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815|回复: 0

李晓鹏:地方政府该如何把握“5G革命”的发展机遇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7-11 23:45: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6月6日,工信部向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广电发放5G商用牌照。中国正式进入了5G元年。5G产业的概念,再次火热起来。

  一、5G革命的深远影响

  5G对中国乃至世界经济的影响,是一次“革命”,不是一个普通的产业概念。各地如何把握5G建设带来的机会,是一个战略性的问题。它跟互联网革命一样,是一个很底层的平台型变革,几乎所有的产业都会受到它的影响甚至颠覆,而不是只出现一个新的“5G产业”这么简单。这跟3G、4G还不一样。3G、4G都只能算是一波移动互联网创新浪潮,因为它的主要影响还是局限在生活消费领域。消费者感受很强烈,但对我们社会经济运行的基层构架影响很小。5G是不一样的,它跟4G比不仅是速度加快了十倍那么简单,它的超低延时和超高可靠性等特点,让它可以全面渗透到工业生产和公共服务领域,应用场景广度和深度都会拓展。一个地区,你可以不发展4G产业,可以不生产手机及其零配件,但你的产业——不管它是什么,都不可能在未来不受5G的影响。所谓“4G改变生活、5G改变社会”,就是这个意思。

  这一次5G革命的领头羊是华为。华为公司的老板任正非一直非常低调,不公开谈话,最近被美国逼着不断的出来接受采访,展示华为的透明度。他说了两句话,特别重要,一个是在5G时代,美国可能会成为落后国家;第二个是5G跟3G、4G不一样,会存在很长的时间——也就是不会在短时间内被下一代无线通讯技术(即所谓的6G)所替代。第一句说明了5G战略影响的深度,第二句点出了5G战略影响的时间长度。

  二、基于技术特征的三大应用场景

  我们先来回顾一下几个5G的基本概念。业界一般将5G的应用场景分成三大块:eMMB(增强移动宽带)、URLLC(超高可靠超低时延通信)和mMTC(大连接物联网)。其中3G、4G主要的应用模式基本就限于eMMB,也就是移动互联,让我们的移动终端——主要是手机——联网速度变得更快。3G比2G块,4G比3G快,5G比4G更快,这是量变,不是革命性的。而后面两个,URLLC和mMTC是5G独有的,3G、4G都没有。

  5G相对4G,带来的是更快的速度,更低的功耗,更短的延迟,更强的稳定性,能支持更多用户。正好是5个“更”,我们可以总结为5G的5个G(Geng)。大部分人只关注第一个G:“更快的速度”。eMMB就是让你手机的上网速度更快。但后边几个G关注的就比较少了。

  “更短的延迟,更强的稳定性”对应的就是URLLC。4G的响应速度大概在10-50毫秒之间,而5G可以控制在1毫秒以下(实测数据是平均0.64毫秒)。而且这种低时延的可靠性(以丢包率衡量)相当高,达到了99.999%的可靠度。5G在终端高速运动和不断切换基站链接的情况下,仍然可以保持信号的稳定和低延时。这是它的强稳定性的一个体现。即使物体已超过每小时五百公里的速度运动,5G终端仍然可以稳定的从一个基站切换到另一个基站,信号时延和可靠性仍然可以保证。

  超低延迟和高可靠性可以让5G能够超越4G的应用范围,在以下这些场景获得应用:工业控制、交通安全、远程制造、远程手术等。其中大家谈论的最多、想象空间最大的,是无人自动驾驶。同一区域的汽车及时自动组网,可以极大的提高自动驾驶的安全性。汽车在高速运行中时延和可靠性必须得到保障,这是4G技术无法满足的。同样,远程手术的概念虽然早已不新鲜了,但人命关天,没有低延迟和高可靠性支撑,它就只能停留在个案实验层面而无法大规模推广应用。

  “更低的功耗、支持更多用户” 对应的是mMTC。5G的连接密度相对4G提高了大约10到100倍,可以达到每平方公里数百万个。城市规划的标准是每平方公里1万人,热门景区在节假日期间的人流密度也在每平方公里100万人以下,4G基站的接入密度用来给大家玩手机是没问题的。但如果要建物联网,那个量就大了,水表电表燃气管道地下管网,天上飞的地上跑的身上穿的家里用的,实现“万物互联”。这个接入密度4G是撑不住的。物联网的特点就是信号小、数量超大,而且芯片植入以后长期不用更换——很多场景要求在不更换电池的情况下通讯芯片能连续使用十年以上,能耗必须控制到极低。数字地球的概念2004年就提出来了,中国从2008年开始就力推智慧城市。好多想法近乎科幻,到现在只有很小一部分实现了,主要就是通讯技术瓶颈制约。在5G时代,关键瓶颈被突破,物联网和智慧城市的概念才会迎来新一轮的爆发。

  这三个应用场景的划分主要是基于技术特点。5G的这五个G并不能同时实现,彼此之间存在矛盾,也就是说,如果它要实现超低延迟和超高的可靠性,接入数量就会降低、能耗就会上升;要确保极高的传输速度,可靠性和能耗的要求就必须降低;要想实现极低能耗和极大的接入数量,就得限制数据传输容量。这个矛盾主要通过“端到端网络切片技术”来解决,同样一个基站,它的信号可以被切成好几种信号模式,比如百分之五十用来搞大流量高延迟低可靠度的eMMB,百分之三十用来搞低延迟高可靠度的URLLC,百分之二十用来搞低功耗大密度接入的mMTC。经过切片之后,不同的“片”之间可以做到互不干扰,手机流量撑爆了也不会影响它为车联网和远程手术提供服务。物联网部分还可以再切片,用于分别支持NB-IoT(窄带物联网)和eMTC(增强机器类通信),前者功耗极低接入量大但只能传输简单数字信号,后者功耗略高但传输数据更多且可以传输语音信号。切片比例也可以进行动态调整。

  有了切片技术以后,这三个基于技术特点的应用场景分类,对居民用户、企业用户、政府用户等不同的用户而言,差别就没那么大了,因为它们的基站都一样。以前还存在非独立组网和独立组网的差异,非独立组网就是依靠4G网络进行扩展,只支持eMMB,不支持mMTC和URLLC。但非独立组网只是一个过渡,从2020年1月1日起,就全部搞独立组网,三大应用场景之间的基础设施差异不复存在。

  三、应用场景创新将成为“5G革命”下半场的核心驱动力

  在这样的技术背景下,在5G牌照已经发放的情况下,5G的核心装备研制和网络布局已经不再是重头戏了。5G产业链有三个大块:核心设备的研发制造、通讯网络的布局建设、5G的场景应用。牌照发放,说明第一大块已经比较成熟了。尽管受中美贸易战的影响,我们提前发放了,但也就提前了半年一年的时间。原计划是2020年发放的,提前到2019年6月了,没提前多少,不是仓促上马。不仅技术成熟,而且各个零部件该谁来生产,在哪里生产,都已经基本定好了。各个地方如果在牌照发放之前,没有提前布局好这方面的资源,现在再去谋划肯定是已经晚了,风口不在这里。至于第二大块,基础设施建设布局,这是中央和省级层面的工作,四大运营商在这方面也准备的很充分。省级以下的层面,主要是执行和配合为主,能发挥作用的空间也不大。

  真正需要去重点把握的,是5G的应用,包括支持应用的软件、硬件和商业模式。应用层面的事情,在5G没有大规模建设起来之前,必然是不成熟的,只有在基础设施建起来了,市场才会去发现具体应用的商业模式,各种应用场景才能实现产业化。在这个关头去谋划5G应用层面的战略布局,才是适得其时。就算以前基础差,要后发追赶也有大把的机会。

  5G研发制造的机遇,十多年前就开始了。任正非说他们联系土耳其教授阿勒坎开发Polar码的时间是2008年。5G的基础设施布局,是牌照发放前后一两年。而5G的场景应用,则是基础设施布局之后十多年甚至更长时间。从牌照正式发放开始,“5G革命”就进入了下半场,场景应用将会成为驱动这个下半场的核心动力。我们中兴大城产业经济研究院做了一个研究报告,报告名字也就叫这个——《场景应用是驱动5G革命的核心动力》。

  四、基于用户特征的5G应用场景分析

  由于切片技术已经把5G的5个” G ”的差异拉平,基于技术特征的应用场景分类就可以作为一个技术背景来看待了。5G革命进入商业应用和产业化阶段以后,需要按照商业和产业逻辑来对5G应用场景进行新的分类。

  表:用户视角的5G应用场景分类
一级场景
二级场景
三级场景
场景技术特征
前沿探索
产业场景
制造业
工业互联网(工业4.0)
URLLC
浙江移动、浙江中控与新安化工5G+智能制造示范项目
自动化机器人
URLLC
成都西门子智能工厂
AI柔性生产
URLLC+AI
深圳斯坦德AGV柔性生产系统
智慧建筑
mMTC
阿里巴巴智慧建筑计划
服务业
远程医疗、手术机器人
URLLC+ eMMB
海南总医院5G远程医疗臂手术
云计算与云协同
eMMB
广联达BIM协作平台
智慧物流
mMTC
京东与联通5G智慧物流应用场景联合研究
远程教育
eMMB
威尔文教“VR超感教室”
VR会议办公
eMMB
厦门汇利伟业VR远程多人交互会议测试
农业
智慧农业
eMMB+ mMTC
浙江瑞安“5G田”
生活场景
传统载体(手机电脑)
超高清视频
eMMB
江西春晚5G直播
个人AI助理
eMMB+AI
Jovi Ai智能助理2.0
AR购物
eMMB
天猫AR BUY+
新兴载体
VR
eMMB
华为视频VR版
车联网、自动无人驾驶
URLLC
厦门全国首个商用级5G智能网联驾驶平台
联网无人机
URLLC+ eMMB
余杭5G无人机物流
个人健康智慧管理
mMTC
小米智能手环
智能家居
mMTC
百度云智能家居平台
机器人助手
URLLC+AI
华为云端导盲头盔
公共服务场景
居民公共服务
智能抄表
mMTC
武汉阿迪克能源物联网智能抄表LoRaWAN系统
智能安防
mMTC
沈阳5G智能巡检机器人,深圳南山5G智慧消防平台
智慧社区
eMMB+ mMTC
北京“5G+AIOT智慧社区”
企业公共服务
智慧园区
mMTC
舟山海洋科学城5G+智慧园区
5G公共平台
eMMB+AI
重庆5G自动驾驶示范公共服务平台
城市运营综合服务
智慧电力
mMTC
河南5G高压变电站测试
智慧交通
mMTC+ URLLC
上海国际汽车城5G智慧交通示范区
智慧综合管廊
mMTC
雄安5G+AR智慧管廊计划
大数据智能政务
eMMB
广州海珠区5G智慧政务创新实验室
城市综合运行
mMTC+ URLLC
移动“5G+新型智慧城市”
  资料来源:中兴大城产业经济研究院《场景应用是驱动5G革命的核心动力》

  在这张表格中,我们把应用场景分成了产业场景、生活场景和公共服务场景三大一级场景。其中产业场景按照产业门类分为制造业、服务业和农业三大二级场景,生活场景分为传统载体和新型载体两大二级场景,公共服务则分为三大二级场景,总共是八大二级应用场景。在后面才是具体的三级应用场景。三级应用场景只是列举了比较重要的,下边还可以进一步细分的探索。比如对企业的公共服务,5G公共平台,就可以根据不同的产业需求衍生出数十种细分平台。工业互联网在不同的产业中,其具体应用模式也是千差万别。这种场景分类主要是基于应用需求,而非技术特征进行划分。从这张表格可以看出来,5G将深入渗透到我们的社会运行之中,在生产、生活、公共服务等方方面面产生巨大的影响。每一个应用场景,都会创造巨大的投资需求和产业空间,有无数的颠覆性机会等着我们的挖掘。

  纯粹从通讯技术来讲,从1G到5G,是通讯发展的五个阶段。但从互联网的角度来看,我们认为可以分为三个时代,第一代互联网是有线网络时代,电话线、网线、光纤线都算,而1G和2G通讯还不算互联网技术;第二代互联网是移动互联时代,从3G时代开始,移动通讯才算是融入了互联网,3G和4G都属于这第二个时代;第三代互联网是万物互联时代,标志就是5G。这第二种划分方式可以更好的帮助我们理解5G的革命性意义。

  在第一个互联网时代,国外开始很多年以后,中国才开始跟进,出现了腾讯、阿里巴巴、百度、新浪、搜狐这一批互联网巨头,基本上是模仿国外的应用场景和商业模式;在第二个互联网时代,是美国苹果公司和谷歌公司开启的,但中国很快就跟进了,涌现了微博、滴滴打车、抖音短视频、移动支付、饿了么等新的应用创新,以及一批智能手机制造商,在后期基本实现了和国际创新的同步,抖音短视频和移动支付走在了世界前列,以华为为代表的手机品牌也开始能够与苹果公司争夺高端市场。第三个互联网时代,华为公司掌握了主导,中国很有可能会成为领头羊,在硬件和软件领域都将如此。创新的空间会更加广阔,也必然会有更多颠覆性的应用出现。

  五、地方政府把握5G革命下半场机遇的主要思路

  在5G革命进入下半场,进入应用驱动而非技术驱动阶段之后,企业当然就不用说了,需要投身于具体应用场景去寻找颠覆性创新的机遇,需要把5G应用场景引入自己的生产业务环节,对传统的生产模式和商业模式进行变革。对各地政府来说,最重要的就是把这个趋势和自身的资源优势结合起来,为场景应用创造属地化支持。

  “5G场景应用的属地化支持”是我们正在推动的一个研究课题。这个名字听着还挺拗口的,其实思路很清楚。地方政府提供的是属地化服务,整合的是本地资源。在5G技术研发时期,重点是支持研发;在建设时期,重点是支持建设,比如河南省和浙江省都出台政策,要求各地充分利用市政设施、有效整合站址资源,推进智慧杆(塔)建设和一杆多用。因为5G基站的特点是体积小、部署密度大,不能像4G一样大建铁塔来装基站,更多是建小型的基站杆,或者利用建筑物、路灯等来安装。到了应用驱动时期,当然就是为场景应用提供属地化支持了。

  政府推动产业发展的抓手有很多种,我在《中国的产业政策》这本书里边做过比较系统的总结。当然那本书没有5G的案例,但合适的发展战略或产业政策,总是政策工具与产业特点的有效结合,5G也必然如此。政府的政策工具有财税补贴、金融支持、制度松绑、政府采购、空间供给、研发支持、应用场景与产业生态打造、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产业链协调等等。由于5G应用场景非常广泛,根据5G应用的不同场景提供合适的政策工具组合来支持5G应用发展,就需要根据地方区位特征、产业基础、资源要素特点来具体考量。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不能完全一概而论。一般性的财政补贴、土地优惠和5G基站建设支持之类的就不用多说,我在这里只讲几个比较大而且比较有特色的点。

  第一,是通过制度松绑来创造应用创景。比较典型的就是无人自动驾驶和5G的结合。去年12 月 18 日,北京市颁布国内首个自动驾驶路测规定,发放自动驾驶牌照,将温阳路等44条正常使用中市政道路用于路测,允许拥有临时牌照的无人驾驶车辆在这些道路上跟普通车辆一起上路行驶。这就是典型的用制度创新来支持场景创新案例。除了自动驾驶外,5G在远程医疗、安防等方面都需要制度改进来赢得场景创新的空间,谁能够尽快一方面保障安全一方面实现制度突破,谁就能在场景应用中先行一步,让相关创新资源围绕制度优势实现聚集发展。

  第二,是通过政府采购来实现应用场景的提前应用。深圳大规模采购新能源公交车,就是以政府采购推动新能源产业发展的一个案例。这种做法在公共服务应用场景中存在广泛的需求。

  我们总结过一句话,“生产场景靠补贴,生活场景靠规划,公共服务靠采购”。后来认为这句话总结的不是很准确,有点简单化,没有作为总思路,但它包含了一定的道理。5G在生产场景的创新应用,企业主导,政府主要是补贴支持;在生活场景的创新应用,主要是空间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来支持这种场景的出现;公共服务是政府自己的事儿,用采购来支持5G应用就是理所当然的了。

  第三,是梳理现有产业应用需求,导入创新资源。黄奇帆在重庆当市长的时候,谋划重庆智能制造机器人产业的发展,就出了一招。由政府出面对重庆市的工业制造企业的技改需求进行梳理,相当于掌握了一批大的智能制造改造订单。然后拿着这个大订单去跟ABB、川崎等注明的机器人企业谈合作,以市场需求来吸引他们到重庆投资建设机器人产业基地。5G应用跟智能制造在工业领域有相似之处,会推动一个很大的技改市场。政府对本地现有的产业进行一个梳理整合,以此为筹码或者说资源,来引导相关产业的导入是一个在其它地方多次被证明切实可行的路径。有人可能有疑问,所有地方都这么干那是不是会恶性竞争?形成市场割裂?政策工具不能违反国家的法律法规,这是必须的。如果直接下行政命令,本地企业用5G搞工业互联网用哪家的技术必须经过政府批准,那就违法了。但如果这种梳理带有鲜明的产业特征,比如重庆就是重工业城市,它的智能制造改造需求产业特征鲜明,需要的机器人技术不是直接下订单买过来就完事儿的,需要量身定做而且不断根据需求反馈提供售后服务和技术改进。这种情况下,以需求引导客户投资,就不是割裂市场,因为它确实是一个有独立性特殊性的产业细分市场而非地域细分市场。政府在其中起的是协调和服务作用,帮助本土企业提高谈判能力,引导5G应用根据本地的产业特点进行优化改进,在此过程中获得属地化的优势来吸引创新资源或投资,就是合理合法的。

  第四,按照“5G+”或者“+5G”的思路,推动5G与现有产业基础的全面融合。这个跟第三条有类似的地方,不过细分产业特征更重一些。青岛在青岛港率先推动力“5G全自动智慧码头”的建设,在港口应用方面自然就走到了全国前列。

  第五,积极挖掘本地特色的生活类应用场景,综合运用补贴、规划、制度等手段创造典型的5G创新应用场景。

  第六,建设一批支持5G应用创新的公共服务平台,并应用5G技术对各种产业支撑平台进行改进。这跟建5G基础设施一样重要,主要区别是目前阶段基础设施建设的先行先试已经结束,上升到中央和省级政府统筹推动;而公共服务平台则是地方政府可以根据本地特点持续推动的一个抓手。

  浙江省《关于加快推进5G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是目前比较新比较完整的地方政府支持5G发展的文件,值得参考。文件中提出建设一批5G联合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重点企业研究院等研发创新机构和5G产业发展平台;在应用方面,到2022年,5G在工业制造、城市治理、民生服务、文化娱乐等领域广泛应用,并培育100项重点场景应用。其中还明确提到了“杭州亚运会5G应用综合工程”,要把亚运会当做一个5G应用的大场景来抓。

  在新时代,“平台建设”和“创造场景”已经成为政府推动产业升级、促进产业创新的重要抓手,不独是5G如此,其它产业也是如此。财税优惠、土地供应、七通一平是以前的产业政策“三板斧”,随着时代的进步,有了“新三板斧”:人居环境、公共平台、应用场景。5G发展需要有长远的战略部署和综合的政策工具支持,新的三板斧和旧的三板斧都需要,什么地方的战略思路正确、政策工具运用的好,谁就能在新一轮互联网革命中占据先机。受时间限制,我今天主要围绕的是应用场景来讲,这也是最新的东西,是和5G结合的最紧密的部分。5G这个概念很大,难免挂一漏万,不足之处请大家多多指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GMT+8, 2025-7-2 18:57 , Processed in 0.203427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