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979|回复: 0

云石:被日本一剑封喉——韩国外交是怎样把自己给作死的?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7-31 11:37: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韩国现在真的是麻烦了。日前,日媒爆出消息,日本政府将正式取消韩国的出口优惠待遇,计划最快将在8月2日的内阁会议上,决定修改政令,将韩国剔除出在安全保障出口管理上设置了优惠待遇的“白名单国家”,以日本在产业链上游的优势垄断地位,一旦施行,韩国经济恐将遭受灭顶之灾。

  而韩国方面,至今无法拿出任何有力的反击措施,其所作的,除了民间的抵制日货外,无非也就是到世贸组织控诉而已。只不过,且不说这种申诉能否成功尚未可知,就算真能成,等程序走完裁定下来,也是很久以后的事了,到那时恐怕连黄花菜都凉透了。而韩国的停战尝试,似乎也遭到了日本的无视。据最新报道,安倍甚至直接回避与文在寅见面。

  总而言之,现在的韩国,真的有点黔驴技穷的意思了。

  其实客观的说,安倍之所以这次这么狠,除了日韩本身的矛盾和争执外,跟韩国外交的失败也有很大的关系。随着日韩矛盾的发酵,安倍晋三几年前针对中韩的内部语言再次被翻出了出来。当时他说:“虽然我也不喜欢中国的行事作风,但中国是可以外交的国家,但韩国则是不懂外交的愚蠢的国家。”

  现在回过头看,这句话真的是意境颇深。可以说,安倍此言,直接点出了这次日本发动韩贸易战的一个重要诱因——既对韩国的对日外交政策早已“是可忍孰不可忍”。

  客观的说,安倍不喜欢中韩,这个是很正常的。正所谓“中韩友谊靠日本”,作为同遭受过日本侵略殖民的国家,中韩对日本存在反感情绪是再平常不过的事儿,再加上安倍上台后,政治上大肆右倾化,这更加剧了日本与中韩之间的关系紧张和情绪对立。

  不过,同是不待见国家,安倍对中韩的评价,却存在如此明显的差异,这里面就很有些意思了。

  为什么安倍评价中国是“可以外交的国家”,而韩国则是“不懂外交的愚蠢国家”?这内中反映的是,中韩两国在对日、乃至整体外交风格上的极大不同。

  中国的外交风格,可以说是非常务实的。虽然口头上,中国也会说历史、讲情感,但在现实操作中,决定中国对日,乃至对外政策基调的逻辑基础,绝对不是什么历史情感上的恩怨情仇,而是妥妥的现实国家利益;而在具体的手段运用方面,决定中国态度和行止的,也不是简单的一己之好恶,而是扎扎实实的国力对比和条件支撑,以及当时所面临的国内外形势。如果国力发展到位,国内外形势也对自己有利,那中国就可以在维护自身利益方面采取一些更加进取的措施;但如果国力还不足以对自己的想法构成强力支撑;或者国内外形势不具备,那中国也不会霸王硬上弓,而是会务实的选择回避甚至隐忍。

  当然,有人会说这种外交缺乏原则性。实际上这是一种误解。中国外交也有原则,涉及到原则性问题,同样不会做让步。但中国的原则设定,并没有那么强势,都是一些很基本、很底线的东西,只要不触碰到这些基本线,中国的外交,是非常灵活的。

  这一点,最直接的表现,就是钓鱼岛之争。2012年,日本单方面改变钓鱼岛现状,触碰到中国的战略底线,进而引发中国强势反击;但随着中国巡航钓鱼岛,打破日本制造既成事实的幻想,两国之间围绕钓鱼岛主权形成新的平衡后,中国的反击手段也就差不多到此为止,并未强行将钓鱼岛收回。甚至,随着特朗普发起全球贸易战,中日都面临美国贸易施压,需要进行一定程度的协作时,中国也能够及时调整政策,果断打破对日关系僵局,与安倍一起共同促成两国关系回暖。

  这就是中国外交在原则性基础上,展现出的灵活性。这种灵活性,也是搞外交所应具备的一项基本素质。对于安倍来说,虽然他不可能喜欢中国,但至少中国外交是有套路、讲规矩的,能够在相当程度的范围内,根据大势进行相应调整。这样的国家,你才可以正常的交往,才有可能通过外交的方式,来解决争执和问题。

  而韩国则完全不是这么回事。韩国在对日、乃至整个对外交往中,超级讲究原则性,甚至达到了锱铢必较的地步。对任何自认为侵犯到自己利益的行为,都会予以强烈抵制乃至反制。

  当然,这个看上去确实挺有骨气。但问题是,过度讲究原则性,意味着外交方面不可避免的失去灵活性,陷入僵化。

  这其实是很要命的。国际政治本质上遵行的是丛林法则,虽然表面上也有道义标准,但真正解决问题的关键,还是靠国家的综合实力和影响力。而反映在外交方面,作为一个国家,在外交时,也应当以自己的实力和综合条件为基础和后盾。如果实力和条件具备,自然可以去争取利益;但如果不具备,你依然强行通过外交去争取,这就超出了你的能力边界,不仅不能达到目的,还很有可能引发对方的愤怒和反制,让自己遭受更大层面的损失。

  比如这次引发日韩贸易战风波的慰安妇纷争。在这件事上,韩国一直对日本死死纠缠,要求日本做出彻底的道歉和赔偿。

  当然,不可否认,韩国这样做有其之道义基础——毕竟历史上日本确实犯下了滔天罪行。但问题在于,韩国的这种要求,超出了日本所愿意承担的界限;更重要的是,韩国的国家实力和现阶段的国内外形势,又决定了韩国并不具备逼日本就范的足够筹码。所以韩国的这种执念,不仅不能达到目的,反而成为激怒日本,破坏两国关系的因素。偏偏日韩的实力对比,以及在产业链上的上下游关系,决定了日本对韩国经济有足够的压制力——韩国却无法做出对等反击。这种情况下,随着韩国的纠缠不休,安倍终于不再忍耐,而决定对韩国予以强力制裁,通过亮剑来逼韩国认清现实。而这时,韩国就一下原形毕露,懵逼抓瞎了。

  而这种结果,本来是可以避免的。毕竟日韩贸易战本质上是一种双输——韩国作为弱势方虽然更惨,但作为强势方的日本,也同样会有损失——且不说整条产业链共存共荣的关系,韩国在其他方面的反制(比如抵制日货等等),也同样会伤害到日本,日韩关系因此大幅倒退,韩国会因此加速向中国靠拢,这也绝不符合日本的利益。所以,如果韩国不是这种死缠不休,日本也不大可能下这种死手。只不过,韩国这种僵硬化、脱离实际的对日诉求,完全超脱出了正常的外交规则和套路,导致安倍政府认为:其无法通过常规的外交手段来解决这个问题,最终选择长痛不如短痛的方式,来教会韩国怎么做人。

  总而言之,外交本身是一门艺术。它固然要坚守原则,但同时也必须讲究灵活性。原则是为了维护自身利益,而灵活性则是为了外交能够进行下去,避免双方因无法沟通而图穷匕见,结果目的没达到,反倒蒙受更大的损失。中国外交同时兼顾了原则性和灵活性,所以即便安倍不喜欢中国,也不妨碍他认同中国是个可以打交道的对象;而韩国,过于注重原则性,导致灵活性不足,以至于整个外交陷入僵化,最终不仅没能达到逼日本在慰安妇问题上认罪的目标,反而把自己带入到危险的境地。

  那么,为什么韩国外交会如此僵化?这其实与韩国极端的民族主义情绪有关。云石君曾经写过一篇《地缘政治11:韩国人为什么这么自大?》里面分析过韩国人极端民族主义情绪的成因:韩国地处东北亚地缘政治漩涡中心,中美日俄四大强国影响力在此交汇,北面还有一个同胞死敌朝鲜,这种极端恶劣的地缘格局,决定了韩国想要在列强夹缝中生存下去,就必须大力推动国家民族主义,这样做的好处,一是以此强化民众的独立国家民族意识,以免被各大强国的影响力渗透,引发内部撕裂;二是通过培养爱国主义情绪,激励民众为了国家而努力奋斗。

  而这两点确实都起到了效果。韩国作为一个缺乏资源的地缘小国,在这样恶劣的地缘环境中,居然还能成长为发达国家,这里面国家民族主义情结可以说是功不可没的。

  但凡事有利必有弊,过度的煽动国家民族主义,使得韩国人的民族情结过于极端,而且极为敏感自负,对任何自认为的国家脸面和利益都锱铢必较,绝不允许自己受到任何所谓的侵犯。

  在这种极端情绪主导下,政府的任何外交手段灵活性运用,都很容易被理解为卖国,进而遭到举国声讨。

  这就对国家外交政策构成了束缚。再加上韩国又是西式民主政体,政客由民选产生。在这样一个极端民族主义情绪泛滥的国家,哪个政客要是被扣上个“卖国”的名头,那政治生涯必将瞬间终结。

  这一点在对日方面尤其明显——毕竟日本历史上侵略殖民过朝鲜半岛,本身就对韩国民众心理造成重大伤害;再加上极端国家民族主义情绪的煽动,也需要设立一个敌视对象,日本无论从哪方面看,都是这个对象的不二人选。所以反日情绪在韩国尤为泛滥。这种情况下,本就深受束缚而不灵活的韩国外交,在面对日本时就更加极端偏执,很多时候都是基于一种国民感性情绪;而非理性的现实实力对比和国内外形势。这种情况,一两次日本或许就忍了,但老是这样,日本自然无法忍受(毕竟韩国又不是美国,日本没道理对它也要俯首帖耳),最终,安倍逮着这个机会,强势出手,韩国半导体行业也就瞬间陷入休克。

  而半导体只是个开始,接下来,在汽车和机械领域,日本还有后手,甚至金融方面,日本也有钳制的手段。既然这次安倍已经下定决心,要一劳永逸地教会韩国好好做人,美国又袖手旁观。如此看来,这事儿恐怕不会轻易善了。韩国这次,真的是悬了!

  本文为云石海外风云系列1970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

GMT+8, 2025-5-2 06:11 , Processed in 0.093756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