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3283|回复: 0

至善道人:未来世界,将有且只有一个工业国,那就是中国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12-16 08:50: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今天,我们所处的世界发达吗?发达;我们住的是宽敞明亮的公寓,出行有方便快捷的汽车、火车、飞机,在高耸入云的摩天大楼里办公,拿起手机就可以连通世界、纵览全球;

  人类的能力已经超乎了之前的想象,不论是飞入云端的北盘江大桥,还是沉入海底的港珠澳隧道,也不论是大规模的南海吹填造岛,还是毛乌素的沙漠变绿洲,我们对自然的改造能力,恐怕连自己都会被吓到;然而,可能仅仅在200年前,人们的一切活动,还主要是依靠的是人力和畜力,并且几千年来一直如此;究竟是什么样的魔法,使得人类几乎在一夜之间,具备了改天换地的能力?这就是工业。

  人类个体是如此之渺小,以至于一个人的力量打不过一头狼,也抵不过一头牛,但是,个体渺小的人类却通过相互协作,成为了地球的主宰;人们不是简单的聚集在一起,而是通过相互的分工协作,精密制造各种复杂的工具;由此,使得自身具备了改天换地的能力;这种有序聚集在工场,彼此协作生产产品的活动,便是工业;而这种生产不同种类的产品,以及生产产品的效率,便是工业能力;因此,工业能力也就出现了2个核心的指标,一个是全,一个是快。

  我们知道,人们的需求是多种多样的,只生产一种产品是无法满足生存的,尤其是现代工业产品,不仅品种繁多,产业链条极长,而且结构异常复杂,家电、汽车、飞机,动辄成千上万,甚至几十万上百万的零部件,任何一个环节的缺失,都将导致产品无法生产;因此,“全”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工业能力;

  而在当今世界,联合国产业分类的41个工业大类、191个中类、525个小类,只有中国,成为了全球唯一拥有所有工业门类的国家;要知道,发达国家中,诸如强大的美国是没有液晶面板产业的,整个欧洲是没有手机产业的;因此,产业齐全,首先就让中国具备了一个问鼎全球的先决条件,否则,你的工业能力,必定会被其他国家所卡脖子;但是,光是“全”是不行的,因为,当你的产业没有竞争力,不能制造出高性价比的产品的话,这个产业就必定会被淘汰;因此,真正的工业能力,更在于“快”;

  怎么理解“快”呢?实际上,“快”虽然是工业能力的核心,但“快”是不会直接体现在产品上的,将“快”体现出来的载体,是价格;举例来说,两个工厂在生产同一件产品,A工厂一小时生产10个,B工厂一小时生产5个,那么当质量同等的情况下,A工厂的效率是B工厂的一倍,那么其产品成本就将是B工厂的一半,售价也可以降低一半,这样,A工厂的产品的性价比就极具市场竞争力,从而占领市场,而B由于不具备竞争力,就会被淘汰;

  因此,在当今的市场竞争、产业竞争,在产品质量趋于一致的情况下,核心就在于“快”,也就是效率竞争;尤其对于一件产业链很长,结构及其复杂的产品而言,如果在每一个关节上做到最快,那么其价格竞争力也就越强;比如,富士康的手机生产线,将组装过程每一个动作都优化到极致,从而使得加工效率做到最高,也就是将组装成本降到最低,从而使得它的代工成本优势,完全碾压其他对手;

  而如果把这个视野拉升到每种工业品的全产业链,那么整个产业链的配套,就需要大规模的集聚;除了采掘业,由于资源分布不均,必须到矿产地外,那么从矿石、石油的粗加工、深加工、材料加工,到零部件加工、组装件加工,最后到成品加工,产业链中的每一道工序之间,都既独立又相互串联;那么,当生产一件复杂产品时,上下游每一道链条的生产效率,以及上下游每个环节相互串联之间,都会耗费大量的时间及成本;

  由于每个企业,也就是产业链条各环节,在现代企业管理体系下,已经基本实现非常高效的生产,那么,最终产品的竞争力,就更加取决于前后环节的传递效率,而只有将空间距离压缩到最短,才能实现最高传递效率,因此,大规模的产业集群和工业园区,就成为这种产业集聚最常见的表现形式;

  因此,各工业国的工业区都非常集中,尤其是中国,几十年如一日的聚集,使得产业链高度集中,这样才极大地减少了相互之间的沟通、运输时间及配套的成本,从而使得在该地区生产的产品,在市场上具备巨大的价格竞争力;也正因如此,大量中国制造的产品,才能凭借价格优势,如潮水般地横扫世界,占领大量的全球市场,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

  最典型的案例莫过于苹果,苹果手机如果要做一个设计修改,并完成打样验证,如果在美国,由于产业链不全且不集中,这么一个验证可能要花费一个月的时间,而且沟通运输成本极高;而在中国,一个晚上就能将工程师召集起来,完成设计修改,并在一周内完成从模具的设计、加工到产品验证完成;因此,当特朗普要求苹果转回美国生产时,事实上,这就是要求苹果选择自杀;也因此,无论美国政府多么希望再工业化,但在产业链残缺不全,且极度分散的情况下,其工业能力不可能实现快速集中,因此,其工业能力没有任何竞争力可言;

  深圳速度

  美国大规模发动贸易战,希望将很多企业驱赶出中国,而相当一部分外资企业,也意图撤往越南等劳动力成本低廉的国家;结果,当很多企业入驻当地后,才发现除了人工成本外,大量的零部件还是必须从中国进口,关键问题是除了中间增加了很多的通关及运输成本外,时间成本已经吃掉了其所有的比较优势空间,并且还抬高了其产品成本;因此,从中国撤离已经成了一个自杀性的选择;中国今日早已今非昔比,过去我们为了招商引资,给很多外资企业提供超国民待遇,而如今,外资企业不是要不要来中国的问题,而是要不要生存的问题,不进入中国市场,将来等待他们的,只有死亡。

  那么,中国凭什么将来就可以摧毁其他国家的工业,而成为全球唯一的工业国呢?那是因为,发展现代大工业,是需要一些核心要素支撑的,而这些要素就是:资本、技术、市场、土地、人口、长期政策;

  首先,是资本;现代化的大工业生产,不论是钢铁、化工、汽车、高铁,还是通讯系统、信息电子,大到飞机小到芯片,任何一种工业生产,都已经不是过去的小作坊,而是大工业;因此,每一种产品,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巨大的资本投入;否则不足以支撑规模效应和品质保障;想成为一个工业国,没有大规模资本的持续投入,连想都别想;

  过去美日欧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之所以成为发达工业国,是因为他们早期通过血腥的殖民掠夺,完成了原始资本积累,并利用先发优势,不断地利用工业剪刀差掠夺其他国家,保证自己有充足的资本,保持持续的投入,从而保证了自身连续的工业能力;

  而中国,没有殖民掠夺的条件,我们的资本从哪里来的?

  第一阶段,建国后的前30年,中国从农业国进行工业化改造的最初资本,就是由苏联提供的156个工业项目,但是,这些资本都不是免费的,那是通过数十万志愿军将士,在朝鲜战场上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

  第二阶段,改革开放后的30年,中国完成了全产业链的构建,而这个阶段的资本,那是亿万农民工,用自己的血汗换来的;中国今天的工业成就,是我们父辈和祖父辈,两代人不懈奋斗的结果;中国用2代人的辛勤汗水,完成了中国工业化的资本积累;到今天,中国工业的发展,再也不用为缺少资本而发愁了,我们不仅自己资本充足,而且还具备了大规模输出资本的能力;

  其次,是技术;近代以来,人类之所以爆发出巨大的改造自然的能力,当然是因为有了大工业,但是,大工业的基础,却是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即是工业发展的“航标灯”,更是工业能力强化的“点金术”;科学技术本身、科学方法以及科学技术手段,是构成科学能力的基础;现代大工业,没有科学技术,那就不能称之为现代工业,没有科学技术,现代工业就将随时凋零;

  但是,由于工业技术革命早期爆发在西方,因此,所有的科学技术都掌握在西方国家手中,他们通过技术封锁和专利保护,使得后发国家完全无法获取到先进的科学技术;如此,他们以此保证自己能够掌握最先进的技术,通过工业剪刀差来维持自己的产品竞争力,获取超额的不正当利润;

  而我们中国,建国前还是个半殖民地国家,建国后也是一穷二白,几乎没有任何科学技术的沉淀;然而,除了50年代,短暂地通过苏联的援助,接触到一些工业技术后,几乎全部都是依靠中国人民自己的聪明才智,通过自身的努力探索而积累的;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聪明的民族,又是世界上最勤劳的民族,更是世界上最自强不息的民族;因而,我们才敢于说:让他们封锁吧,封锁个十年八年,中国的一切问题都解决了;经过几十年的不断努力,中国不仅在很多工业领域,追上了西方国家的水平,甚至于在当前热门的物联网、智能制造、人工智能、5G技术、无人驾驶、可控核聚变等领域,开始领跑世界,中国未来的工业发展,再也不会面临技术短缺和科技落后的局面了;

  再次,是市场;现代的任何工业产品,从其诞生、培育到成熟,必定需要一个过程,必须在市场竞争的环境中,逐渐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对于大工业生产而言,在这个过程中,最核心的要素,就是必须产生规模效应,必须保证有足够的产量,这也就意味着必须要有足够大的市场来容纳;

  而所谓的市场大,并不仅仅是指人口多,尽管人口是一个重要因素;而是看该市场对于工业产品的容纳及消费能力,也就是说,只有富裕的人群才能具有购买力,才能消费工业品;因此,之前真正富裕的国家,依然是早期的那些工业国,之前所有的大市场都是在欧洲、美国、日本、苏联;因而,就算第三世界国家拥有大量的人口,但由于缺乏足够的消费能力,事实上,市场是非常狭小的;

  曾经,我们中国也一样,尽管有超过10亿的人口,但是,由于我们非常的贫穷,对于昂贵的工业品,只能望而却步;因此,那时的中国市场并不大;但是,当我们用30年完成了全产业链构建,并成为“世界工厂”后,中国本身的市场,跃升为世界市场,而富有的中国人,更是将中国塑造成为全球最大的单一市场;

  这一市场,不仅仅是由于十几亿人口规模的基数,更是由于中国当前是全球第一大工业生产国,掌握着全球财富创造的创生器,因此,在中国如此巨大的市场规模下,任何一个产业或产品,只要能在中国市场站稳脚跟,那么他就已经具备了国际竞争力,这个市场优势,是其他任何国家都无法拥有的;

  第四,是土地;如果仅仅是一家企业,那么所占区域大的不过几万十几万平米,随便哪里都可以建厂;但是,如果是一个工业区,那么恐怕就没那么简单了,比如苏州工业园区面积就达到278平方公里,而如果像深圳这样的特区,那面积达到了近2000平方公里;因为,现代大工业为了提高产业集中度,和产业链的匹配度,都需要尽可能地缩短空间距离,唯有如此,才能将整个产业的配套和效能发挥到极致,使之具备国际产业竞争力;

  然而,土地这种人类历史上最珍贵的资源,可不是那么容易获取的,但却是每个人都是渴望拥有,并希望永远占有的;因而,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广大发展中国家,土地基本上都是私人所有;想建立大规模的工业区,恐怕光是这些大大小小的地主关就过不了,政府想要征地,轻则蜕几层皮,重者把规划中的工业区,肢解得七零八落;因此,我们才能经常看到英美等西方国家,即便想建条高铁,论证十几年,路线改了N多次,结果还是无法绕开某些地主而无法落地;

  而我们中国,由于从建国伊始,就进行了彻底的土地革命,一切土地归国家和全民所有,一切土地都将为全体中国人谋利;因此,当国家需要进行大规模的工业开发,而需要大片征收土地时;其实,需要的仅仅是一个行政命令,和一点点拆迁安置费而已;

  因此,仅仅在工业区的规划、建设以及成本方面,中国工业区建设的速度就将体现出巨大的行政优势;因此,这几十年来,无论国家级工业区、省级工业区,还是市级工业区、区级工业区,也不论面积大小,大江南北、遍地开花,使得中国的工业配套体系得以迅速建立,并形成规模集群效应;因此,土地因素,为中国未来争夺全球工业版图的征程中,将继续提供巨大的助推力量;

  第五,是人口;大家都知道,现代大工业,其实就是社会分工大协作,由于现代工业产品的高度复杂,每一个产业都需要大量的产业人口,才能支撑产业规模;自从产业革命以来,产业大类越来越多,人口已经成为了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性因素;

  2个世纪前,蒸汽革命刚刚爆发,支撑整个机械轻工的产业人口,只要几百万产业工人就已经足够了,因此,当时区区英伦三岛几百万人口,就可以占据全球工业生产的核心力量;而到了19世纪末,随着化学工业出现,产业工人规模就需要增加到上千万了,英法都是此时的代表;而当20世纪初,电力工业的大规模出现,支撑总体工业的产业人口,必须要达到5000千万的级别,这个代表换成了德国;

  而到二战后,随着核能工业及电子工业的出现,那么支撑如此庞大的工业体系,必须要更大的人口规模,这时最具代表性的国家,就成了人口超过1个亿的日本和苏联;而到了上世纪末,随着现代信息产业的大爆炸,催生了后工业时代,那么这时更需要翻倍的产业人口,环视全球,在发达国家中,就只剩下美国,其人口满足了3亿这个级别,因而,将美国塑造成了唯一的超级大国;

  因此,随着产业类别的越来越多,需要支撑的人口规模也越来越大;而随着未来人工智能、智能工厂、智慧城市等一些列的未来产业出现,那么,需要支撑这些产业的人口,还将出现爆炸式增长;因此,像美国的人口已经趋于极限,如果要抢未来产业,其就不得不放弃更多传统产业;

  而到目前看来,全球只有中国和印度,达到了满足未来产业的人口规模;但是,机会只能留给中国;因为,印度虽然有10亿人口,但遗憾的是,他有9亿的垃圾;如果不能改变印度的种姓制度,消灭遍地的宗教,那么,即便印度有再多的人口,也无法转变为有效的产业人口;

  第六,是长期政策;对于大工业体系的培育,那是需要海量的长期投入的,而且还需要长期的政策支持,这样才能在特定的产业形成必要的沉淀,点点滴滴地积累出竞争力,从而占据一定的工业版图;但令人遗憾的是,除中国外,全球几乎所有的国家,都实行了西方的民主选举制;

  西方国家由于早年的工业发展,在市场还没有竞争的情况下,已经完成了工业化进程,因此,民主选举制度,虽然低效,但并不过分影响工业的布局及发展;但由于其资本主义私有制性质,奉行大市场小政府理念,现在西方国家的产业发展,已经遇到了巨大的阻力,目光短浅、效率低下、力量涣散,都成为西方国家未来工业化发展的弊端;而发展中国家,则由于奉行民主选举制度,政府频繁更迭,政策游移不定,完全无法为大工业的长期发展,提供健康有效的政策环境,从而将极大地制约工业化发展的效率;

  而中国,由于实行一党专政,不存在内部政治治理上的扯皮,如此,便可以制定长期的发展战略,几十年如一日,哪怕每天只是前进一小步,那么几十年的惯性积累下来,都必将是一个惊人的进步;因此,国际上很多国家,对中国能进行20年甚至50年以上的规划,并对既定目标的执行可完成度,都给予了高度评价;因此,这项能力在全球几乎独一无二;其他国家只是在于表面的羡慕,他们要想具备这种令其羡慕的能力,那么恐怕其首先就需要进行一场自我革命,将正在奉行的西方民主选举制,坚决地丢入垃圾桶;

  因此,基于上述推进工业化发展的6大核心要素,唯有中国全部具备,并且随着时间的积累,大工业产业体系汇集的速度将越来越快,直至全球所有的工业配套能力,全部被吸引到中国,完成世界其他国家的完全去工业化进程;使得中国成为未来全球唯一的工业国;

  当中国完成全球唯一工业国的构建后,在中国国内,工业体系也不会如撒胡椒面般,在中国的版图上均匀布撒;工业体系将依据自身的发展规律,进行更高集中度的汇聚,而这些工业聚集区,将成为来全球财富的真正创生地;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中国工业,必将凤舞九天,傲视全球;

  中国未来的工业分布带,将呈现一只展翅翱翔的凤凰形象,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地区,为凤头,以环渤海地区和珠三角地区为两翼,以武汉为核心的安徽、江西、湖南、湖北沿江带为凤身,以重庆、成都、西安覆盖的区域为凤尾,形成中国横跨东西、覆盖南北的工业分布带,最终成型全球化的工业体系构建;其他非主要工业聚集带的工业能力,将逐渐地走向消亡,即便是曾经具有非常辉煌工业能力的城市和地区,都将不可避免地失去自己作为工业城市和工业地区的地位;

  而相对应的,由于工业产业的高度集中,工业带覆盖的区域,将实现资本、技术及人口的高度汇聚,成为未来中国乃至全球最具活力,也是经济实力最为强悍的地区;而对于其他,非工业带区域,既然无法分享第一轮的财富创造,那么就应抓紧规划第二轮的财富分配,尽早发展现代休闲农业、渔业、养殖业、种植业、旅游业、商业等产业,基于自身所处的地域,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碧水蓝天,既为工业带提供丰富的农矿业原料,也为工业带的产业人口,提供旅游、休闲、度假的空间,从而实现产业及财富的自然而合理的分配;

  当前,中国的工业产业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工业总产值已经超越了美日德三国的总和,未来不仅继续吸纳发展中国家的工业能力将加速,同时也将以更快速度,摧毁西方几百年来建立的工业优势;但是,就目前而言,中国的工业化进程,也还面临一些其他因素的严重干扰,其中最核心的便是房地产的阻挠;

  房地产在中国就是一朵奇葩,近20年来,房地产业泡沫式的增长,对中国的工业和制造业,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严重地迟滞了中国现代大工业的步伐,而且直到今天,还在严重地阻碍着工业产业的发展,并且扭曲了中国的经济形态;因此,如能有效地解决房地产业所造成的干扰,中国的工业产业将获得更有利的发展环境;

  导致房地产业畸形发展的核心原因,不是单纯的旺盛的市场需求,而是各级地方政府所奉行的土地财政政策;每一级政府都要运作,给公务员发工资、建设当地的道路、桥梁、学校、医院等等各项公共设施,这就需要当地政府有相应的财政收入;

  但我们知道,很多地方既没有像样的企业,也没有像样的产业,以前还可以收缴一些农业税,而一旦农业税取消后,很多地方连发工资都有问题,那么,解决财政赤字的方法,最简单也最有效的手段,就是变卖当地资产,而在所有有价的资产中,最具价值的莫过于土地;

  因此,各地政府不约而同地出售土地,并且希望把地价卖得越贵越好,这样财政收入才能更多;于是乎,各级政府在开发商的配合下,哄抬房价,共同受益;在暴涨的房价中,本该流向工业产业中的大量资金被吸入房地产,使得工业产业缺少资金而发展缓慢;

  因此,解决地方政府的财政问题,无外乎2条,其一是从各行各业进行收税,其二是发展地方公有制企业,通过企业利润,补充地方财政;如此,地方财政有保障之后,就可以一方面抽掉支撑房地产资产泡沫的高地价,另一方面则可开征房产税;

  如此,就可以将地方政府与土地财政彻底脱钩,让房价回归正常水平,这样被吸入房地产中的天量资金,被导入到工业制造业中,助推中国工业制造业完成对世界工业国的围剿,为中国重塑世界工业及经济版图,提供强大的支撑,最终完成世界新秩序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GMT+8, 2025-8-20 06:22 , Processed in 0.109430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