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4340|回复: 3

巨龙:世界五百强2019解读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7-23 10:38: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序言&提纲)

  每一年《财富》杂志发布的世界五百强榜单,都是当年财经界的重大话题。

  放在中美贸易战背景之下,加上‘逆全球化’甚嚣尘上,这一年的榜单,意义更是非同小可。

  对于中国人来说,好消息是主要的。世界最大的500家企业中,有129家来自中国(包括香港、台湾),历史上首次超过美国(121家)。来自中国大陆的企业达到119家,中国大陆的大公司数量,已经与美国的数量旗鼓相当。

  当然,对中国人来说,遗憾还是有的,那就是进入世界五百强的企业还是不够多。我以前曾经写过,当世界五百强中,中国企业数量达到200家以上的时候。那么这个世界的经济格局,将会实现根本性的扭转。

  只不过,随着中国上榜企业数量超过美国。我怀疑这份榜单,是否还能够继续生存下去?以后会不会修改规则,或者干脆废掉,再搞一堆什么竞争力、影响力、环保指数等等指标。或者更狠一点,榜单上直接排除中国,或者来个“人均大法”……以洋鬼子们的节操,这都是可能的。

  闲话休提,既然有一份2019年的世界五百强榜单,那么就菜下饭,我来给大伙儿解读一下,并且做出一些未来的预测,这个文章打算写上中下三篇,本篇就作为一个提纲索引和基本的序言。

  一、历史的拐点 —— 中国上榜数超过美国

  第一份《财富》500强排行榜诞生于1955年,当时上榜的仅限于美国公司。因为当时美国的生产力过于强大,而其他世界各国,要么刚刚从二战伤痛中恢复,要么正在艰难的积累。在榜单上排其他国家,意义很小。在那个时代,美国经济约略等于世界经济的大头。

  《财富》排行榜的规则比较透明,即公开的经过审计的收入,作为企业排名的主要依据。上市公司为主,因为上市公司需要定期披露财报。像后来华为这一类的公司,并非上市公司,但是财务经过美国四大审计公司审核,也会列入统计数字。但是中国的一些国企,比如中国铁路总公司、中国烟草,因为并非上市,而财务也没有经过美国认可的第三方审核,所以并没有列入世界五百强。(这实际上也意味着中国隐藏了一些巨头)。

  从世界排名的各类榜单来看,《财富》的数字一向比较权威。因为企业的经营收入,乃是衡量增长和成功最可靠有力的证明。

  一直到1957年,美国之外的大公司,才首次拥有了专门的排行榜。其时美国的榜单和国外的榜单,一直是分开的。1976年,第一份国际500强排行榜出炉,但仅包括美国之外的公司。即使在那个时代,美国也是单挑全世界无压力。

  直到1995年,第一份包含了美国和其他各国企业在内的综合榜单才正式问世:这也是第一份真正意义上的世界500强排行榜。这份榜单后来常被作为基准,用来对企业、行业或国家之间历年的表现进行数据对比。

  在1995年的《财富》世界500强排行榜上,中国大陆只有2家企业上榜,2000年增加到了9家。而在今年的这份榜单上,中国大陆企业的数量已经达到了129家,第一次达到了世界第一。

  这是一个伟大的历史拐点,意味着在最重要的经济领域,中国实现了和美国的平起平坐,并且有所超越。结合2018年开始的中美毛衣战来看,毛衣战并没有对中国造成致命伤害,也没有拉下中国进军世界五百强的速度。这也是历史上前所未有的。

  看看这份榜单,很容易明白“百年变局”的全方位改变。

  既然说到了《财富》五百强的历史,顺便把我们的竞争对手说一下:

  美国的最高纪录出现在2001年(2002年榜单),克林顿时代的美国如日中天,这一年美国有197家企业上榜,而更为惊人的是营业数字,美国上榜企业的收入占到了500强企业总收入的42%。

  在1995年推出全球版的世界五百强,日本出现了最高纪录这一年有149家日本企业和151家美国企业上榜,日本只比美国少了两家。而且更为惊人的是,日本上榜企业的收入占500强总收入的比例达到了37%,名列第一。美国的比例为29%,列第二位。—— 也就是说,在那个时代,日本经济在全球的地位,其实非常之高。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所谓的“风流人物”,自然说的就是伟大的中国人民。自从中国人民开始在榜单上一步步前进,二十多年的时间,中国上榜企业见证了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

  二、中国处于上升期,美国平稳,其他国家原形毕露

  观察2019年世界五百强的榜单,有一个重要的事实,2019世界500强榜单,129家中国公司上榜、赶超美国的121家。美国的上榜企业略有下降,而中国企业数量继续保持增加。

  除了新晋榜单的企业,中国还有七十多家过去榜单上的企业,排名继续上升。也就是说,中国经济增长的势头,仍然没有改变。

  美国保持了一个相对还比较平稳的状态。之前我已经分析过,能够留在榜单上的美国企业,都有比较优势的竞争力,很多企业短期内在全球难以寻觅对手。除非美国人自己作死,否则美国的经济大国地位,还是相当牢固的。

  有意思的是,中 + 美的企业数目,恰好是250,占据世界五百强的一半。这意味着,在大企业的领域,中美瓜分了世界的半壁江山。如果把世界五百强大企业作为经济核心指标之一,那么其他国家经济全部加起来,也没有中美的规模大。

  某种意义上来说,只考虑经济领域上规模,又重新变回了三个世界 —— 中美第一阵营,日印德英法意韩俄等等列入第二阵营,其他国家就是第三世界。这真是“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三、中国实体经济仍然强大,美国实体经济没有扭转

  从榜单上看,美国企业的效益好于中国,中国企业的利润过度集中在金融行业。央企又是基础行业的代表,以规模致胜,难怪有“大而不强”的评论。

  但是从实体经济上来看,中国的实体经济要远远强于其他国家,也要强于美国。

  美国的最大隐忧,在于实体经济,通用汽车、福特汽车,都已经远远落后于丰田和大众,而且似乎已经丧失了追赶扳回的勇气 ——每年都在下滑。而作为美国最优质的制造型企业,通用电气和波音公司,都遇到了不少的麻烦。通用电气已经被剔除道琼斯工业指数,而波音公司的质量问题,正在把这家企业拖入泥潭。

  从经济的均衡性上来说,中国的企业均衡性也比较好。各个行业都有比较杰出的企业,以至于有一种说法 —— 在中国一个行业做到第一、甚至前几名,进入世界五百强问题都不大。比如家电行业的格力,手机行业的新秀小米,都进入了世界五百强。

  这里今年新上榜的13家中国公司,占新上榜企业总数的一半以上。分别是:国家开发银行、中国中车集团、青山控股集团、金川集团、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安徽海螺集团、华夏保险公司、铜陵有色金属集团、山西焦煤集团、小米集团、海亮集团有限公司、中国通用技术(集团)控股有限责任公司、台塑石化股份有限公司! —— 基本上大部分都是实体经济企业。

  如果保持这样的发展趋势,美国的实体经济下滑的势头,并没有根本性地好转。这也可以理解,特朗普的种种焦虑 —— 中国要是在他任内超越美国,他的MAGA也许就成绝响。

  接下来的三篇文章,我将会从多个角度,仔细分析世界五百强里的中美态势,以及全球经济的晴雨表。(敬请期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7-24 16:29:20 | 显示全部楼层
历史的拐点 —— 2019年世界五百强榜单解读(上)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越是喜事,越有人喜欢搞事情。想起主席的一首词:

  小小寰球,有几个苍蝇碰壁。
  嗡嗡叫,几声凄厉,几声抽泣。
  蚂蚁缘槐夸大国,蚍蜉撼树谈何易。
  正西风落叶下长安,飞鸣镝。
  多少事,从来急;
  天地转,光阴迫。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
  要扫除一切害人虫,全无敌。

  是啊,嗡嗡叫的苍蝇,如何能够阻挡只争朝夕的中国人民的奋进步伐?那边厢,乡岗继续恶心事不断,这边却是喜报频传,近日世界五百强榜单发布。今年的榜单中,中国大公司数量首次与美国并驾齐驱,从数量上看,世界最大的500家企业中,有129家来自中国,历史上首次超过美国(121家)。这是一个历史性的变化。

  量变最终导致质变,财富中文网将这件事,称为“历史性的突破”。不管别人承认不承认,这是人类现代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件大事,百余年来,世界经济霸权不再是英美完全主导。以此成就,作为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一份贺礼,当可以告慰先烈。
  这一张图,是2001年中国加入WTO一直到今年,中国大陆的世界五百强企业数量变化。如果更直观一点看,从2008年到2018年,十年时间,中国上榜企业数量增加到3倍还多。以2001年加入WTO为起点,增长超过了10倍。根据历年榜单统计,中国企业上榜数量在2008年以35家与英国持平;2009年以43家超过英国、德国、法国;于2011年以69家超过日本,仅次于美国。(比较对应的事实是,中国经济规模于2010年超过日本)。

  中国经济登顶世界第一,并不是什么悬念。甚至何时登顶,中国人已经不太在乎,还有那么多的事情要去做,科技短板要补齐、基础研究要跟上、文化自信要建立、一带一路要展开、军事强军如火如荼……保持进取,追求卓越,中国的发展不会受到任何天花板限制。

  虽然国外对中国经济政策各种批判,各种经济学家依然装13对中国指指点点。但是历史有这么一条规则 —— 胜利者,是不应该受到谴责的。该批判该反思的,是西方人,而不是中国人。

  现在,我们来对着榜单一一分析。首先来看头部的企业,沃尔玛连续第六年成为全球最大公司,中国石化位列第二,壳牌石油上升至第三位,中国石油和国家电网分列第四、第五位,新上榜的巨型石油公司沙特阿美则位居第六位。
  这就比较有意思了,前面的五名,中国占据了3名,美国只有一家零售企业在列。就算是石油行业,老牌的壳牌石油,以及新晋的沙特阿美,规模也比美国的石油公司大。前面六名,除了沃尔玛是做商业零售的,其他的都是石油和能源企业。这个世界,还是构建在传统的能源基础之上,而中国凭借世界最大规模的能源市场,能够成长出几家世界顶级巨头,这是很正常的。除了两桶油,中国电网的保障能力、科技水平、服务质量,放在全球,都是首屈一指的。—— 而在未来,构建更大范围的全球智能电网,中国电网公司,必将在资本、技术、服务方面,代表着全世界最先进的水平。能源在英语的单词里是Power,与力量、权力,同属于一个单词。在未来全球顶级Power座位上,中国人会牢牢占据前几排的位置。

  沃尔玛名列世界第一,其实美国人固然可以骄傲,仔细想想,其实中国人也不必沮丧。因为沃尔玛的货源,大量都是来自于中国制造。你可以想成沃尔玛压榨中国厂商和劳动力,把中国的“世界工厂”当做打工仔;其实,反过来想,沃尔玛全球开店,把中国制造带到全球,沃尔玛的员工,何尝不是中国人民在全球推销商品的“打工仔”?至于利润,很多时候也要看就业和整体产业链。

  沙特阿美这家公司,坐在石油财富之上,吃资源的饭,可以说是幸运,也可以说是某种“资源诅咒”。曾经有一个说法,阿拉伯人从上帝那里获得石油,最终需要鲜血来偿还,中东火药桶之地,这种财富没啥好评价的。

  大众汽车公司和丰田汽车公司,分别代表了德国和日本的顶级企业。经济规模所限,两个国家的公共事业和能源企业、流通企业,都不可能出现世界顶级巨头。而资源、金融这一类的行业,德国和日本,也配不上玩国际版本,互联网这种中美垄断的行业更不必说了,所以最精华的人才,最优质的资源,都倾斜到了制造业之上,特别是在装备、材料和汽车几个领域,形成了很深厚的竞争力。

  当然,日本和德国的汽车产业,在中国的竞争力也是相当强的。德国不必说,日本车虽然历经各种风波,市场占有率并不低。但是无论是德国和日本,都已经深度绑在了中国的经济体系中,这也意味着,在中国最大的这个市场体系里,无论是德国和日本,必须拿出和中国良好合作的态势来。千万不要学美国搞事情,否则进了“不可靠名单”,那可是灭顶之灾。

  对比丰田和大众,美国的汽车产业,实在是衰败得惨不忍睹。通用汽车,几乎在中美两大市场,都有主场之利。在中国,有上汽通用和柳州上汽通用五菱两家能力极强的合资企业,都是中国一流的水准,通用在美国也是百年老字号。从营业状况看,通用新车推出乏力竞争力不足(连三缸车都在推,真作死!),品牌地位也拉不上去(凯迪拉克远远干不过奔驰奥迪)。福特汽车,在中国市场也是节节败退,质量问题不少,新车推出乏力,克莱斯勒更是找不着北,连存在感都找到不易。
  福特汽车排名30,通用汽车排名32,而日本的本田汽车,排名34(日本另外两家汽车巨头是丰田和日产)。也就是堂堂美帝的汽车巨头,已经沦落到日本第二、第三左右的水平。—— 回头我会分析一下西方人的性格中,缺少屡败屡战的韧劲,这体现在竞争失利以后,很难东山再起。
  这是2019年上半年中国汽车销量排行榜。两家美国通用系的企业,日子都不好过,尤其是主打中低端的上汽通用五菱。日本本田两家合资企业还在上升,此消彼长之下,很可能在2020年世界五百强榜单上,本田汽车会超越通用和福特。

  美国波音公司,从去年的64位滑到68位,表面看问题不严重。但是因为2019年的财富500强,使用的数据是2018年的营业额。到了2020年,很显然波音的名次,至少滑落50名毫无压力。排名一百位之后,估计是板上钉钉的事情。

  美国通用电气公司,2018年的业绩是亏损。销售额从41名滑到了48名,也是一个很不好的兆头。通用电气的飞机发动机,最大客户是波音。波音今年的安全问题,肯定会连带着波及到通用电气。

  从美国最强悍的几家制造业企业来看,美国的实体企业特别是制造型的企业,日子都不好过,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问题是长久以来积累下来的。之前我在知识星球也写过,美国制造业的问题,不仅是波音一家,其他大公司问题也不少。—— 呈现出一种系统性的坍塌现象。

  中国的华为公司,今年世界五百强排名上升到了61名,很巧合的是前一名的微软公司。华为一直以IBM为老师,早年的很多管理规范,也是来自于IBM的传授(当然也是巨额资金投入)。中国古语云:“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政,如是而已。”华为公司即使面临美国制裁,据报道2019年上半年业绩仍然成长30%以上,可见其实力之雄厚。而美国的IT行业的元老级公司IBM,2019年继续在世界五百强榜单大幅度后退,从去年92位滑落到了114位,已经远远逊色于微软、谷歌、苹果等后辈企业。

  华为公司最近又上了热点,2019年华为给8位新入职的博士,开出了最高超过200万人民币的年薪,加上深圳当地的高级人才所得税减免政策,这实际上给中国的顶级人才待遇,树立了一个不错的样板。把最优秀的人才,吸引到科研、生产、开发一线,而非金融和律师等等行当,这是正确的引导之道,也是避免美国“去工业化”悲剧。

  在这个系列文章的中篇,我将会探讨一下世界五百强企业和区域经济的关系。因为在中国的周边,聚集了接近世界一半的人口,还有一半左右的世界五百强企业,这本身就有很大的地缘政治意义。

  (未完待续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7-26 12:48:40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大区域经济中心——2019世界五百强解读(中)

  区域经济,是我近一段时间以来,特别关注的一个点。因为无论是国内,还是国际上,随着基础设施的完善。经济全球化的同时,消费和服务更多倾向于本地化。

  实际上,只要基础设施比较完善,人们大部分的经济活动,特别是日常的消费,都会在自己居住不太远的距离内完成。一般的日常消费,不会超过自己居住-工作的地方半径5公里范围以内。当然,基础设施越完善的大城市,这个半径会加大一些。

  即使是经济中心,随着交通和基础设施的趋同化,也有“去中心化”的趋势。以国内为例,以往北上广深一直是人才和资源的核心点,现在随着一些省会城市的崛起,很多城市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去中心化”对普通人其实是好事,这意味着可以缓解一些过度竞争的压力。也降低“大城市病”,避免过度的两极分化。因为在一线大城市,早些年就已经扎根的人群,已经在房子上构筑了极高的门槛,让后来者立足特别困难。这种去中心化,意味着很多人能够在距离家乡不太远的地方,就能够找到不错的工作发展机会。

  对于全球来说,以往的“美国中心”,“西方中心”,渐有减弱的迹象。也意味着新的“全球化”时代,一定是多极化的,更加均衡,更加平等。随着一系列新兴国家的兴起,就目前来看,亚洲地区(中日韩为核心,包括周边国家)、北美地区和西欧,是全球经济最活跃的三个板块。

  而这充分体现在世界五百强企业的上榜名单上,通过这个榜单,仔细梳理分析区域经济的状况,更有助于理解未来的地缘政治格局。

  亚洲经济圈子

  东亚无疑是世界经济最活跃的地区。中日韩的世界五百强企业,加起来一共是197家,其中中国129家,日本52家,韩国16家。

  以中国为龙头的亚洲经济圈子,拥有极强的发展潜力。

  日本的世界五百强企业,基本阻住了下滑的趋势,因为剩下的日本企业,大部分都是业内翘楚,有很强的世界竞争力,也有全球布局的市场优势,还有历史沉淀的品牌,轻易不容易被清洗出局。

  从长期趋势来看,日本作为一个经济科技大国,保有45-50家左右的世界五百强企业,应该问题不大。像丰田、本田、日产汽车,在中国市场占有率也不错,像sony公司,即使是销售关键零配件,在全球的手机部件市场,都有相当高的份额。

  日本实际上这些年相当低调(表面上也不亲华,经济往来却很密切),而且日本实体经济渐趋稳健。商务部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与东北亚地区五国贸易额合计约7585.7亿美元,占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近四分之一。其中,中日和中韩贸易额均超过3000亿美元。考虑到韩国和我国台湾省,也大量从日本购买原料和元器件,实际上中日作为全球第二、第三经济体,真实贸易额更大。

  韩国的世界五百强企业有16家之多,但是相对于日本,韩国产业根基并不如日本牢固扎实,而且特别偏科于电子产业,三星、lG、海力士,占据了韩国出口的大头,由于韩国的产业链和市场,高度依赖于全球化,因此很容易在全球贸易战中被定向打击。手机产品被中国厂商赶超,芯片产业正在遭遇日本的制裁,而美国人不愿意看到中日韩经济融入过深,对日韩的纠纷听之任之。长期来看,如果美国的“新自由主义”资本被迫退潮,韩国的世界五百强企业,有可能下降到10家左右,打回初级发达国家水准(目前人均GDP近3万美元,已经接近准一流发达国家水准。)

  无论如何,中日韩如此庞大的贸易额,如果再深度融合,美国人是绝对不愿意看到的。但是美国的新自由主义资本,在这些地方又有巨大的股份投资,这就形成了美国人相当矛盾的心态 —— 一方面希望继续在这里赚钱,但是又不希望这里甩开美国自己玩。美国的政策也显示出这种两面性和摇摆性。

  这也可以理解,为什么中日韩每每接近一些,“民族主义”这根刺,就被美国人操控的舆论界拿出来,阻挠三方达成什么协议。—— 而且还屡试不爽。

  除了中日韩三个经济大国,围绕在东亚经济圈子里的,还包括东南亚诸多国家,更深一些计算的话,澳大利亚和印度,也基本在这个圈子内,中亚地区和俄罗斯,和中国的经贸关系也不错。而这个范围之内,拥有超过世界一半的人口,加起来的世界五百强企业,超过221家。

  围绕在中国周边的,距离来说,新加坡也三家世界五百强企业,分别是排名22位的托克集团(TRAFIGURA GROUP),主营业务大宗商品的贸易和物流。主要利用了新加坡的自由贸易区地位,以及马六甲海峡的咽喉要道地理优势。排名258的丰益国际(WILMAR INTERNATIONAL),主打业务是粮油和食品,我们熟悉的益海嘉里粮油,就是其在内地投资的企业。

  新加坡还有一家叫做伟创力的电子加工企业,最近因为和华为制裁案,入戏太深而成为焦点,很可能在中国这个行业圈子里,被大家默认拉进“黑名单”。这家企业是美资,总部在新加坡,但是主要工厂都建在中国大陆,工人也主要是内地的工人。—— 这是一家典型的“新自由资本”时代的全球性企业,这一类的企业最近遭到美国政府的重点打击……

  其实,新加坡还有一家国家资本公司,那就是淡马锡,其实力也非常强大。但是没有名列世界五百强,主要是因为其财务不公开。

  专门提一下新加坡,是因为这里是美国控制东南亚,包括世界咽喉要道的桥头堡,这里也集聚了很多的全球资本。同样,对拉动区域经济发展,也有很巨大的作用。

  其他的越南、俄罗斯、缅甸、印度、巴基斯坦等等国家,或多或少都搭上了中国发展的便车,也都在努力发展和中国的经贸关系,进而获得比较快速的发展。2017-2018年度,世界经济发展最快的一些国家,大部分和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有关。

  回过头看,中国实际上处于一个未来经济发展非常有利的周边环境,不要说整合整个欧亚大陆,光整合和中国的周边,就是半个世界的人口,再发展发展,世界五百强企业也占据一半(可以理解为经济规模也相当)。要市场有市场,要人口有人口,要产业链有产业链,要技术有技术,要资源有资源,要能源有能源,基础设施也日趋完善,而且这个圈子的国家地区,基本时差在几个小时以内,大家的工作时间可以同步,贸易商务往来更方便。

  随着中国周边贸易额的扩大,经济板块的繁荣,美国在亚洲地区的存在,实际上是越来越让人生厌。实际上,亚洲版的“门罗主义”,即亚洲是亚洲人的亚洲,其他地区的大国强国,不应该再继续赖在这里。—— 这种思想,其实已经在萌芽发展,就等中美较量的结果。

  北美经济圈子的衰败趋势

  北美经济圈子,是以美国为核心,美国-加拿大-墨西哥是外围圈子,更广泛的圈子包括了南美洲的巴西、阿根廷等资源大国。

  这个圈子里,美国拥有121家世界五百强企业;加拿大拥有13家,墨西哥拥有4家,更广泛一点算,巴西拥有8家(银行和资源类企业为主);阿根廷作为比较失败的国家,一家500强的企业都没有。

  南北美洲是大航海时代之后,开发出来的“新大陆”。好处是远离亚洲欧洲是非之地,资源特别充足,加上人口少,人均资源特别丰富;坏处是孤悬海外,当亚欧大陆进入和平时代以后,这里逐渐会被甩出“世界岛”经济循环。

  在这个区域内,美国拥有压倒性的优势,作为世界的唯一超级大国,美国在金融、科技、军事、舆论等等方面,有着特别强的优势。但是美洲经济圈子的劣势,越发显现出来:

  —— 美国“去工业化”以后,实体经济严重衰退,而作为掠夺手段的金融产业,做得越强大,区域经济的发展后劲就越不足。整个美洲经济圈子,贫富差距极度悬殊。即使在美国内部,这种贫富悬殊,也达到很危险的地步。

  —— 这个经济圈子资源丰富,但是人口少,长期的市场规模也上不来,之前凭借美国的巨大的消费力(包括透支),一度是世界最大市场,但是随着时代变迁,这个地方的市场规模,其实一直在下降。包括中美贸易额,已经低于中国-东盟贸易额。

  —— 美洲经济圈的诸多短板越来越显现,例如,新自由主义资本,大量从美国流出,投资于亚太地区;人口不足,因此产业链越来越不完整,科技转换为生产力的速度越来越慢。

  由于美国与世界大国的政治军事矛盾越来越明显,大家都在市场上,有意疏远这个地区,例如:中国加大了与俄罗斯、乌克兰以及越南的农产品进口。与此同时,中国大幅度削减了在美国的投资。贸易战以来,中国也在降低对美国进口产品的依赖性。有意思的是,2018年,中国对美美国没有下降,进口却降低了很多,顺差反而扩大。

  从长远来看,美国的衰落是必然的。而从这些年美国人的“不可靠”行为来看,世界各大国都在有意降低与美国的经济联系,特别是关键的技术和零部件,都在试图摆脱美国依赖。

  中国有古训: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美国的崛起,本来并非历史必然,美洲经济圈的繁荣,也是在亚欧大陆战火连绵的时代。在中国的复兴路上,这个地区的经济,最终还是会回归其本来面目 —— 特别是资源输出产业上。

  欧洲地区(西欧和北欧)

  欧洲地区的经济,一直很稳健,近年来虽有起伏。但是欧洲的实体经济比较强大,金融行业虽然有英国、法国这样的老牌金融国家,但是相对于美国,终究还是规模偏小。

  欧洲的内部整合,虽然羁羁绊绊,也埋了很多雷。但是终究实力底子雄厚,英、法、德、荷兰、瑞士、意大利、西班牙,都有不少世界五百强企业,加起来数量就很客观。(德国29家,法国31家,英国17家,意大利6家,荷兰13家,瑞士14家,瑞典1家,西班牙9家,比利时1家,挪威1家,芬兰1家,),欧洲仍然是一堆中小型列强的聚合体。集合起来,也是北美经济的规模。

  特别说一下英国,只有17家世界五百强企业,而且联合利华还是英国/荷兰的企业,可见大英帝国的衰败(就这样了,还在HK搞事情)。英国的企业,主要都是金融和资源、服务、医药一类的企业,大型制造企业,几乎已经清零。看来,大英帝国以后除了搅事情,刷存在感,在经济上的影响力越来越式微。

  整体来看,即使算人均,欧洲的经济底子很好,“去工业化”并不严重,像德国这样的工业大国,大公司势力强大,小公司也有很多“隐形冠军”。在一些比较优势的产业,比如汽车,有非常强的品牌优势。

  欧洲在IT互联网领域,基本没有太大的存在感,这个领域被美国牢牢把控。即使全球来看,中美之外,几乎就没有太像样的玩家。世界五百强,那更是不用想。

  欧洲的其他问题,其实还是不少,主要还是内部矛盾比较多,几乎于一盘散沙。而欧洲的军事政治又被美国操控,因此社会问题比经济问题严重得多,特别是难民危机,还包括早晚要来的人口危机。

  单以经济而论,中国-欧盟之间,有很大的贸易额。而且形成了很好的互补关系,高技术和装备领域,欧洲占有比较强的优势。但是在日常家电、电子产品方面,中国产品又可以弥补欧洲本地的产业结构。

  由于欧洲相对弱势的军事政治地位,因此与主要大国的矛盾并不算深。(英国搅屎棍算个例外,但是其恶心有余,能量不足)。闷头发财的国家不少,出来挑事的国家,常常要在经济上吃不少亏。(比如中德贸易关系,就比中英、中法好得多)。

  欧洲作为世界经济的一极,军政上是有短板,但是祸兮福兮,只要摆正心态,实际上与中国的合作可以做得很好,与亚洲经济的圈子也会往来比较多(比如中欧班列)。以后长期的趋势,大概就是闷头的赚钱,抬头和中国骂架几声,也是为了敷衍美帝,表明仍然是美帝的盟友,只是出嗓子不出力气。

  未来很长时间以后,全球的经济,主要是围绕这三大板块来展开。而增长的潜力,发展的后劲,以及规模和创新,将会越来越集中在中国为中心的亚洲板块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7-28 17:12:53 | 显示全部楼层
  百年变局下的经济重构 —— 世界500强解读(下)

  世界五百强的后续文章,后续我还会写一些更加具体的行业分析、大公司分析、中外竞争态势分析。作为后续的专题文章,陆续发在公众号之上。

  分析世界五百强的变化,不可避免地要考虑大国博弈的形势,所谓“百年变局”,其实就是大国的实力此消彼长,量变最终引发质变的过程。

  这个系列文章的下篇,是分析这个世界五百强过程中,结合最近的局势的一些感想。相当于两个小随笔。

  英美国家的金融不归路

  一个国家走向金融化道路以后,必然会对其他产业造成排挤效应。因为金融来钱快,最能够吸引人才和资源。

  从产业结构分析,英美都已经是“金融立国”的国家。全球排名靠前的制造业行业,特别是传统的制造业,比如造船、机械、汽车、建筑等等,英美几乎已经没有像样的企业。

  金灿荣政委最近的谈话,说40%以上的产业,已经永远回不去美国。按照我个人分析,至少60%以上门类的产业,只要是在全球化的开放时代,美国永远不会再有机会拥有,所谓的高端产业,渐渐也成了无源之水。

  朋友告诉我一件小事,一开始他不明白美国的航母价格为何会如此之高,就算是一些电子零部件,从深圳华强北采购,也用不了多少钱。后来看到一些订单之后,才明白即使在华强北几十百来元的元器件,进入美国航母采购体系之后,报价起步都是上千美元 —— 因为按照美国的人力成本,走一个采购流程,最少也得这个数字,才够的上日常企业运行。

  失去完整的工业链,美国的制造业必须全球配套,民用产品可以购买整件,比如手机、电视,大不了用完就扔,也不值几个钱。但是如果是小批量定制的产品,在美国可就是天价了。各种商务、人力、招标、游说成本,还有各种财团的无止境贪婪,远远要比采购的成本价高得多。

  曾经在关于京东方的企业史《光变》一书中,看到美国为了保住军用液晶面板产业,扶植过一些本土企业。最终一块面板的军方采购价格,高达2.5万美元。即便是这样,美国也没有在这个产业守住。

  观察英美国家的产业结构,去实体化,去工业化,高度金融化,已经是长期积累的结果。特朗普说要振兴美国制造业,目前看来也是在钢铁产业通过高关税,获得了一定的效果,其他方面暂时并没有太好的改善。

  英国有17家世界五百强企业,美国有121家。英国的17家公司,大致的排名和行业归属如下表:
排名
公司名称(中英文)
行业
国家
7
英国石油公司(BP)
石油
英国
99
汇丰银行控股公司(HSBC HOLDINGS)
银行
英国
103
乐购(TESCO)
零售
英国
167
联合利华(UNILEVER)
日化
英国/荷兰
217
沃达丰集团(VODAFONE GROUP)
通讯
英国
296
英国葛兰素史克公司(GLAXOSMITHKLINE)
制药
英国
303
力拓集团(RIO TINTO GROUP)
矿业
英国
311
英国森特理克集团(CENTRICA)
能源
英国
320
巴克莱(BARCLAYS)
银行
英国
321
森宝利公司(J. SAINSBURY)
零售
英国
353
英国劳埃德银行集团(LLOYDS BANKING GROUP)
银行
英国
372
英国保诚集团(PRUDENTIAL)
保险
英国
384
英美烟草集团(BRITISH AMERICAN TOBACCO)
烟草
英国
403
康帕斯集团(COMPASS GROUP)
多元化
英国
405
英国电信集团(BT GROUP)
电信
英国
435
国际航空集团(INTERNATIONAL AIRLINES GROUP)
航空
英国
450
英美资源集团(ANGLO AMERICAN)
矿业
英国
  除了日化和制药,英国已经没有一家像样的制造业的企业。 英国的最大的大企业,所处的行业,分成银行保险、矿产资源、超市零售、公共服务几个板块。

  曾几何时,英国是首先完成工业革命的国家,皇家海军打下的“日不落帝国”。到了子孙手上,今日竟然沦落到这般境地。没有了强大的工业制造业,特别是机械、电子、化工、电信、电力、交通……也意味着眼下的英国,已经废除了自身的大半武功。

  曾经有乡岗废青,和英国佬对话,居然希望英国与中国再签《南京条约》、《天津条约》,英国人只能苦笑着说“不可能!”。真实情况是,开一个小舰队从英国赶赴中国,对英国海军来说,都变成了几乎不可能的任务。

  那么,美国的状况如何呢?美国的状况要比英国当然要好不少,在很多行业,特别是信息产业,拥有全球的垄断地位。但是,美国的大型制造业,在全球的地位日渐下降,也是事实。

  美国在传统的大型制造企业,地位远远不如互联网信息行业,更比不上金融行业,地位每年都在下降。好在美国势大,力量也强,底子厚实,国内市场也大,似乎问题还没有英国严重。但是产业向“英国化”的趋势也是非常明显。

  从这两三年暴露出来的美国制造业巨头的问题,无论是传统的军工航空,还是汽车等产业,都显示出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的问题严重性。这恐怕并不是特朗普一个人两届任期能够改变多少的事实。

  英美的教训无疑是深刻的,这提醒中国,任何时候,经济都不能去实在向往虚,金融一旦主导国家经济命脉,接下来就是“去工业化”和漫长而又不可逆的衰败。

  “世界五百强”与中国命运共同体

  谈论这个话题,就不能不联系到眼下的乡岗局面。

  众所周知,乡岗现在的局面,幕后操控者就是英国美国,当然还有很多追随他们的出钱“金主”。

  无论是岛链包围,军事上的对抗,金融的挖坑,舆论的诱导,带路党的收买,都代表着英美国家对中国大陆深深的敌意。

  这会不会影响英美国家在中国的市场?答案当然是肯定的,像中国这样的国家,不可能长期输血支持自己的敌对国家。即使早些年不得不“韬光养晦”,也是为了提升自己的生产力,并不会是永久性的路径。

  按照英美国家一贯的思维模式,“捣乱能力”也是生产力,因为我有破坏力,你必须让利于我,否则我会让你受到巨大损失,甚至社会动荡,乃至于国家倒台。当然,搞乱一个地方,顺便操控金融波动,获得巨大利益,也是英美国家的一贯套路。

  在美国国力鼎盛,中国不能直接对抗的时候,这套策略是很有用的。中国不得不在金融领域,定向给英美国家输送了很多利益。当时领导人出访美国,往往都会伴随着给波音公司一个大订单。

  到了今天,如果英美国家(包括西方国家),还是抱着“越捣蛋”越有利益的思维,那么不仅是落后于这个时代,更重要的是,现实会教他们好好做人。

  因为,中国是很多跨国企业成败的决定性力量。能够在中国市场扎根进入前列的,在世界的地位不会低;如果不能进入中国市场,或者竞争对手在中国市场很成功,就意味着企业地位的下降,甚至逐渐出局。

  量变引起质变,中国市场的规模,决定了很多跨国企业的全球市场份额。和中国关系的好坏,其实也潜移默化影响着市场的份额。中国人其实都关心国家大事,消费的时候但凡有选择,心理上总会有倾向。

  这体现在世界五百强企业的榜单上。美国企业几乎在中国节节败退,一方面固然有产品竞争力的因素,但是情感因素,难道一点都没有吗?

  贸易战开打,华为手机在国内的占有率就节节上升。而这两年来,通用汽车在中国的份额,也出现了下降;福特的产品力下降,伴随着市场占有率的下降……日化行业的宝洁,负面消息不断;肯德基已经被中国人混改,日子还算比较好过……

  而在华为事件中,跳得很高的联邦快递,还有美资伟创力,都已经在网络上名声远扬。纵使美国掌控一定的话语权,这种地也很难洗。

  美国已经成为世界发展的阻碍,但是他阻碍不了中国的发展,最终会阻碍本国企业的发展。中国人不会一直惯着美国人的毛病,更不会纵容“越搞事”越发财的套路。

  想要英美的人以后变得老实,就得打破“伤害力” = 盈利能力的怪圈,让他们彻底明白,对中国人的敌意,最终会变为自己经济上的巨大损失,成为帝国衰败路上的催化剂。

  指望一面为祸中国,另一方面还要从中国赚取滚滚利润,这越来越不可能。而世界五百强每年的榜单变化,也逐渐呈现出这样的趋势 —— 与中国关系越紧密,与中国现代化进程接轨的国家,其企业会在未来获得更加稳固的地位;反之,必然会走向下坡路。

  中国的市场,将能够决定大多数世界五百强企业的兴衰。如果不能认清这一点形势的国家,无论如何都是自己“作死” —— 所谓no zuo no die。而从乡岗的局面看,我看到了的是“将作死进行到底”的两个老迈帝国。

  历史证明,帝国往往都是毁于自身的傲慢,贪婪,无知和不止收敛。而人类从历史得到的最大的教训,就是从来不吸取教训,至少在美国人身上,我看到了这种事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GMT+8, 2025-7-2 14:51 , Processed in 0.200479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