂激化的丛林世界中,是国家在替我们负重前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GMT+8, 2025-7-9 00:19 , Processed in 0.203194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