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9871|回复: 0

至善道人:中国哲学的历史源流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6-13 02:27: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哲学,听上去很高大上,也很神秘,但实际上,它不过同样是一种,帮助人们认识世界,掌握人生的工具而已;只不过哲学所要解决的问题,是更加广泛而根本的问题;在今天我们这个纷繁复杂,令人眼花缭乱的社会,人们想要懂得社会,而不被蒙蔽,以期更好地把握自己未来的命运;那么,适当地了解哲学原理,尽可能多地利用规律,就绝对是其中的不二法则;

  哲学的核心根本任务,就是解决世界的三大本源问题:1、世界的本源,即天地宇宙的结构和运行规律;2、人的性理,即人所从何来,将去往何处,以及人生的价值;3、社会秩序的合理性,即谁可以做统治者,其他人又为何要接受被统治;

  众所周知,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中,只有中华文明不仅是唯一一个,从未间断的古老文明;而且,在此过程中,也只有中华文明,形成了体系完善,思想深邃,并为历史所客观检验的哲学体系;由于,中国古典哲学是如此的庞大而繁杂,往往让人陷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状态;因此,要想把握天地势运而为我所用,那么,首先从整体上,搞清楚哲学源流,就成为极为关键的一步;

  易变哲学的诞生

  中国上古有三皇,即天皇(燧人氏)、人皇(伏羲氏)、地皇(神农氏);燧人氏教会了上古先民钻木取火,从而结束了中国先民,饮毛茹血的时代;火的发明和使用,不仅使得人们可以获得温暖和熟食,更为人们的群居生活,提供了武器和条件,为人类文明的诞生,打下了结实的基础,拥有巨大的历史意义;而燧人氏,也正因其让中国先民,掌握了火这种自然力的巨大贡献,而被人们奉为燧皇、天皇;

  当人们因火的熟练使用,使得大家群居在一起生活;那么,狩猎的不定性,就无法为人们提供,充足而稳定的食物;于是,人们开始尝试通过种植植物,来提供相对稳定的食物供应,这便是早期农耕文明的萌芽;但是,农耕文明对自然条件依赖巨大,农时不对必定颗粒无收;因此,这就迫使人们不得不思考,如何掌握寒暑的易变;于是,经过很长时间的观察与探索后;终于,在8000多年前,伏羲诞生了;

  伏羲上观日月星辰,下察草木山川,洞悉昼夜交替、四季轮回;于是,在掌握了天地运行的规律后,他依据天地阴阳变化之理,著《易经》而始创太极八卦;其用太极八卦图谱与爻辞,模拟世间万事万物之演变,从而使得人们,可以掌握世事的易变,同时得以窥探未来的奥秘;伏羲开创中华易变哲学之先河,并为中华朴素唯物主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如此,因其对中华文明的伟大贡献,而被人们尊为羲皇、人皇;

  《易经》是中华民族,对于天地宇宙结构及运行规律的认知,当它一经诞生,就注入了中华文明的血液之中,并成为中华文明永世不变的基因;易变哲学诞生后,经过3000多年沉淀,来到了炎黄时代;中华民族迎来了又一个崭新时代;易变哲学开始向外延伸,其首先就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

  炎帝神农氏,教导人们制耒耜、种五谷,织麻为布、使民衣裳,作五弦琴、以乐百姓,削木为弓、以威天下,烧造陶器,以便生活;同时,炎帝引易变原理,亲尝百草,辩温热属性,著《神农百草经》;开创了以草药治病之先河,因而,炎帝也成为了中药的鼻祖;炎帝号神农,因其对中华农耕文明的巨大贡献,而被尊奉为地皇;

  轩辕黄帝与炎帝同期,黄帝参阅易变原理,著《黄帝阴符经》,用更加通俗易懂,及更少的文字,阐述天地易变之理;同时,将寒暑温热的易变原理引入人体,成为中医看病的理论之源;而黄帝所著《黄帝内经》,则成为中医治病的首部经典;因此,在经过上古几千年的沉淀之后,易变哲学更加成熟,并在中医中药,以及农耕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及验证;

  之后,中国由部落时代,正式进入帝国时代;易变哲学也成为了,夏商周三代的国家主导哲学思想,并且都在原有易变的基础上,各自进行了一些适应性调整;《易经》在夏代变形为《连山易》,在商代变形为《归藏易》,在周代则变形为《周易》;到了西周,由于天下分封体系已经建立,因此,周王室除了在内在的治理理念上,继续坚守易变思想外;在对天下诸侯的显性管理上,则由周公制定周礼,通过礼制来规制天下秩序,实现对各诸侯国的有序管理;

  官学散落民间

  夏商周三代,以及以往的部落时代,真正能掌握易变玄机的人,无不是部落首领,或者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原本天下的臣民,都只是遵守王朝统治,他们不识天道,没有知识,只是按部就班地生活;但是,在春秋末年,却发生了一件大事,这直接导致中国哲学的发展轨迹,发生了重大转变,这就是王子朝奔楚;

  公元前516年,占据周都洛邑的王子朝,率兵与护送周敬王回朝的晋军激战;由于王子朝战败,遂携带周王室典籍,与一些贵族相约奔楚;而这其中,就有一位大名鼎鼎的人物,那就是时任周王室图书馆馆长的老聃,即老子;但是,王子朝最终并未抵达楚国,而是在公元前503年,被周敬王派人所刺杀;然而,其所携带的大量的周王室典藏,从此却不知所踪,成为了中国文化史上的千古之谜;

  从随后不久,中国爆发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的历史事实来看;这些珍贵的皇室典藏,显然已经散落到了民间;我们都知道,在东汉造纸术发明之前,中国的古典文献的载体,都是竹简或木简,它们往往承载字数有限,但却非常笨重;即便一篇简单的文献,都需要数十公斤,甚至上百公斤竹木简;仅仅一部著作,恐怕就要装载一车;

  因此,当时周王室的珍贵典藏,虽然流落民间;但是,显然当时的人们,不可能像今天一样,抱一本大百科全书,就可以通晓所有知识;因此,他们当时极有可能,是从庞大的珍藏经典中,各自获取到了一小部分典籍;因此,他们也就能只了解到了周王室,治理天下的某一功能块的知识;因此,本来是由王朝统一掌管的知识,则碎裂为了百家;由此,激发了春秋战国,哲学思想百家争鸣的繁盛时代;

  我们不妨对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哲学流派,做一个简单说明;

  第一,道家;老子是周王室图书馆馆长,在当时来说,他应该是负责观测天象的天官;由于其通晓王朝所有的知识;因此,他所著的《道德经》,其实是伏羲易变哲学传承的正统学派,因此,其主要是阐述天地宇宙的结构,以及运行规律的问题;

  第二,儒家;其所看到的典籍,应该是周王室有关礼制方面的文献;因此,儒家所提出的君臣、父子、夫妇的三纲,以及仁义礼智信的五常学说,主要解决的是社会秩序的问题;而孔子所提出的“克己复礼”,更是明白无误地证明,其知识体系的来源,应该是周朝的礼制文献;

  第三,法家;其所看到的典籍,应是周王室有关律法方面的文献;

  第四,墨家;其所看到的典籍,应是周王室有关百工技术营造方面的文献;

  第五,名家;其所看到的典籍,应是周王室有关文字文书方面的文献;

  第六,纵横家;其所看到的典籍,应是周王室沟通策辩方面的文献;

  第七,阴阳家;其所看到典籍,应是周王室部分易变哲学的文献;

  第八,农家;其所看到的典籍,应是周王室农工技术及管理方面的文献;

  第九,兵家;其所看到的典籍,毫无疑问应是有关统兵作战方面的文献;

  还有很多小的流派,我们就不一一列举了;但由此开始,天下已然礼崩乐坏,周王室既失去了礼制秩序,而且,以易变思想为主导的哲学,也失去了统治地位;中国哲学体系,由之前易变哲学的绝对的统治地位,让位于实用主义哲学;而易变哲学,则成为中华文化的一条暗线;从此,中国的哲学,从显性的易变哲学单线,转变为以实用主义哲学为明线,而易变哲学为暗线的双线哲学体系;

  多元哲学的历史验证

  既然历史的偶然,开启了民智,那么,历史就必然会将自己的真实,以客观的形态,为人们所认知并遵循;由于,从伏羲开始的易变哲学,主要解决的是天地宇宙的问题;到了儒家、法家、墨家等已经着手解决,天下秩序的问题;与此同时,有人也提出了人的性理问题,这就是孟子;

  孟子从人性入手,指出“恻隐之心,人皆有之”,从而提出了“人性本善”论,孟子成为了中国儒学性理理论的鼻祖;而与此论点相对的另一个大师,则提出了“人性本恶”论,这就是荀子;同时,因荀子提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的客观思想,而成为了中国儒学唯物主义的先驱;孟子和荀子为后世儒学,植入了性理和唯物两颗种子,均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

  自战国开始,中国哲学进入到历史验证阶段;

  首先,是法家学说;在战国那个注重,富国强兵的实用主义时代;以项目管理见长的法家,获得了巨大的历史机会;从管仲开始,到李悝、商鞅、吴起、慎到,申不害,再到韩非、李斯;法家人物主持了一系列国家的变法;最终,由秦帝国完成了中国的统一;由此,将法家哲学推向了历史的巅峰;

  其次,是道家学说;法家帮助秦帝国统一天下,但是,正是由于秦法严苛,从而激起了天下的民变,又葬送了大秦帝国;因此,吸取了教训的汉帝国,推行道家的“无为而治”;道家学说在汉初的60多年里,得到了充分验证,使得汉帝国恢复了元气,取得了巨大的成效;

  再次,是儒家学说;如果说法家过于严酷,从而导致秦帝国灭亡;那么,道家就过于散漫,一样也诱发了“七国之乱”;因此,他们都不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有了历史的客观验证,那么,作为“中庸之道”的儒家,就隆重登场了;公元前134年,汉武帝采用董仲舒提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此开创了儒家2000多年的正统地位;

  至此,我们看到,历史对春秋时期,道、儒、法、墨4大理论学说,经过客观验证后,最终选择了儒家;墨家由于其主张“兼爱、非攻”,并且主张平等、节约等理念,在中古的等级社会,根本没有任何实施的可能,只能是一个理想的“乌托邦”;因此,历史连验证的机会都没给墨家;

  可以看到,直至两汉,中国的哲学,从易变哲学,经过碎裂后的一系列验证,最后重新选择了儒家;但就整个哲学体系而言,仍是以天地易变及社会秩序为主导的朴素唯物体系,而性理哲学尽管有所启蒙,但其实聊胜于无;

  宗教的诞生

  西汉独尊儒术后,儒家成为汉朝正统,成为哲学明线,而道家学说则回归了暗线;作为一枝独大的儒学,开始有点飘飘然,搞起了“灾异相干”、“天人感应”;意图将自己的地位进一步抬高,并将孔子神化,意图凌驾于皇权之上,这就慢慢地滑向了迷信;由于当时儒者的研经及论著,主要采用西汉文字,因此,被称之为“今文经学”;

  而与此对应的另一批儒者,则反对将孔子神化,坚持孔子“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训诂,仍将孔子视为至圣先师,他们研究秦前的儒家古文经典,因而被称为“古文经学”;同时,以张衡和王充为代表,一批唯物主义思想家,也支持“古文经学”儒者,他们共同捍卫了中国,历来的朴素唯物主义的原则;

  然而,由于中国传统上,缺乏对性理哲学的系统性研究;因此,人们无法在该领域获得相应的理论指导;于是,“今文经学”发展到东汉后,逐渐演变成极具神化倾向的“谶纬神学”,他们将刘姓皇权神化,并将孔子奉为宗教主,意图将儒学进一步发展为儒教;

  然而,随着汉帝国的衰亡,儒学受到了极大的冲击;但是,“谶纬神学”所开创的哲学新思维,却引发了中国新一轮哲学的大震荡;由于基于儒学的“谶纬神学”,随着汉帝国的衰亡而失去了魅力;于是,人们回到《易经》和道家学说中,开始寻找答案,于是,玄学由此诞生;汉末何晏与夏侯玄、王弼始倡玄学,到王弼为《周易》作注,从而逐渐成风,“清谈”和“玄谈”称为时尚;当时,魏晋的社会名流,如阮籍、嵇康、向秀、郭象等人,都成为了玄学的代表人物;

  东汉末年,佛教已然开始零星传入中国;到了魏晋时期,由于佛经多为梵文,很少人能看懂;直到南北朝时,经由鸠摩罗什和真谛等人的大量译经,才使得佛教在中国得到了空前的传播;而当时盛行的玄学,在佛教的冲击之下,几乎无法生存;于是,为了抗衡外来的佛教,中国本土的宗教先驱们,抛弃玄学,与同时期已经传播的道教合流,共同对抗佛教;

  佛教之所以能在中国畅行无阻,正是因为其切中了中国,性理哲学的空虚之处;当年,释迦摩尼抛弃荣华富贵,到菩提树下悟道,深思人的生老病死,以及世间的众生悲苦,从而参悟人生,修道成佛;事实上,他所参悟的正是人的性理;通过思考人的生老病死,以及喜乐悲苦等一系列问题,终于顿悟成佛,并升入了西方极乐;之后,为了说明人世间的这一切现象的合理性,他构思出一个六道轮回的世界,从而可以为世间的富贵贫贱找到缘由;

  因此,佛教的传入,恰恰补上了中国哲学中,性理缺失的这一环;然而,早期的佛教,肮脏不堪,吃屎喝尿的行为比比皆是,在寺庙聚众淫乱也屡见不鲜;于是,在当时已经相当“文明”的中国,这种行为为上流社会所严重鄙视,其只能在穷苦贫民中传播;如此,佛教要想获得更高的社会地位,获得更广泛的传播,就需要接受中国本土化的改造,且必须被改造;

  佛教有统一的一套理论,但不同的人有不同理解,因而就有了不同宗派;早期传入中国的佛教,主要是净土宗和三论宗;传入中国后,中国人觉得自己,也同样可以有自己的理解,于是,孵化出了天台宗和华严宗;玄奘西游所取的经卷,是法相宗;6世纪初,菩提达摩又带来了禅宗;还有后来又出现了,研究房中术和超度的密宗;实际上,佛教五花八门的解释很多,宗派也就很多;

  而道教几乎与佛教传入中国同步;公元142年,张良的十世孙张道陵,称太上老君授其《太平洞极经》等经典,于是创立正一道,因奉道者需交五斗米,因此,也被成为“五斗米教”;汉末天下大乱,张角遂承正一道教义,并依照《太平经》改为“太平道”,开始在全国进行大范围传教;之后,借机宣誓“苍天已死、黄天当立”,遂发动了黄巾大起义,再之后,随着黄巾起义的失败,太平道也就销声匿迹了;

  到了魏晋时期,随着佛教的大举入侵,中国无论宗教界,还是儒学界,都掀起了借道抗佛的大潮;道教,不仅大量地借鉴了,佛教的各种形制仪式,比如仿寺庙建道观,仿佛经立道德经,仿如来佛立三清真人,仿西方极乐立天庭仙境,仿佛教音乐创道教音乐,仿佛教超度建道教超度等等,几乎佛教有的东西,道教都对应建立;原本道教以丹药和行医为内核,在系统性模仿佛教后,其也真正地演变为宗教了;

  同时,道教还借老子当年给尹喜,留五千言《道德经》,而西出函谷事件,说佛教是老子在西域所创;并且创《老子化胡经》,以贬低佛教地位;于是,道教得到了巨大的发展,比如南朝葛洪著《抱朴子》,创天师道灵宝派,以及魏华创立的上清派;并经高道陆修静、孙游岳指点,由高道陶弘景,开创了道教茅山宗;而与此同时,在北魏的寇谦之,则开创了北天师道;

  从魏晋开始,到南北朝,佛道两教视同水火,斗争了整整300多年;由于中国的混乱,为宗教的爆炸式发展,提供了丰厚的土壤;而期间,凡是希望汉化的少数民族政权,则会扶道灭佛,而凡是希望借助异族力量,来压制汉族的政权,则通常会扶佛灭道;其中,最典型的是,北魏太武帝灭佛,以及北周武帝灭佛;而另一边,东魏的高欢,则为了安抚六镇胡兵,而扶佛灭道;直到隋文帝杨坚,重新统一天下后,佛道两教才迎来了,共存共荣的新时代;

  隋唐时期,中国的宗教发展到了巅峰;隋文帝杨坚佛道并举,连出行都是左手佛教队列,右手道教队列,佛道两教的教徒们,都嫣然成了皇家仪仗队;到了唐朝,唐太宗为了定国安邦、天下有序,必须要依仗儒学,来有效行使帝国统治;于是,唐太宗命孔颖达、温彦博撰写《五经正义》,以提倡礼教,并将之作为了科举的教科书;从此,儒学重新成为了国家秩序的主导学说;

  而与此同时,李世民为了在精神思想上,提升李唐天下的自然合法地位,遂尊老子为李氏先祖;于是,在唐太宗和唐高宗年间,道教被尊为国教,地位高于佛教;但是,到了武则天时代,由于武则天篡唐而立大周,为了在统治思想上,压制李氏宗族的势力;于是,她扶佛抑道,将佛教作为了国教,加以大力推广;之后,佛教势力开始超越道教,成为中晚唐的第一大教;尤其到了晚唐,民众十之七八都参与佛事,而脱逃赋税;这使得唐朝不堪重负;于是,再度引发了唐武宗灭佛事件,对佛教进行了一次不小的打击;

  由上可知,佛道教在整个唐代空前繁盛,宗教的繁盛,必然带来神鬼横行、妖言惑众;于是,正如同汉代一批反“谶纬之学”的斗士一样,在神鬼乱舞的时代,必然就会有人挺身而出,还社会以清正昌明的浩然之气;这就是以韩愈、柳宗元为首,发起的“古文运动”;“古文运动”的实质,就是假借复兴先秦儒学,而与佛道思想进行抗衡;在韩愈的倡导下,儒学复兴取得了巨大成功,“古文运动”再一次捍卫了,中华朴素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

  三教合流

  佛道两教经过800多年的发展,已经非常成熟,各自都有了强大的势力,和广泛的信众基础;尤其是对于佛教,其作为一种外来宗教,经过如此长时间的斗争,反而越战越勇,既然无法将其消灭,那么,就只能将其融合;于是,一当宋王朝重新统一天下之后,便立刻出现了三教合流的萌芽,而其开创者就是周敦颐;

  周敦颐首先对《易传》的太极、《老子》的无极、《中庸》的“诚”,以及阴阳五行学说,进行全面熔造,并抽取了道家的太极、无极、阴阳、五行,道教的虚静、佛教的无欲、儒学的至诚、顺化等概念,将其进行了关联性思考;由此,这些概念也成为了后世理学的重要内涵,从而使得周敦颐,成为了宋代儒家理学的开山鼻祖;

  以周敦颐为首的“北宋五子”,即周敦颐、张载、邵壅、程颐、程颢,他们为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周敦颐的思想来源,主要是传统易变哲学;张载则提出了“气”的概念,思想特点主要是朴素唯物主义;邵壅是天象数数学家,其思想主要来源于道教;而程颐、程颢兄弟,其思想以儒学为框,主要进行性理方面的阐述;

  经过北宋时期的铺垫,到了南宋的朱熹,终于实现了儒道释“三教合流”,成为了理学的集大成者;但是,虽然“三教合流”,但实际上是在儒学的框架下,融入了另外套哲学;因此,其本身就有很大的局限性,因为,理学是以儒学为体,利用宇宙天地本源,以及宗教的性理,用来阐述儒家经典的合理性;其根本目的,还是为了维护儒学地位,进而证明在儒学伦理下,社会等级秩序的正当性,从而最终实现服务皇权的宗旨;

  理学在坚持儒家“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齐治平”的基本逻辑下,对于人们如何实现人生价值,其所提出的具体方法是“格物穷理”,即通过格世间一切事物,最终实现致知的目的,进而为后面的修齐治平,打下结实的基础;然而,对于一种哲学方法的提出,则必然阴阳相对出现反对者,这就是提出“心学”雏形的陆九渊,而“心学”则可溯源到孟子;公元1175年,朱熹与陆九渊在鹅湖书院,就格物穷理的方法,还进行了一场著名的哲学辩论;

  在格物致知的方法论上,历史优先选择了“程朱理学”进行验证;到了明代中期,朱熹“格物穷理”的方法,被证明实在是一种令人痛苦不堪,难以践行的方法;于是,历史决定给与其对手“心学”,以验证的机会;公元1525年,作为“心学”的集大成者,王守仁正式开始传授“心学”;“心学”与理学的“格物穷理”方法不同,其认为“吾心即宇宙”,只要“致良知”并实现“知行合一”,就可通晓天下万物之理;并且王阳明还对“格物致知、正心诚意”,进行了重新解释,即: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心学”在明朝中后期,影响巨大;但是,到了明末,由于心学被人胡乱解释,再加上明帝国的轰然倒塌,使得人们失去了对”心学”的信心;同时,更有人开始反思,明帝国的的衰亡,或许与“心学”有所关联;经过历史的客观验证后,确实发现”理学”存在一定问题,但再经过验证后,发现“心学”的问题似乎更严重;于是,一个崭新的验证,即将被推上历史舞台,这就是唯物主义;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便是王夫之;

  当代唯物主义

  事实上,唯物论的种子在儒学中早已存在;最早可追溯至荀子,经东汉王充、到南朝范缜,再到北宋的张载,直至明末的王夫之;王船山在反思和批判“心学”及“理学”后,正式系统性地提出了唯物主义的思想;再经清代戴东原等人的传承,唯物论即将隆重登场;而正当其时,从西方又传入了近代科技,以及马克思主义;

  西方近代的科学技术,本就是一种唯物主义的应用工具;而马克思主义,即是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也是一门社会科学;其与中国哲学体系中,自伏羲时代,就所创的朴素辩证唯物主义内涵完全一致;辩证唯物哲学思想,实际上,在中国早已传承了8000多年;因此,当科学技术和辩证唯物主义,一当进入中国,便立刻激起了传统与当下的共鸣;

  于是,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立刻就与中国的传统哲学融合,被完全消化吸收,其标志性成果便是“毛泽东思想”;在毛泽东思想体系中,唯二的两篇哲学论著,是《矛盾论》和《实践论》;而《矛盾论》就是阴阳辩证,《实践论》就是唯物主义;它们是中国传统辩证唯物主义的现代表述,只是借用马克思主义的新瓶,而装载的旧酒;而毛主席则是这一轮,唯物主义哲学的集大成者;

  只是,单就辩证唯物主义而言,它只是一种认识论和方法论,而不是像《易经》一样,不仅仅内含了辩证唯物主义,而且还包来了含宇宙结构及运行规律;因此,当代辩证唯物主义,所解决的问题,主要是三大哲学本源问题中的一个,即社会的秩序问题;作为工具类哲学,它不解决宇宙本源的问题,也不解决人的性理问题;比如在苏联时期,尽管苏联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制度,但同时,苏联的广大民众,仍然信奉东正教,马列主义事实上,并不能解答人的性理问题;

  未来哲学的突破点

  从中国8000多年的哲学发展史来看,哲学的历程,呈现出会聚--分散--再会聚--再分散的特征;但是,每一次会聚,都会重新吸纳过去哲学的精华,使得哲学得到一次升华;而与此同时,每一次哲学的升华,都来源于过去既存的哲学的一支,也都意味着过去哲学中的某一支消亡;
  近代以来,中国哲学已经发展到唯物论的阶段,并且占据了当今哲学的主导地位;但是,这种唯物主义,总体上还是处于,儒学框架下的唯物主义,也就是其核心功能,仍是解决社会秩序的问题;其并未从根本上超越理学,而拓展至解决整个天地宇宙的本源,以及人的性理问题;

  尤其是,随着西方近代科技的传入,以及出现超越佛道两教的、整个世界宗教全貌的出现,这就为未来哲学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1世纪的未来哲学,其特征,必定是在当前辩证唯物主义的主体框架下,融合现代科学技术的成果,来解决世界本源的问题,以及世界宗教,所涵盖的人的性理问题;

  而环视全球,唯有中国的哲学体系,形成了完整而多样化的体系;并且从古到今,既有哲学发展的源流,又有充足的历史客观验证;因此,哲学的未来一定在中国,而且也只有中国才能担当起,人类文明跃进的重任;新一轮哲学大汇聚时代,已经到来,我们相信,中国哲学的再一次升华,已经为时不远。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

GMT+8, 2025-4-30 18:25 , Processed in 0.109407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