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733|回复: 0

明哥:我们的钱袋子,走到了历史性的十字隘口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5-24 09:33: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

  不知不觉间,2020年的春天,我们撞上了百年未遇的大变局。

  对决策者而言,要关注的不仅仅是抗疫,更要聚焦14亿人民的钱袋子。

  我们先来看看,从2010年开始,我国的财政赤字规模,是如何演进,并一步步放大的。

  2010-2011两年,我国财政赤字规模不大,仅为3938、3958亿元人民币,占全口径财政收入的比值仅为3.3%、2.7%。

  2012年,由于财政收入,远大于财政支出,当年度不仅没有赤字,反而盈余了1.127万亿元。

  但是,从2013年开始,形势就急转而下。每一年的财政赤字规模,都像脱缰的野马一样,不受控制。

  2013年:9235亿元,占当年财政收入比为5.1%;

  2014年:8766亿元,占当年财政收入比为4.5%;

  2015年:23626亿元,占当年财政收入比为12.1%;

  2016年:28469亿元,占当年财政收入比为13.8%;

  2017年:29821亿元,占当年财政收入比为12.7%;

  2018年:42711亿元,占当年财政收入比为16.5%;

  2019年:55341亿元,占当年财政收入比为20.1%。

  财政赤字规模不断上升,无非是支出,大于了收入,缺口越来越大。

  由于我国GDP数字,基数不断被抬高,要保持增长速度,那就要依靠政府主动牵头,进行固定资产投资,来拉动经济增长。

  比如:地方政府出让土地,鼓励房地产发展;不顾当地产业的现实情况,大规模打造工业园、科技园;交通部修建跨海大桥、高速公路;各一二线城市修建地铁、引入高铁,等。

  有一些重大项目,是有利于国计民生的长远发展的,包括高铁、一二线城市的房地产;但是也存在不考虑后果,为了捞政绩而举债,大上快上的项目。

  但是,更重要的支出,是维持体制内人员和企业的运行。包括低效率的国有企业、3100万余事业编制人员、已退休公务员的养老补贴。

  举例来说,我国退休人员的福利待遇,一直是双轨制。离退休公务员待遇,和以体制外企业身份退休的职工,养老保险、医疗保险,执行的是不同待遇。2018年,我国财政,拿出了0.85万亿元,直接补贴离退休公务员的养老账户体系。这一下子就占到了当年国家财政总收入的比值约为3%。

  从2018年开始,国家高层,意识到了民营企业经营的困难,不断实行「减税降费」、调低社保缴纳基数等放水养鱼、为经济松绑的政策。

  但是,为了为地方政府累计超过40万亿元的债务进行纾困,2015年开始了一轮房子「涨价去库存」运动,地方政府卖地之后获取巨额的土地出让金,暂时舒缓了压力,但是却将全民的钱包,都绑定到了钢筋、水泥的牢笼里。从此以后,无论出台什么经济刺激、松绑政策,消费需求一路下行,萎靡不振。

  2020年春,大型公共卫生事件爆发后,财政赤字规模进一步放大。

  由于全民禁足2个月、实体经济被冰封,2020年1-4月份,财政总收入只有7.99万亿元,和2019年前4个月的9.22万亿元相比,同比减少了13.4%。但是,前4个月的财政支出,由于抗疫需要,却增加了1.3%,达到了9.94万亿元。

  收入锐减,支出增加,使得2020年1-4月份的赤字规模达到了1.95万亿元。

  通常情况下,财政赤字的解决,无非几种办法:

  降低支出(裁撤低效国有企业、事业单位;降低体制内退休人员待遇;降低政府主导的固定地产投资);

  增加税收(提高增值税率、企业所得税率、个人所得税税率、出台房产税);

  发展经济;

  发行国债。

  发行国债,就是由财政部牵头,以国家信用为担保,向居民和金融机构募资,暂时缓解赤字。发行国债后,将来一定要还本付息的,但是能够为未来争取时间。只要财政状况从此开始转好,总好比当下被困在僵局里。

  于是,在2020年5月下旬的大会召开前,围绕着如何为财政赤字解围,财政部和央行,上演了一轮火花四溅、针尖对麦芒的隔空论战。

  2

  财政部的官员,以财政研究院院长刘尚希为代表,观点犀利、直接:

  发行特别国债,适度地实现赤字的货币化,把财政和货币政策结合成一种新的组合,以缓解当前财政的困难。

  央行对5万亿赤字货币化,有利于解决当前面临的严重的社会公平问题和经济启动难的问题,当前条件下一条很现实的出路。

  什么是「财政赤字的货币化」呢?

  财政部发行5万亿元的国债,不面向居民个人、金融机构,而是面向央行;

  央行直接印钞5万亿元给财政部,后者日后不用还本付息。

  再说得更加直白一点:

  让负责印钱的央行,成为国家财政的提款机,为赤字兜底,全民承担多印钞票导致通货膨胀、货币贬值的结果。

  我们国家历史上,只负责印钱、货币政策的央行,有没有发生过为财政赤字兜底的行为呢?还确实有的。

  1993年及之前,央行(中国人民银行)就是财政的提款机,为各级地方政府的财政赤字买单。各级财政,缺乏刚性约束,支出多少钱,完全由主政长官说了算。在追求政绩的动机下,负责长官们比拼着花钱,造政绩,反正无论最终多大的窟窿,都可以行政命令央行凭空印刷钞票。

  这样造成的结果就是:货币超发,人民币的购买力贬值,通货膨胀;居民争相抢购物资、囤货。

  如果你还有记忆的话,一定记得1993-1994年物价高涨,食品价格涨了34.1%。

  时任的朱相,见此乱象,狠下决心,猛药去疴,直接紧缩货币供应量,三年之内物价指数降为2.8%。

  在1995年,《中国人民银行法》颁布:中国人民银行不得向地方政府、包销国债和其他政府债券。

  本来我们没有必要走此弯路,因为美国的央行:美联储,从1913年成立时起,在美国联邦政府面前,就是一家私营的、独立的机构,不完全听命于总统为代表的联邦政府。美联储为各个国家的央行,树立了表率作用。

  负责任国家的央行,之所以要坚持独立,就在于不会被任期内的政客所定下的政绩目标所锚定,胡乱印钞。

  3

  所以,接到财政部的檄文后,中国人民银行接招,开始了反驳。

  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马俊,认为:

  「财政赤字的货币化」的本质就是,政府在财政入不敷出的情况下,不是通过“借钱”(如向市场发债)的方式来为其财政赤字提供融资,而是靠自己“印钱”来为赤字融资。

  如果打开了「财政赤字的货币化」这个口子,就从根本上放弃了对政府财政行为的最后一道防线。

  虽然从短期来看,央行印钱为财政赤字兜底,能够为抗疫提供支持,能够为弱势群体、中小型企业提供纾困资金,占领了道德高地,但是从中长期来看,魔鬼一旦从瓶子中释放了出来,要想抓回去,可就难如登天了。

  一旦突破了央行独立性的最后一道防线,将来经济上遇到任何波动和困难,就伸手要央行印钱,饮鸩止渴,会引发民众对货币贬值的恐慌心理,并且危及到国家信用。

  1949年之前的国民党政权,滥发金圆券,导致国统区物价飞涨,金融秩序紊乱,政权危如累卵;

  1970年代之前,南美大陆的智利、秘鲁、阿根廷,都曾经是世界上响当当的国家,然而一旦当选(政变上台)的政权,突破了所在国央行的防线后,印钞成了习惯,直接使得民不聊生,从此堕落。

  世界上币值数字最大的纸币,是非洲津巴布韦国家央行所印,面值达到了500万亿津巴布韦元。

  然而,这种货币,跟废纸又有什么区别呢?

  4

  我们的社会,近40年来,如同一个没有负反馈、纠偏的系统。

  所有人都在追求短期出成绩的目标,而不顾及长远规划。

  因为2008年的海外金融危机,出台4万亿元的刺激计划;

  因为4万亿元的刺激计划,重资产、高污染、低效率行业的产能过剩;

  因为产能过剩,尾大不掉,施行供给侧改革,去杠杆;

  因为想着去杠杆,同时为国企、地方政府解困,就营造股市大牛市、房地产涨价去库存;

  因为居民六个钱包被房价掏空,内需不振,消费下滑,民营企业经营面临困境;

  因为实体经济不振,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账户开始青黄不接,于是提高社保基数、加大征收力度,导致民营企业压力更大,注销企业数量猛增;

  财政赤字逐步增加,缺口越来越大,于是想到财政赤字货币化,让央行直接印钱解决……

  如果我们每次遇到小石挡路时,不是痛下决心猛药去疴,而是挑最容易走的捷径,放任小石发展成为大山,最终便会无路可走。

  终于,这次我们做出了正确的选择。

  财政部5月22日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查《关于2019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20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申请发行1万亿元抗疫国债。

  这表明,央行的独立性得以维护,财政部所提议的「财政赤字的货币化」设想被否决。

  在历史性的十字隘口,我们走对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GMT+8, 2025-7-6 22:38 , Processed in 0.171943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