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3701|回复: 0

云石:末日帝国的纠结——英国为什么对欧洲欲拒还迎?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9-30 16:16: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二战后,全球格局发生重大变化,欧洲惨遭重创,丧失了延续数百年的世界秩序主导权,美苏两强崛起,成为新的全球话事人。

  面对这种变局,欧洲也积极展开应对。除了承认衰落现实,被迫接受依附美国的现实外,内部,欧洲也一扫过去数百年的分裂和纷争,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一体化整合。

  这是很自然的。现实中,欧洲受战争摧残,过去的积累被消耗殆尽;而在发展潜力层面,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类征服自然能力的提升,大片原先不适合开发或者开发程度较低的板块,现在逐渐被大规模开发出来,这使得世界地缘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美苏这两个地大物博的工业国翻身上位,而欧洲各国受限于狭小的国土面积,已注定不可能重塑昔日荣光。为了尽可能维持在世界舞台上的话语权,外加有效抵御苏联的威胁,欧洲整合,抱团取暖可以说是势在必行。

  基于这种逻辑,早在1952年,法国、西德、意大利、比利时、荷兰及卢森堡六国便逐渐了《欧洲煤钢共同体》,并在此基础上于1958年升级成欧洲经济共同体。到1993年11月1日,《马斯特里赫特条约》正式生效,欧洲联盟正式成立;1999年欧元发行,欧洲一体化整合迈入新阶段。

  纵观欧洲一体化过程,虽然近年来确实问题丛生,弊端渐显,但在早中期,它可以说是很受欧洲各国欢迎的。毕竟现实摆在那里,一体化可以说是欧洲维持经济和政治地位的唯一选择,所以基本欧洲国家,虽然在细节方向有所计较,但大方向方面,大家的心还是十分齐的。

  但有一个国家例外——英国。面对欧盟,英国的表现可以说是十分纠结:

  一方面,英国也确实有参与欧洲一体化的想法和行动——早在1946年9月,温斯顿·丘吉尔就曾提议建立 "欧洲合众国",算得上是战后欧洲一体化的首倡者。而后来英国也确实参与了这一进程。

  但另一方面,英国的这种参与,却十分的扭捏。欧盟先驱——欧洲煤钢共同体是由法国和德国发起,欧共体的牵头者也是法德,英国作为与法德齐名的欧洲三大传统强国之一,一直拖到15年后的1973年,才姗姗来迟的加入。而即便进了这个圈子,英国的表现也一直相当扭捏,不仅日常对欧洲事务不太上心——至少与它的江湖地位不相匹配,对于欧洲一体化融合的种种政策,它也是颇多地抵触——比如英国始终拒绝加入欧元区,通行欧盟的申根签证也不适用于英国;而这一次,在欧盟步履蹒跚之际,英国更是成为第一个公投脱欧的国家,给欧盟重重一击(当然,英国自己更麻烦)。

  为什么英国会对欧洲如此纠结?所谓的欲拒还迎,究竟有何原因?

  在云石君看来,这与英国在欧洲的地缘区位,以及英国的传统外交政策,以及现实利益驱使都有着复杂的联系。

  英国作为一个地处欧洲西北端海上的群岛国家,地缘格局决定了,它在欧洲天然处于一种边缘状态。虽然近代以来,英国强势崛起,成长为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全球性世界霸主,但英国崛起的同时,欧洲大陆也没闲着,他们同样并参与了这拨瓜分世界的高潮,并在文明上获得极大的发展和进步。所以尽管英国在世界范围内成就非凡,但在欧洲这个人类文明高地小圈子,它从来就没有什么绝对优势,并不足以压制欧陆;相反,一旦欧陆完成内部整合,下一个目标自然是英国,英国虽有全球最广阔的殖民地,但毕竟远水解不了近渴,本土的狭小,决定了其在与欧陆的对抗中,天然处于不利地位。

  基于这种逻辑,英国为了自身利益和安全,必须坚决反对欧洲整合——英国本身对欧陆没有太大优势,而地缘区位的偏僻,又决定了其天然不具备成为欧洲核心的客观潜力,所以欧洲整合,主导权不大可能轮得到自己。而一旦这个权力被别人掌握,贵为世界霸主的自己,又免不了会成为被压制的对象。

  既然如此,英国不仅不支持欧洲整合,反而对此极力抵触。终整个近代,英国的对欧政策,总结下来就是四个字——均势制衡,任何一个国家出现独大甚至一统全欧的迹象,都会引发英国的强力打压,只有让欧洲维持在四分五裂的状态下,他们才不会对自己构成威胁,自己的世界霸主地位也才有保证。

  也正因为这种均势制衡,英国对欧共体——欧盟,始终处于一种不上心的态度。即便这时候的英国,因内外因素,已经无力,也不能再对欧陆搞什么均势制衡,但它也不愿意就此完全放弃,反而还主动攀附美国,通过充当美国在欧洲的桥头堡,来维持自己与欧陆分庭抗礼的局面。

  不过,虽然英国内心无比抗拒,但最终,他依然于1973加入欧共体。虽然这种加入确实扭扭捏捏,而且态度很不坚决,但终究,它还是迈出了这一步。

  那么,为什么在内心如此纠结抗拒的情况下,英国依然选择了跟欧洲融合的道路呢?

  首先是利益诱惑。二战后,欧洲整体衰落,英国也未能幸免。虽然靠着傍上美国,可以狐假虎威沾点便宜,但毕竟跟以前大英帝国时代全不能比。这种情况下,参与欧洲一体化整合,将自己的诉求借欧盟这个统一平台对外发出,对维持英国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还是有相当帮助的。

  这是从政治角度来说,而从经济角度而言,二战后,经济的全球化、区域化成为风潮。尤其是欧洲,包括英国在内的各国领土都不算大,很难凭一己之力打造出复杂、完整的工业体系和产业链条,区域内的分工合作成为必须。再加上随着日不落帝国的解体,英国丧失了大量原料来源地和倾销市场,本土经济的重要性也明显提升——而本土经济的发展,更是需要仰赖自身所在的欧洲区域的系统支撑。这种情况下,顽固拒绝的欧洲,本身也是不明智的。

  而且,二战后的国际格局变化,决定了英国抗拒欧盟的必要性也大大下降。英国近代之所以对欧陆大搞均势制衡,主要是目的无非是确立自己对欧洲的相对优势,防止整合后的欧洲整合后自己被边缘化,甚至欧陆势力会威胁到自己本土安全。

  但二战后,英国国力衰落已成定局,所谓的相对优势早已不复存在,也无所谓维持不维持。至于被边缘化,欧洲一体化如火如荼,自己不加入欧盟,反而更加被边缘化——既然自己横竖无力阻拦,还不如加进入,这样就算被迫降低自己的心理段位,但至少凭着三驾马车之一的地位,还是能在欧盟体系下争取到一些权益的。

  而怕被欧陆势力威胁本土安全一项,两次世界大战打疼了欧洲,避免内讧加强合作,已成为欧洲上下的共识——所以二战后的欧洲整合,也摆脱了过去拿破仑、威廉二世乃至希特勒时代的那种发动战争强行捏合的暴力模式,而是以经济为主导,建立在尊重各国主权,主观意愿基础上的和平模式。这样的欧洲一体化,对英国并不会造成什么直接威胁。

  更重要的是,鉴于世界格局的变化,英国在区域内的威胁,也早就不是传统的法德,而是苏联。与过去的法德不同,苏联庞大的体量,决定了其完全具备凭一己之力横扫整个欧洲的能力——这在过去几百年的欧洲历史上是从未有过的。

  这种情况下,英国就是要均势制衡,那也应该是制衡苏联。只是这样的敌人,光凭英国一家是无论如何也制衡不了的,法德同样不行。要想增强抵御苏联的筹码,除了请美国这个外援外,欧洲内部,同样有加强整合的强烈利益诉求。所以英国加入欧洲一体化,即便是从维护自身长久安全角度,也是符合逻辑的——而在当时的冷战背景下,这也符合美国的利益。

  综合各方面考虑,英国尽管有着诸多顾虑,最终还是加入了欧共体——欧盟这个体系。只不过,正如加入时瞻前顾后一般,加入后的英国,也依然跟欧盟若即若离,不仅在诸多关键的整合项目上(比如欧元、申根签)予以抗拒,而且还经常在暗中扯欧盟的后退。到了现在,英国更是成为第一个正式决议脱欧的国家,算是把欧盟,也把自己坑到了姥姥家。

  那么,问题就来了。为什么在欲拒还迎加入欧盟40多年后,英国又欲迎还拒,明明不情不愿却又看似无比坚决的跟欧洲说拜拜呢?关于这一点,云石君下一节继续为您解读。

  本文为云石地缘政治系列194章——英国之第9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GMT+8, 2025-8-7 22:53 , Processed in 0.078156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