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用户名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帖子
查看: 2261|回复: 0

史迪萌:34亿! 惊倒市场! 两家上市公司雷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7-10 12:49: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又一场腥风血雨的连锁效应!

  7月8日,港股承兴国际控股,实控人罗静被刑拘,股价暴跌90%。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上市公司爆雷,机构也吐血。诺亚财富旗下34亿私募基金踩雷承兴国际控股,股价暴跌20%多。

  私募大面积爆雷,早经开始!中基协公布了第28批疑似失联私募机构名单,多达73家!

  别说当初幻想的高收益没了,能不能拿回本金,都是个大问题!

  私募开启爆雷模式!

  基金业协会一共公布了28批失联私募名单,777家失联;注销了303家失联私募。

  光是今年上半年,就有268家私募公司失联,比去年上半年的163家,多了6成!

  这73家失联黑名单里,有2家公司名称非常洋气,深圳市前海伯克希尔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深圳特斯拉投资管理有限公司。

  股神巴菲特的投资公司,竟然也上黑名单了?难道股神不看好中国的投资环境,资本大撤退?

  别光看公司名字起得响亮,这就是个山寨货,跟巴菲特没有半毛钱关系。

  这公司,2015年5月成立,同年12月就完成备案登记,注册资本只有2000万,全职员工只有3个,只有1个有基金从业资格。

  它只有一只股权产品,曾经因为没有按要求更新产品、按时提交年度财报,被列入异常机构。

  一般这种没有或者长时间不披露产品信息、年度财报的私募公司,比较不靠谱。很简单,产品没有问题,该披露的都会披露,有问题,才会藏着掖着。如果你手上的私募产品,已经很长时间,没有披露过产品信息,那你得悠着点。

  另外一家“深圳特斯拉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也跟美国的马斯克扯不上半点关系。

  公司2010年成立,2014年备案登记,注册资本1亿,有两只私募证券投资基金。

  公司的大股东是南京凯雷。乍一听,还挺唬人的,难道是美国著名的投资基金“凯雷基金”?

  完全不是!南京凯雷的股东是袁亚萍和沈小平,和凯雷基金也没有半点关系。这就是开了一家山寨公司,再用山寨公司投资另一家山寨公司。

  大家买私募产品的时候,不能光看公司名字,找找公司股东资料,别被门面上的名字忽悠住了。

  前段时间整治地名,不能崇洋媚外,不能用国外地名给小区起名,本来洋气十足的温州曼哈顿小区,改名“曼哈屯”,瞬间多了几份土味。在投资圈,是不是也该整顿整顿这些披着洋皮的山寨公司了?

  私募好不好,不是看名字有多牛,也不是看名声有多响,得看底层资产、产品期限和项目投资期限是不是匹配。

  今年6月底,永柏资本和旗下的红歆财富,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也就是没有在中基协备案,就擅自启动募资程序,这种私募基金不是合法合规,被公安机关立案调查。

  而永柏资本,曾经是明星私募。

  它管理的投资组合,超过数百亿元,还有摩拜、大众点评、药明康德等等优质的股权项目,这几年拿了不少PE大奖。

  风光无限的永柏资本,今年4月,竟然陷入了66亿元的兑付危机。

  从去年8月开始,永柏资本旗下的产品,开始陆陆续续不能赎回,其中有31亿是地产类私募股权基金,主要是永柏睿信系列、浙永睿丰系列、浙永睿信系列的10期产品。

  这几个都是自融自卖的地产私募产品。融资主体都是永柏置业,收益来自永柏置业投资的商业地产项目。

  产品投资周期短的有3个月,长的有3年。不管是股权还是地产项目,投资周期都很长,如果几个月就能拿下高收益,肯定不是项目投资的收益,一般都是借新还旧。

  永柏资本的这几个项目,募资总额31亿,但它们的投资标的“上海亚都国际商务楼及重庆塔项目”,总投入价值也就11.5亿元,还有19.5亿元,也许进了大股东的腰包,也许被拿去填补其他项目收益。

  掰手指头简单算一算,问题真不少。

  只要涉及到投资,我们都在强调底层资产。

  募集到的钱,到底去了哪里?资金是不是进入到真的实体项目里?这个项目,是不是私募公司自融?

  底层资产,作为投资人,你可以直接问基金管理人,基金管理人也有义务告知你。只是大家平时买产品,习惯只盯着收益率,基本没人会问到底层资产。

  私募的自融风险很高,很可能有利益输送,由于是自家的产品,很难确保风控标准和基金尽职调查的客观性,就等于把所有的风险都扔给了投资者。

  自融产品建议大家不要碰。

  除了底层资产,产品期限是我们判断项目靠不靠谱最简单粗暴的方式。

  股权投资和地产项目,投资周期都比较长,对应的私募产品,期限也长。

  一个实体投资项目,要5年才能赚钱,公司却承诺,你投钱进来,3个月就能获得6%的回报。

  听着很诱人,但你想想,项目本身都没赚钱,公司拿什么支付你的高收益?无非就是从其他产品抽钱出来,拆东墙补西墙;要么就是不断借新还旧。

  哪天发生挤兑,或者发行的新产品,市场不买账,没法借新还旧,资金链就崩了!

  买了产品后,要重点关注信息披露。

  私募产品没有按时披露信息、更新或者报送报告,可能会被基金业协会列入异常机构名单。

  前边提到的深圳市前海伯克希尔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就是没有按要求更新产品、按时提交年度财报,被列入异常机构。

  机构不在规定时间披露季报、年报,我们根本不清楚现在产品运行得怎么样,钱都到哪里去了,这样的产品,拿在手上,也不安心。

  公司没有按时披露信息,你主动找公司要,它依然不告诉你,更加要警觉,项目很可能已经运行不下去了!

  公司名气大,不代表产品永远万无一失。扒不清楚底层资产、产品期限和项目回报时间不匹配,再高的收益率,都不要上钩!

回复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GMT+8, 2025-8-10 04:42 , Processed in 0.109426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