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971|回复: 0

乌鸦校尉:汇源果汁,还能度过这个春节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12-22 15:08: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前些日子,汇源因为一条“汇源果汁或将退市”的消息,登上了微博热搜。

  网上爆出,汇源集团的老总朱新礼手下的中国德源资本(香港)有限公司被法院查封了,41亿资产也被冻结了。

  今年以来,这是朱新礼第四次被法院列为限制高消费和失信被执行人的名单。

  这是从2017年起就爆发的债务危机,并且愈演愈烈。

  汇源果汁也因为违规担保,证券交易在股市被停牌了许久,已经两年没有发过财报了。

  如果不能在2020年1月31日前,达成所有的复牌条件,大家熟悉的汇源果汁将面临退市的局面。

  这个春节,汇源的日子不好过。

  这个消息一出,无数人都在微博下面留言,希望它不要退市。

  其实,退市指的只是退出股市,并非是退出市场,是从上市公司变成非上市公司。

  只要工厂不倒闭,想喝还是可以去超市买的。

  但是,汇源果汁一度被视为国产果汁的代表,一句“有汇源才叫过年”的广告词,是无数人的童年记忆。

  它从一家家喻户晓的饮料品牌,衰退到现在这个地步,实在让人唏嘘。

  从20世纪80年代起,中国饮料行业就迎来了一波大发展,仅仅用了20年时间,就走过了欧美国家80年走过的路。

  从汽水、茶饮料,到凉茶、果汁、乳饮料,有无数的牌子都曾掀起过种种话题:

  成为达能的一员后,就消失不见的乐百氏健康快车奶;当年能卖30个亿,结果却凉凉了的旭日升冰茶;稳固了娃哈哈帝国后,就消失不见的非常可乐……

  有的饮料长盛不衰,从诞生那天起就是市场龙头,至今还热度不减;有的饮料在发展中因为种种原因折戟沉沙,再也看不到身影;有的饮料百折不挠,在经历巨大的挫折之后,依然可以王者归来。

  过去40年里国产饮料的兴衰,堪称波澜壮阔。

  1

  北冰洋

  1983年的春晚,是中央电视台举办的第一届春晚。

  这一年的春晚有很多纪念意义,央视第一次现场直播、第一次观众参与互动点播、第一次设立了晚会的主持人……

  在这年的春晚上,李谷一以一首《乡恋》,让无数的观众朋友们记住了她的声音。

  而电视机前的人们记住的,不仅仅是李谷一,还有台下所有观众面前放的那个盛着橘色液体的瓶子——北冰洋汽水。

  这是北冰洋汽水做得最成功的一次推广,那个年代人人都看的春晚具有巨大的广告效应。

  那年春晚之后,北冰洋就成了中国第一款“网红”饮料,外地人到北京,都得拍一张握着北冰洋的照片,不然就等于白去了。

  满大街的小商小贩,都在最显眼的位置摆上北冰洋,这样才显得自己时髦。

  那时候,冰箱冰柜还没普及,小卖部一般都是拿个大桶盛满了凉水,再往里头扔两块冰。

  还有的在门口摆着大冰坨子,把汽水往上一摆,老板拿个扇子往门口一坐,时不时地翻动着瓶子,好让汽水降温。

  在炎炎夏日,拿起一瓶冰镇的北冰洋,几口喝见底,然后在汽水把全身的热量带走的同时,一边打着响亮的嗝一边把瓶子还给老板,拿回押金,是无数北京人最大的享受。

  为了成为整条街最有竞争力的小卖部,许多商贩都蹬着三轮跑到北冰洋食品公司大门外头,通宵排队提货,场面和抢火车票有一拼。

  人最多的时候,能从厂门口排到两公里开外,密密麻麻,公交车压根过不去。

  但当时饮料生产力有限,就算24小时不间断出货,生产出来的也不过84万瓶。

  为了不让排后面的商贩白跑一趟,北冰洋一度需要定一个上限——一人最多提25箱,多了没有。

  有一回机器传送带断了,当时的厂长没办法,愣是用手拉了半个小时传送带。这批汽水做好了,厂长的胳膊也肿成了棒槌。

  由于太过火爆,市面上很快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假货,小卖部里经常收到假瓶子。有的假货还千辛万苦搞到了真瓶子真箱子,就是里边儿的汽水不是那个味儿。

  不过假货就算装得再像,大家喝一口就能分辨出来了,因为北冰洋汽水用的是货真价实的橘子,假货往往做不到。

  1985年,北京市北冰洋食品公司正式成立。并且在此后的三年时间里,公司的产值突破了一亿人民币大关。

  那时候,普通人家一个月的开销不过四五十元,北冰洋一瓶要一块钱。

  北冰洋公司三年的净利润达到了1300万元,稳坐北京汽水行业的头把交椅。

  但由于北冰洋一直用的玻璃瓶,不好运输,北冰洋并没有占领全国的市场,而是从北京向周边辐射。

  各地还有自己的碳酸饮料、汽水,比如天津山海关汽水、上海正广和汽水、武汉饮料二厂、天府可乐、崂山汽水、广州亚洲汽水和沈阳八王寺汽水。

  这八家饮料厂的销量占了全国总产量的42%,承包了所有人的夏天。

  但谁也没想到,国产饮料的夏天并没有持续几年。

  改开之后,国际知名的碳酸饮料公司也杀入国内市场,竞争一时间变得极为激烈。

  1994年,国内还掀起了合资热。为了能让自己的品牌走向国际,北冰洋食品公司和百事公司合资了四家公司。

  但是,在合资过程中,由于没有经验,再加上资金的劣势(中方出资370万美元,美方出资840万美元),北冰洋公司的生产决策权落到了美方手中。

  北冰洋的产量开始逐年递减,直至1999年,彻底在市面上消失。

  曾经排长队的厂房,已经改成了住宅;北冰洋原厂也被迁到了大兴,用来生产了义利果子面包;原来厂子里的工人们要么被纳入百事,要么直接下了岗。

  陷入同样命运的不止北冰洋,因为那个年代合资是热潮,在合资中没掌握主动权,被外资控制最终衰败的比比皆是。

  八大汽水厂到最后,唯一一家没有被“洋化”的,只剩下了上海正广和。

  等到人们意识到生活中似乎少了点儿什么的时候,已经是十年后的事儿了。

  大家对北冰洋这个牌子是有感情的,虽然它落魄了很久,但是仍然有人想要重新拯救它。

  2007年,负责管理北冰洋食品公司的一轻食品集团,以“四年内不以北冰洋品牌生产任何碳酸饮料产品”为代价,从百事公司手中收回了北冰洋,迈出了起死回生的第一步。

  接下来,他们费了不少工夫,来修复老款汽水的配方。

  北冰洋已经停产了多年,原来的生产团队早就解散,生产线也不复存在了,一切都是从头再来。

  首先要解决的就是配方问题,虽然配方这些年一直被保管得很好,但是要还原它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当年北冰洋的橘子,用的是特定的品种:生长在三峡流域的大红袍。每年12月,北冰洋就会把成熟的橘子成火车拉回北京。

  冬天汽水需求量小,工人们恰好有时间,就聚在一起做浓缩橘汁、提取橘油,用来下一年生产。

  可十多年过去了,由于当地气候环境的变化,橘子的品种已经找不回来了。

  其次,当年用的一些添加剂,如今已经淘汰了,只能用些新的,可味道又会有所区别。只有不断尝试,才能准确找到曾经的味道。

  最重要的一点是,人们之所以觉得北冰洋好喝,是因为北冰洋给了人们回忆,是人们在物质匮乏年代难得的饮品。

  可如今,市面上同类型的饮品有很多。

  北冰洋不打情怀牌不行,光打情怀牌也不行,要有原来的口味,让顾客一口喝出回忆,还必须比市面上的好喝,才能让大家持续来买。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他们先是引进机器,解决技术难题;

  随后,他们跑到四川,四处寻找工厂做浓缩橘汁和橘油;

  最后样品出来后,他们又反复调配,尽可能在还原味道的基础上加以改进,并且找来许多老街坊、老邻居和小孩子试喝……

  终于,最后一批试验品出炉时,老北冰洋厂的员工被搀扶着去了工厂。他从几个瓶子中挑中了一瓶,噙着泪说道:“就是它了!”

  2011年11月1日,北冰洋重返市场。

  很多人从来没有想到,自己还能见到北冰洋重返市场的那天,还能喝到儿时喝过的玻璃瓶汽水。

  仅仅两个月时间,工厂就已经实现了盈利;第二年,北冰洋销售额超过6000万;2014年,突破了1亿。

  如今,作为碳酸饮料,北冰洋虽然再也没有了昔日的风光,远不及百事和可口两大巨头,但他依然顽强地在市场上保有一席之地,在北京的各个餐馆里,只要你点它的名,店家十有八九都拿得出来。

  类似的故事发生在很多经历过合资的国内饮料厂身上。

  2002年,广州亚洲汽水结束了和百事的合资关系;2003年,沈阳八王寺从可口可乐手里赢回了品牌;2010年,重庆天府可乐从百事收回了自己的配方……

  对于顾客而言,他们记忆中的老牌子,可能只是离开过几年,但只有这些牌子自己知晓,在这种“归来”背后,有怎样的心酸和苦痛。

  2

  椰树椰汁

  1991年,那还是汽水称霸饮料市场的年代。

  那一年,椰树集团独树一帜,在人民大会堂召开了自己的产品发布会。

  这种独特的宣传让椰树椰汁一炮走红,成为了家喻户晓的饮品,将当时汽水独霸市场的局面撕开了一道口子。

  很快,椰树椰汁的口味也让大家印象深刻,仅仅三年后的1994年,椰树椰汁就夺得了全国饮料销量冠军,订单都排到了三年后,在众多碳酸饮料中杀出一条血路。

  这个销量冠军,来得其实并没有那么容易。

  最难的就是椰汁的研发,把椰子做成饮料的想法很多人都有过,但鲜榨的椰汁想要批量生产,都必须要先克服一个很大的难题:

  因为椰子果肉中含有油脂,榨出来的椰汁如果不进行油水分离,就往铁罐里灌,在海南这种天气炎热的地方,很容易导致胀瓶,甚至爆炸。

  以当时中国厂子的技术,分离并不好办。

  而椰树椰汁的厂子最早是海口罐头厂,在改开之后一度无法适应市场经济,连年亏损,直到王光兴上任之后,才通过一系列改革扭亏为盈。

  王光兴是个苦出身,幼年丧父,初中毕业后就早早地去海口罐头厂工作了。

  虽然学历不高,但王光兴又勤奋想法又多,在海口罐头厂从临时工一路飞快地做到了办公室文书、车间主任、工会干部,干啥都优秀。

  厂子里一度流传一句话,“哪个车间生产搞不上去,只要老王叔一到,马上就有起色”。

  中途,王光兴先后被调到海口饮料厂,海口电子工业总公司,每次他一去,只要一年两年时间,原来颓唐的厂子就能扭亏为盈,堪称“救火队长”。

  眼见自己的老东家海口罐头厂不行了之后,王光兴又临危受命,重回海口罐头厂。

  除了在制度上改革之外,王光兴还想要给厂子带来重大的突破——研究新的饮料。

  因为海南椰子多,王光兴和一群技术工人商量之后,决定做椰子汁。

  他们当然知道天然椰子汁的技术很难,但他们组了4个攻坚小组,硬是要啃下这块骨头。

  经过八个多月,383次试验,100多个失眠的夜晚之后,椰树椰汁终于突破了水油分离技术,攻克下了天然椰汁这个难题。

  一开始,因为没有知名度,许多经销商都不愿意冒险销售,椰树集团的业务员们在外面碰了一鼻子灰。

  没办法,椰树只能另辟蹊径,他们绞尽脑汁,想到了在人民大会堂做宣传这个点子。

  打那以后,业务员们连门都不用出,生意就找上了门。

  经常有全国各地的经销商拎着几十万的现金跑到椰树集团门口,就为了分上一杯羹。

  在1995—1999年期间,椰树椰汁五年销量持续增长,年年销售超十亿,以长江为界,形成了“北露露南椰树”的局面。

  椰树椰汁好喝,广告也不同凡响。

  最早,椰树椰汁非但不是现在这个一言难尽的包装,宣传还做得很出色。

  1996年椰树椰汁的广告,海南岛竟然弥漫着一股那个年代港风的味道。

  少年背包客来到海南岛,遇到了年轻的姑娘,两个人发生了一段欲说还休的故事。

  两人在城市中奔跑、追寻,一起喝椰树椰汁。

  最终,在椰汁旁留下了“明年暑假见”的字条。

  甚至广告的背景音乐都是几年后王家卫在《花样年华》中用的那段爵士小调。

  这广告从上到下都透露着时髦,黑色的包装在那个时代也是不同凡响,高端大气上档次。

  然而从2006年起,椰树椰汁的设计师团队因为一些摩擦和公司闹掰了,什么都会的王光兴亲自上任操刀,设计包装。

  椰树椰汁的新包装十分鲜明,但凡一个正常人看过以后都不会忘:

  字要大,颜色一定要鲜艳,语言一定要简洁明了,突出自己的特色,狠狠打椰浆勾兑的那些椰汁的脸。

  并且多年来,一直维持这个包装不变,最多修改一下这段绕口令:

  “不用椰浆不加香精当生榨”

  “不用椰浆加香精当生榨”

  “不用椰浆不加香精当生榨骗人”

  ……

  除此之外,包装上的年份也要改一改,表示自己的诚意。

  无数网友都在喝椰汁的同时吐槽,椰树椰汁的美工当年是替老板挡过原子弹吗?

  对不起,美工就是老板本人。

  除了word排版的包装,更让大家印象深刻的是椰树椰汁后来以大胸美女为主的广告。

  从2006年开始,椰树椰汁就在央视投放各种露骨的广告,小孩子都没眼看。

  网友们吐槽了好几次之后,椰树依然我行我素,新广告“我从小喝到大”配上旁边那行字,车都要从秋名山上开飞出去了。

  这广告一出,丁香医生立刻发文,说,椰树椰汁的成分里没有能丰胸的。

  要说真能丰胸,那只有一种可能——你喝太多,喝胖了。

  很多人都觉得,这个广告的内容比较低俗。

  但其实,老板操刀的椰树集团的广告风格一向如此。

  早在2009年,椰树集团旗下就有多款产品广告引发了许多争议,比如什么“老婆喜欢老公喝椰树牌石榴汁”、“怕不行,喝椰树牌石榴汁”……

  2009年6月,对于海口市公交车上的椰树石榴汁的广告,当地工商部门认定其为违规发布,责令立即停止发布,并处以1000元的罚款。

  在一则关于海南低俗广告的调查中,椰树石榴汁以41.4%的票数,被选为“海南最臭广告”。

  但甭管是罚款还是公众的舆论,椰树集团都不管。

  2016年,椰树集团给旗下的一款矿泉水,设计了一款“世界独创胸模瓶”。

  尽管现在买不到,但这个瓶子真的出现过。

  面对这个瓶子所产生的非议,椰树集团在接受《海南日报》的采访时称:

  胸模瓶是展示女性美,之所以产生这么大的非议,都是竞争对手看到产品太受欢迎所以嫉妒我们,才进行无理的投诉和恶意的攻击。

  emmm……

  不过,虽然有广告争议的影响,但椰树椰汁一直表现十分稳定状态,过年经常被抢购一空。

  2017年,椰树集团在垄断了整个海南生榨椰汁产业的原料供应情况下,依旧出现了椰子不够用的情况。

  2018年一年,更是卖出了50亿。

  原因也很简单,同类型的产品,椰树完全没有对手。

  其实,大家也不用劝椰树改广告了,椰树能走到今天,就是因为他的创始人非常直率,有问题就去解决,有困难就埋头攻克。

  就连椰树椰汁后面的那个投诉号码,都是椰树集团高管的手机号码,你打他真的会接,对自己的产品极其自信。

  大家喜欢喝椰树椰汁,就是因为它好喝,广告什么的,就当没看见好了。

  3

  汇源果汁

  在椰树椰汁拿下销量冠军的那个1994年,汇源果汁因为央视一炮而红。

  千辛万苦在德国拉了一笔500万美元国际大单的汇源,钱还没捂热乎就全花了出去——7000万,买了央视黄金时段5秒的广告位。

  现在看来,这钱花得真值。

  在八年时间内,汇源占据了市场上23%的份额,稳坐国内行业的龙头宝座。除了外来的百事、可口可乐,也就娃哈哈凭借着纯净水和AD钙奶一类的乳饮料,能够与之抗衡。

  袁泉、那英、王宝强……许多明星都给汇源做过代言,在强大的宣传下,所有人都记住了汇源主打健康的理念,喝汇源就等于吃水果。

  那时候的冬天远不像现在这样,水果想吃啥有啥。除了苹果、梨之外,不要说草莓,就是桃子啥的也很金贵,要么没得卖,就算有的卖,也没多少人买得起。

  因此到了过年,家家户户都会买汇源。

  果汁做得好了,其他公司也想来分一杯羹。统一先推出了自己的“鲜橙多”,和汇源相比更加便携,一举成名。

  康师傅则紧随其后,推出了鲜的每日C,还有可口可乐酷儿、农夫山泉做的农夫果园……

  但汇源志不在果汁,更想去做上游产业,但这种想法,不幸成为了后来汇源悲剧的起点。

  为了把上游产业搞起来,开疆扩土,汇源先是抱上了德隆的大腿。德隆仅仅用了两年,就帮汇源建立了20多个大型生产基地。

  正当汇源甩开膀子准备大干一场的时候,德隆因为股市遇冷,有些力不从心了,并且还转过头来,找汇源借钱。

  汇源一看这架势,自己仿佛成了免费提款机,不行,得赶紧想个办法把德隆踹了。

  于是,汇源向德隆提出了对赌协议:一个星期内,谁要是能拿出8个亿,谁就可以直接把对方手里的股份买走。

  德隆以为汇源是以卵击石,但汇源其实老早就从别的地方谈合作,拿到了资金。

  汇源赌赢,成功从德隆的危机中脱身。

  接下来,汇源开始寻找第二条大腿。

  在此之前,他先和自己的对手统一集团共组建了“中国汇源果汁控股”,把自己的资金链充实了一番。

  随后,2007年,汇源果汁在港交所成功上市,筹金24亿港元,成了有史以来港交所规模最大的IPO。

  上市当天,汇源的股价暴增了66%。

  2008年9月3日,可口可乐宣布,要以179.2亿港元,来收购汇源果汁的全部股份。

  在达成收购意向后,汇源开始美滋滋做准备。

  只要收购成功了,汇源就能实现3倍的股价套现,生产销售也可以全都交给可口可乐,自己就可以安安心心做上游产业,养猪养花养草了。

  于是,汇源开始大幅度裁人,原本9200名员工,到了年底就剩了5000人。其中销售岗位裁员尤其严重,2007年底,汇源的销售人员总数为3926人,到2008年底仅剩1160人。

  并且,汇源还花了20亿,去建立水果种植基地。

  正当汇源把改造进行得如火如荼的时候,一个在网上发起的投票突然火了起来。

  人们想起被收购后销声匿迹的北冰洋等一系列品牌,想起啤酒业已经全被外资把控,保护民族企业的心情也就愈加愤慨。

  当时娃哈哈的掌门人也认为,不能卖掉汇源。

  从9月3号到9月7号,短短几天时间里,就有21万网友参与了网络上的投票,表明“是否赞同这项交易”。

  其中,有80%的网友投了反对,认为“这项收购涉嫌外资消灭民族支柱企业”。

  最终,因为《反垄断法》,汇源的千亿梦破碎了。

  自此以后,汇源元气大伤:人也裁了,钱也花了,国民的口碑在这场收购中也受到了影响。

  尽管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好好收拾收拾,汇源还能东山再起。然而,汇源却在作死的路上越走越远。

  在并购失败的两年里,汇源还是先后投资了许多大型的产业园。

  然而,汇源新增、并购的工厂,产能实在是低,还出过几次用烂水果榨汁的丑闻。全国48家工厂,产能使用率还不足30%。

  尽管从2009年到2016年,汇源果汁营收规模从28.5亿元上升至57.6亿元,但在这八年的时间里,汇源果汁有7年的扣非净利润都处于亏损状态,其中2014年、2015年出现连续两年亏损。

  没了钱,先裁员。曾经汇源仅销售人员就暴增到17000人,但在2017年只剩下了3965人。

  钱还是不够,那就继续卖身。汇源直接开价36亿,想把60%的股份卖给天地壹号,但最终也没有了下文。

  十年来,汇源一直在拆了东墙补西墙。旗下的子公司,卖,厂房,卖,什么都卖。

  卖不出去,那就借。汇源在先锋集团的P2P平台,欠下了418万,还一度拿汇源果汁来抵钱。

  最后,汇源债台高筑,有了114亿的负债。

  退出股市和退出市场纵然不同。但若是一直负债累累,汇源果汁消失也不过是时间问题。

  察觉到了不妙的汇源开始重新把重心放回到饮料本身上。

  2018年的春晚上,汇源成为了“2018年CCTV春晚指定饮品”。

  但在今天的市场下,没有人知道,汇源能不能像北冰洋一样东山再起。

  因为不只是汇源,所有的传统饮料都在面临危机,整个饮料行业都在下行。

  首先,如今中国中产阶级崛起,在健康为上的消费理念下,人们更愿意去购买茶饮料、或者豆奶等植物蛋白饮料。

  对身体有益的“益生菌”、“乳酸菌”旗号的酸奶,也占据了饮品市场不少的江山。

  其次,饮料市场的竞争远比当年激烈,2017年,有近百家企业进入了植物蛋白饮料市场。

  整个饮料行业虽然销量一直在增长,但是速度已经在减缓,甚至在2017年还出现了负增长的情况。

  图:前瞻产业研究院

  2012-2018年中国软饮料市场销量统计及增长情况

  尽管亿吨产量的数字看起来还十分可观,但其中有不少的销量,都来自于饮用水。仅2018年上半年的饮料销量里,饮用水就占到了25%。

  还有互联网带来的冲击:喝瓶装饮料还需要去超市买,点杯网红奶茶可以送货上门。

  无论是转头做其它饮料,还是继续做果汁,汇源的路和其他的传统饮料一样,都没那么好走。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拿出点新鲜的花样,传统饮料的空间会被压缩得越来越小。

  可口可乐是最明显的,碳酸饮料是受冲击最大的传统饮料,可口可乐为了摆脱危机,什么法子都试了,无糖“健康”可乐,樱桃味的可乐,现在都准备去加拿大做大麻可乐了。

  留给汇源的时间不多了,但这场危机不仅仅是汇源自己的,也是所有饮料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GMT+8, 2025-8-14 23:46 , Processed in 0.093768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